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們經常抱怨小孩不想學習、要逼著、吼罵才學得進去,問我有沒有啥妙招。
每逢聽到這種提問,我都很為難。因為這是小孩教育重要性排名前三的主題,沒法寥寥幾句講清楚。
所以今天的寫文,我內心非常積極和歡喜——太好了,終於有機會可以給大家好好梳理一下我的看法了!
關於內驅力的介紹,有很多網絡及書籍資源。但概念太寬泛,有時候我也覺得繞,要艱難地思考怎麼把理論和孩子連接。所以我不打算搬理論和掉書袋。
今天聊的內驅力,只集中在學習層面,是我養育孩子的一些經驗總結。也許有點一家之言,但用在我孩子身上效果不錯,大家也就帶著思辨多聽多想吧。
一、內驅力是什麼?
簡單字面理解:由內在迸發出的驅動自我進取的力量。
為什麼家長們都追求這股神秘力量?
(1)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基礎特質之一
一個擁有內驅力的人,往往意味著擁有奮發、自我要求、追求卓越和不斷思考等等品格。
內驅力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不會質疑。
少部分天資優秀的群體,也許不需要內驅力便可以做得很好,天賦夠強。
但對於普羅大眾,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內驅力去不斷打破自己的極限,追求心中所想。
(2)父母的陪伴是有限度、有限期的
大部分父母,深度介入孩子學習的階段也就小學時期。少部分走得遠一些,也許護航到中高考。那再往後呢?
人生的路最終還是要小孩自己闖下去,父母養育實際就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
外界對雞娃派家庭經常持有批判的聲音,認為提前學和父母在教育上護航出來的成果不堪一擊。
因為這種提前學和精細引導拉開的差距,在慢起步但是具有學習欲望的學生面前,會迅速被抹平。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所以對於雞娃家庭,需要重視的是什麼呢?——提前學和拉差距的同時,要重視培養出孩子的內驅力。能兩者兼顧,提前學才發揮出真正的意義。
(3)小孩認可地自發學,和被推著
磨洋工地學,學習成果相差極大
小孩不認可學習,拖拖拉拉、打折地完成任務,這就是時間和效率的浪費。進而還會傷害家庭親子關係,傷害夫妻感情,傷害家長身心.....(太慘了,說不下去了)。
學得慢一些沒關係,關鍵是態度端正,心中認可學習。這應該是全國家長們一致的心聲。
二、內驅力在學習領域的表現
內驅力在學習領域的表現便是學習態度。
大家千萬不要刻板認為某種群體才能夠擁有內驅力。不管是乖巧文靜的孩子,還是乖張活潑的類型,都可以塑造內驅力。
我觀察那些學習特別帶勁、成績優異且自律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有這些表現:
認可「學習對他們有意義」這個概念,希望在分數上有好表現,並為之努力;直面挑戰,勇於參與競爭;會為了目標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實施目標的過程會迫使自己多思考。內驅力這種如此重要的品格,我們要怎麼培養呢?
三、內驅力怎麼培養
現在的孩子生長在和平年代,社會物資充裕,家裡父母和長輩都把他們捧在掌心百般呵護。
安逸舒適的生活來得太輕易,他們找不到動力去突破舒適區太正常了。
學習好與壞,也就父母疼愛一頓和吼一頓的差別。該吃喝該玩耍,一點都不拉下。
作為父母要怎麼突破小孩這種思維呢?我也曾深深地思考了好一陣:
首先,我不認可上一輩給我灌輸的「唯分數論」說法。
分數也就是一種手段,能否學會學習更重要。學歷能代表一段求學經歷,起敲門磚作用。但未來人生走得如何,還是要看個人素質。家庭託舉影響也很大。
讓我洗腦小孩:你必須好好學習才有出路,分數不行未來就沒有希望類似的話語。
實在做不到。
其次,我也不想偽裝家庭窮困潦倒,用慘、苦、窮去激發孩子的鬥志和奮進。更拒絕羞辱式教育法。
這些方式在我看來,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小孩承擔著心理負擔前行,短期可能有用,但日後世界觀、價值觀極大可能受負面影響。
我就想培養一個心理健康,陽光開朗的孩子,不喜歡這種節外生枝。
在這些自我認知下,我只能另尋辦法了。
我看有些早慧的孩子可以自動習得內驅力,做事妥妥地令人放心。我孩子明顯就不是這類人。
我們一年級第一個學期,來來回回在學習習慣、內驅力、校內基礎這些事相互較量。
孩子還真的會和我說:我為什麼要學?學得不好的同學也挺開心的;我這樣就挺好,不努力也可以啊.....
你告訴她這字寫得很醜,她回一句我不覺得呀。擦了重寫吧,她不服氣地消極應對,拖拉出一個太平洋。引得你橫眉怒批或者冷臉離場。
類似的糟心事很多。但的確也過去了。我傲嬌地將主要功勞包攬在自己身上。因為過去兩年我使出了百般花樣來塑造她的內驅力。
我覺得特別有用的內驅力引導方式有這些:直面生活、花式洗腦。
我們家的談話氛圍比較平等,沒有因為她年紀小便規避哪些話題。言辭內容雖會斟酌,但整體算是無話不談。
有些事情宜疏不宜堵。與其小孩在別處了解知識,不如灌輸我希望培養的價值觀(青春期就不會聽了,越小越好引導)。
內驅力意識植入也就被我融入在生活方方面面的談話裡了。
比如:
我們家搬新家時,孩子說很喜歡,以後要一直住這。我輕描淡寫地和孩子說:請你奮發去擁有自己的房子。家裡不一定讓你一直住哦,看我心情。
孩子很疑惑地說為什麼我不可以住家裡?
我略帶抱歉地和她說清楚——這是我和爸爸奮鬥得來的成果,和你沒有關係。畢業後請你養活自己,能過怎樣的生活由你自己決定。
趁她震驚尋思之餘,我進一步聊起了學習和未來關聯性這事......
再如:
我們家每次旅遊,孩子都很滿意我挑的酒店,幸福地說旅遊太好玩了,恨不得每個月都外出。
每逢這時,我就會給她看一下帳單,告訴她勞動的意義。直接挑明:如果日後你連自己都沒法養活,還談什麼舒適旅遊。旅遊是一個奢侈品。
在她震驚尋思之餘,我又會適時插入奮鬥和讀書的意義......
(孩子某年生日在旅遊中度過,酒店員工集體給她唱生日歌,還送蛋糕)
陳少插播:
作為父母,我當然希望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擁有更多生活選擇權力。做不到的話,起碼不要啃老和家裡蹲,要努力去創造生活。努力過了,沒有誰會苛責他們。
他們從小活在蜜糖罐裡,生活用度不愁,這容易給他們一種錯覺,以為生活本就是這樣。繼而心裡鬆懈:我對現狀很滿意,還有什麼好努力呢?
所以,我們必須適時打破他們的幻想。讓他們知道現在擁有的一切並不是必然。這是父母創造的現在,不代表是他們的未來(哪怕諸位打算日後延續給他們也不可能現在說)
在小孩面前講這些,會不會造成他們心理性危機免疫?
從孩子的反應,我感覺她還挺喜歡聽我講人生百態。
我的心得是儘量不要太說教,內容和視角切入有趣一些,用他們能明白的語言去表述。一次不明白沒關係,日後也可以多次討論。
培養一個長期性、具有競爭感的項目
孩子是那種遇到困難便輕易退縮的性格。為了鼓勵她參與競爭,直面挑戰,我堅定給她設立一個長期項目。
這類項目會和師長建立長期關係,別人會把你記在心中。這代表會有更多人和我一起關愛、教育她(畢竟有些話要換個人說,效果才好)。長期項目的訓練過程會有特別多學習體會。怎麼更好和別人競爭,直面挫折、思考對策、對學習和目標的思考等等都會經歷到。項目的選擇可以是各種興趣項目。我們家挑的是體育項目——遊泳。
這種興趣長期學習,很多人關注的是獎項,實際上經歷才是最寶貴的。
我孩子是在第一次代表學校參加遊泳比賽並獲獎後,才體會到原來贏的感覺是這麼好。
從那後,她便越發不同了——追求心中目標,不輕易放棄和否定自己。遊泳長期學習極大改變了孩子性格。雖然平日也會有反彈,但能夠感到她和過往差異很大。
陳少插播:
長期訓練學習的興趣項目,能夠給小孩更多思想引導和刺激。這種學習態度會反作用回到學習領域。這是我認為最好的內驅力培養方式。
如果大家平日並無這種團體。那我建議大家多帶孩子參加競賽比賽,讓他們多體會良性競爭和勇於挑戰,激發內在潛能,也會收穫很大。
維繫成就感
興趣可以點燃學習火花,能把學習維持下去的卻是成就感。有趣的是,成就感還會促進興趣。
我孩子剛開始學習鋼琴,興致滿滿,學了好一陣發現枯燥無味,興趣逐漸消退。被我壓迫著堅持,再往後當她能彈出一定樂曲時,滿懷成就感,興趣又來臨了。
學習不可能一帆風順,能夠保有學習激情在於小孩能持續感受到成就感。
而培養成就感這事,最考驗的是家長。
因為我們要不定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太容易的項目沒推動力,太難的項目容易破壞信心。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推一把,學習有心結要協助解開。
陳少插播:
關於成就感,我還有一些心底話。
雖說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但現在社會求學競爭大,哪天孩子真開竅,對某些學科產生興趣。如果基礎太差,興趣的花火極有可能因為追趕距離太大而撲滅。
因為沒有產生成就感。
我們可以靜待花開,但還是要保持節奏儘量跟,不要真的毫無作為。小孩學科知識有一定水平,哪天心智的開竅才是迎來真正的逆襲。
今天聊了幾個關於學習內驅力的心得。不知道是否給大家帶來啟發?
學習內驅力的變化悄然無聲,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小孩某個階段表現很好,還是會反覆。因為他們的想法會隨經歷不斷波動改變著。
我們也就持有開放的心態,去積極引導吧。無論如何,試了再說。
也祝各位周末愉快!好好享受和家人的美好時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