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蒙古傳統奶製品裡的發酵菌株,考古學家在積極行動!

2020-11-26 騰訊網

這是《腸道產業》第 329 篇文章

編者按:

發酵乳製品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因為即使到今天全球仍有超過一半的人乳糖不耐受,而利用微生物消耗牛奶中的乳糖,則讓更多人能夠享受到奶製品。

然而,隨著食品的全球化和工業化,很多用於乳製品的「古老」微生物可能即將被來源於實驗室的高效菌株所取代,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但是,我們還尚不清楚它們對人體健康乃至人類文化的作用。

今天,我們特別編譯了發表在SAPIENS雜誌上關於蒙古傳統乳製品的微生物的文章,希望該文為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

古老的乳製品

2017 年,人類學家 Christina Warinner 和她的同事前往了遙遠的蒙古國(後簡稱「蒙古」)的北部大草原,並採訪了當地牧民,了解他們的乳製品生產習慣。

這一天,一位名叫 Dalaimyagmar 的犛牛牧人向 Warinner 展示了如何製作傳統的酸奶和奶酪。

到了春天,隨著牲畜產仔和產奶量的增加,蒙古人的飲食就會從以肉為主轉變為以乳製品為主。

每年,Dalaimyagmar 都會把上一年保存下來的酸奶解凍。在當地,這種酸奶被稱為「kh r ngo」。然後,她會將解凍的酸奶加入到新鮮牛奶中,存放幾天,直到這些酸奶「復活」,成為可用的發酵劑。有了這種發酵劑,Dalaimyagmar 就能在夏天製作乳製品。

kh r ngo 在蒙古語中代表財富或繼承。在蒙古,乳製品是至關重要的食物——生產和消費的乳製品超過 70 種。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kh r ngo 的雙重含義再恰當不過。

在蒙古,由於知識的匱乏,大多數牧民並不知道 kh r ngo 本質上是大量微生物。實際上,這些微生物不僅給蒙古人的健康、飲食帶來了好處,也給他們的烹飪料理帶來了獨特的風味,但是不幸的是,隨著西方工業的發展,這些好處可能會消失。

因此,Warinner 肩負著雙重使命:不僅要讓蒙古人意識到他們的微生物資源的珍貴性,還要探索這些區域性微生物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細菌是驚人的,它們一直被我們忽視和誤解了。」Warinner 說,她現在在德國耶拿的 Max Planck 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和位於馬塞諸塞州劍橋的哈佛大學工作。

2017 年,Warinner 和她的合作夥伴——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的考古學家 Jessica Hendy 啟動了 Heirloom 微生物項目(Heirloom Microbes Project),旨在識別和保存稀有微生物,特別是能夠將乳糖轉化為乳酸的細菌,這是將牛奶轉變為酸奶和奶酪的第一步。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希望了解哪些微生物是某個特定早期的群體所特有的,以及這些微生物是如何從一個群體/地區傳播到另一個群體/地區的。

通過整合古代飲食、傳統文化習俗和腸道微生物組,Heirloom 微生物項目的參與者們正在開闢一條追溯乳製品起源的道路,並在揭示之前未知的微生物對人類文化的影響。該項目採集了全世界多個地方的乳製品,包括歐洲阿爾卑斯山和約旦。

不過,Warinner 所在的這個研究小組把重點放在了蒙古。在蒙古這個國家,遊牧民族的傳統乳製品生產方式依然保持完整,未被現代化進程所破壞。

在探索的過程中,Warinner 他們意識到,如果世界上現存的傳統乳製品社會逐步實現工業化,那麼他們採集的可能就是一些瀕臨滅絕的微生物了。

遺骸裡的微生物

Warinner 自稱是分子考古學家,從 10 年以前,她就開始研究古人的飲食:她在牙齒的牙垢中發現了金礦,裡面包括個體的 DNA、口腔細菌以及該個體的飲食習慣的線索。

這也是 Warinner 教她的學生們使用一種不尋常的工具的原因:刮牙器。這是一種常見於牙醫診所的鉤狀金屬工具。現在,研究人員使用它從挖掘出來的遺骸,刮下古代人的牙垢。

牙齒上的已經鈣化的微生物生物膜能夠有效地為研究人員提供歷經了幾個世紀的食物沉積層。

當牙垢特別難以刮取的時候,Warinner 就會把牙齒整個取出來,清洗乾淨後再放回去,而不損害骨骼本身。這是一項專業的技術操作,為此,她的學生都進行了培訓獲得了專門針對死者的牙科保健師證書。

這些工作開始於英國、德國和格陵蘭島,Warinner 從中世紀留存下來的骨骼中刮取堅硬的牙石,以研究古代人的牙周病。然而來自格陵蘭島的研究結果卻讓人難以置信:生活在大約 1000 年前的維京人牙齒上存有牛奶蛋白。

Warinner 一直覺得這是汙染,因此忽略了格陵蘭島的數據長達一年之久。

然而,當她重新檢測樣本並得到完全相同的結果時,她感到無比困惑。「當我意識到這可能是真的時,我嚇了一大跳,」她說,「我們是不是有可能重建古代的乳業呢?」

她意識到乳製品或許可以作為一扇窗戶,讓我們了解人類的飲食,以及製作這些食物的傳統方法。

被「困」在層層的牙垢之中的牛奶蛋白不僅可以允許 Warinner 確定是其來源於哪種動物,還可以根據事件和空間信息推斷牛奶的消耗日期,而在以前只有古代陶器中的牛奶脂肪才有可能做到這些事。

Hendy 指出,這種新方法為科學家提供了一種「直接從古人口中提取牛奶證據」的方法。

Hendy 和 Warinner 表示,牛奶和乳製品背後的微生物在多個維度上都是有趣的研究對象。Hendy 說,首先,「人類是唯一喝其他哺乳動物奶的物種。」

更有趣的是,為什麼早期社會在不容易消化乳糖的情況下,仍然在幾千年的時間裡製作、食用乳製品。幾十年來,學者們一直認為,在人類進化出消化牛奶的基因後,乳製品的數量才增加了。

然而只要出現乳糖不耐症的早期證據,這一假設就被推翻了。事實上,研究表明,在出現能夠消化乳糖的基因突變之前,制奶業已經存在了 4000 年。

即使在今天,地球上的大多數人(大約為 65%)仍有乳糖不耐症,這意味著他們的身體很難分解新鮮牛奶中的乳糖。(蒙古是一個典例:儘管 95%左右的蒙古人都有乳糖不耐症,但是蒙古的乳製品的消費量仍然非常高。)

牛奶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令人費解的食物,是有關營養和健康討論的「避雷針」。Warinner 說:「它要麼是超級食物,要麼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東西。」

「乳製品是史前人類的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她補充道,「但它為什麼會起作用,又是如何起作用的,這完全是個謎。」

此外,乳製品還是最早的加工食品之一。這是微生物的功勞。「奶酪是不存在於自然界的。」Warinnner 說。牛奶本身極易腐爛,幾個小時內就會變質。

經過反覆試驗,最終,人們找到了利用細菌來消化乳糖的方法,從而將牛奶酸化和發酵,分別製成奶酪和酸奶。Warinner 說:「幾千年前的史前人類,在做這些的時候,甚至還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對他們來說,這一定很神奇。」

Warinner 指出,事實上,這種由微生物驅動的方法很可能是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食物儲存機制之一。

於是,Warinnner 和 Hendy 很快將他們的興趣轉向了製作早期乳製品的微生物鑑定工作。既然他們能夠在骨骼的牙垢中找到牛奶蛋白,那麼他們也希望能找到乳酸菌的 DNA。

食品全球化和工業化

在像蒙古這樣的乾旱地區以及草原地區,幾千年前,很少有可以存儲的食物,而乳製品的出現帶來了變革。

Warinner 解釋說,考慮到惡劣和乾旱的環境、貧瘠的土壤和有限的食物,如果沒有可攜帶的、富含益生菌的高熱量奶酪,很難想像成吉思汗如何能夠徵服亞洲和東歐。

蒙古的奶製品種類繁多,蒙古人飼養的 7 種牲畜都要擠奶:牛、綿羊、山羊、馬、犛牛、馴鹿和駱駝。

從這種具有地域特點的多樣性來看,蒙古的奶類產品具有獨特的風土特性,或者說是由食品所在的生產環境所注入的獨特風味:Aaruul 是一種幹硬的凝乳,作為零食食用,帶有辛辣的撲鼻味道;Shimiin arkhi 是用犛牛或奶牛的奶製成的伏特加酸奶;Airag 是一種發酵的馬奶酒,清淡帶有氣泡。

Hendy 說:「人們聽著馬奶發酵時的嘶嘶聲會感嘆『它是活的』。」

蒙古人將發酵劑也就是微生物培養物——kh r ngo 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而這項事業通常是由蒙古婦女完成的。

「她們的祖母將發酵劑傳給她們的母親,她們母親又把發酵劑傳給她們,」Reichhardt 說,「這些微生物可能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一直活到現在。」

但當 Warinner 和 Hendy 第一次要求收集蒙古人的乳製品中的微生物時,遊牧牧民否認他們的產品中有任何細菌。Warinner 說:「在蒙古,通常從臨床學的角度來教授微生物知識,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細菌只會導致疾病。」

她發現牧民不僅沒有意識到這些乳製品中可能存在有益微生物,而且他們也不知道用來儲存發酵劑的獸皮和木製容器對維持這些細菌的數量是至關重要的。

在蒙古,當代牧民和早期牧民都不知道,這種作為容器使用的多孔有機材料在無意之中被接種了一次又一次的乳酸菌。而且,這些容器本身就有助於所需的微生物持續生長一段時間,部分原因是沒有其他生物可以在容器中生長,包括病原體。

Warinner 解釋說:「病原體就像雜草,它們是最先生長的,而乳酸菌就像古老的樹木。如果你培養乳酸菌,它們會阻止雜草生長。簡而言之,傳統的遊牧乳製品模式促進了『有益』細菌的生長,而這些細菌戰勝了病原體。」

然而,這些有益菌並沒有辦法阻止西方文化的傳播,包括工業化乳製品文化。Heirloom 微生物項目發現,與蒙古相比,在該團隊研究的其他地區,如約旦和歐洲阿爾卑斯地區,傳統的做法已經不再那麼普遍。

正如他們在項目申請書中所述,他們擔心的是「隨著當代食品全球化和工業化,傳統的乳製品方法及其獨特的微生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

雖然在約旦和阿爾卑斯山的偏遠地區,傳統習俗仍在繼續,但是這些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如同旅遊景點。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歐洲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牛奶加工的工業化。與使用祖傳的細菌培養的方法相比,工業生產從殺菌開始,然後引進實驗室培養的高效細菌。在這些工業化的系統中,所有的東西都要被不斷地殺死,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先「復活」的往往是病原體。

對 Warinner 和她的同事們來說,幫助蒙古牧民和決策者了解傳統方法的好處已經變得迫在眉睫,因為蒙古已經開始了牛奶工業化的第一步:最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實驗室培養的發酵劑正在被引入該地區。

Warinner 認為,在高度控制條件下培養的實驗室菌株在蒙古不會有很好的發展,因為它們缺乏該地區的傳統多樣性。

「這些培養物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她指出,「工業衛生方法不容易在草原地區實施,這樣做會破壞支持蒙古傳統奶業的微生物生態。我擔心在沒有考慮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引進這些技術的善意嘗試,實際上會降低乳製品的安全性,並從根本上改變和破壞遊牧牧民的生活。」

Hendy 補充說,微生物可能不僅支持乳製品加工過程,而且還在人們的健康和消化方面發揮作用。傳統乳製品中的微生物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菌群,而工業化的微生物可能會改變這一情況——儘管這種影響是未知的。

傳統食品

揭秘微生物與健康的聯繫?

在過去的三年裡,Heirloom 微生物項目的團隊已經從世界各地大約 200 具骨骼殘骸中刮取了牙垢。在他們將藏於牙垢中的古老微生物不斷拼湊起來的同時,他們也將從今年夏天開始對蒙古遊牧牧民和城市居民的微生物進行採樣,以確定牧民的腸道微生物是否在他們的乳製品消化過程中發揮了未被發現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對我們健康的許多方面,從情緒、免疫功能到疼痛,都發揮著驚人的「控制力」,它甚至可能影響著一些看似無關的行為,包括社會互動。

蒙古研究人員 Soninkhishig Tsolmon 在過去的 20 年裡記錄了她祖國的營養狀況。這很不容易。由於資源和現有資源的限制,Tsolmon 把重點放在了遊牧民族和城市居民之間的飲食差異上。

Tsolmon 懷疑許多傳統食品可能會揭示出健康和微生物之間的有趣聯繫,但是給她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除了近在眼前的工業化,氣候變化也在改變著牧民的生活。

「我們開始失去傳統,」Tsolmon 說,「蒙古人有食用肉類和牛奶的傳統。冬天,我們以肉為基礎,而在夏天則變成了發酵乳製品。老年人說,這樣可以消除冬天吃肉時的毒素。」

她補充說:「我擔心一些細菌正在消失。」

為了阻止這種消失,Tsolmon、Warinner 和他們的同事創造了在科學家和牧民之間分享知識的機會。例如,今年 7 月,研究人員在蒙古庫夫斯古爾湖附近的村莊舉辦了一場「觀察微生物」研討會。

在那裡,研究小組向當地的牧民展示了他們奶製品中的細菌的顯微圖像。「我們解釋了他們的做法是如何在奶製品中保持大量良好的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並不會導致疾病。」研究生 Zoljargal Enkh-Amgalan 解釋說。

她補充道:「他們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自豪,也為畜牧和乳製品仍然存在感到自豪。」

微生物與文化的塑造

在去年夏天早些時候的另一次會議上,來自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傳統草原牧人、奶酪製造商、Heirloom 微生物項目的研究團隊、商人和政府官員齊聚一堂,參加了一個在蒙古和吉爾吉斯斯坦舉行的旅行會議。

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以及歐洲研究理事會資助了這次會議。

不同的群體分享了他們對傳統做法和幫助他們成功的科學的見解。Warinner 解釋說,儘管我們還沒有深入研究這些具有 5000 年以上歷史的傳統乳製品生產方式,但顯然,它們符合併適應蒙古的特點,也具有可持續性。

Warinner 認為,她所研究的學科給此類討論帶來的深刻影響,尤其有價值。

「人類學很重要,考古學很重要,」她說,「我們致力於了解過去的人類以及我們今天的狀況,以便為公眾和政府提供信息。這一觀點有助於平衡全球化和善意的幹預可能對傳統造成的威脅和帶來的複雜後果,無論這些幹預是有意還是無意的。」

除了讓蒙古人了解他們傳統習俗背後的科學知識外,Warinner 和她的同事們還希望對那些在他們的營養和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卻默默無聞的微生物進行鑑定。

不幸的是,蒙古雖然有非常悠久的乳製品傳統,而且這些乳製品與身份、文化和歷史緊密相關,但卻沒有相關的資料檔案或任何關於這些微生物的儲存庫。Heirloom 微生物項目的參與者希望為蒙古創建和維護這些資源的儲存庫。

Warinner 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微生物的世界。我們現在才意識到微生物對於人類是多麼重要。換句話說,科學才剛剛開始揭示微生物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人類文化。」

作者|Virginia Gewin

編譯|617

編輯|笑咲

投稿/轉載

聯繫人:何雋

相關焦點

  • 四協會聯合發布《中國居民奶及奶製品消費指導》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礎,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明確將合理膳食行動列為重要行動之一。當前,疫情防控與救治正處於關鍵時期,科學合理的膳食能有效改善營養健康狀況、增強抵抗力,為戰勝疾病提供重要的營養支持。
  • 考古學家在蒙古發現原角龍巢穴 內有若干幼獸化石
    最新考古挖掘發現的15隻原角龍幼獸化石據美國生活科學網11月17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蒙古一個巢穴中發現了15隻原角龍幼獸的化石,據稱可藉此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生活習性。在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曾發現類似原角龍巢穴,但最終證實巢穴乃是屬於竊蛋龍。科學家表示,他們將會重建原角龍的居住生活環境,以便更好的研究其生活習性。 據悉,蒙古最新發掘的相關考古遺址具有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此前,考古學家還曾在這裡發現「龍鬥」的案例:一隻伶盜龍和一隻原角龍的屍體糾結著埋葬在一起,這暗示它們生前曾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打鬥。
  • 如何體驗蒙古傳統文化
    但是,如果您想真正領略支配蒙古傳統文化的廣闊草原風景之美,就必須離開這座城市,冒險進入似乎無處不在的四面八方的山丘。在那裡,您肯定會碰上比人類更多的馬。以下是我最喜歡的蒙古傳統文化的一些方面,即使您為了找到它們而迷失了方向,也不容錯過!蒙古馬文化蒙古人被廣泛認為是地球上最好的騎兵。
  • 論文|紫外誘變結合鏈黴素抗性選育小諾黴素高產菌株
    生產小諾黴素的小單孢菌生長緩慢,細胞壁的結構特殊,對物理、化學誘變劑耐受性強,誘變劑難以滲透到遺傳物質上,故小諾黴素是國內所有抗生素髮酵單位較低的一個品種。開展小諾黴素生產菌的高產誘變育種研究對於傳統抗生素產業具有實際意義。
  • 人類更早遷移到蒙古 考古學家發掘了45000年前製造的石器
    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團隊在蒙古發現的石器,表明現代人類大約在45,000年前穿過歐亞大草原。這個日期比考古學家先前認為的早了大約一萬年。該網站還指出了一個新的位置,現代人可能首先遇到了他們神秘的表兄弟,現在已經滅絕的傑尼索瓦人,人類學副教授,該研究的第一作者Nicolas Zwyns說。
  • 突變的清酒酵母菌株可產生高量的鳥氨酸
    日本傳統酒精飲料——清酒的愛好者現在有了更加充足的飲酒動機:日本科學家發現,突變的清酒酵母菌株可產生高水平的鳥氨酸。本月公布的代謝工程研究報告指出,奈良研究所與產業發展部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清酒突變株酵母產生的胺基酸是原始酵母菌株的10倍。
  • 用發酵技術產蛋白,人類未來有救了?
    新的自動篩選方法,加上Motif豐富的宿主菌株來源和蛋白質表達優化工具,使生物合成蛋白質和快速迭代成為可能,在開發生物合成蛋白的領域裡保持足夠的競爭力。Clara Foods:全球第一家生物合成卵蛋白的公司。該公司用酵母生產的蛋清蛋白可作為烹飪和烘焙原料。2019年4月,Clara Foods與Ingredion建立開發和分銷合作夥伴關係,推進發酵卵蛋白的商業化。
  • 中國居民奶及奶製品消費指導發布:成人每天飲奶300g
    成人每天應攝入300g奶製品特殊人群適量增加 成人每天應攝入300g液態奶或相當於300g液態奶蛋白質含量的其他奶製品,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選擇零乳糖或低乳糖奶製品。某些特殊人群可適當增加奶及奶製品攝入量,如孕婦、乳母需有更加充足的營養物質攝入,孕中晚期及哺乳期婦女每天應當攝入500g液態奶或相當量的奶製品。 兒童正值快速生長發育期,需大量優質蛋白質、鈣等營養。2-5歲兒童每天應當攝入350-500g液態奶或相當量的奶製品,學齡兒童每天液態奶攝入量不低於300g並適當增加。
  • 減肥戒糖、生酮飲食都能喝的蒙古奶茶
    沒有植脂末的奶茶才健康看了上面的介紹,不要以為我泱泱中華就沒有original發明的奶茶了,說到奶茶就不能不提我國的蒙古奶茶。蒙古奶茶對於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飲品之一。每天早上一碗蒙古奶茶,是牧民們開啟美好一天的儀式。
  • 微生物發酵技術不僅能提升食品的風味、口感,還能改善營養價值
    從菌種的選擇、發酵溫度、pH值等方面考察微生物的發酵作用,同時探究微生物發酵技術對食品感官品質、營養價值及生物學活性的影響,為微生物發酵技術在食品工業領域的應用提供參考。 微生物調控pH值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上遊工程,例如Xu等為了使穀氨酸棒桿菌在發酵過程中適應酸性條件,通過一定策略獲得了一株能夠耐受pH5.6的穀氨酸棒桿菌,該菌株相對於原始菌株有更高的細胞活力。 四、其他因素對微生物發酵作用的影響 除了菌種的選擇、發酵溫度、pH值外,接種量、發酵時間、金屬離子等也對發酵過程具有一定影響。
  • ARTP誘變結合抗性篩選選育西索米星高產菌株
    本期為您推薦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福建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張建華研究員團隊發表在《中國抗生素雜誌》上的一篇文章:ARTP誘變結合抗性篩選選育西索米星高產菌株
  • 百食之長,蒙古奶食品,查幹伊德
    奶皮子,蒙古民族奶食品之一,屬於奶製品,蒙古語稱烏樂莫。奶皮子的製作方法是把鮮奶倒入鍋中用小火煮沸後,用勺子反覆揚灑,並持續加入生奶,直到表面有凝結物時,便關火冷卻,數小時後可形成奶皮子。奶豆腐蒙古民族奶食品之一,屬於奶製品。 其作法先將酸奶子中的奶油提取出後,將其中水分煮幹使其凝固,再放入模子中成型或以布袋擠壓成型之後曬乾可食用且便有保存。奶豆腐可分成加糖(甜)和不加糖(酸)兩種口味。
  • 生物發酵技術在護膚品中的應用-酵母菌發酵產物濾液
    十年臥薪嘗膽,培養了350多種不同酵母菌,終於在1980年找到了有效的那一種菌株。發現者申請了專利,並在歐洲、美國等多個專利局備案,申請時間都是1980年,申請人是Kashiwayama Shinei,此專利永久對公眾開放。此種濾液只能在特定環境、特定壓力和溫度下提純出來,每一滴濾液都需要經過漫長的發酵培育過程,像孕育生命一樣的小心。
  • 考古學家在中世紀的廁所裡,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蹤跡
    考古學家們近日挖掘了裡加的一個14世紀的糞坑和耶路撒冷的一個15世紀的糞坑,當糞坑被使用的時候,這些地區是城市化的,而不是工業化的——這意味著他們的居民吃和消化食物的方式,可能與今天的城市居民不同。在裡加的中世紀廁所裡,發現的微小魚絛蟲卵研究小組無法確定中世紀城市裡的人
  • 開眼界|無需母牛也能生產真奶製品:人工造出乳蛋白
    以色列初創公司Remilk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生成在化學上與牛乳和奶製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家無需母牛而生產真奶製品的公司。Remilk公司由艾維夫·沃爾夫和研究人員奧裡·科哈維於2019年合夥成立。
  • 東西5000裡,內蒙古為什麼這麼長?99%的內蒙人都不知道
    漠北蒙古被稱為「外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則被稱為「內札薩克蒙古」,簡稱「內蒙古」,這就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前身。此時的漠南蒙古16部,被編為6盟49旗,內札薩克蒙古的轄區,西起額濟納旗,東抵哲裡木盟,基本涵蓋了除呼倫貝爾以外,今內蒙古的大部分地區。
  • 科普 生物發酵法制丁二酸的幾大特點
    醫藥工業中可用它生產磺胺藥、維生素A、維生素B和止血藥等。另外,丁二酸在紙張製造、紡織行業中也有廣泛的用途,還可用作潤滑劑、照相化學品和表面活性劑的原料,還可作食品酸味劑用於酒、飼料、糖果等的調味。揚子石化的生物發酵法合成丁二酸運用生物技術,在提升產品品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取得很大進步,具有以下幾大特點:1、採用生物發酵生產丁二酸的代謝路徑明確,代謝產物簡單,丁二酸純度高,不含有不飽和的二元酸和單酸,因此作為聚合單體質量較高。
  • 蒙古馴鷹獵人:仍然鮮活的傳統
    來此地之前,John Alexander好奇,傳統技藝仍然鮮活嗎?網際網路、科技有沒有衝擊這個地方?離開那一天,他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  仍然鮮活的傳統  2019年3月,剛到烏蘭巴託的時候,John Alexander難掩失望。城市繁忙又擁擠,空氣汙染十分嚴重。
  • 《發酵工程》複習資料
    工藝類型:分批發酵/間歇發酵;連續發酵;半連續發酵/半分批發酵/流加發酵;反覆分批發酵;反覆半分批發酵/反覆半連續發酵。5. (概念)分批發酵/間歇發酵法:基質一次性裝入罐內,在適宜條件下接種進行反應,經過一定時間後,將全部反應物取出的方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