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院只能提供養老而無法醫療,而醫院只能醫療而不能提供養老服務,使得養老院裡的老人經常要奔波於家庭、養老院和醫院之間,不僅得不到及時救治,還給家人和社會造成極大負擔。
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國情。
一、中國老齡化現狀
1.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長趨勢
18.1%——老齡化率
截止到2019年末,中國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人,佔12.6%。
2060年之前,中國老年人口比重將快速上升。(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439萬——一年新增老齡人口數量
60歲及以上人口比上一年增加439萬人,比重上升0.2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上一年增加945萬人,比重上升0.64個百分點。
3200萬——高齡人口數量
2019年中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超過3200萬人,佔比2.3%。預計2030年高齡老人將達約5300萬,佔比3.8%;2050年高齡老人將達1.3億,佔比10.3%;2073年達1.74億的峰值,佔比繼續升至17.1%;2100年為1.56億,佔比20.8%。
4000萬——失能老人數量
中國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超過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
19.6%——老年撫養比
老年撫養比是指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中老年部分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也稱為老齡人口撫養係數。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老年撫養比為19.6%,較上一年度的16.8%增加了近3個百分點,增幅為11年來最大,而2009年,我國的老年撫養比僅為11.6%,11年來,我國老年撫養比增加了8%,並呈老年撫養比加速增長的趨勢。
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佔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超過14%,則進入「老齡社會」;比例達20%,則進入「超老齡社會」。
我國1999年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尚未完全進入「老齡社會」,但我國老齡化速度非常快。
2019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為12.6%,以14%為分界線,2019年底距離「老齡社會」僅差1.4%,正式進入「老齡社會」已開始倒計時。
從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法國用了115年,英國用了47年,德國經過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驚人。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數據,中國將在2024年至2026年前後進入老齡社會,速度與日本大體相同。
2.我國養老產業概況
民政部部長此前表示,截至2019年6月底,中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34萬個,養老服務床位合計735.3萬張,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
二、中國養老產業面臨的挑戰
1.養老社會環境嚴峻:慢性病、失能、空巢
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失能化」、「空巢化」以及「少子化」等現象也亦為突出。而老年群體恰好是心血管、糖尿病等慢病的高發人群,佔比接近50%。對於以上類型的老人,特別是失能老人,護理難度相對要大,對專業化養老服務的需求也更高。
2.政府與市場的分工問題
過去,國內的養老機構主要由政府主導,幾乎沒有什麼營利性的存在。現在,市場格局變了,政府主要承接低收入老人,市場和社會承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老人。但目前在中國,政府與企業膠著在一起,市場並不完全具備從政府手中承接養老服務的條件。
3.醫養結合的壁壘
長期以來,我國的養老院只能提供養老而無法醫療,而醫院只能醫療而不能提供養老服務,使得養老院裡的老人經常要奔波於家庭、養老院和醫院之間,不僅得不到及時救治,還給家人和社會造成極大負擔。
醫的主管部門是衛計委,養的主管部門是民政部。對於長期照護來說,單一的醫療護理屬於醫學範疇,是由衛生部門主管,而單一的家庭照料是社會學範疇,歸民政部主管。長期照護並沒有對應的主管部門,相關標準體系、支付體系、權利利益責任等各方面規範都有待落實。
4.專業人員缺口大
我國當下失能半失能人員約3500萬,假設3個老人需要一個護理員,那國內市場應需1000多萬養老服務人員。而我國養老機構人員從業者不到100萬,持證上崗的人數不足2萬。從國際標準上來說,照顧失能老人所需要的護理人員比例應是2:1,即2個護理人員照顧1個老人,但國內目前情況是一個護士負責10個老人。目前國內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缺口在千萬名以上,尤其是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員,更是稀缺。
5.硬體、資金缺乏
養老機構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建設,但除了政府有限的資金支持外,民營資本大多處於觀望狀態,資金投入有限,導致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場所條件有限,發展空間不足。很多養老機構佔地面積不足,老人入住後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多生活設施還存在缺陷。
三、發展趨勢與熱點
1.醫養結合,打造中國養老新模式
以上老有所養的諸多問題,其中提到的醫療護理問題最為棘手。甚至有的老年人為滿足自身醫療需求而在醫院「壓床養老」,佔用醫療資源。
近年大熱的「醫養結合」是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上遊是健康管理、中遊是急性醫療、下遊是康復護理,形成
醫養結合生態鏈。可進一步滿足高齡、失能以及患有慢性病老人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疊加的服務需求。
2.強調社區、居家養老
從傳統文化、居住習慣及經濟條件等多方面來看, 我國老年人普遍偏好居家養老,只有失能老人、高齡老人才是機構養老的重點對象。伴隨著人口的急劇老齡化,機構養老只能解決3%的養老問題,剩下的則由居家養老(90%)和社區養老(7%)解決。
3.智慧養老是大趨勢
隨著網際網路產業的不斷升級,傳統養老服務產業聯合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硬體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形成智慧健康養老生態,能助力養老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為老年人提供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根據養老產業眾多養老創業企業的布局,可以看出中國智能養老的方向將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領域: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生活質量類、 安全管理及預防(尤其防摔)、情感陪護及心理健康、更細顆粒度的監測維度和流程。
除了預防保健,養老最基本的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監護。2014年曾有一個新聞,報導一對老年夫婦在去世半個月以後家人才知道,這件事引起了全國轟動。這也是現在老年看護最大的盲點。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下,大部分智慧養老領域的企業都在不斷尋求「智能硬體+APP+數據」的先進解決方案,以更好地保證老人的健康安全。
4.從生存所需到精神所需:老年旅遊、心理精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老年人已經不再簡單地滿足於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追求更高層次的心理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對於生活能夠自理、經濟實力較好的老年人,旅居養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