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更早遷移到蒙古 考古學家發掘了45000年前製造的石器

2020-08-28 閱盡世界美好

據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團隊在蒙古發現的石器,表明現代人類大約在45,000年前穿過歐亞大草原。這個日期比考古學家先前認為的早了大約一萬年。

該網站還指出了一個新的位置,現代人可能首先遇到了他們神秘的表兄弟,現在已經滅絕的傑尼索瓦人,人類學副教授,該研究的第一作者Nicolas Zwyns說。

2011年至2016年,Zwyns在西伯利亞和蒙古北部之間的Hangai山脈北部的Tolbor河沿岸的Tolbor-16地區進行了挖掘。

這些挖掘產生了數以千計的石器,其中有826塊石器與現場最古老的人類佔領有關。Zwyns表示,這些工具採用長而規則的刀片,類似於西伯利亞和中國西北地區的其他工具,這表明人類在該地區大規模擴散。

「這些物體之前存在於西伯利亞,但沒有達到如此程度的標準化,」茲溫斯說。「最有趣的(方面)是它們以複雜而系統的方式產生 - 這似乎是一個具有共同技術和文化背景的人類群體的標誌。」

該技術在該地區被稱為初始上石器時代,導致研究人員排除尼安德特人或傑尼索文作為該地點的佔有者。「雖然我們發現現場沒有人類殘骸,但我們獲得的日期與西伯利亞最早發現的智人的年齡相符,」茲溫斯說。「在仔細考慮其他選擇之後,我們認為技術的這種變化說明了該地區智人的運動。」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 科學報告」的一篇文章中。

該地點的年齡 - 由沉積物上的發光測年和工具附近發現的動物骨骼的放射性碳年代測定 - 比蒙古人類頭蓋骨化石早約1萬年,現代人離開非洲約15000年。

與石器相關的土壤發育(草和其他有機物質)的證據表明,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得更加溫暖和潮溼,使得通常寒冷和乾燥的地區更適合放牧動物和人類。

初步分析確定該地點的骨碎片為大型(野牛或野牛)和中等大小的牛(野羊,山羊)和馬,它們經常在更新世期間經常開闊的草原,森林和苔原 - 這是人類佔領的另一個標誌。現場。

石器的日期也與從人和Denisovans 之間最早遭遇的遺傳數據獲得的年齡估計相匹配。

「儘管我們還不知道會議發生在哪裡,但似乎Denisovans傳遞的基因隨後將幫助智人在高海拔地區定居並在青藏高原上生存缺氧,」Zwyns說。「從這個角度來看,Tolbor-16遺址是連接西伯利亞和中國西北地區的重要考古學連接點,在這條路線上,智人有多種可能性來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例如Denisovans。」

該論文的共同作者包括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研究生Roshanne Bakhtiary和Kevin Smith,前研究生Joshua Noyer,以及本科生校友Aurora Allshouse,現為哈佛大學研究生。

該團隊的其他成員包括來自南卡羅來納州,英國,蒙古,德國,比利時和俄羅斯的大學和研究所的同事。

喜歡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記得關注收藏轉發親,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山洞裡,發現了史前遺物,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數百年來,考古學家始終認為,美洲人類起源於13000年前,起源地點在但是在30年前,考古學家又在中美洲發現了比上述年代更久遠的人類遺址,導致之前的推測被徹底推翻,使美洲人類起源的時間又向前推了好幾千年。現在,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在墨西哥山洞又發現了新的美洲人遺址,這個遺址經過科學論證後確認,至少已經有26500年的歷史了!那麼,科學家們在山洞中到底發現了什麼,使佔據考古界數百年的認知被徹底推翻了呢?
  • 珠江三角洲的舊石器時代人類
    廣東已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長期以來只能維持說到1958年所發的距今12.9萬年前的曲江馬壩人和發現於1961年的距今更早的14.8萬年前的封開峒中巖人了。然後就有人宣布封開是「嶺南古人類的發源地」。對於這種不科學不嚴謹的說法,沒有必要去討論。
  • 捲尾猴步入石器時代3000年,會成為下一個人類嗎?
    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第一個時代,也是人類從直立行走到智人進化過程中的一大標誌。不過,人類並不是唯一擁有石器時代的動物。
  • 猩猩與猴仍在進化:已步入石器時代
    在非洲西部的熱帶雨林、巴西的叢林以及泰國的海邊,考古學家發掘出了一些令人驚奇的石頭工具。這些石器的特殊之處並不在於製作有多麼精巧,一個未經訓練的觀察者可能很難認出它們是古老的石器;而這種「古老」其實也不出奇,它們的歷史大概相當於古埃及的金字塔。真正令這些石器引人注目的是,它們並非出自人類之手。
  • 泥河灣遺址人類起源或超200萬年 現人工石器(圖)
    2013年7月至11月河北考古人對泥河灣油房遺址進行發掘,在40多平方米的發掘區域中出土石製品、動物化石、骨製品、裝飾品種類700多件,年代跨度為距今5萬年到2萬年間。值得一提的是,這裡出土石製品多為石片、殘片和斷塊,包括少量石片石核、細石核、細石葉和工具等,證明油房遺址存在石葉技術。
  • 巨型象鳥一萬年前就曾被人類屠宰,馬達加斯加島人類出現證據提前
    最近,科學家通過對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遺蹟進行發掘,發現更新的證據,表明人類出現在馬達加斯加島的時間比此前認為的還要早6000年。那些早期遷移至島上的移民捕獲了大量不會飛的鳥類,比如馬達加斯加象鳥。這些鳥類曾一度出現在非洲東南部島嶼地區。
  • 比蒙古西徵還可怕!爆發於中世紀的歐洲黑死病,曾奪走2500萬人命
    黑死病爆發的第一站便是如今的義大利,隨後席捲到了法國英國等整個歐洲地區。黑死病爆發的時候,蒙古大軍開始了第二次西徵。據說,當時的蒙古大軍攻打到了黑海的卡法城(現烏克蘭費奧多西亞),久攻不下的蒙古軍把帶有病毒的屍體用投石器投入城內,開啟了人類戰爭史上的第一次病毒戰,並最終攻破了卡法城。比起蒙古的西徵,黑死病讓歐洲各國感到更恐懼。
  • 石器、洞穴巖畫考古新發現:補上認知世界的缺環
    2015年,世界考古驚喜交集:各種已知的「最早」被推進到更早,人們對不同地域文明的起源、發展、演變和互動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些認識並非橫空出世,很多田野調查和科學研究已持續多年,每前進的一小步,都能讓人們認識到世界知識鏈條中的某個缺環。
  • 240萬年前的石器,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發現,使人類進化的研究複雜
    但2006年夏天,穆罕默德薩赫努尼(Mohamed Sahnouni)把它從地下挖出來時,他立刻認出了它是一種「石斧」:一種手掌大小的工具,為了製造鋒利的刀刃,故意把它削成薄片。它看起來很像所謂的奧爾德沃文化,一種存在於190萬至260萬年前的石器時期,比智人更早出現,主要來自東非。但是他們不在東非。
  • 考古學家在蒙古發現原角龍巢穴 內有若干幼獸化石
    最新考古挖掘發現的15隻原角龍幼獸化石據美國生活科學網11月17日報導,考古學家近日在蒙古一個巢穴中發現了15隻原角龍幼獸的化石,據稱可藉此進一步研究該物種的生活習性。這個巢穴在戈壁沙漠的中心位置,裡面的幼獸大約4到6英寸(約10到15釐米)長,年齡不超過1歲。經驗證,這些幼獸屬於安氏原角龍,大約生活在7000萬年以前,是一種以頭部後面有褶邊而聞名的食草動物。 這一發現表明,在原角龍早期發育階段,幼獸仍在巢穴中成長,並可能需要父母的照料。
  • 遠古人類?遠古大象?到底發生了什麼?
    最新研究顯示,考古學家在德國北部小鎮舍寧根發現了一具大約30萬年前已滅絕的大象的完整骨架。科學家推測這頭歐亞大陸的直齒象可能死於老年時期,臨死後,食肉動物們把它吃掉了,它骨頭上的咬痕表明食肉動物正在享用這頭死去的大象,在大象附近發現的燧石片和骨制工具表明,遠古人類已經把大象剩下的軀體都吃光了。
  •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早的應該是古中國,我們有五大「證據」!
    第一點,最早的文字,賈湖契刻符號我國考古人員在蔣湖遺址當中,發掘出了陶器和石器上,它們上面分別發現了17個契刻符號,這個符號有很多的筆畫所組成,類似於商場的甲骨文的文字,賈湖文化距今應該有8000多年了,經過當時的專家解讀和辨認,賈湖契刻符號應該是屬於最原始的文字,也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符號,他們用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起古代埃及
  • 在中國發現的一系列新石器,將如何挑戰東亞人類進化理論?
    此發現挑戰了人們對當前對東亞技術起源及傳播的認識,為現代人類遷移理論提供了思路。 此項研究由伍倫貢大學(舊城臥龍崗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UOW)、華盛頓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文物保護局的研究人員合作開展,於 11 月 19 日在《自然》雜誌網上發布。
  • 直立人早期 百萬年前人類開始用火:非79萬年前(圖)
    旺德韋克洞穴內的考古發掘區域4月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了科學家對南非旺德韋克洞穴遺址沉積物的最新分析成果。研究表明,人類最早控制和使用火的時間不是原來認為的79萬年前,而是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00萬年前。旺德韋克(南非荷蘭語中意為「奇蹟」)是非洲中南部卡拉哈裡沙漠邊緣的一個洞穴,洞內經過200萬年漫長時間累積的沉積物厚達7米,不同的沉積層很好地反映了水、風以及動物、鳥類和人類祖先活動的影響,這些自然沉積對研究從石器時代到現在的人類和環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 科普: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東西是什麼?
    多年來,專家已經確定了各式各樣世界上最古老的物品,從最早的假肢(兩根人工腳趾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到世界上第一首已知的歌曲(一首寫於3400年前的蘇美爾聖歌)。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東西是什麼呢?這取決於   原標題:科普: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東西是什麼?
  • 未來的考古學家將如何解讀今天
    精彩的是最後一章,凱利預言了正在進行的第五次開始,正如考古學家「透物見人」已經破譯出的前四次開始一樣,未來多少年之後,考古學家會通過我們今天的堆積如何描述定義出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五次開始?  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普通讀者,我最大的感觸並不是書中隨處瀰漫的考古學細節,而是因此而產生的三個感想。  首先,等待人類的基因突變要多久?
  • 考古學家發現了這份「人氣菜單」
    ,距今4萬年延續至2000年前。那在4萬年至2000年前,以萬物為生的古人類,最愛吃什麼?考古學家根據遺址出土的25種動物骨骼,推測出一份「古人類人氣菜單」——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發掘了大量魚類骨骼,其中包括現如今的「中華倒刺䰾」。由此證明,那時候的古人類已經是「捕魚達人」,並逐步形成「漁獵文化」。此外,還發現古人類吃剩下的螺螄殼、蚌殼,看來他們也是十足的「河鮮愛好者」。「在發掘出的一座距今1萬年的孩童墓葬中,我們發現了一件磨製精細的骨魚鉤。」
  • 石器裡的傳奇之旅:古人類已「發現美洲」16000餘年
    在一次小規模的挖掘中,他的團隊發現了與克洛維斯投射物迥異的石制尖狀器以及其它人類居住留下的痕跡,它們的年代被暫定為13300年前。「這在90年代是極具爭議的。」Davis說,因為這表明存在另外一種和克洛維斯石器一樣古老的石器技術(甚至可能更古老)。在2009年到2018年間,Davis團隊在Cooper’s Ferry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挖掘。
  • 考古學家在菲律賓,發掘出距今五萬年的新人種,「呂宋人」化石
    2019年4月10日,英國《衛報》上發表了這樣一篇文章:「法國的考古學家們在菲律賓的呂宋島發掘出一個身高為約1.22米的全新人種化石,其歷史最早能夠追溯到五萬年之前。」由於是在「呂宋島」被發現的,所以考古學家們便將這個新人種命名為「呂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