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神經反饋訓練,STN LFP,帕金森

2021-03-01 NELN共享平臺

神經反饋訓練,STN LFP,帕金森

張國坤 供稿


文章基本信息標題:Beta Oscillation-Targeted Neurofeedback Training Based on Subthalamic LFPs in Parkinsonian Patients期刊:EMBS Conference on Neural Engineering作者:Shenghong He, Emilie Syed, Flavie Torrecillos.作者簡介:Shenghong He 2018年加入牛津大學Peter Brown和Huiling Tan團隊,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基於PD患者的LFP信號實現腦機接口研究。金句分享IntroductionAs one of the earliest applications of BCI, neurofeedback (NFB) enables the self-regulation of neural activity,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alter pathological brain oscillations which play a role in different disorders(介紹背景).However, cortical beta power may not be the best biomarker for the disease, since its amplitude is similar in PD and non-PD patients and in PD patients on DBS or levodopa therapy compared to PD patients off therapy(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MethodSince tremor tends to introduce power change in beta power and interfere with the performance in the task, we excluded 2 data sets (P1 right side and P2 left side) where the contralateral hand was strongly affected by tremor(解釋數據選擇依據).ResultIt shows that there is reduction in the targeted frequency bands during the NFB training trials comparative to the pre-cue in both the targeted STN and the ipsilateral motor cortex(說明實驗結果).DiscussionHowever, whether this can have any therapeutic effect for improving motor symptoms in PD depends on whether effective neurofeedback training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 in motor performance, and whether the effect persists beyond the time when the visual feedback is provided.(提出該研究還需探究的問題).研究背景和主要內容

Neurofeedback(NFB)的目標是利用神經信號形成患者訓練時的反饋,幫助其自主調節大腦電信號的節律特徵從而改善運動失調等症狀。之前針對帕金森患者的NFB訓練大多是基於感覺運動皮質的ECoG信號,然而該信號並不是帕金森疾病的特徵信號,並且在患者和正常人間該信號的特徵並沒有明顯的區分。該研究希望探究帕金森疾病的特徵表現信號-STN核團的LFP電位-作為NFB的反饋信號能否幫助患者調節相應的腦電信號節律,尤其是降低Beta節律幅值突然升高的發生頻率

數據

該研究指導三位帕金森患者在電極手術植入後(還未植入IPG)的3-6天時進行NFB訓練實驗,並記錄了三位患者實驗時的STN LFP信號,EEG信號以及手臂的加速度和肌電信號。

實驗範式及數據處理方法

在進行在線訓練之前,需要根據運動相關性選擇每位患者的一個LFP通道中5Hz寬的beta頻段作為特徵信號,並且設定該頻段能量幅值的反饋閾值。在完成上述步驟後,患者將使用該特徵信號和閾值進行NFB訓練實驗。

實驗時患者將會面對一個GUI界面,界面中的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將會以固定的速率向右移動,而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動則取決於特徵信號的幅值,當信號幅值超過閾值時小球將會下降一段固定高度。在進行訓練實驗時,研究人員會提示患者進行抬手的運動想像來阻止小球的下降,而進行非訓練實驗時則提示患者看著屏幕而不要試圖控制小球的運動。

圖1 GUI界面示意圖

每個實驗對象進行了5次session,每個session包含了10個訓練trial和10個非訓練trial。

圖2 實驗過程實驗結果

在對三位患者進行訓練實驗後,第1,3位患者能夠實現對小球運動的控制而第2位患者在訓練和非訓練期的小球運動軌跡沒有明顯差別。圖3和圖4分別為第1,3位患者的目標核團和對側和核團的LFP和EEG信號。紅框內為訓練時的特徵頻段,時間坐標0點代表實驗開始時刻。實驗結果表明部分患者STN的LFP信號能夠幫助其實現NFB訓練,但是訓練結果和特徵信號都存在明顯的個體化差異。

圖3 目標核團時頻信號圖4 對側核團時頻信號(標題錯誤,應為Right STN NFB)討論

該研究首次證明了PD患者的STN LFPs信號作為NFB的反饋和目標能夠幫助部分患者實現腦電信號節律的自主調節。但是實驗過程和結果提示該方法還存在一定局限性:

不同患者對該方法的表現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例如第二位患者使用該方法進行NFB訓練並沒有明顯的beta節律調節效果。在第1,3位患者間,訓練效果表現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患者1的目標核團和對側核團在訓練期的beta頻段能量都有明顯衰減,而患者3的對策核團則沒有類似表現。該研究是在患者術中進行的短暫訓練,該方法的長期效果未得到證實。 例如長時間的訓練是否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症狀,在進行一段時間的DBS治療後該方法的表現是如何的。參考文獻

He S, Syed E, Torrecillos F, et al. Beta Oscillation-Targeted Neurofeedback Training Based on Subthalamic LFPs in Parkinsonian Patients[J]. Int IEEE EMBS Conf Neural Eng, 2019,2019:81-84.

相關焦點

  • 神經反饋訓練知識講堂(1)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提升注意力的原理
    這位家長問到點上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對注意力的改善,是經過近10年、數十萬學員驗證過;同時,作為國家射擊隊指定的注意力訓練機構,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數據;從科學角度看,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主要通過兩種神經機制的變化來提升注意力。
  • 針對ADHD的神經反饋治療
    2)感覺運動節律(SMR)神經反饋 主要是針對12 - 15Hz的β波進行調節。上世紀70年代,Lubar和同事首次將SMR神經反饋訓練應用於ADHD兒童。
  • 孩子參加「腦波反饋訓練」,不過是一種安慰劑效應
    「腦波反饋訓練」又稱腦電波神經反饋(EEG neurofeedback),是通過使用電生理指標來反映大腦活動,並對大腦活動進行可視化、反饋給被試者的一種臨床幹預手段。這項技術聽起來科學,但其實它自上世紀中後期誕生以來,在學術界和臨床醫學中就一直爭議不斷。
  • 幹細胞療法:分泌多巴胺神經元神經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前景廣闊
    帕金森病會引起運動障礙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種危害中老年身體健康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全球有600多萬人患有帕金森病,它是阿爾茨海默病之後第二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主要病理特徵為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dopaminergic neuron, DN)進行性喪失,導致紋狀體多巴胺(dopamine, DA)含量缺乏,從而引起運動障礙。帕金森病患者運動症狀主要包括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姿勢不穩與運動遲緩。此外,一系列非運動症狀可出現在運動障礙之前,包括焦慮、嗅覺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情感和記憶障礙等。
  • TRiBS Online Talk 14期|基於神經反饋調控吸菸線索模式進而治療尼古丁成癮問題
    本文開發了新型閉環,即基於EEG的吸菸提示反應模式的神經反饋協議。在誘發吸菸線索反應任務中,對EEG通道數據進行多元模式分析,獲得參與者的大腦活動模式,通過自適應閉環訓練連續停用了吸菸線索反應性的EEG活動模式。在神經反饋訓練期間,通過P300來評估參與者對香菸的渴望程度來進行分析,長期通過隨訪通過每日的吸菸數量進行評估。研究表明,該種神經反饋訓練方法對菸癮和吸菸行為有很明顯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 Roywos專注力訓練:源自美國的即時腦電反饋技術!
    束手無策的家長們不妨來了解下,如何通過訓練讓孩子提高專注力,改掉這些臭毛病。專注力具有可塑性專注力通常稱為專注力,是一種底層的學習能力。研究表明,神經元具有可塑性。專注力的訓練就是不斷訓練專注力相關的神經元網絡。
  • 影像「新」技術有助於早期診斷帕金森病 新藥物或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該技術給患者佩戴大腿可攜式傳感器和藍牙耳機,患者通過下肢步態來觸發藍牙耳機音樂的連續播放,藉助音樂和步行之間的正向反饋療法來激活腦多巴胺覺醒激勵系統的功能從而重新塑建步態和步幅自主控制。   據悉,步歌可穿戴技術已和中山一院神經科帕金森病團隊達成合作協議,該技術在中山一院目前尚處於臨床研究階段。
  • 九院神經內科入選全國首批帕金森病標準中心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人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以震顫、強直、運動減少及姿勢步態異常等運動症狀,感覺障礙、睡眠障礙、神經精神症狀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非運動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達1.7%,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加劇,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500多萬。該病的致殘率較高,嚴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水平,社會負擔和經濟負擔沉重。目前約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就診於綜合醫院神經科, 但部分神經科醫生對帕金森病早期識別率較低,誤診率較高,同時治療中也存在諸多的不規範之處,影響本病的治療效果。
  • 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患病主要原因:神經突觸死亡
    中國網10月22日訊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大腦中的神經突觸死亡與分泌型糖蛋白不正確的積極活動有關,分泌型糖蛋白攻擊連接腦細胞的神經突觸,導致神經死亡,這樣就形成了帕金森。因此,如果可以影響這些蛋白質,便能夠阻止疾病的發展。那麼怎麼做呢?
  • 世界帕金森病日 | 遠離顫抖,不要「帕」
    帕金森病怎麼治療? 帕金森病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手術和康復訓練,其中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補充腦內缺乏的多巴胺,或者抑制相對增多的乙醯膽鹼。晚期走路不穩的患者,可以增加平衡訓練;起步困難的患者,可以喊著節拍邁步,或者在地上劃上格子線,讓患者踩著線走路。有直立性低血壓的患者,站立時可能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甚至昏倒。一般首選非藥物治療,包括白天下床活動時穿上彈力襪,夜間睡覺時抬高床頭,起床要緩慢,逐漸站起。 合理飲食對於帕金森病患者特別重要。
  • 最新進展:有氧運動促進帕金森病患者腦內釋放更多「多巴胺」?
    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找到了運動有望治療帕金森病的科學依據。 運動促進PD患者腦內釋放多巴胺 2019年10月最新出版的國際著名帕金森病學術期刊《運動障礙性疾病雜誌》發表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Sacheli等學者撰寫的研究文章。
  • 得了帕金森病應該怎麼辦?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帕金森症狀,及時就醫,儘早治療,掌握疾病治療的關鍵時機。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治療,手術方法主要包括神經核損毀術和腦深部電刺激(DBS)康復和運動療法康復與運動療法對疾病症狀的改善乃至對延緩疾病的進展可能都有一定的幫助
  •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
    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時間:2020-04-11 16: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這一天是帕金森病的發現者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的生日。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功能障礙疾病,     原標題:世界帕金森病日 帕金森病離我們遠嗎?
  • 治療帕金森 五學科專家放「新招」
    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是表現為肢體震顫、僵硬、動作遲緩等症狀的一種神經退行變性疾病。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為1.7%。昨天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科、麻醉科和核醫學科組成的帕金森病協作組,聯合放出帕金森病綜合診療的「新招」和「大招」,幫患者穩住「震顫的生活」、早期診斷和優化治療。
  • 遊泳運動,什麼是神經訓練,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說:「有氧能力提高可能會贏得訓練,而神經系統提高會贏得比賽。」我立即理解了他的意思。在大學裡,我們的日常練習超過6000碼,持續兩個小時。在我的大學比賽中,我遊500或1000碼。贏得比賽的要求與練習的要求完全不同。我清楚地記得,我們的練習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練得更好,而不是為了比賽更好。如何在一次練習中將有氧訓練和神經訓練相結合非常複雜,這是另一個主題。
  • Cell Reports:科學家發現一種治療帕金森的新療法!或將顛覆神經...
    2018年1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系統清除衰老星形膠質細胞可以預防散發性阿爾茨海默症(代表了95%的人類病例)模型小鼠出現帕金森神經病理和相關症狀。這項研究發表在《Cell Reports》上,來自Buck研究所Andersen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針對這種導致數百萬美國人行動控制能力下降的、難治癒的惡性神經疾病的新型治療方案。
  • 帕金森病患者哪些康復鍛鍊需要堅持做?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於患者腦內黑質結構中多巴胺能神經元退化,無法生成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患者逐漸出現一系列運動及非運動症狀。疾病早期,患者往往出現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肉強直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將出現認知障礙、幻覺、抑鬱、焦慮等。此外,帕金森病還可造成嗅覺減退、吞咽障礙及睡眠障礙等多種問題。
  • 【六院新聞】我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為帕金森病...
    【六院新聞】我院神經外科成功開展腦起搏器植入手術 為帕金森病患者「重啟人生」 2021-01-13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神經退行性疾病用藥市場之帕金森氏症
    抗帕金森市場不斷擴大帕金森病(Parkinsons ’s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導致功能障礙。
  • 滬帕金森病患者生存率高 太極拳等運動能改善病情
    ,參與為期1年太極五式訓練的帕金森患者,90%病情有顯著改善。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和姿勢步態異常,同時還可伴有嗅覺障礙、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功能受損、抑鬱狀態、認知功能下降等非運動症狀,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重大腦疾病。該疾病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我國約有近300萬患者,但其中有接近3/4的患者沒有接受正規治療,特別是在邊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