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蟲」是不討人喜歡的,從這名字就能看出來。
因為,它真的很臭。那味道有些特別,讓人難以適應,也難以描述。涪江邊上吹著涼風,空氣清爽,但你在卵石灘蹲下來,還是會不時聞到這種味道。
恰恰相反,當地人卻將這種臭臭的昆蟲稱為「九香蟲」,是一道記憶裡揮之不去的美味。10月20日上午,太陽暖暖的,四川射洪城北郊區的這處河灘上,上百人蹲在卵石間,專心地刨著「九香蟲」。
事實上,這種昆蟲學名瓜黑蝽,屬半翅目,異翅亞目,蝽科。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高級生物工程師趙力介紹,瓜黑蝽喜歡潮溼環境,這一時期正是選擇河灘越冬的季節。趙力說,瓜黑蝽不僅好吃,還是中醫裡的一味良藥。
專心尋找
尋覓:江邊的「野味」,每天上百人尋找
10月20日上午10時,紅星新聞記者趕到現場的時間稍稍晚了一點,早起的人們已經滿載而歸,只有少部分人還在河灘上尋找。
這處大概兩個足球場大小的卵石灘,是去年涪江漲大水帶來的,自從射洪縣城以南的涪江關閘蓄水後,靠城區這一段涪江,近10年已經沒有發現這麼大的卵石灘了。當地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處洪水帶來的卵石灘,也帶來了大量的「九香蟲」。
50多歲的胡大媽稱,人們開始在江灘上刨「九香蟲」已經持續一個星期了,她也連續在江灘尋了4天。大部分人都是凌晨6點多鐘就趕到江邊,10點收工,還留在江邊的往往是來晚了的,不好找了。
涪江邊的卵石灘上,很多人都在尋找「打屁蟲」
如果早上有霧,蟲子會更多一些。胡大媽說,早上七八點鐘的時候,江灘上至少聚集100多人在找。10月20日上午10時許,紅星新聞記者現場數了一下,江邊依然還留有30多人。
那天上午,胡大媽和女兒找了一礦泉水瓶的蟲子,拿回去可以炒一大碗。她的侄女兒等親戚也在江邊,全家出動,因為不好找,他們用盆子打來水,潑灑在卵石上,「九香蟲」便從縫隙中爬了出來,然後大家盯著地面,身手敏捷地抓蟲子。
跟大多數人一樣,李大爺一個人專心尋找,他蹲在地上徒手翻開卵石,蟲子藏身並不深,往往就躲在石頭下面,他刨了兩個多小時,一個礦泉水瓶已經裝了半瓶多。
吃法:兩種民間吃法,泡酒和煎炒
「打屁蟲」這個名字,是因為這種蟲子能散發出一種刺鼻氣味,初次聞到讓人很不適應。雖然江邊開闊,但蹲在石灘上,還是能聞到一股一股的刺鼻味兒。
但在謝女士看來,「打屁蟲」只有另一個名字,叫「九香蟲」,吃起來格外香脆。從現場打探,人們對「打屁蟲」的吃法主要是兩種,一種是泡酒,另一種是煎炒。泡酒主要是製作藥酒,據稱有祛風溼的功效。而爆炒,那是一道獨特的美味。
「九香蟲」撿回家後,謝女士等著母親上廚。在射洪縣城北四小區,吃了午飯休息好後,謝女士的母親便開始準備烹製。
工序其實很簡單,先把「打屁蟲」裝在盆裡,放上溫水,浸泡大概3分鐘,「打屁蟲」的翅膀便張開了,蟲子體內的臭味也跟著散發掉了。如此兩次,便直接下鍋,不用放油,也不需要更多作料,火不要太大,炒的過程中用鍋鏟按壓,5分鐘出鍋,只放少許的鹽巴。謝女士說,因為「九香蟲」自帶油脂,也自帶辣味,天生就是一道美味。因此,烹製中確實不需要更多佐料,她覺得這原汁原味,就是最好的味道,香,脆,回甘,略帶辣味。
謝女士進一步證實,「九香蟲」自帶香辣味,在捕捉時,活體往往會噴出一點黃色漿液,如果粘在有傷口的手上,會感到刺痛,用嘴嘗一下,會有辣味。
記者在江邊詢問得知,還有很多人抓的「九香蟲」是拿回去泡酒的。李大爺聽人說,用九香蟲泡酒,內服外用均可,可祛風溼。他以前沒抓過,聽人說「很管用」,於是也來江邊尋找。
烹製之前,先要用溫水浸泡「放屁」
村民:抓「九香蟲」在當地已是傳統
30多歲的謝女士稱,她從小就吃「九香蟲」。小時候,左鄰右舍都會去江邊捕捉「九香蟲」,拿回家炒出來後,端出來大家一起嘗嘗。
但在她記憶中,現在沒有小時候好找了,她認為可能是涪江修建大壩,江邊沒有那麼多的卵石灘了。為了尋找「九香蟲」,過去幾年,他們會去更遠的地方尋找,最遠去過20公裡外的射洪天仙鎮。
「那邊好找,那邊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可以食用。」謝女士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她擔心人家說她什麼都吃,但在她看來,每年秋冬抓「九香蟲」,已經是當地傳統。
在江邊,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介紹,他小時候也吃「九香蟲」,而且大家都知道,「九香蟲」不僅味道好,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記者從網上查詢獲悉,事實上「九香蟲」在網上早有銷售,並有專業養殖大戶,市場售賣價格往往在幾十元一斤,有人標註為食材,有人標註為藥材。
淘寶天貓上銷售的「九香蟲」
專家:學名瓜黑蝽,往往選擇河灘越冬
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高級生物工程師趙力介紹,九香蟲,即半翅目,異翅亞目,蝽科的瓜黑蝽。青黑色,指甲般大小,春夏季節爬在農作物的莖葉上吸食漿液,秋冬在河灘等潮溼環境越冬。如果不留心碰上它,會釋放一種奇臭難聞的氣體,因而有「臭板蟲」、「打屁蟲」之稱。但瓜黑蝽炒熟後,又是一道美味,因此,又得「九香蟲」之名。
趙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個季節正是找尋「九香蟲」的時節,他們正從植物上撤離到石灘縫隙裡準備越冬。蝽科種類很多,但人們在河邊尋找,「一般不會找錯」,因為江灘上,基本上不會出現其他的蝽科昆蟲,有經驗的人也能輕易辨別。
「這種捕捉行為一般不會造成太大的生態影響。」趙力說,一是瓜黑蝽繁殖能力很強,另一方面種群非常大,最有可能影響到種群平衡的,是生存環境的破壞。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上都有分布,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等地為主要分布區。
趙力介紹,在中醫裡,瓜黑蝽確實被標註為一種藥材,並且《本草綱目》有記載,並詳述了藥用價值。
紅星新聞記者 楊靈 攝影報導
編輯 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