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與細胞所人線粒體tRNA致病性突變體結構研究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線粒體是真核細胞中負責能量轉換的重要的細胞器,具有獨立的蛋白質翻譯機器。人線粒體基因組包括22個tRNA基因。與原核細胞或真核細胞質中的tRNA相比,線粒體的tRNA具有數量上的低冗餘性和不穩定結構兩個顯著特點。攜帶同一種胺基酸,但序列、結構不同稱為tRNA等受體。在人胞質中,對應於某一胺基酸的tRNA都有多個等受體,這有助於穩定蛋白質翻譯系統;但是在人線粒體中,除了tRNALeu和tRNASer各具有兩種等受體外,其它18種胺基酸分別對應唯一的tRNA,因此任何一種tRNA的功能發生改變,都可能影響線粒體的蛋白質翻譯系統。

在結構方面,幾乎所有的原核生物tRNA和真核生物細胞質中的tRNA都具有經典的三葉草形二級結構,並且能夠通過進一步的莖、環扭轉和長距離三級結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穩定的倒L形三級結構;而人線粒體tRNA的二級結構中的不穩定的非Watson-Crick配對和A:U配對的含量明顯偏高,通常具有縮短的環區和莖區,有些甚至缺失了整個莖、環結構。線粒體tRNA這種低熱力學穩定性的結構以及線粒體的高氧化環境,決定了線粒體tRNA的功能容易受到鹼基突變的影響,導致疾病。人線粒體tRNALeu具有兩個等受體,hmtRNALeu(CUN)和hmtRNALeu(UUR)。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王恩多研究組博士研究生王猛等人通過測定已知的致病性突變體tRNALeu的氨基醯化活力,篩選到G52A和A57G兩個位於T-莖和T-環區域的突變體,它們都嚴重影響tRNA的氨基醯化活力,尚未有人報導它們的致病機理。研究人員檢測了這些突變對tRNA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發現G52A突變體導致tRNA結構鬆散,影響了tRNA的3'末端成熟、鹼基修飾、氨基醯化、延伸因子結合等過程;含A57G的tRNA突變體結構與野生型幾乎一致,僅對tRNA的3'末端成熟、鹼基修飾有部分影響,顯著降低了氨基醯化反應、與延伸因子結合。

研究結果以Multilevel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defects induced by two pathogenic mitochondrial tRNA mutations為題,5月1日在線發表於Biochemical Journal

研究揭示G52A突變體在T-莖位置引入了A52-C62一對錯配鹼基,破壞了原有具有三對氫鍵G52-C62間的相互作用,削弱了T-莖結構穩定性,抑制了tRNA前體3'末端加工,不能進行鹼基修飾,進一步抑制了tRNA接受胺基酸和與hmEF-Tu的結合能力;A57G點突變只是改變了T-環中不參與配對以及參與維持高級結構的鹼基,在已經發現的原核或真核生物的tRNALeu中,這個位點也不屬於氨基醯化反應的識別元件,但該點突變卻極大地抑制了tRNA接受胺基酸的能力。儘管這種突變體幾乎不能被LeuRS 氨基醯化,但它似乎保留了一些與人線粒體LeuRS結合所需的結構元件。暗示了存在tRNA突變體的線粒體內,突變體可以抑制野生型tRNA被正常地氨基醯化而導致疾病。與疾病相關的線粒體tRNA基因突變是當前研究的熱點,深入研究這些突變對tRNA的功能的具體影響,將揭示相關疾病發生的分子機理,也可以加深人們對線粒體蛋白質合成系統的認識,探索新的診斷和治療這類疾病的方法。

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線粒體自噬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中心戴海明團隊在線粒體自噬研究領域取得進展,揭示線粒體自噬受體Bcl-rambo相關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ARAP family protein為題,發表在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線粒體自噬通過自噬降解胞內受損或多餘的線粒體,是維持細胞穩態的關鍵機制之一。
  • 線粒體疾病療法開發的前景!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疾病是由細胞核或線粒體基因組中廣泛的基因突變所誘發的一種異質性疾病,目前治療該病的療法主要集中於對症治療而並非改善由特定基因突變所引發的生化缺陷;日前,一篇發表在Cell雜誌上題為「Mitochondrial Diseases: Hope for the Future」的綜述文章中,來自紐卡斯爾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論述了線粒體疾病的療法進展
  • 合肥研究院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在線粒體蛋白跨膜轉運研究中取得進展,利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國際上首次解析出酵母線粒體內膜Tim23通道蛋白與其底物肽段的複合物三維空間結構。
  • 生化與細胞所固有免疫信號通路調控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王琛課題組的研究論文Mitochondrial ubiquitin ligase MARCH5 promotes TLR7 signaling by attenuating TANK action。
  • Cell Stem Cell:線粒體DNA突變潛藏於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中
    Mitalipov說,「人們長期以來認為我們的線粒體DNA中的致病性突變是衰老和年齡相關性疾病的一種驅動力,不過一直都缺乏明確的證據。如今,利用這項研究中的證據,我們知道我們必須篩選iPS細胞中發生的突變,或者在年齡更為年輕時收集人體細胞製造iPS細胞,從而確保它們的線粒體基因是健康的。
  • 科研新發現:線粒體疾病最新研究進展!
    線粒體是細胞中的「動力工廠」,細胞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80%都是由線粒體提供的。線粒體形態對於細胞維持正常生理代謝和機體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發生了異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 近期線粒體疾病突破性進展一覽
    ,當然,線粒體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細胞所需要的能量-三磷酸核苷酸 (ATP)。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一些攜帶線粒體DNA突變的兒童和成年人身上搜集了皮膚細胞,將皮膚細胞中的細胞核與健康捐贈者提供的卵細胞細胞質進行匹配,利用這種技術,研究人員獲得了含有正常線粒體的胚胎幹細胞。
  • 高嵩和胡俊傑總結線粒體融合機制的最新研究進展
    文章總結了線粒體融合相關蛋白質機器的最新前沿研究進展及其所揭示的可能的融合機制,討論了線粒體融合研究對其他發動蛋白(dynamin)認知的啟示,並分析了線粒體內外融合蛋白突變分別導致遺傳性神經疾病的分子機理。
  • 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2020年5月7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饒子和院士課題組與胡俊傑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題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 domain dimerization
  • 關於線粒體的重要作用,這些研究值得一讀!
    線粒體是一種特殊的細胞器,這是因為它們具有自己的DNA,稱為線粒體DNA(mtDNA)。與存在於細胞核中的更大的DNA集合(基因組)不同的是,mtDNA僅通過母體的卵細胞進行傳遞。mtDNA也比細胞核DNA更容易在它的DNA代碼中產生隨機變化或突變,這些變化或變異隨著人的年齡增長而增加,不過,這種情形也會在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中發生,從而導致遺傳性疾病。
  •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水稻次生壁形成調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17-11-28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奕華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創製iip4突變體,發現其突變體次生壁厚度明顯增加,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略有上升,表明IIP4負調控水稻次生壁的合成。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線粒體結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線粒體結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膜間隙   線粒體膜間隙是線粒體外膜與線粒體內膜之間的空隙,寬約6-8nm,其中充滿無定形液體。
  • 2017線粒體相關疾病研討會圓滿閉幕
    開幕式當天下午,大會特設主題討論環節,就線粒體與退行性疾病相關研究最新進展走向如何?是否有可能通過線粒體研究大幅度改善退行性疾病?離臨床應用還有多遠? 以及線粒體與腫瘤臨床轉化研究進展深入探討。該病與線粒體DNA(mtDNA)多基因母系遺傳突變相關,從最新研究來看,MELAS的主要特徵為卒中樣發作,多在20歲左右起病。血漿、腦脊液乳酸水平升高可提示MELAS。MELAS的診斷不僅應基於臨床表現,更應綜合血液、腦脊液實驗室生化檢查,神經影像學,肌肉活檢和遺傳學分析結果進行診斷。由於疾病不同階段的表現多樣、遺傳異質性高,應更加注意。
  • tRNA:"老樹開新花"
    大量全基因組研究表明cdk5調節相關蛋白1同源蛋白質cdkal1(cdk5 regulatory associated protein 1- like 1, cdkal1)基因是2型糖尿病高致病性基因之一。研究發現,cdkal1 基因突變與胰島素分泌相關,而不與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相關聯。
  • 韓玲:線粒體心肌病諸多難題亟待攻克
    隨著15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及後基因組時代的開始,極大促進了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微細胞遺傳學的進展以及臨床特殊檢查技術的發展,使心血管病診治從臨床水平進入代謝水平、酶水平乃至基因水平。由於人類mtDNA 分子小、結構簡單,使線粒體病、線粒體心肌病的臨床研究與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研究相對更為深入、廣泛和確切。
  • 饒子和與胡俊傑課題組在線粒體內膜融合研究方面再獲新進展
    該研究解析了線粒體內膜融和蛋白OPA1的最小GTP酶結構域(MGD)在結合GDP和氟化鈹狀態下的晶體結構,闡明了OPA1的GTP酶結構域二聚化的分子基礎,以及突變誘發疾病的原因。線粒體是由雙層膜包被的細胞器,在細胞內持續發生融合和分裂以維持其正常功能。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細菌毒素代表了巨大的生化多樣性儲備,可以重新用於生物醫學應用。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
  • 橫空出世 一類新的編輯器誕生 David Liu首次對線粒體DNA進行編輯
    細菌毒素代表了巨大的生化多樣性儲備,可以重新用於生物醫學應用。此類蛋白質的成員已發現在基因編輯技術中的應用。由於先前描述的胞苷脫氨基酶在單鏈核酸上作用,因此它們在鹼基編輯中的使用要求解開雙鏈DNA(dsDNA),例如通過CRISPR–Cas9系統。迄今為止,線粒體DNA(mtDNA)中的鹼基編輯受到與引導RNA進入線粒體相關的挑戰的阻礙。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
    4月19日,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了11份新冠患者分離毒株的突變特徵,找到19個首次發現的新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毒株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致病性差異,不同毒株24小時病毒載量差最高達270倍!這是新冠病毒突變影響病毒致病性的首個直接證據。
  • 大連化物所二肽基肽酶-IV生化檢測研究獲進展
    上述工作不僅為新藥研發及臨床DPP-IV抑制劑的個性化用藥提供了新的工具,也為後續開發商業化的DPP-IV生化檢測試劑盒奠定了工作基礎。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