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日子之外的漫長時間裡,若非出遊產筍之地,我就只能以水煮筍和各種罐頭安撫一下胃中的饞蟲了。偶爾能得到一包正宗的筍乾或者酸筍,必然會珍視再珍視。用老鴨,肥牛之類的腴美食材來配合。唯恐怠慢了這些來之不易的竹筍。
竹筍的味道大不同我出生在黃土高原上,雖然算不上嚴寒,但也無法給各種竹子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所以,那種「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詞句只能存在於想像之中了。偶爾看到有人家在庭院中栽上幾叢細溜溜的竹子,怎麼也想不出這玩意兒的筍能吃。
後來,因為學業來到昆明,這才嘗到了真正的鮮筍。再後來,由於要跟隨開放的蘭花遊蕩在西南各地,順便品嘗到了各種風味不同的竹筍。這才發現,竹筍絕對不是罐頭裡面,那種帶有強烈檸檬酸味道的東西。
毛竹筍
實際上,竹筍是個龐大集合體。全球的禾本科竹亞科植物加起來,大約有150屬,1225種。這些植物的新芽都可以稱為竹筍。不過,並非每種竹筍都美味。出鏡機率最高的,大概要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毛竹是目前我國栽種最多的竹子,它們不僅可以提供竹筍,還可以提供建築、造紙或者做筷子用的竹竿。更重要的是,毛竹可以在冬季和春季提供竹筍。我們冬天吃的「燒二冬」(冬菇燒冬筍),春天吃的「春筍雞丁」幾乎都是由毛竹提供的。總的來說,毛竹筍的味道中規中矩,沒啥特殊的香味,也沒啥苦味和怪味。就像大白菜一樣,毛竹筍為我們的餐桌提供了一個基本選項。要想真正體驗竹筍的味道,還是拋棄這些大路貨吧。
毛金竹筍
如果你鍾情竹筍的脆嫩感覺,又要求有些許的嚼勁兒。那選剛竹屬的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絕對不會錯。這種竹子的竹竿絕對結實,我們在山上觀察蘭花使用的腳手架,就是用金竹搭建的。它們的筍子也繼承了竹竿的秉性,又韌又脆。不過,那個時候,真的沒有細細品味這種筍子,它只是種應急的蔬菜而已。觀察的任務很重,進程的道路又很崎嶇,嚮導家栽種的蔬菜又供給不了大隊人馬。於是,每當缺菜時,嚮導馮哥就會去園子裡掰下兩根。不管是炒臘肉,還是炒青椒,這筍子都是下飯的好料。並且它們冒頭的時間跟硬葉兜蘭的花期重合在一起,於是這種味道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記憶裡面。
版納甜龍竹筍
其實論起鮮甜味,牡竹屬版納甜龍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要比毛竹來強得多。第一次在西雙版納嘗到這種竹筍時,我還以為廚師在菜裡面放了糖。於是,當又一次在街邊小店覓食的時候,我還特意到廚房舔了一下未處理的材料,發現這傢伙真的是甜的。甜龍竹,竹如其名,長得高大威猛,最高可達27米,那可是9層樓房的高度。成體有如此身姿,筍子自然也不小,一個就可以稱上兩三斤。單單是清炒就足以抓住老饕的胃。
方竹
如果說甜龍竹以清甜取勝的話,那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的那一點點苦味,跟老鴨火腿等油膩之物就是絕配。在山上,這種竹子非常好認。因為它們的竹竿是方形的,並且它們的竹節上還長滿了尖刺。在上山的時候,一不小心抓到了這種竹子,免不了發生流血事件。不過,它們的味道著實不錯,每次有提籃叫賣的老鄉,我們就把竹筍一掃而空。感覺我們在野外作業時就是一群美食蝗蟲。
更有意思的是,方竹製成筍乾後,比新鮮的更好吃。於是,我們總是試圖去寨子裡面收購筍乾,但每次都是悻悻而歸。因為製作筍乾的過程相當繁瑣,要先煮後泡,晾乾後還得煙燻。這樣的筍乾相當入味,老鄉都要「要留著自家吃」。而我們也只能在搭夥的時候偶爾品嘗一下了。
竹筍的營養如今,我這樣只關注竹筍味道的饕客不多。大家幾乎都把營養當做第一標準。在注重身材的人群裡,竹筍被當做減肥食物。據說,竹筍還能夠刮油,這又是不是真的呢?
先來看一下竹筍的成分吧,每100克鮮竹筍中,90%以上都是水分,真正的乾貨只有不到10克。在這10克乾物質中,大約有32%是蛋白質,44%的碳水化合物,9%是纖維素,還有1.3%的脂肪,除此之外就是各種礦物質和灰分。所以,單就主要營養物質來說,竹筍跟大多數蔬菜都沒太大差異,只是蛋白質稍高一些。如果光吃竹筍,確實能減肥,只是,這種減肥跟啃蘿蔔減肥沒有太大差別。
大熊貓吃個不停,其實也是情非得已
竹筍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有大量的游離胺基酸,包括了賴氨酸、穀氨酸和天冬氨酸。所謂游離胺基酸,就是不構成蛋白質,可以在竹筍裡面東遊西蕩。竹筍的鮮味就是這些胺基酸的表演。
我們時常有這樣的感覺,吃了竹筍會很快感覺到餓,所以竹筍有了「刮油作用」。實際情況是,竹筍中提供不了太多的能量物質,即使胃裡填滿了竹筍,也很快就餓了。據說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腹感,但是我卻從來沒有用竹筍填飽過肚子。並且,如果沒有大油來對付新鮮竹筍中的草酸,那樣的味道著實不好受。
不管怎麼樣,我選擇竹筍的根據還是好吃。要想吃到美味的筍,就不要顧及能量了。然而,在遠離竹海的北京,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嘗根鮮筍不容易選筍的最基本原則就是能嚼動,除非有人有咬竹竿的癖好。不過筍子由脆到硬的過程實在是太迅速了。據說竹子長得快時,能聽見拔節的聲音。我沒聽過這樣的異響,但也見過竹筍隔天變翠竹的神奇表演。在飛速長大的同時,細胞中也在快速積累木質素和纖維素,就是這些東西讓拔節的竹筍成了硬梆梆的竹杆。把竹筍採摘之後,變硬過程不會停止,反而會加快。因為當竹筍的斷面暴露在空氣中後,其中決定木質素積累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過氧化物酶(PO)的活性都提高了,加快變竹竿的過程。選竹筍時,稍稍掐一下筍子末端,如果已經變硬,就不要再去招惹它們了。
為了讓採下來的竹筍還能嚼得動,業者也琢磨了不少保鮮的保鮮方法:有人用亞硫酸鈉來處理斷面,抑制PAL和PO的活性。不過,要是使用不當,難免會影響到食用安全。更為安全的保鮮方式是,在斷面塗上殼聚糖,再低溫冷藏,暫時讓鮮竹筍短暫休眠一下。不過總體的保鮮運輸成本就會大增。總的來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費用低廉而效果理想的方法。
如今,在北方的市場上能買到能嚼動的鮮筍就算是運氣不錯的事了。實際上,鮮和甜才是筍的靈魂,竹筍中含有大量的穀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它們就是竹筍鮮味的來源。至於甜味,主要是因為筍儲存了大量供生長所需的糖類的物質(如蔗糖等)。而這些物質在竹筍採收之後都會迅速下降。失去這些味道的筍肉,只能算是老饕們的安慰劑。
我想大多數北方人對於筍的認識,大概就是種稍稍比蘿蔔乾稍脆點的配菜。這也難怪,等擺到北方餐桌上時,竹筍中的糖和胺基酸都損耗殆盡了。當然,筍的種類跟甜味和鮮味也有很大關係,在西雙版納可以吃到猶如放糖調味的甜龍竹竹筍。只是這樣美味的筍大多產量稀少,到產地才能嘗到。
如果運氣好,買到品質還不錯的鮮筍回家,千萬不要存放。因為,用不了兩天,那些尚存一口鮮甜的竹筍就真成不堪食用了,迅速把它們變成盤中佳餚才不會暴殄天物。如果是一下子搶回來太多,最好放進冰箱冷藏,或者用開水燙至半熟,還能多品兩天春筍的滋味。
水煮筍
附贈小知識:水煮筍裡有石灰嗎?在處理真空包裝的水煮筍時,我們有時會碰到一些白色的霜狀物質。不過,它們並不是傳說中的石灰。這些白色沉澱主要是酪氨酸的結晶。這是竹筍中含量最多的胺基酸之一。在水煮加工過程中,竹筍中的酪氨酸會從竹筍中跑出來,等冷卻之後再次結晶,就形成了白色的石灰一樣的東西。
為了抑制微生物的生長,水煮筍的pH值大多會控制在5.0-5.3,這樣的環境恰恰對應於酪氨酸的等電點。簡單來說,就是酪氨酸最難溶於水的環境。結果就是,包裝水煮筍上出現了像石灰一樣的沉澱。
把它們吃下去完全沒有問題。如果實在覺得礙眼,那就用白醋水(讓pH值降低點)泡一下,再用清水一衝就能清除了。(文/史軍) (來源:科學松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