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ETase和PETase結構分析。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熱塑性塑料之一,主要用於製造一次性飲料瓶、衣物和地毯等。它需要數百年時間才能在環境中自然分解。「塑食酶」PETase可以在短短幾天內將PET分解成構築塊,使其進入循環製造過程。這對於減少塑料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有重要意義。
雖然PETase的發現為解決全球塑料汙染問題帶來了希望,但單純依靠PETase分解能力的方案,還不具備商業可行性。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當地時間9月28日發文稱,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英國樸茨茅斯大學(UOP)等,通過融合PETase和另一種「塑食酶」MHETase,開發了一種混合酶。這種超級混合「塑食酶」最多可以將消化塑料的速度增快近六倍。
兩種「塑食酶」建立生物學連接。
UOP酶創新中心(CEI)負責人John McGeehan教授和NREL高級研究員Gregg Beckham博士共同領導了混合酶的研究。
McGeehan教授說:「Gregg博士與我談到了PETase對塑料表面的分解作用以及MHETase對塑料的『深度分割』效果。因此,我們很自然地想到,是否可以將它們混合使用?實驗證實,簡單地將兩種酶混合確實能增強塑料分解效果。接著,我們決定嘗試讓它們建立生物工程學連接——就好像用一根繩子串起了兩個吃豆人。我們興奮地發現,新的嵌合酶分解塑料的速度是簡單混合分離酶的近3倍。」
McGeehan教授還藉助鑽石光源(DLS)破解了MHETase的三維結構,這為研究團隊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分子藍圖——他們能夠設計更高效、快速的酶系統。
研究人員表示,新研究結合了結構、計算、生化和生物信息學等多個領域的技術。他們希望通過跨學科的國際合作,以酶作為武器,解決嚴重的塑料汙染問題。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1091-6490(online)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plastic-eating-enzyme-cocktail-heralds-plastic.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