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食洋不化分隔符》,摘自李倩著《回鍋肉和香菇菜心的語言等級》。
在朋友家喝茶聊天兒,跟人家小朋友搭訕,問起最近學什麼,孩子說,數學學分隔符呢,好討厭,一臉不耐煩的樣子。我趕緊點頭,太能理解這孩子了,別說小學,直到現在,我都覺得數字分隔符純粹就是個麻煩。除了專業會計,大概沒誰能用分隔符順利讀出超過 8 位的數字。
只是沒想到,二十幾年過去了,這個麻煩還在繼續。
我自己是小學生的時候,學到分隔符時,老師言之鑿鑿地說,它就相當於數字裡的逗號,三位一隔,方便認讀很大的數字。當時老師還教了個口訣,「個十百千萬,三位分一段;頭撇前位千,百萬二撇前;三撇前十億,好讀又好記。」問題是,被三位一隔之後,數目字一點也沒好認,每次我還得偷偷從後往前,四位一隔,才能對著 1234567890 讀 出 「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六萬七千八百九十」。記憶中問過老師,四位一隔不是更方便嗎?老師白我一眼,三位一隔那是國際慣例。這麼大個帽子,在不興挑戰權威的年代扣下來,只是覺得自己笨。
直到後來學了英語才明白,三位一隔的千位分隔符,原來是用來念英文的。對於說漢語的人,不但不是拐杖,反而是個視線幹擾。雖然阿拉伯數字全球通行,但不同的語言裡,數字如何表達,卻花樣百出。
中國人對於數字的概念,從個、十、百、千數到萬跟億,最多到兆,再往上一般人不大知道還有京、垓、秭、穰 、溝、正、載、極……那麼大,生活中也的確用不上。但無論怎麼大,遞進規律是一樣的, 早在東漢,《數述記遺》 一書中就有記載,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萬兆為京……所以按照中文的 計數方式,若是四位一隔,立時眉目清楚。
而英文中的大數是用 thousand (千)、million ( 百萬)和 billion (十億)來計,恰恰是千位遞進。用三位一隔的分隔符, 一眼就能看出它有幾個 billion 、幾個 million 和幾個 thousand。1,234,567,890 用英文讀成: one billion, two hundred thirty four million, five hundred sixty seven thousand, eight hundred and ninety。按照漢人的理解,英語世界裡,這個數字被表達成:一十億,二百三十四百萬,五百六十七千,八百九十。覺得彆扭吧?講英語的人卻覺得天經地義呢。
每種語言都是一種世界觀,即使是你認為完全客觀理性的數目字,不同的語言讀來, 也有自己獨特的系統結構。
什麼叫作削足適履,用千位分隔符標記萬位梯進的漢語數字就是例子。這麼多年過了,居然沒人給改改。也許, 編數學課本的科學家不用理會語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