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和外東北,面積都很大,哪裡更宜居?

2020-12-05 水經注地圖下載器

1. 概述

外蒙古和外東北都很熟悉中國人的名字。這兩個地區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它們都是中國的故土,緯度高,人口少,面積大。外蒙古國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裡,具體範圍包括蒙古國和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外東北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迪河與外興安嶺之間、烏蘇里河以東、庫頁島等近海島嶼,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裡。

外蒙古和外東北(私信回復"下載器"獲取截圖中軟體)

雖然這兩個地區都很大,但當地人口少得可憐。今天,外蒙古只有大約350萬人,其中包括320萬在蒙古和30萬在圖瓦共和國。外東北地區人口比較多,但只有500萬左右。兩區總面積接近300萬平方公裡,但人口不足1000萬怎麼回事呢?

外蒙古

外東北

具體原因有很多,如人口基數、發展水平等,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兩個地區的宜居性很低,土地承載力有限。要確定一個地區是否適宜居住,主要考慮的因素是地形、氣候、降水和地質。從這些角度來看,地球上最適宜居住的地理環境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和東亞。

宜居地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和東亞

這些宜居區的地理環境基本相同,如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溫和,降水充足,地質穩定,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小。相比之下,外蒙古和外東北偏北,外蒙古位於北緯41度至51度之間,外東北位於北緯45度至55度之間。緯度比較高,冬天又長又冷。但是,如果不與這些宜居地區相比,與外蒙古和外東北相比,哪裡更宜居?

地形圖

2. 地形因素

首先地形。外蒙古國位於蒙古高原,平均海拔約2000米。地形以山地為主,有廣闊的戈壁和沙漠。據統計,外蒙古山地面積約80萬平方公裡,沙漠面積約40萬平方公裡。土壤以慄鈣土和鹽漬土為主,耕地面積非常有限。這也是外蒙古主要發展畜牧業,但農業落後的原因。

地形因素

外東北部以山地、丘陵和平原為主。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沿岸有多個大平原,比較適合城市發展。土壤類型與東北地區相似。它是肥沃的黑土,更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它能承載比畜牧業更多的人口。因此,從地形上看,東北外勝。

3. 氣候因素

其次,在氣候方面。外蒙古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長雪多,夏短,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零下1至3攝氏度,冬季最低氣溫甚至可以達到零下40攝氏度。其中,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被稱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白天最高氣溫可低於零下20攝氏度達兩個月之久。

氣候分布圖

外東北地區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與外蒙古基本相同。冬天又長又冷。年平均氣溫內陸地區是零下五到十攝氏度。1月溫度基本在零下30度左右,甚至可達到零下50度。幸運的是,外東北部靠近大海,海水比熱較大,可以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因此,從氣候上看,外東北也略勝一籌。

平均氣溫

4. 在降水方面

此外,在降水方面,東北外部也較為充沛。從自然災害來看,兩地更易發生寒潮和雪災,對農牧業影響較大。因此,與兩地相比,東北外部更適宜居住,海參崴等沿海地區最適宜居住。但由於兩地無霜期短,氣候嚴寒,農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土地人口承載力相對有限。

5. 總結

所以總的來說,其實兩地都不宜居,只是外東北要比外蒙古強一些。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最後我們還整理了全球影像下載技術,現在只需私信回復"全球數據"即可學習。另外回復"免費數據"還可以免費領取全國任何一個省的數據。

相關焦點

  • 歷史老師說:中國地圖並不完整,原來還有外西北和外東北
    外蒙古大家都比較熟悉,外蒙古是清朝後期對漠北蒙古喀爾喀四部的稱呼,由外札薩克蒙古一詞衍生而來。其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以前,清朝還有外東北和外西北兩片領土。1820年中國版圖外東北在哪裡?中國的外東北,又稱外滿洲,是指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加上江東六十四屯和庫頁島合計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外東北在歷史上曾先後為夫餘、室韋、黑水靺鞨、女真等部族與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中國政權所控制,主要控制區域於黑龍江一帶。
  • 一仗都沒打,為何清朝拱手就把外東北送給沙俄?真正原因是防漢人
    大明:我們的圖們江入海口和臺灣咋算》當中,我們介紹了清朝喪失外東北和臺灣島。那麼,面積多達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究竟是怎麼喪失的呢? 很多人都知道,外東北丟失時,根本一仗未打。趁清王朝與英法聯軍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趁火打劫。鹹豐八年四月(1858年5月),通過恐嚇黑龍江將軍奕山,雙方籤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俄羅斯。
  • 太陽變為紅巨星 宜居帶將外移
    不過,美國康奈爾大學卡爾-薩根研究所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隨著太陽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熱,就可能會逐個吞噬水星和金星,並將地球和火星變成熾熱的、不可居住的巖石星球,土衛二和木衛二這兩顆冰冷的衛星反而變成了更適宜生命生存的理想家園。天文學家在搜索系外行星時,如果發現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星球時,經常會使用「宜居帶」(綠色)這個詞彙。
  •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中國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新線索   記者今天從北京大學了解到,北大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海洋熱量的輸送能有效改變圍繞「紅矮星」運行的宜居行星的氣候環境和宜居性,並能極大改變太陽系外行星適宜生命存在的空間模態。
  • 12.5光年外的不易發現的恆星系發現了兩顆宜居帶行星
    我們目前同樣也對地外生命有著難以言語的著迷與探索進程,但是終究還是一場空,我們再利用可用的手段後並麼有發現哪裡擁有地外生命。但我們依然堅信著地球生命絕非唯一。我們一直都在探索,並且會一直探索下去。在我們的視界以內,生命的可發展性太過於狹隘,以上的介紹在我們對於宇宙行星的檢索與觀察後,顯得太過於苛刻而又不失為絕對擁有概率的存在。
  • 民國時代的中國漫畫地圖:外蒙古尚未獨立,庫頁島依舊留有中國人
    黑龍江與蘇聯接壤處,沙皇俄國通過1858年《璦琿條約》和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逼迫清政府割讓黑龍江以東的土地及庫頁島。從圖中居民的畫像可以看到,即使變成兩國,但在民國時間兩地居民無論是長相還是服飾依然是非常接近。民國時期黑龍江市的松花江大橋,當時有許多俄國人都在中國東北尤其是黑龍江市,因此許多渡船上都寫著俄文。
  • 太陽系外的宜居星球,距地球僅有4光年,我們何時才能前往?
    自從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的時候,向外星球移民的夢想就出現了。可能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否能夠向外星球移民並不重要,可是在科學家的心裡,人類的未來在宇宙,人類想要延續發展,成為更強大的文明,走向宇宙,殖民外星球是必然要走的一條路。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視覺中國 資料圖新華社10月6日消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他們最終從4500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24顆「超宜居」行星。
  • 美德研究人員: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
    新華社10月6日消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24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超宜居」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
  • 距地20多光年,就有宜居星球存在,為何沒有地外文明和我們對話?
    來自NASA的研究員史蒂夫·布賴森表示,克卜勒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已經發現了數十億顆行星,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得知,這些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巖石類的宜居行星,這意味著,在銀河系中,宜居星球和潛在生命的數量,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無疑,這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事情,而且還是保守估計的情況,這意味著,銀河系中的潛在宜居星球數量可能會更多。這項研究有哪些意義呢?
  • 距地20多光年,有宜居星球存在,為何沒有地外文明和我們對話?
    來自NASA的研究員史蒂夫·布賴森表示,克卜勒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已經發現了數十億顆行星,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得知,這些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巖石類的宜居行星,這意味著,在銀河系中,宜居星球和潛在生命的數量,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無疑,這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事情,而且還是保守估計的情況,這意味著,銀河系中的潛在宜居星球數量可能會更多。這項研究有哪些意義呢?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他指出,在溫室氣體的作用下,這種熱量輸送的作用會更明顯,從而改變背陽面的宜居條件。   關鍵詞解析   宜居行星:宇宙中的超級地球   宜居行星,顧名思義是指適宜類地球生命存在的行星。這類行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其質量需大於地球質量的五分之一,但小於地球質量的10倍。
  • 最讓我沒想到的地外宜居星球,探索星際旅行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我們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顆擁有生命的星球。但其實跟「超宜居」星球相比起來,地球可能還會遜色一番。而這一發現也讓天文學家們樂開了花,這將是太陽系外不可多得的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另一邊,華盛頓州立大學天體物理學和行星宜居性研究的首席教授迪克舒爾茲馬庫奇說,我們總是在找跟地球一樣的宜居星球,但往往我們恰恰忽略了,宇宙中可能擁有比地球更適合生物繁衍進化的星球。
  • 比地球更宜居?美國科學家在太陽系外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
    據英國《太陽報》當地時間10月5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24顆行星,他們認為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更加宜居。在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這些潛在的「超宜居」行星的特徵。這些行星距離我們超過100光年,但可能是我們在地球以外發現生命的最大希望。
  • 宜居帶行星之概念對於地外生命和文明是否適用的幾點淺見
    關於宜居帶的問題,歷來都有一些爭議。比如有人就問,月球也在宜居帶,怎麼就沒有生命呢?既然宜居帶的問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時空通訊就也來湊一下熱鬧,說說俺的理。說實話,我們地球人類的一切研究都是以人類為視角和感受為中心的,是人類對這個世界規律的發現和認知。有些發現的規律是具有宇宙普適性的,比如宇宙元素、恆星演化等。
  • 蒙古的三次西徵使其領土面積空前絕後,三次西徵都打到了哪裡?
    蒙古的三次西徵確立了是我國佔領領土最多的王朝,三次西徵中,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不懈努力下,最終將亞歐大陸平定,使其的領土面積空前絕後。蒙古的第一次西徵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率領的,發動時間與結束時間是1218年至1223年。
  • 24顆「超宜居行星」被發現,比地球更宜居
    時至今日,目前我們人類最遠的足跡仍停留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暫時並沒有踏上更加遙遠的外星球。畢竟,宇宙的維度實在是太大,我們人類目前確實是很難前往更加遙遠的外星球。況且,並不是所有的星球都適宜我們人類登陸。
  • 我國籌備「覓音計劃」,尋覓宜居星球和地外生命
    我們人類和其他生命物種都生活在地球上,那麼如果地球上發生較大的環境或者氣候變化的話,或者遭遇小行星撞擊以及超級火山噴發,地球很可能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就像霍金所說:「人類不能把
  • 外東北、新疆得失談,儒論怎樣讓中華帝國失去成為超級帝國的機會
    清代所指的東北,又叫滿洲,指外東北+現代東北(內東北),外東北是相對於遼吉黑三省的現代東北來說的。外東北共計1百多萬平方公裡,都在清末被割讓給俄國了。她的範圍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第河與外興安嶺之間、烏蘇里江以東的地區,再算上庫頁島等近海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