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行星如何達到極限軌道?原因是遙遠的巨大恆星伴星的引力影響

2020-12-06 山川異域合作共贏

偏心行星掠過巨星,作為對已演化恆星的一項重大調查的一部分,科學家們發現了已知繞著巨大軌道旋轉的最偏心的行星。在這個異常對象最終被宿主消耗之前,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在系外行星科學的早期階段,很容易假設其他恆星周圍的所有系統都將類似於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巖石世界近在咫尺,天然氣巨人更遙遠-而且所有行星都具有共面的低偏心率軌道。

但是,當我們觀察第一個系外行星並了解它們的特性時,很快就發現,大多數其他系統與我們的系統並不相似。我們觀察到的系外行星越多,我們就越了解行星系統的多樣性-行星組成,質量和軌道與太陽系不同。

相對大小事項

一些系統比其他系統更易於研究。由於系外行星的檢測和表徵技術依賴於尋找恆星信號上的行星烙印,因此,由小恆星和大行星組成的系統受到青睞。因此,對繞太陽系或矮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進行了很好的研究,但是關於繞大質量高溫恆星運行的行星的信息卻很少。

為了解決這種缺乏數據的問題,一些團隊已經開始進行調查,特別是針對已演化的巨大恆星。使用澳大利亞的3.9m英澳望遠鏡研究了南半球富含金屬的亞變星的光譜。該調查的最新發現是一顆由HD 76920繞行的行星。

極限軌道

使用另外兩臺望遠鏡進行了後續光譜學研究,以確認HD 76920的性質。研究報告說,HD 76920b是一顆重約4個木星質量的巨型行星,周期為415天,離心率e= 0.86-是有史以來發現的繞著巨大恆星旋轉的最古怪的行星。

HD 76920b如何達到其極限軌道?對這樣一個軌道的首選解釋是來自遙遠的巨大恆星伴星的引力影響,但是作者在觀測中沒有發現有關系統中第二顆恆星的證據。相反,研究小組建議HD 76920b在系統生命周期的更早時間內通過行星-行星散射相互作用到達其當前軌道。

極限軌道

進行了後續光譜學研究,以確認HD 76920的性質。研究小組報告說,HD 76920b是一顆重約4個木星質量的巨型行星,周期為415天,離心率 e = 0.86-是有史以來發現的繞著巨大恆星旋轉的最古怪的行星。

HD 76920b如何達到其極限軌道?對這樣一個軌道的首選解釋是來自遙遠的巨大恆星伴星的引力影響,在觀測中沒有發現有關系統中第二顆恆星的證據。相反,研究小組建議HD 76920b在系統生命周期的更早時間內通過行星-行星散射相互作用到達其當前軌道。

相關焦點

  • 發現多恆星系統行星,可能存在宜居的條件,這些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在太陽系外空間苦苦尋找了許多年,一直在觀測驗證距離太陽系以外的其他圍繞恆星運行的遙遠行星。「我們對這類多恆星系統包括行星特別感興趣,因為它們中的行星系統運作與我們的太陽系完全不同。」為了找出更多關於這些差異的信息,Mugrauer搜索了1300多顆系外有行星的主恆星,以確定它們是否有伴星。為此,他查閱了由歐洲航天局的蓋亞空間望遠鏡的精確觀測數據。 數據顯示,在離太陽1600光年之遙的行星主恆星之間大約有200顆存在伴星。
  • 科學新發現,物質形成恆星失敗的褐矮星後與巨型行星並不一樣
    根據國外一組研究小組針對巨型行星和褐矮星的研究發現,巨大的系外行星的形成過程和棕矮星的形成過程不一樣,因為它們並不屬於一個天體類別。褐矮星沒有足夠的氫氦物質來點燃劇烈的核聚變讓其成為恆星,所以宇宙中所存在的褐矮星的規模比巨行星的規模更大。
  • 哈佛:失散恆星可解釋第九行星和奧爾特雲
    早在1984年,美國物理學家理察穆勒就提出過太陽有一個伴星的假設——涅墨西斯假說。那哈佛大學團隊又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個假說呢?奧爾特雲和第九行星。  但距離如此遙遠的奧爾特雲是如何儲存那麼多的小天體呢?
  • 哈佛:失散恆星可解釋第九行星和奧爾特雲!
    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一篇研究報告稱,在太陽系的早期,太陽曾經有一個「雙胞胎(伴星)」,使它像銀河系的其他恆星一樣,也是一個雙星系統。如果假說正確,那關於太陽系的一些更令人困惑的問題便能解決,如奧爾特雲的形成、第九行星等。這是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提出的一個有趣的假說,但事實上,很多天文學家都認為太陽曾經有一個伴星。
  • 英媒:太陽系或曾存在第二顆恆星幫助吸引「九號行星」
    英媒稱,數十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中或曾有兩顆恆星。倘若情況如此,這可以解釋太陽系是如何吸引其最外層的天體,包括假想的「九號行星」等。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24日報導,太陽系的體積遠遠大於8顆公認行星所佔的空間:它外延至奧爾特雲。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
  • 遺失的伴星能解釋第九行星與歐特雲存在
    歐特雲(Oort Cloud)距離太陽最遠達 10 萬天文單位(約 2 光年),彰顯著太陽系邊界(太陽引力影響力的極限),主要由冰微行星組成,可能含有上千億個半徑大於 1 公裡的冰冷物體,科學家相信它是所有長周期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的哈雷類彗星、半人馬小行星與木星族彗星的起源地。
  • 遺失的伴星能解釋第九行星與歐特雲存在
    歐特雲(Oort Cloud)距離太陽最遠達10萬天文單位(約2光年),彰顯著太陽系邊界(太陽引力影響力的極限),然而距離如此遠的歐特雲如何儲藏這麼多小物體?一種說法認為這些物體是從太陽系內部拋出去的碎片,另一說法則認為這是其他行星系統的殘骸、路過被太陽引力捕捉。但到了這又面臨另一個問題,現有模型跑不出太陽引力如何抓到這麼多小物體。除了歐特雲,太陽系還有另一個難題──假想中的第九行星。
  • 英媒:太陽系或曾存在第二顆恆星幫助吸引「九號行星」
    參考消息網8月25日報導 英媒稱,數十億年前,我們的太陽系中或曾有兩顆恆星。倘若情況如此,這可以解釋太陽系是如何吸引其最外層的天體,包括假想的「九號行星」等。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24日報導,太陽系的體積遠遠大於8顆公認行星所佔的空間:它外延至奧爾特雲。
  • 恆星間引力會讓行星盤錯位
    NASA  太陽系非常平坦,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運行但並不是所有恆星系統都是如此,尤其是圍繞多顆恆星形成的行星盤。9月4日,據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在觀測獵戶座GW星系時,發現該星系擁有一個變形、錯位的行星盤。
  • 研究者:太陽的邪惡伴星,生物滅絕的元兇,歸來後或將滅絕人類
    伴星指的就是相互圍繞旋轉的兩顆恆星。在宇宙中大約有60%~70%的恆星是成對出現的。例如距離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A和天狼星B就是一個雙星系統。天狼星B是天狼星A的伴星。但是我們仰頭看看天空就會發現天上並沒有兩個太陽啊。太陽是不是沒有伴星呢?
  • 科學新發現,消失的「九號行星」,其軌道或許超越了柯伊伯帶
    圖片來源:NASA(ESA /哈勃)科學家一直猜測太陽系存在第九顆行星,因為天文學家發現海王星以外的一小群天體,與太陽系的其餘部分相比,它們以不尋常的軌道運動。這種結構表明,這些天體是由一個巨大的看不見的行星的引力把它們放在一起的。但是迄今為止,科學家仍沒找到這個行星,甚至科學家提出所謂的「九號行星」是一顆拳頭大的黑洞。
  • 解碼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蠕動漂移
    眾行星公轉軌道近日點位於太陽的同一側,遠日點則位於橢圓軌道的對面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樹木年輪圖案就是太陽系偏心特徵及行星公轉軌道疏密特徵的迷你縮小版。其伴星狀態將由明轉暗,成為天狼A星的隱秘伴星。屆時,天狼A星表象上將成為可觀測的孤獨恆星,如太陽一樣。
  • 木星的巨大引力能夠幫助我們探索外星世界
    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世界是否正受到圍繞同一恆星運行的其他系外在軌行星的不利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天文學家們正在研究氣態巨星木星的巨大引力對地球運行軌道的影響。 儘管太陽系裡的行星已經相距很遙遠了,但這也足夠靠近以影響互相的軌道,當然是程度輕微地。
  • 恆星間引力會讓行星盤錯位
    來源:科技日報NASA太陽系非常平坦,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運行。但並不是所有恆星系統都是如此,尤其是圍繞多顆恆星形成的行星盤。獵戶座GW星系擁有3顆恆星,研究人員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等對該星系進行了長達11年的觀測,發現3顆恆星不在同一平面上運行,這就導致了其行星盤並不平坦,而是彎曲的,且從行星盤內部(靠近3顆恆星)剝離出與行星盤錯位的環。
  • 在一個三恆星系統中,一顆罕見的行星繞一個奇怪的軌道運行
    在多星系統中擁有行星非常罕見,而該三恆星系統中的行星軌道排列非常奇異,使得該天體顯得特別不尋常。圖註:插圖顯示KOI-5Ab行星在其恆星前通過,背景中還有另外兩個恆星伴星。2009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KOI-5Ab的第一個蹤跡,但那是在飛行任務的初期,因此,為了了更容易的目標,系外行星候選者放在了一邊。
  • 為何不完整的軌道也可確定行星,混亂的系外世界能否容納生命?
    HR 5183 b的恆星與我們的地球相距大約100光年,在大部分時間裡,該行星都在恆星系統外部的高度偏心軌道上遊蕩,並在隨後的加速運動過程中於恆星周圍形成了一個「彈弓」。正是因為這樣的獨特標誌,科學家們才得以通過徑向速度法(都卜勒法)找到了這顆行星,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捕獲到目標行星在其父母恆星靠近、或遠離地球的運動中所引起的微小擺動,以測量由引力拖拽引起的恆星光的移動。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嗎?
    但是彗星都是來自太陽系及以外遙遠的地方,都不會以相同的幾乎是圓形的橢圓形移動,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彗星在拋物線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而不像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行星?從奧爾特雲到太陽,彗星從哪裡獲得能量到如此長的距離?此外星際彗星/小行星如何從其母星[系統]中出來,並訪問其他行星呢?
  • 畢竟,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可能沒有行星
    如果是一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和一顆像地球一樣的行星,那我們將無法看見它。 那些在外形尺寸上與它們的母星接近的行星,以及那些與我們看恆星的視線一致的行星,它們阻擋了更大比例的光,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看它。又一次,一個環繞在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周圍的類地行星將幾乎無法看見並且就處在克卜勒工程所能找到的極限。
  • 發現一顆比木星還大3倍的巨型行星,卻被恆星彈弓式的彈射加速!
    其他探測到遠離恆星的行星偏心率往往很低,這意味著它們的軌道更圓。這顆行星偏心率如此之高的事實說明,它相對於其他行星形成或演化方式的一些不同之處。這顆行星是使用徑向速度法發現的,徑向速度法是發現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通過跟蹤其母星如何在來自這些行星的引力牽引下「擺動」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