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肉擺上歐洲人餐桌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原產於非洲西部及中部的黑猩猩數量近年不斷下降

很多人食用野生動物不只是出於好奇,更為炫耀財富

本報記者/方子言

歐洲人向來以「文明人」自居,對亞洲、非洲等地人民食用野生動物的習慣嗤之以鼻。但如今,野生動物肉在歐洲的黑市上越來越常見,從非洲販賣野生動物到歐洲的非法交易正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英國《每日郵報》2月28日就報導說,英國的飯店和市場攤位最近竟然發現有在原產地非洲亦屬少見的黑猩猩肉售賣,價格高達每公斤20多英鎊。

「文明人」的真面目

據報導,這批黑猩猩肉是英國貿易官員在一次突擊搜查中發現的。經過樣品檢查,他們認為這些黑猩猩肉來自非洲,可能被藏在個人行李裡帶進國內。在英國,來源不明的肉製品都會被沒收檢查,以往多是鼠類和蟲類,此次黑猩猩肉的曝光著實令人震驚。有專家稱,這只是野生動物黑市的冰山一角,而這種黑市如今在歐洲十分常見。

英國研究者在一份報告中估計,每年有將近7500噸非法野生動物肉進入英國。僅僅在過去一年中,通過巴黎戴高樂機場海關入境的野生動物肉就多達270噸。這些野生動物肉經常被偽裝成牛羊肉等常規肉製品進口,最後都成了歐洲人餐桌上的美味。

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專家馬庫斯·羅克利夫博士說,他對英國市場上售賣野生動物肉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這樣的貿易一直存在。不過他對英國黑市售賣黑猩猩肉還是十分震驚。他的研究小組也發現每周至少有5噸野生動物肉製品非法進入歐洲並轉運至各國。他個人認為,野生動物走私猖獗與海關稽查不嚴、懲罰較輕有關。

多重危機或集中爆發

雖然無人確切知道非法野生動物的貿易規模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利潤異常豐厚。

有專家指出,4公斤的黑猩猩肉在非洲價格約為4英鎊,而走私到法國價格高達85英鎊。此次報導中提到的英國黑市上售賣的黑猩猩肉,價格就高達每公斤20多英鎊。另有統計資料估測,全球野生動物貿易規模超過25億英鎊。

羅克利夫博士認為,很多人食用野生動物肉不只是出於好奇,而是把它當成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和炫耀財富的手段。

隨著野生動物肉走私活動的加劇,非洲野生靈長類動物的數量也在急劇下降,已從50年前的100多萬隻劇減到目前的幾萬隻。英國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執行主任阿迪娜對此憂心忡忡:「英國確實有賣野生動物肉的地方,我對此並不是很驚訝。按照經驗,在市場上,你只要說想為特別的儀式弄點特別的肉,就能買到野生動物肉。但問題是,野生動物肉貿易已經成了非洲面臨的嚴重問題,也成為野生動物數量不斷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有科學家警告稱,野生動物肉可能會給歐洲的消費者帶來潛在的健康隱患,因為很多野生動物肉攜帶有諸如口蹄疫、霍亂、炭疽等強傳染性病毒,這些病原體可能轉移到人類身上。如果再不採取措施,這些疾病隨著野生動物肉或者走私販登陸歐洲只是時間問題。

相關焦點

  • 揭秘歐洲人吃猩猩肉內幕
    黑猩猩、大猩猩、羚羊、嚙齒類動物以及爬行動物的肢體和頭部在歐洲的黑市上越來越常見,從非洲販賣野生動物到歐洲的非法交易目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些貨物最後都成了歐洲人餐桌上的美味。科學家擔心一些新的些病原體隨著野生動物肉或者走私販登陸歐洲只是時間問題。
  • 德媒曝歐洲人吃野生猩猩肉/圖
    在剛果的一個市場上,人們可以買到猩猩的頭顱和肢體。     市場上出售的燻制大猩猩的肉。  國際在線6月23日報導 據德國《圖片報》6月22日報導,黑猩猩、大猩猩、羚羊、嚙齒類動物以及爬行動物的肢體和頭部在歐洲的黑市上越來越常見,從非洲販賣野生動物到歐洲的非法交易目前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英國研究者在一份報告中稱,據估計僅僅在過去一年中,通過巴黎戴高樂機場海關入境的野生動物的肉就多達270噸,這些貨物最後都成了歐洲人餐桌上的美味。
  • 餐桌上的猩猩肉、壯陽的土撥鼠腎臟丨「失控」的野味背後,是在拿...
    人類與病毒原本並無交集,然而當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成為餐桌上的「野味」,無辜的它們最後就成為了「嗜血」的饅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起初,科研專家斷定果子狸為非典病毒的直接傳染源,這導致萬餘只果子狸、獾、貉等野生動物被迅速捕殺。
  • 下個月 澳洲鴕鳥肉擺上廣安市民餐桌(圖)
    下月中旬,廣安市民將品嘗到一種新肉品——澳洲鴯鶓肉,明年協興產的鴯鶓(又名澳洲鴕鳥)還將「走上」南充、成都、重慶市民餐桌。這是記者昨日從廣安協興鎮政府獲悉的。  鴯鶓肉嫩可口,有一種不同於其他肉類的特殊香味,且脂肪、膽固醇的含量低。在廣東,鴯鶓肉火鍋、鴯鶓肉丸、鴯鶓腩煲等頗受市民歡迎。
  • 歐美人開吃猩猩肉
    本報北京專電一向以「文明人」自居的歐美人驀然發現,用靈長類動物烹製的菜餚正被端上他們的餐桌。從洛杉磯到巴黎,從布魯塞爾到倫敦,歐美各地都有猩猩肉的秘密交易市場。  英國最新出版的《新科學家》雜誌介紹了加利福尼亞大學野生動植物學家賈斯廷·布拉舍爾斯近年來的調查數據。雜誌稱,靈長類動物交易佔到了非法肉類國際貿易的三分之一。
  • 鱷魚肉再現武漢餐桌
    晨報訊 (記者 廖文婷 實習生 戴文君)近來,絕跡5年的鱷魚肉被擺上了武漢一些酒店的餐桌。  天門墩的一家酒店有一道芥蘭炒鱷魚肉,58元一份;而在臺北路一家新開張的酒店,門口赫然打著「鱷魚宴」的招牌,有冰凍鱷魚凍、東坡鱷魚腩、秘制鱷魚脯、鮑汁鱷魚掌、原湯涮鱷魚肉等菜式,最便宜的是58元/位,最貴的要288元/斤。
  • 海狸鼠被擺上餐桌 這樣的「龍肉」你敢吃嗎?
    這不,成都最近就開了一家經營海龍肉的館子,這讓不少好吃嘴兒大感新鮮。這外形奇奇怪怪的動物,真的能吃嗎?  昨日下午,天府早報記者來到清水河公園。這裡,便是成都唯一一家經營海狸鼠肉的餐館。  【探訪餐館】  不少客人買肉回家加工  油光發亮的皮毛,蜷縮在籠子一角……遠看會以為是兔子,近看又像一隻大老鼠,仔細瞧它的爪子,竟與鴨子無二!
  • 人造肉上美國餐桌 從動物身上提幹細胞長出"肉「」
    以後人們吃肉,都是從實驗室培養出來的人造肉,能避免各種病毒和細菌,也不會有虐待動物和家禽的罪惡了。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導,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 人類餐桌上的9大瀕危動物
    人類餐桌上的9大瀕危動物世界瀕危物種在不斷增加,在中國就有海南兔·雲南閉殼龜等,數量逐步減少。這些動物逐步減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人類引起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人類餐桌上的9大瀕危動物。大鯢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的兩棲動物大鯢隸屬隱腮鯢科,大鯢屬,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像嬰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世界上多數兩棲動物已經瀕臨滅絕,在餐桌上已經少見。不幸地是,中國的娃娃魚作為世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卻被非法捕捉,時常成為餐桌上一道佳餚。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人造肉」上餐桌還要5—10年
    本報訊(通訊員 許天穎 融媒體記者 談潔) 「人造肉」可上百姓餐桌,但還要5—10年。這是記者昨天從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上獲悉的。   11月24日至25日,2020年江蘇省研究生「食品營養與健康」學術創新論壇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辦。
  • "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11月18日,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光宏與參會學者分享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進展。
  • 企鵝吃的「透明魚」上了餐桌 從前並不受歡迎
    他驚嘆:「沒想到連企鵝吃的東西都被搬上餐桌了!」記者來到吳先生用餐的餐廳,其推薦菜品就是吳先生吃到的「怪魚」,名為南極冰魚。餐廳的料理長杜康說,這道菜品是一年前引進的,很受歡迎。杜康認為,南極冰魚生活在南極這樣較無汙染的環境裡,口感緊實且水分充盈,煮熟了也稱「透明魚」。記者諮詢了大連聖亞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員。
  • 不用養豬、「細胞培養肉」上餐桌還要多久?專家:5到10年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世界細胞培養肉之父、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Mark Post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並用它做了一個漢堡。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塊細胞培養肉。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已在全產業鏈對細胞培養肉進行研究和投資。外界不免好奇:「細胞培養肉」,距離端上市民的日常餐桌,還要多久呢?
  • 中國古代吃什麼肉,為什麼豬肉會逆襲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流肉食?
    一提到國外的美食,我們大多會想到牛排之類,而一說到中國美食,我們一般都會想到紅燒肉、水晶肘子、小炒肉等等,豬肉菜餚在我們整個中華飲食中的佔比是相當大。為什麼外國人多吃的是牛羊肉,而我們的主食肉類是豬肉呢?其實,豬肉成為中國的主食肉類的歷史非常短,以前我們主要吃的也是牛羊肉!
  • 「南美鯉魚」稱霸河流,幾秒將一頭牛撕碎,卻被我國吃貨擺上餐桌
    南美河流中的霸主,卻被我國吃貨擺上餐桌食人魚通過人工引進的方式來到中國,最早主要用作觀賞魚,不過,因為意外跑到了河流中。然而,如此強大的食人魚,卻並沒有在我國泛濫成災。首先一點就是因為來到河流中的數量並不大,不能讓它們形成魚群,所以戰鬥力就小了很多。
  • 植物蛋白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走向餐桌
    植物蛋白肉、試管培育肉、3D列印肉……「未來肉類」悄然走向人們的餐桌本報記者 劉 暢如果面前的餐桌上放著一塊人造牛排,你敢試吃嗎?按照這家公司市場營銷經理安德烈·魯科維什尼科夫的解釋,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基於動物細胞的3D列印食品,而他們致力於創造的產品在味道和構造方面將最大程度上接近人們熟悉的雞柳。就在我們擔心「不夠吃」或糾結「吃什麼」的時候,「未來肉類」正悄然走向我們的餐桌,它們究竟是什麼,又有哪些種類呢?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
    我科學家用幹細胞技術20天培養出50克人造肉,但——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要5到10年「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研究,還面臨三大挑戰,包括高純度幹細胞的提取及乾性維持、無血清培養基研發和幹細胞的大規模高密度培養
  •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細胞培養肉走上餐桌,還有多條鴻溝需要跨越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1-25 08:53:51 1931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這番暢想,被視為世界範圍內首次提出培養肉的概念。細胞培養肉真正變得看得見摸得著,還是在2013年。當年,荷蘭教授馬克·普斯特(Mark Post)在荷蘭首次研發出可以食用的培養肉,並在英國倫敦舉辦了全球首次培養牛肉漢堡試吃大會。中國的第一塊細胞培養肉,誕生於2019年11月18日。
  • 細胞培養肉即將走向餐桌,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一種全新的「生產」肉的方式。近日,首屆中國細胞培養肉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做了「細胞培養肉技術研究進展」報告。就在去年的幾乎同一時間,2019年11月18日,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便是由周光宏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來。這是一塊重量僅有5克的細胞培養肉,「塊頭」雖不大,但在我國「細胞培養肉」領域卻是個開創性的開端。
  • 專家說它們即將要出現在你的餐桌上
    說起克隆,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電影中的各種科幻場景,各種崗位上千篇一律的複製人服務著未來的人類社會!複製人從衣、食、住、行這幾個最基本的基礎服務遍及整個未來社會,未來複製人和機器人一樣和真正的人類分享這個藍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