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全球排名前20的藥企要合併?業若成真將誕生史上最大醫藥併購案!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國際金融報

阿斯利康與吉利德的營收規模在全球製藥公司排名均在前20。若以2019年收入計算,雙方合併將創造一家年收入超468億美元的新公司,有望躋身全球藥企營收排名前5。

6月8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 Zeneca)正與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就可能的合併事宜進行接觸。但目前雙方公司還尚未作出決定,也沒有開始正式談判。

若這兩家醫藥企業成功合併,交易額將超過去年初百時美施貴寶(BMS)以740億美元收購新基製藥(Celgene)的規模,成為史上最大的一宗醫藥業併購案。

《國際金融報》記者分別向阿斯利康中國以及吉利德中國求證,雙方均表示未聽說上述消息,且暫時無法給出明確回復。

目前,阿斯利康市值高達1400億美元,吉利德市值超960億美元。按此計算,如果兩家公司合併,市值將達到超過2360億美元。

6月8日,吉利德盤前走高,阿斯利康小幅下滑。截至記者發稿時,吉利德漲幅4.56%,阿斯利康跌幅2.25%。

業內不看好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爆發,阿斯利康與吉利德雙雙出盡風頭。前者股價累計漲幅達10.16%,後者股價累計漲幅19.21%。而同期,道瓊工業指數下跌5%,納斯達克指數漲幅9.38%。

據了解,阿斯利康正在與牛津大學合作研發新冠疫苗,目前已在英國地區開展臨床試驗。該疫苗也被選入美國白宮一份代號為「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的疫苗計劃名單之中。

吉利德研發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此前被看做可能是治療新冠肺炎最有希望的藥物。目前該藥的相關研究結論是,其或許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但證據尚不夠充足。

公開資料顯示,阿斯利康是一家總部設在的英國藥企,旗下擁有神經、呼吸、消化、心血管、腫瘤和麻醉等多領域產品。吉利德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創新藥公司,旗下產品覆蓋了愛滋病、B肝、C肝、心血管疾病、囊性纖維化、呼吸系統疾病和抗真菌等領域。

為何這兩家看上去不相關的公司能傳出併購消息?

有業內人士表示,「兩家公司現任的執行長(CEO)都曾在羅氏製藥就職。帕斯卡爾·索裡奧特(Pascal Soriot)在2012年擔任阿斯利康CEO之前,一直是羅氏製藥的營運長(CMO),而丹尼爾·奧戴(Daniel O』Day)在加入吉利德之前,曾擔任羅氏製藥的CEO。」

不過,彭博社表示,吉利德目前無意出售股權,或與另一家大型製藥公司合併。而是傾向於合作形式,或者較小規模的收購。

同時,也有接近阿斯利康的消息人士對兩家公司的合併提出質疑,「一方面,吉利德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不能夠成為這筆大規模收購的充分原因,且這筆交易可能削弱阿斯利康在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目前阿斯利康新冠病毒疫苗進展順利,其並不需要為一項併購案而承受額外壓力」。

另一位消息人士稱,「兩家公司的合併似乎沒有什麼依據。阿斯利康正在與牛津大學合作,一旦成功研發出新冠病毒疫苗,將極大提高其自身價值。」

傑富瑞分析師麥可·耶(Michael Yee)也公開表示,「這筆交易不太可能實現。吉利德一直認為因其愛滋病業務的價值被嚴重低估,導致公司市盈率過低。因此,它將更傾向於進行基於自身價值的收購交易。」

產品線可互補

2019年,阿斯利康實現銷售收入243.84億美元,同比增長10%;吉利德實現銷售收入224.49億美元,同比增長1.5%。兩家公司的營收規模在全球製藥公司排名均在前20。若以2019年收入計算,雙方合併將創造一家年收入超468億美元的新公司,有望躋身全球藥企營收排名前5。

美國投行Evercore ISI分析師歐麥爾·拉法特(Umer Raffat)在一份研報中提出質疑,「為什麼增長10%以上的公司會對增長低至個位數的公司感興趣?」

更有投資者質疑稱,不管消息是否可靠,這樣的傳言有利於提振雙方股價。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這或許與雙方業務有關。

吉利德的強項在於愛滋病醫療領域。2019年,該公司愛滋病相關醫療產品貢獻了約164.38億美元的銷售收入,佔總銷售收入的比重超70%,而腫瘤藥一直是其短板。

2014年,吉利德研發的白血病藥物艾代拉裡斯(Zydelig)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但後又因嚴重副作用被迫終止生產。目前,吉利德希望通過細胞療法打開腫瘤藥市場。

2017年8月,吉利德花費119億美元併購凱特製藥(KitePharm),成為全球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的領導者之一。該療法基本原理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癌細胞,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腫瘤治療方法之一。

2017年10月,凱特製藥的Yescarta(下稱「Y藥」)獲FDA批准上市,成為全球範圍內第2個上市的CAR-T產品。2019年度,Y藥實現銷售收入4.56億美元,較2018年的2.64億美元增長72.7%。

反觀阿斯利康,其在腫瘤藥領域擁有一定地位,但在抗感染方面卻沒有十分亮眼的產品。目前,阿斯利康的營收主要來源腫瘤藥、心血管、代謝以及腎臟疾病、呼吸三大業務板塊,這三大板塊2019年的銷售收入分別為86.67億美元、69.06億美元、53.91億美元。

2019年,阿斯利康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奧西替尼、前列腺癌的戈舍瑞林、乳腺癌的氟維司群注射液等多款腫瘤藥均取得1億美元以上的銷售收入。其中,用於治療實現31.89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71.5%。

某跨國諮詢公司的醫藥行業分析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阿斯利康與吉利德雙方的業務沒有太多重疊部分,但前者正面臨藥品老化和創新不足的困境。儘管其研發團隊有能力找到新藥,但最快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收購一家成熟的且擁有強大銷售陣容的公司。」

相關焦點

  • 傳吉利德要被阿斯利康併購,醫藥史上最大併購案要來了?
    如果兩者決定合併,這將是行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超過去年百時美施貴寶 (NYSE:BMY)和新基製藥740億美元的合併案。然而,消息一出,立馬引發了外界的質疑。阿斯利康併購吉利德,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併購傳聞背後,吉利德的壓力阿斯利康和吉利德眼下都致力於新冠防治方案的研發。
  • 連名字都要改!戴爾拿下科技界最大併購案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戴爾最新資訊 > 正文 連名字都要改!戴爾拿下科技界最大併購案 戴爾公司CEO Michael Dell在EMC World大會上表示,戴爾公司將與EMC合併,之後並將更名為戴爾科技(Dell Technologies),而這比交易也將是近期科技行業最大規模的併購案。
  • 從基因泰克、賽諾根到艾爾建,盤點醫藥巨頭十大併購案
    從羅氏(Roche)斥資近500億美元先後收購基因泰克(Genentech)和賽諾根製藥(Seragon Pharmaceuticals),到近日艾伯維(AbbVie)630億美元收購艾爾建(Allergan)塵埃落定,公眾的注意力再次轉向了國際醫藥巨頭間的洗牌。商業史上,醫藥巨頭歷來是併購案的王者。據統計,在短短20年中,近60家公司通過併購成為全球10大製藥公司。
  • 盤點:歷史上醫藥巨頭十大併購案,輝瑞獨佔三單
    隨著630億美元的艾伯維(AbbVie)-艾爾建(Allergan)收購案塵埃落定,公眾的注意力再次轉向了國際醫藥巨頭間的洗牌。商業史上,醫藥巨頭歷來是併購案的王者。據統計,在短短20年中,近60家公司通過併購成為全球10大製藥公司。
  • 東南亞最大網際網路併購案呼之欲出!媒體稱打車公司Grab與Gojek合併...
    據彭博社周三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東南亞最大的網約車公司Grab和印尼網約車、本地服務及在線支付平臺Gojek正在進行的關於業務合併方面的談判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如果二者合併,這將是東南亞地區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網際網路併購案。
  • 390億美元併購後,阿斯利康(AZN.US)在罕見藥領域藥企中實力幾何?
    從交易規模上看,此次併購金額達390億美元,是2020年以來最大的生物製藥交易。從併購的領域看,這是繼武田(TAK.US)以624億美元收購罕見病藥物公司夏爾(SHPG.US)之後,跨國藥企又一次重金押注罕見病領域。
  • 全球生物醫藥最大股權投資即將誕生,高瓴資本再次創造歷史
    這意味著,全球生物醫藥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即將誕生,而創造者正是高瓴資本。「這是高瓴連續第八次投資百濟神州,最吸引我們的是,百濟神州是一家有靈魂的企業,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就堅持做最好的科學和最高質量的創新藥,研發上只做全球最優或最新。通過對百濟神州這樣本土創新領先企業的長期支持,我們希望能夠助力中國創新藥企業高質量發展,登上世界一流製藥舞臺。」
  • 阿斯利康,巨資收購知名藥企
    兩家公司的董事會均一致批准了此次收購。待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並獲得兩家公司股東的批准後,收購預計將在2021年第三季度完成,完成後,Alexion股東將擁有合併後公司約15%的股份。官網信息顯示,兩家公司共同致力於科學和創新,以提供改變生命的藥物。這兩個組織的能力將創建一個在各種技術平臺上都具有強大實力的公司,並能夠將創新藥物帶給全球數百萬人。合併後的公司還將在全球範圍內擴大覆蓋範圍,並覆蓋初級,專科和高度專科護理領域。
  • 日本製藥業強大,但為何沒能誕生世界級的製藥公司?|鈦媒體行研
    日本藥品製造業協會在2018年發布的最新一期《日本藥品製造業協會指南》中,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在2016年全球銷量排在前100位的藥品中,日本佔了13個,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二位。圖1:2016年全球銷量前100的藥品中各個國家的持有數量。
  • 2500億天價收購:靠中國市場逆天改命,百年藥企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
    這筆交易不僅是2020年度全球醫藥界最大手筆併購案,亦是阿斯利康有史以來最大一筆交易。這家出手如此闊綽的跨國藥企,對於普通公眾可能默默無聞,但在中國醫藥圈卻是實至名歸的業績老大。年報數據顯示,阿斯利康2019年營收收入為243.84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貢獻了4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佔到阿斯利康全球總收入的20.7%。
  • 國巨旗下奇力新併購美磊 市佔率邁向全球電感前三大
    aMaesmc以奇力新1月2日收盤價101元計算,此併購案價值約新臺幣68.9億元,惟奇力新不用支付任何現金。合併後,新奇力新股本將拉高至新臺幣30億元左右,再加上日前發行的公司債若全數完成轉成轉換,新股本拉高到新臺幣31.5億元。奇力新總經理鍾世英指出,未來不排除進行減肥(現金減資),維持適當的資本結構。
  • 歐洲鐵路巨頭合併計劃落空 中國中車暫避勁敵
    據悉,TGV和西門子ICE高速列車業務合併,再加上信號與軌道技術部門,以上業務的年營收可達153億歐元,調整後的年EBITDA達到12億歐元。  兩家公司認為,這項交易可以幫助歐洲抵擋來自中國中車(CRRC)的競爭威脅。該併購案也得到了法、德兩國政府的支持,法、德兩國希望能重現空中巴士的成功案例,打造交通業的「歐洲冠軍」。
  • 科技史上最大併購案,戴爾600億完成收購EMC
    去年10月,戴爾醞釀了一起科技史上最大併購案戴爾已經宣布,公司完成了600億美元收購EMC的併購協議,合併後的公司名變更為戴爾科技( Dell Technologies),不過,總部將設在EMC所在的麻薩諸塞州霍普金頓,而業務重心也將變更為雲服務和存儲領域。戴爾公司董事會主席麥可·戴爾表示,隨著企業計算市場轉向新技術和雲服務,傳統伺服器和存儲硬體市場將會進行重組。
  • 生物醫藥外包服務行業研究:行業高增長期,把握兩大發展方向
    在新藥研發蓬勃發展背景下,全球藥企研發 投入不斷增加,CXO 市場也保持同步快速增長態勢。2018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到 846億美元,2014-2018年複合增長率為 10%。而中國市場由 2014年的 51億 美元增長至 2018 年的 107 億美元,複合增長率更是高達 20.4%。
  • 13家藥企入選2018《財富》世界500強,中國華潤再次蟬聯藥企榜首
    其中,藥企營收最高的為中國華潤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華潤),為821.84億美元,居總榜86名,這也是中國華潤繼去年後,再次穩坐藥企營收頭把交椅;其次為美國強森公司(NYSE:JNJ),營收為764.50億美元,位列總榜100名;第三名為瑞士羅氏公司(PINK:RHHBY),營收為566.34億美元,排總榜169名。相較於去年,製藥企業並沒有發生變化,排名整體穩中有升。
  • 4+7最全分析(藥企、品種、價格、市場)
    「12.6」(4+7集採擬中選結果於2018年12月6日公布)將成為中國仿製藥的分水嶺,並將與作為中國新藥分水嶺的「7.22」(2015年7月22日,原CFDA發文啟動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一起載入中國醫藥史冊,從7.22到12.6,標誌著中國醫藥產業全面與國際接軌的大幕正式開啟。
  • 跨國藥企怎麼了?
    既輝瑞在2019年年初宣布將關閉兩家位於印度的生產工廠以及裁撤約1700名員工之後,禮來、阿斯利康緊接著便各自宣布了自己的裁員計劃。據路透社消息,美國製藥公司禮來公司於1月8日對外宣布,其將以「自願離職計劃」的形式,在其位於法國東部斯特拉斯堡市的一處工廠裁撤約250個工作崗位,從而減少在該工廠的工資支出。
  • 「2019全球25大生物技術公司」榜單發布,5家中國藥企上榜!
    【製藥網 行業動態】近日,國外生物技術網站GEN發布《2019年全球25大生物技術公司》(Top 25 Biotech Companies of 2019)榜單,該榜單根據截至2019年10月30日的市值進行排名,數據來源於各大股票交易所或其他公開可用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榜單中,共有五家中國生物技術公司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