真空管這50年的旅程,竟和摩爾定律意外重疊

2021-01-09 OFweek維科網

真空管的改進不在於小型化,而在於功率密度的提升。

自1971年第一個微處理器問世以來,已經走過了四十八個年頭。在這段時間裡,可以塞進晶片內的電子元件的數量增加了整整七個數量級,這種提升速度相當於電晶體數量每隔兩年翻一番。

你可能認為,只有半導體晶片的電晶體密度保持了這樣神奇的改進記錄,其實,真空管電子器件的性能改進也同樣驚人,只是它改進的關鍵指標和半導體器件有所不同罷了。

二極體是真空管最簡單的形式,它是由約翰·A·弗萊明於1904年發明的。短短三年之後,電子管之父李德弗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體,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又發明了四極管和五極管。這些「網格」形式的電子管使用網格中的電壓從一個電子源中調製出電流。對磁控管-另一種通過磁場擠壓電子產生微波的真空管-的研究催生了1935年在該領域的頭號專利,並促成了英國在1940年首次進行的雷達部署。首先應用在雷達中,後來在衛星通信和高能物理領域得到推廣應用的速調管在1937年申請了專利,之後,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蘇聯首次發明了微波,它可以產生毫米波功率,用於加熱材料和等離子體。

這幾代真空管的功率密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它表述的是通過器件傳輸的最大功率的概念,最大傳輸功率和電路橫截面積成正比,和工作頻率成反比。1960年,時任RCA微波研究實驗室主任一職的Leon Nergaard提出,將平均功率密度作為比較真空管不同代際器件性能增長的品質因數。四十年後,Victor L. Granatstein、Robert K. Parker和Carter M. Armstrong在1999年5月的IEEE會議論文中估計功率密度已經達到兆瓦和千兆赫乘積的數量級。

這些研究人員展示了真空管的數次連續創新浪潮:早期真空管的功率密度很快被磁控管的功率密度所超越,然後又被速調管的功率密度超過,最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它們又被迴旋振蕩器和自由電子雷射器的功率密度革了命。每一代器件家族都遵循了正常的生長消亡曲線,即它們都在遷移到下一代產品之前達到了其物理極限。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後期,網格形式真空管(三極體和更高極管)的最大功率密度增加了四個數量級。在同樣一段時期內,腔體磁控管和交叉場放大器的功率密度提高了五個數量級。在1944年到1974年之間,速調管的最大功率密度增加了六個數量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2000年之間,微波和自由電子雷射器的最大功率密度指標也取得了同樣的進步。

如果在半對數坐標圖上繪製真空管器件的整個生長曲線序列,則可以發現,曲線的包絡形成一條直線,大概每十年增加近1.5個數量級。我初次看到這張圖表時,馬上意識到真空管功率密度的上升速度非常接近於摩爾定律所指出的增長率,並且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證實了這個速度判斷。在1935年到2000年之間,這條直線包絡線的年複合平均上升幅度表明,真空電子管器件的最大功率密度的年度增長率正好幾乎相當於35% - 基本上與1965年後半導體晶片上電晶體密度的年複合平均增長率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真空管和集成電路的增長包絡線反映的是不同的品質因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真空管在功率密度上的改進速度和集成電路在電晶體密度上的提升速度一樣快,這種規律早在1965年戈登·摩爾以摩爾定律的形式針對集成電路定義下來之前就一直在發揮著作用了。

相關焦點

  • 數字不會說謊:真空管的功率定律
    你可能認為以前的真空管電子器件的性能無法與改進後的相比較。但並非如此。只是改進的關鍵指標不同而已。最簡單的真空管——二極體於1904年由約翰•A.弗萊明(John A. Fleming)發明;3年後,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發明了三極體,緊接著,四極管和五極管於20世紀20年代問世。這些「網格」管利用電網中的電壓來調節來自電子源的電流。
  • 5 分鐘,看盡半導體和摩爾定律 「你追我趕」的抗衡 50 年
    「摩爾定律過去是每5年增長10倍,每10年增長100倍。而如今,摩爾定律每年只能增長几個百分點,每10年可能只有2倍。因此,摩爾定律結束了。」今年一月份,英偉達(Nvidia)CEO黃仁勳在CES 2019展會上,如此預測了摩爾定律的未來。摩爾定律是所有計算機人都耳熟能詳的詞。
  • 突破性研究發起新一輪電晶體微縮革命,有望為摩爾定律續命
    摩爾定律統治了電晶體的發展50多年,目前電晶體的尺寸已經逐步逼近了物理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小於3納米)漏電流便會大到不可忽視。近日,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合成了一種新型分子,這種新型結構可以防止漏電流的產生,從而有望使電晶體尺寸突破物理極限。
  • 摩爾定律一
    Moore的觀察資料,就是現在所謂的Moore定律,所闡述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且仍不同尋常地準確。人們還發現這不僅適用於對存儲器晶片的描述,也精確地說明了處理機能力和磁碟驅動器存儲容量的發展。該定律成為許多工業對於性能預測的基礎。
  • 後摩爾定律時代的計算技術之探討
    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觀察到自1959年集成電路(IC)技術誕生以來,單塊集成電路上元器件數平均每年翻一番。他預測,由成本和成品率等經濟性考慮所驅動的這個趨勢至少能持續10年,雖然後來這一集成度發展的步伐減緩到每隔18個月左右翻一番。他同時指出「集成電路特徵尺寸的縮小,使得在相同的功耗密度下,晶片能更高速地運行」。
  • 1nm電晶體誕生 摩爾定律未終結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摩爾定律終結了?科學家研製出1nm製程電晶體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50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如果將摩爾定律比為一個人,到今年他已經是個50歲的中年人了。在這五十年中電子產業遵循著摩爾定律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然而在今天人們也會想知道摩爾定律是否已經過時,它還能不能適應時代繼續對於未來電子產業發展起到指導作用。
  • 摩爾定律的突圍
    50多年前,Intel創始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Intel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這是一種指數級的性能提升。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摩爾定律面臨的兩個問題
    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提出摩爾定律時,其內容為半導體晶片上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 年,他又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了「每 18 到 24 個月增加一倍」。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已有 50 多年,在這 50 多年間,不斷有人唱衰,甚至有人提出「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
  • 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顛覆定律(冪指數定律)分別是啥?
    因為運算性能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摩爾定律決定的,所以根據每兩年運算性能提高一倍計算,主幹網的網絡帶寬的增長速度大概是每八個月增長一倍。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 微軟創始人蓋茨:我們被摩爾定律忽悠了
    比爾·蓋茨(右)參加Techonomy大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0日上午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Bill Gates)上周出席Techonomy大會時表示,摩爾定律並不適用於所有科技領域。
  • 從8年酷睿進化史看摩爾定律發展之殤
    然而,當時間臨近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時候,CPU製程工藝的腳步卻慢了下來——14nm已經鏖戰了四代酷睿處理器,這是否意味著那個曾經的摩爾定律已經不再奏效?  要回答摩爾定律是否失效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英特爾歷代酷睿處理器所用的製程工藝。
  • 黃仁勳定律是新的摩爾定律,這就是英偉達收購 ARM 的原因
    IT之家9月20日消息 華爾街日報今日發文稱,摩爾定律已完全失效,但有一項新定律,我們用英偉達的 CEO 的名字(Jensen Huang)將其命名為黃仁勳定律(Huang『s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將該定律總結為人工智慧晶片的效能每兩年的可提高一倍,增長可以歸因於硬體和軟體的升級。英偉達首席科學家兼高級研究副總裁比爾 · 達利(Bill Dally)表示,從 2012 年 11 月到今年 5 月,英偉達的晶片性能在人工智慧計算方面提示了 317 倍。也就是說目前英偉達人工智慧晶片的增長速度保持在每年增長一倍的水平上。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摩爾定律已死,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摩爾定律這次真的到頭了! 》、《存在 50 年的摩爾定律正在失靈?》……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即將走向盡頭的報導簡直數不勝數,各方專家也紛紛發言表態,支持這一說法。如此看來,這一科技界的鐵律真的沒有繼續生存下去的空間了嗎?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關鍵看這兩點-摩爾定律,Intel,處理器,晶片...
    近20年,計算機技術更是經歷了巨大的革命性飛躍,單個晶片上三極體的數目及運算的速度都是以指數形式逐年上升。無論是60多年前的充滿整棟屋的龐然大物,還是現在的手機型電腦,基本原理卻是萬變不離其宗。Intel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電晶體的集成度大概平均18個月會翻倍,計算機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 摩爾定律有終結之日嗎?
    在晶片上塞滿的電晶體越多,具有的計算能力就越大,這是摩爾定律背後的推動力。但是摩爾定律並不是真正的定律。重力是定律,摩爾定律是一種觀察和預測。摩爾定律55歲了:它仍然有意義嗎?今年是摩爾定律55周年,技術行業專家對這一理論及其未來意義進行了反思。
  • 摩爾定律,Chiplet,IP與SiP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個概念:摩爾定律, Chiplet,IP,SiP以及四者之間的相互關聯。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以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的。
  • 2020年7納米製程:摩爾定律的終點站
    周一時,克羅韋爾在斯坦佛大學作演講,主題為「晶片設計遊戲的摩爾定律將終結」。克羅韋爾在接受採訪時進一步表示:「對於英特爾等企業來說,晶片業務相當昂貴,這些企業要巨額資金開發下一代晶片技術。」到底有多貴呢?Globalfoundries最近在紐約北部建設的工廠花了60億美元;2014年晚期新的研發設施也將完工,將它加進去總計要8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