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血壓之謎取得突破進展,血壓調控的分子機制被發現

2020-12-05 騰訊網

一百多年來,壓力感受器神經元如何敏銳地感知血壓一直是個謎。

高血壓作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很多人都對它見怪不怪了。

誰家裡還沒有個高血壓的親戚了?作為體檢的必查項目,進醫院看內科之前必測的血壓檢查,可以說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生們再熟練不過的「基本功」了。小編就記得自己曾經一天之內測了不下80次血壓。

可能有人會疑問,有必要測那麼多血壓嗎?不測不行嗎?

答案是,不行!

高血壓的危害沒你想的那麼簡單。僅就明確發現的風險,長期高血壓可能導致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顫、終末期腎病等等疾病。不想被各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纏上,嚴密監測和控制血壓不能少!

然而,中國目前的高血壓狀況真是不容樂觀。

以140/ 90mmHg為診斷標準,中國估計有2.4億高血壓患者;而若以美國130/80mmHg的診斷標準,中國高血壓患者已接近5億!中國高血壓防治形勢嚴峻。

但好消息是,關於血壓調控的基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我們終於發現了血壓調控的分子機制!

最近,美國Scripp研究所在《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明確PIEZO1和PIEZO2是自主神經系統感覺神經元中的壓力轉換器,可觸發壓力感受器反射。也即是解釋了「血壓變化如何轉化為神經傳遞信號」這個百年謎題。

這個發現對廣大高血壓患者和「吃瓜群眾」們意味著什麼呢?

簡答地說,降壓新藥有望被開發!難治性高血壓有藥可用了!廣大高血壓患者的福音!

圖1:相關研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血壓調節機制的百年謎題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思考一個小問題。

在久坐之後突然站起時,你的血壓會迅速降低,但你卻不會因此暈倒,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動脈壓力感受器反射!

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血管壁外膜下有豐富的壓力感受性神經末梢,即壓力感受器。

圖2:頸動脈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類似的新聞:許久未見的情侶熱情擁抱,結果因為女方頸部被摟住而壓到了頸動脈竇,最終竟導致了女友死亡。

這並非駭人聽聞,頸動脈竇因為存在壓力感受器,所以對壓力特別敏感,甚至很小的壓力,即可導致心跳緩慢,血壓下降,甚至喪失知覺。

可見壓力感受器在血壓調節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在血壓突然下降的情況下,壓力感受器神經末梢受到拉伸,觸發傳遞信號到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加快心率,增加心肌收縮力並誘導血管收縮。相對的,血壓突然升高會引發相反的反應。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短期動脈血壓波動。

壓力感受器反射功能障礙的患者通常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即站立時出現的血壓嚴重下降,從而導致頭暈甚至昏厥。壓力感受器功能受損還可預測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和早期死亡。

儘管動脈壓力感受器反射如此重要,並且這個概念在80多年前就開始被描述,但此前人們對「血壓變化如何轉化為神經傳導的電信號」這個問題卻一頭霧水,真稱得上是心血管領域的百年謎題。

最終破解了這個百年謎題的Scripps研究團隊,同時也是8年前首次發現PIEZOs可能為機械敏感性陽離子通道組成部分的研究團隊。

那麼,這個PIEZOs究竟是何方神聖?值得Scripps研究所付出8年的血汗。

「明星分子」及「名刊常客」:PIEZOs蛋白

人被撓,就會癢。

在這個過程中,「機械敏感性陽離子通道」將機械刺激轉化為了神經信號,這個過程因此被稱為「機械轉導」。

「機械轉導」在胚胎發育、觸覺、痛覺、本體感覺、聽覺、血管張力和血流的調節、腎臟的流量感知、肺的生長和損傷、骨和肌肉的穩態等多個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機械轉導」相關的分子機制卻無法得到確定。

這時候就輪到我們的主角PIEZOs蛋白出場了。

PIEZO1和相關的PIEZO2是在脊椎動物中廣泛存在的多通道跨膜蛋白,在無脊椎動物、植物和原生動物中具有同源物。在人體中,PIEZO1在心血管系統中顯著表達,PIEZO2可見於感覺神經元。

最早在2010年,美國Scripps研究所發布於《Science》的一篇文章中,PIEZOs被鑑別為機械敏感性陽離子通道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PIEZOs可能參與到了「機械轉導」的過程中。

自此,PIEZOs正式C位出道,相關研究一發不可收拾。此後8年,PIEZOs相關研究在頂級期刊上發表超過30篇,其中,2010年後發表的研究超過總體的85%。

圖3:PIEZOs相關研究在頂級期刊上發表超過30篇

PIEZOs更多神奇作用也開始被發現,包括感知肺部壓力、不同輕重的觸摸以及癢覺,PIEZO1甚至能幫助紅細胞維持形狀。

不僅如此,PIEZOs門控機制和三維結構也同樣成為研究熱點。去年1月,《Nature》雜誌發表了中國學者關於發現哺乳動物機械門控PIEZO1離子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文章,並首次提出PIEZO通道以類似槓桿原理進行機械門控的精巧工作機制

可見,將PIEZOs稱為「明星分子」「名刊常客」一點都不為過,並且「人氣」不減當年。

本次研究中,研究者做了哪些工作?

研究人員假設:PIEZO1和PIEZO2是參與壓力感受器功能的關鍵受體。為了證明他們的假設,作者在監測血壓和心率的同時進行了多次不同的體內試驗。

他們標記了頸動脈竇神經元,同時發現了 PIEZO1和PIEZO2陽性受體

圖4:研究者發現神經元中存在PIEZOs受體

然後在 PIEZO1 基因敲除、PIEZO2 基因敲除和雙基因敲除 (DKO) 小鼠中測試了各種藥物的效果。

他們注意到,苯腎上腺素(PE)誘導的心動過緩在 DKO 小鼠中不存在,壓力感受器敏感性被根除,但在 PIEZO1 或 PIEZO2 基因敲除小鼠中沒有。PE誘導的高血壓在 DKO 小鼠中也顯著增高。

圖5:PE誘導的高血壓在DKO小鼠中顯著增高

同樣,DKO 小鼠中硝普鈉給藥後心率的變化減少。

他們還在自由活動的清醒小鼠中測試了血壓變異性。與野生型小鼠相比,DKO小鼠有更高的平均動脈壓和血壓變異性。

與野生型小鼠相比,DKO 小鼠的高香草酸(一種主要的兒茶酚胺代謝產物)水平也較高,提示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與人類壓力反射衰竭患者相似。

這項研究有怎樣的重大意義?

實驗結果支持PIEZOs受體功能缺失可導致壓力感受器功能受損的假設,並且PIEZO1和PIEZO2受體是壓力感受器功能的關鍵機械感受器

圖6:動脈壓力感受器通過表達PIEZO1和PIEZO2的感覺神經元持續監測動脈血壓

儘管目前仍處於基礎研究階段,但確定這種反應的分子參與者可能有助於闡明動脈壓力感受器在維持正常血壓中的作用,從而為開發激活壓電通道以抑制過度交感神經活動的新藥提供基礎

未來的方向,可能是進一步研究PIEZO1和PIEZO1的協同工作原理,它們與不同神經元的互動,以及人類遺傳改變如何影響這些蛋白質功能進而影響血壓調節。

參考文獻:

[1]Zeng, W.Z., et al. PIEZOs mediate neuronal sensing of blood pressure and the baroreceptor reflex. Science, 2018. 362(6413): p. 464-467.

[2]Wang, Z.,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Circulation, 2018. 137(22): p. 2344-2356.

[3]Coste, B., et al. Piezo1 and Piezo2 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Distinct Mechanically Activated Cation Channels. Science, 2010. 330(6000): p. 55-60.

[4]Ehmke, H. The mechanotrans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Science (New York, N.Y.), 2018. 362(6413): p. 398-399.

[5]Miglis, M.G. and S. Muppidi, Ion channels PIEZOs identified as the long-sought baroreceptor mechanosensors fo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other updates on autonomic research. Clinical Autonomic Research, 2019. 29(1): p. 9-11.

[6]Kim, S.E., et al., The role of Drosophila Piezo in mechanical nociception. Nature, 2012. 483(7388): p. 209-212.

[7]Woo, S., et al. Piezo2 is required for Merkel-cell mechanotransduction. Nature, 2014. 509(7502): p. 622-626.

[8]Ranade, S.S., et al. Piezo2 is the major transducer of mechanical forces for touch sensation in mice. Nature, 2014. 516(7529): p. 121-125.

[9]Nonomura, K., et al., Piezo2 senses airway stretch and mediates lung inflation-induced apnoea. Nature, 2017. 541(7636): p. 176-181.

[10]Feng, J., et al. Piezo2 channel–Merkel cell signaling modulates the conversion of touch to itch. Science, 2018. 360(6388): p. 530-533.

- 完 -

相關焦點

  • 《Science》發布:百年血壓之謎被破解,高血壓患者的福音來了!
    作為體檢的必查項目,進醫院看內科之前必測的血壓檢查,可以說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和醫學生們再熟練不過的「基本功」了。小編就記得自己曾經一天之內測了不下80次血壓。可能有人會疑問,有必要測那麼多血壓嗎?不測不行嗎?答案是,不行!高血壓的危害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針對Dre-miR-21這種影響斑馬魚胚胎早期心血管發育的miRNA,研究組利用基於Tandem isobaric mass tag(TMT)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構建了dre-miR-21在斑馬魚早期胚胎中的蛋白調控網絡,發現了兩個可能與斑馬魚心血管系統發育相關的新的dre-miR-21靶標,揭示了dre-miR-21在斑馬魚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新的調控機制(圖1)。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頭條號】中國養豬網2018-05-31 18:01:07 閱讀(3562)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揭示了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 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 miRNA9678 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小小一條毛巾,每天握握就能降血壓?|降血壓|高血壓|毛巾|手握|血管...
    如果非藥物措施不能將血壓控制達標的話,請一定要及時用藥。手握毛巾增加釋放一氧化氮,從而降血壓的說法也沒有明確證據。一氧化氮的半衰期非常短,並不符合降壓的要求。即便是靜脈輸注硝酸甘油也只是用於急性高血壓的臨時用藥,而且必須持續輸入,一旦停藥血壓就會反跳。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這一發現解釋了在營養生長階段擬南芥響應和記憶冬季低溫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發現了植物營養生長期的「胚胎記憶」現象及調控這一現象的表觀遺傳機理。
  • 瑞光康泰:瞄準3億患者,精準測量血壓突破傳統「紅海」之路
    (徐旭)機會往往是給善於發現的人準備的。瑞光康泰,就是在一次「偶然」經歷中發現了新賽道並成長為「瞪羚」的創新企業。2009年,瑞光康泰剛成立一年,當時公司的業務以雷射領域產品為主。但善於發現問題還不夠,能夠成功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所在。可喜的是,在瑞光康泰創始人之一吳小光的帶領下,研發團隊歷時兩年獨立自主研發「脈搏波」血壓測量法,並獲得了9個國家及地區發明專利,同時在全球其他國家申請發明專利,這成為瑞光康泰創業路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白天血壓正常,晚上血壓高,是怎麼回事?
    人體的血壓在24小時內呈現白天相對較高、夜間相對較低的晝夜節律變化。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晝夜變化也和普通人相似,但總體的血壓水平更高,波動幅度也較大。但有一部分人卻發現,自己白天測量的血壓明明很正常,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才發現,自己的血壓變化和普通人正好相反,是夜間的血壓比較高。這種情況就屬於夜間高血壓。
  • [ANA2016]中年、晚年血壓變化均與痴呆風險相關
    研究過程中收縮性高血壓持續存在與痴呆風險顯著增加相關(HR, 2.15; 95% CI, 1.37 - 3.35),且中年-晚年收縮壓快速下降與風險增加之間也具有相關性(HR, 1.62; 95% CI, 1.08 - 2.44 斜率改變 < –0.5 vs > –0.5)。
  • 人的血壓從多大年齡就開始升高了?五十多歲血壓多高屬正常?
    其次,影響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年齡是其中之一,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的各項機能在不斷發生著衰退,特別是對血壓影響較大的血管動脈硬化不可避免地在發生,所以血壓有所升高是可以理解與接受的。>由此可見,無論年齡多大保持血壓在正常範圍內是最理想的,如果不能如此,也應盡力將血壓控制在正常高值範圍內。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與許多不同的調控因子和效應器分子相互作用,產生細胞功能的多樣性。
  • 科學家發現G蛋白調控稻米品質和產量分子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研究組在水稻優質和高產性狀協同改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從長粒型美國粳稻品種L204中成功分離並克隆了一個控制稻米產量和品質協同提升的重要基因LGY3,該基因編碼一個MIKC型MADS-box家族蛋白OsMADS1。
  • 植物維管發育表觀調控機製取得進展
    該研究藉助獨特的擬南芥管狀分子異位誘導系統VISUAL(Vascular Induced System Using Arabidopsis Leaves),通過一系列的甲基化組和轉錄組分析,確定了DNA主動去甲基化在維管發育中的作用,並揭示了木質部管狀分子分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17-10-26 15:39:00來源:央廣網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在研究中,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生長的現象。植物如何響應並記憶長時間的低溫處理即春化作用,是表觀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科普:鈉離子濃度增加怎樣導致血壓升高
    新華社東京12月2日電(記者華義)日本研究人員日前說,他們發現了鈉離子濃度增加導致血壓升高的機制。這不僅有助於了解過量攝入食鹽的危害原理,還有望幫助開發高血壓新療法。  雖然科學界此前已知體液內鈉離子濃度增加會促使交感神經活性增高並導致血壓升高,但並不清楚造成這一結果的機制。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剛剛過去的金秋十月,南開大學不僅迎來了備受矚目的百年校慶,在科研工作方面同樣碩果纍纍,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論文連結:5.南開大學團隊揭示引發急性白血病新分子機制,助力靶向藥物研發日前,南開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娜課題組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許瑞明、範組森課題組展開聯合研究,揭示了致癌融合蛋白MLL1-AF10招募組蛋白甲基化酶DOT1L並形成寡聚體的分子機制,這也是引發急性白血病的重要分子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