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千萬別讓器官捐獻又毀在紅會手裡

2020-11-30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體器官作為稀缺資源,是各方爭奪對象。地方紅會是器官捐獻的第三方機構,掌握捐獻者資源。據報導,廣東、江蘇等多地紅會存在要求醫院認捐來換取器官捐獻資源的現象,一例器官甚至要捐10萬。醫院認為紅會對捐款帳目沒有做到公開,有為自己牟利之嫌。為改變以權錢獲取器官的潛規則,原衛生部研發了計算機分配系統,但2/3器官仍在系統外分配。(7月8日《新京報》)

在這個事件裡,器官移植醫院和地方紅會是爭論的雙方。前者指責後者強制要求捐款,不捐款就不給器官資源,而且捐獻帳目不透明;後者則宣稱受益最大的是移植醫院,醫院應該從患者手術費等費用中拿出一部分利潤,來支付捐獻者的醫療欠費。至此,我們已經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其中的一個「利」字:醫院因為需要向紅會捐款而不爽,紅會則認為醫院才是受益最大的。

我不知道,那些捐獻者如果地下有知,看到圍繞器官移植的「利來利往」會不會心寒;我更不知道,那些捐獻者的親屬此時此刻又會作何感想。捐獻者捐獻器官是無償的,充其量會獲得一點喪葬費(這正是紅會要求醫院捐款的理由);而移植醫院呢,獲得免費器官之後會高價向移植患者收費,高額利潤之外,紅會要求醫院的捐款,自然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好好一樁完全公益完全無償的器官捐獻行為,就這樣在金錢的裹挾下被弄得烏煙瘴氣。

其中,紅會宣稱不公開帳目是因為「不能讓公眾誤認為,身後捐獻器官,家屬就可以得到現金補償」;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紅會要求移植醫院的捐款,最終都用於補償捐獻者和開展捐獻工作了嗎?眾所周知,我們器官捐獻的原則是自願無償捐獻,捐獻者因此得不到金錢補償;可是,紅會又憑什麼要求醫院為此給自己捐款呢?既然要向移植醫院索取捐款,當然應該公開帳目,否則旁人就會懷疑是紅會獨吞,這是身為公益組織理應具備的基本敏感。難道在郭美美事件之後,一直聲稱要改革的紅會,連這個基本道理都還沒有學會嗎?

今年2月底,原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聯合宣布,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3年試點結束,年內在全國推廣。很顯然,紅會在器官捐獻工作中的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如果紅會不能以公眾看得見的方式將「利」字拋在一旁,那麼以紅會現有公信力,將極其不利於器官捐獻工作的開展。因為,自願無償捐獻和公平合理分配,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唯有公平合理分配做得好,才有利於更多人自願無償捐獻。哪個器官捐獻者也不會甘願成為別人牟利的工具。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表示,我國器官捐獻工作總體推進順利,實施捐獻量以平均每天2例的速度在增加。但願,當下的事件不要影響到器官捐獻工作良好的局面,千萬別讓器官捐獻又毀在了紅會手裡。

相關焦點

  • 記者調查74例人體器官捐獻 近八成出於經濟考量
    從2010年衛生部決定在部分省市區率先啟動器官捐獻工作試點以來,廣東的器官捐獻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是為數不多的器官移植來源捐獻途徑多於司法途徑的省份。截至今年9月14日,省衛生廳召開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工作會議時,省紅會統計的器官捐獻數據為273例。
  • 我市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知識宣講活動
    7月27日至28日,蘭州市紅十字會、市衛健委分別在市一院、市二院舉辦兩場人體器官捐獻移植知識宣講活動,以此廣泛傳播人體器官捐獻知識,促進形成社會文明新風,推動我市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發展。來自各區縣衛健、紅會系統和市屬各醫療機構350餘人參加活動。
  • 媒體稱「捐獻器官」各方應避免利益交叉和倫理衝突
    ■ 觀察家  做好「捐獻器官」這一公益事業,需要紅會、衛生部門和同在醫院內部的OPO與器官移植團隊,各盡本分,避免出現利益交叉、倫理衝突。  國家衛計委發言人在昨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將於近期正式上線運行。屆時,也將正式地出臺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的暫行規定,在全國強制使用該系統。
  • 常德市器官捐獻出現首例「毀捐」
    在悲傷之餘,兩名女兒主動向醫院表達了捐獻父親腎器官願望。女兒們與媽媽(死者妻子)商議後,與市紅十字會籤訂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但是就在一切準備就緒,醫院準備實施移植手術,受捐的患者也住進醫院之後,她們又猶豫了。因擔心親朋好友指責自己不孝,她們最終還是放棄了捐獻。  市紅十字會介紹,這是我市第一起家屬籤訂捐獻協議之後反悔的案例。
  • 90後美女大學生申請捐獻器官 努力說服父母(圖)
    ,從2010年至今,南充市已累計辦理遺體捐獻登記235人、器官捐獻登記 218 人、眼角膜捐獻登記 343 人,成功實現遺體捐獻25例、器官捐獻 7 例、眼角膜捐獻 27例。南充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志願捐獻者已越來越多,「但是目前,中國器官供需比例為1:150,缺口非常大。」  世人受益南充796人登記捐獻  王琪是南充市紅十字會的一名工作人員。她介紹,關於人體捐獻登記內容分為三項:遺體、器官、眼角膜。
  • 器官捐獻志願在線登記:無年齡限制可反悔取消
    2013年11月11日,徵得家人同意後,張琪與武漢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繫,決定捐獻遺體。他詳細說明了病情和意願,詢問能否登記,「最讓我寒心的是,接線員當時說了一句『不好意思,我們也幫不了你,不提供上門服務』。」張琪說。  一天內,該條微博閱讀次數達20多萬人次,網友紛紛指責紅會的回覆「冷麵」。
  • 內蒙古: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
    據悉,內蒙古人體器官捐獻工作開展以來,發展迅速,截至2020 年10月20日,全區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累計25951人。2010年3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原衛生部啟動了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倡導公民在生命不可挽救時,「自願、無償」捐獻能用的人體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2011年,內蒙古作為全國第二批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試點省區,全面啟動了我區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使這項利國利民的生命工程得到進一步重視和加強。
  • 遼寧省器官捐獻志願者達2648人
    (資料圖)  8月25日,記者從省紅十字會獲悉,遼寧省器官捐獻工作從2010年開展至今,捐獻志願者已達到2648人,完成捐獻82例。  器官移植是被公認的治療器官衰竭最有效的辦法之一,不但能夠給予病人重生及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而且成功率非常高,如腎臟移植患者一年的存活率高達90%。目前,我國每年器官基數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器官捐獻還未受到百姓的廣泛認可。  「很多人對器官捐獻不是很了解,捐獻器官不等於放棄生命」,遼寧省紅十字器官捐獻志願服務隊隊長楊東文介紹。
  • 河南女孩捐角膜無法上功德碑 官方:不屬器官
    然而,時至今日,李翠的親屬們仍在為她的事情奔波:當初河南省紅會工作人員曾承諾今年清明會將李翠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但現在功德碑上仍沒有她的名字……對此,有關機構表示,眼角膜屬於人體組織,不屬於器官,所以器官捐獻功德碑上不會刻捐獻者的名字。
  • 大學生捐眼角膜未上功德碑 官方:角膜不屬器官
    園內有兩塊紀念碑,一塊是器官捐獻功德碑,一塊是遺體捐獻功德碑,共刻有上百位捐獻者的名字。「妹妹的角膜捐獻後,省紅會的人來家裡探望時曾說,眼角膜救了兩個人,不管遺體捐不捐,會在2015年清明節前把李翠的名字刻在福壽園的功德碑上。可直到現在,我們也沒看到妹妹的名字刻上去……」李釗說。
  • 中國完善公民器官捐獻體系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李萌 李懷巖 王子辰)「2015年1月1日,中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供體的唯一來源。」3月11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黃潔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中國公民捐獻器官381例,近1000個器官,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1倍。
  • 安徽「假捐獻」背後:中國器官移植業的陣痛
    李萍的丈夫與女兒接受了ICU主任楊素勳的建議,決定捐獻李萍的肝臟和腎臟,並在一份器官捐獻登記表上簽名。器官摘除後,李萍家屬獲得了20萬「補助金」。然而,石祥林出院後才得知母親器官被捐獻,家人得到「國家補助金」。石祥林發現那份《中國人體器官登記表》上,登記單位和編號均為空白,也沒有蓋章。
  • 把「器官捐獻決定權」交給逝者家屬你怎麼看?--大河網
    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三審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擬賦予逝者家屬「器官捐獻決定權」。草案三審稿中增加規定:自然人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的,該自然人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共同決定捐獻。對此,你怎麼看?
  • 清明緬懷 致敬人體器官捐獻者
    車禍後,面對高額的治療費用,親友在網絡上發起求助,看到素不相識的人紛紛解囊相助,本有些猶豫的劉豔做下決定,捐獻已經腦死亡的丈夫的可用器官,「出了事別人在幫我們,我也希望,(捐獻器官)能給11歲的兒子留點念想,他爸爸(的器官)還活在世上。」趙力雲的肝臟、心臟和一對腎臟成功捐獻,將移植到等待手術的重症患者體內,至少能挽救4人的生命。
  • 大學生捐眼角膜無法留名功德碑 專家:角膜屬人體組織非器官
    央廣網鄭州10月1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2014年4月,河南21歲的大學生李翠去世前,籤署了遺體捐獻書。最終,她的角膜給兩位患者帶去了光明。一年多過去了,時至今日,李翠的親屬們仍在為她的事情奔波。捐獻遺體時,河南省紅會一名工作人員曾承諾,今年清明會將李翠的名字刻在福壽園的功德碑上。可現在功德碑上仍沒有她的名字,承諾為什麼沒能落實?
  • 對話黃潔夫:希望到2023年中國能成為世界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在論壇上,TSS聯席主席Shiro Takahara、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做了題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的發展現狀》匯報,介紹了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器官捐獻年增長率達20%-34%,2018年,中國大陸器官捐獻達6302例,居世界第二位,百萬人口捐獻率上升至4.53,共進行器官移植20201例,居全球第二位。
  •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2018年中國器官捐獻有望突破6000例 從第九屆全國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上了解到,2018年前5個月,我國已完成器官捐獻2459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7559例,預計年底器官捐獻數將突破6000例。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2017年,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數與移植數均位居世界第二。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器官移植大國。
  • 怎樣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
    指南共分十八個篇章,對中國器官捐獻相關原則和政策進行了闡述,包括公民器官捐獻的倫理道德、法律、捐獻組織架構,中國器官捐獻三類死亡判斷標準,供體維護、器官功能的評估,器官獲取的有關技術及分配準則,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設,以及人道主義救助政策等內容。 那麼器官捐獻究竟怎麼操作?如果想做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要履行哪些手續?
  • 關於我申請器官捐獻的事
    器官捐獻。然後就有N個人留言。還有,看來大家對器官捐獻很陌生。翻譯成中文譯為:我希望在我死後捐獻和移值我的器官。第二,捐獻完全屬於志願,我不因這一行為得到金錢回報。第三,我死後,身體無論哪個器官,我都願意捐獻。只要能為他人帶來希望與生命。這個死包括意外或者正常死亡。
  • 器官捐獻「雙盲」制度成為空談
    對此,網友們留言評論:「受捐者畢竟是普通人,不應該把他的身份曝光」,「不能因為來源是明星而暴露受捐者,請不要給受捐者這麼大的壓力,請大家以平常心對待這種事」,「別打擾人家了,根本不該曝出受捐者的照片,只怕會影響術後恢復」,「受捐者有拒絕採訪的權利」。  「器官組織(角膜屬於組織)捐獻應該遵循『雙盲原則』,即捐獻方、受捐方對彼此信息是不了解的,這是國際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