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AlphaGo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的消息引爆世界,人工智慧產業也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資本湧入行業,貼有「AI」標籤的公司大量出現,巨頭火速布局搶佔賽道,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人工智慧中心」紛紛落成……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雖然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與院校堅持到了現在,但當下的人工智慧產品遠未達到大眾的預期。
實際上,造成人工智慧遲遲未有新突破的原因,除了本身研究難度較大之外,長久以來還受制於4G通信網絡與算力難以支撐實際應用等局限。然而,與彼時不同的是通信技術已經在發生更迭,即將到來的5G、6G時代將會幫助人工智慧跨越屏障,迎來新的發展機會。
2018年上海舉辦了第一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並設立大會最高獎項SAIL獎來嘉獎人工智慧領域的優秀項目,可謂早早嗅到了這個特殊產業發展的勢頭。
今年上半年突發疫情造成的全面停擺,給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但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娛樂等在線內容服務卻大放異彩,這無疑宣告未來即在信息網絡當中發生,核心在於人工智慧。這些線上服務「因禍得福」,相關行業重煥新生。那麼人工智慧到底發展到了何種地步?透過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最高獎項SAIL獎,我們能預測未來嗎?
新基建時代來臨,人工智慧如何先行?
顯然,今天一個以AI為核心的全域融合時代,正在緩緩到來。而促成時代飛躍的重要契機,也是人工智慧發展的新引擎――即大勢所趨的「新基建」政策。
新基建,包含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涉及眾多產業鏈,尤其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納入建設範圍,預示著「智能時代」的序幕已經開啟。大眾與AI的關係,不再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而是正一步步「飛入尋常百姓家」。
很多人對「新基建」比較陌生,但業內人士明白這個政策有跡可循。在2018年中央經濟會議上,便曾提出過「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鼓勵、大眾選擇、市場爆發,一系列線上新經濟如雨後春筍野蠻生長,背後則是新基建的核心人工智慧技術在保駕護航。
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開闢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而且制約其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也有望解決,人工智慧似乎正在迎來一波發展新高潮。但是,人工智慧市場的發展到達了爆發期嗎?
就智能安防市場來看,2018年中國安防行業市場規模在6600億左右,智能安防行業僅佔300億左右,人工智慧產業依然處於增量市場的狀態,大量的需求與應用亟待滿足。除此之外,市面上各種隨意添加「智慧+」「網際網路+」「智能+」的產品,也往往只是給自己蓋了一頂虛假的大帽子。在技術與市場同步推進的階段,如何樹立一個可持續的市場規範以及權威學術指導,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這不僅是整個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明確人工智慧發展路徑的重要途徑。
為了拉近大眾與人工智慧的距離,促進技術研究落地,推動核心科研發展,由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8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於上海舉辦,參會嘉賓匯集圖靈獎、諾貝爾獎的學術界領軍人物50多人,產業界代表100多人,以及國際組織和國外政要,參加AI應用體驗和展覽展示的企業超過150家。
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為了表彰為人工智慧產業做出貢獻的企業,同時樹立領先於世界的人工智慧標杆,SAIL獎應運而生。作為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最高榮譽,SAIL獎從全球範圍發掘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具有高度認可和美譽、並具有提升人類福祉意義的項目,以「高層次」「應用性」「創新性」「引領性」,引領著人工智慧產業與研究發展方向。
在當前情勢下,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改以雲上峰會的形式展出,恰恰是對在線新經濟以及新基建政策的直接回應。而作為標杆的SAIL獎,近期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評審工作,其中呼應作用不言而喻。
獨具慧眼,SAIL眺望AI前景
回溯往屆SAIL獎的獲獎項目,可以看到2018年獲獎的工商銀行「未來銀行」項目,一步步落實關於智慧銀行的布局,在去年進一步發布了全新的ECOS智慧銀行系統,將業務整合化,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深耕落地應用項目,無獨有偶,2019年獲獎的科大訊飛(002230)「新一代高水平語音翻譯關鍵技術及系統」項目,為成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官方自動語音轉換與翻譯獨家供應商埋下伏筆,甚至更將進一步延伸到AI通信與教育領域。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人工智慧走進生活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除了落地應用層面,SAIL獎同樣關注著人工智慧上遊層面的發展狀況。例如2018年卓越獎項目「亞馬遜AWS雲上AI創新」,便屬於一種頂層的算法技術,最初是被用以亞馬遜的機器分揀,而後被開發造福更多都想要研究人工智慧的開發人員與數據科學家。在被提名SAIL獎之時,AWS推出的新服務、新技術便已有2017年開發1400多項、2018年第一季度推出400多項的赫然成績。在營收上更是不負眾望,2020年第一季度亞馬遜來自AWS雲服務營收同比增長33%至102億美元(人民幣727億元)。可見人工智慧核心技術的紅利之大,畢竟核心算法是眾多AI應用產品的基礎,難怪亞馬遜AWS當年能一舉拿下SAIL第一屆的卓越獎。
核心算法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就拿2019年SAIL獎獲獎項目阿里巴巴的「基於超大規模圖神經網絡的認知智能計算平臺」來看,一個平臺便觸及人工智慧在搜索推薦、廣告、金融風控、智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醫療等多個場景的應用,而阿里開發的項目,研製了存儲架構、計算框架、算法設計及應用系統,開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AI 認知智能計算軟體,實現工業級大圖數據的自適應存儲管理,並支持主流計算框架下的神經網絡算法的自主設計、優化執行、智能管理和自動調優,實屬人工通用智能的一大突破。簡言之,一項人工通用智能技術突破,將會推動各行各業全面發展。所以除了阿里,微軟、亞馬遜、騰訊等知名公司也都在人工通用智能的賽道上時刻加速著。
人工通用智能(AGI)不局限於某個領域,而專注於研製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從事多種用途的機器。相比之下,當前主要的人工智慧應用――人工窄智能(ANI)只專注於解決某一領域的問題,擅長處理單一任務或者特定範圍內工作的系統,並在這些特定領域中的表現優異,比如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以及圍棋高手AlphaGo(第一代),可它們無法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因此當遇到的問題超過了適用空間,其效果則急轉直下,甚至無效。雖然人工通用智能一直只存在於科幻電影當中,但是SAIL獎所關注的項目,無一不是讓想像現實。如同SAIL「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理念,它正在描繪未來的、可實現的「人工智慧發展路徑」。
產學研加速融合,共啟人工智慧未來
眾所周知,學界的研究與產業的落地一直存在著先研發、後落地的時間差。一項前沿技術的落地,中間可能要經歷幾十年的時間。在人工智慧研究初期也存在這種現象,無論是早期的符號主義和聯結主義,還是認知科學、腦科學的興起。人工智慧的研究學界往往都領先於產業屆,從當下的人工智慧發展就可以窺見一斑。
在2010年後,產業界的優勢逐漸顯現,深度學習必須依賴海量的數據,而高校的實驗室數據無法達到這個量級。企業在開拓市場時會產生大量數據,恰恰反哺了深度學習的研究。從李飛飛等頂級人工智慧學者到科技企業任職不難看出,這種現象已經是大勢所趨。各個巨頭也建立了頂尖研究院,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而學界和產業界的協同發展,也是SAIL獎設立的初心,從參與SAIL獎評選的評審專家及項目構成,便可窺得一二。參與SAIL獎評審的專家有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相關領域的院士,也有來自BAT等人工智慧領域有影響力的企業高管,除此之外此,紅杉資本、IDG資本、經緯中國等AI領域主要投資機構的頂級投資人也將參與其中。
縱觀角逐SAIL獎的項目,2019年近700個項目,覆蓋了來自全球的領先企業,有如阿里巴巴、百度、華為、IBM、科大訊飛、平安、SAP、騰訊的前沿人工智慧項目,以及國內外學術科研機構的人工智慧科研項目與論文,涵蓋金融、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同時全面聯動學術資源、企業資源,建立項目運營與生態計劃。產學研融合,在人工智慧領域幾乎可以說是發揮到了極致。
學界研究不斷推進,產業賦能不斷深化,SAIL獎將進一步服務於上海打造人工智慧高地的生態布局。隨著新基建、世界人工智慧大會、SAIL獎層層推進,人工智慧已經滲透到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中,也讓人類社會逐步走向全域融合的時代。
當然,未來遠不止於此――
人工智慧、大數據……標誌著人類在尋求量化和認知世界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過去不可計算、存儲、分析和共享的很多東西被數據化、智能化了。當世界由探求因果關係變成挖掘相關關係,我們怎樣才能既不損壞建立在因果推理基礎之上的社會繁榮的基石,又取得實際進步呢?
這將是學者、企業、人工智慧技術、SAIL獎等「人」「事」「物」必須解答的疑問。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c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