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培養孩子內驅力的實操,已經融入了我家的日常!

2020-12-06 陳少學前論

我的朋友們經常抱怨小孩不想學習、要逼著、吼罵才學得進去,問我有沒有啥妙招。

每逢聽到這種提問,我都很為難。因為這是小孩教育重要性排名前三的主題,沒法寥寥幾句講清楚。

所以今天的寫文,我內心非常積極和歡喜——太好了,終於有機會可以給大家好好梳理一下我的看法了!

關於內驅力的介紹,有很多網絡及書籍資源。但概念太寬泛,有時候我也覺得繞,要艱難地思考怎麼把理論和孩子連接。所以我不打算搬理論和掉書袋。

今天聊的內驅力,只集中在學習層面,是我養育孩子的一些經驗總結。也許有點一家之言,但用在我孩子身上效果不錯,大家也就帶著思辨多聽多想吧。

一、內驅力是什麼?

簡單字面理解:由內在迸發出的驅動自我進取的力量。

為什麼家長們都追求這股神秘力量?

(1)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基礎特質之一

一個擁有內驅力的人,往往意味著擁有奮發、自我要求、追求卓越和不斷思考等等品格。

內驅力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不會質疑。

少部分天資優秀的群體,也許不需要內驅力便可以做得很好,天賦夠強。

但對於普羅大眾,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內驅力去不斷打破自己的極限,追求心中所想。

(2)父母的陪伴是有限度、有限期的

大部分父母,深度介入孩子學習的階段也就小學時期。少部分走得遠一些,也許護航到中高考。那再往後呢?

人生的路最終還是要小孩自己闖下去,父母養育實際就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

外界對雞娃派家庭經常持有批判的聲音,認為提前學和父母在教育上護航出來的成果不堪一擊。

因為這種提前學和精細引導拉開的差距,在慢起步但是具有學習欲望的學生面前,會迅速被抹平。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所以對於雞娃家庭,需要重視的是什麼呢?——提前學和拉差距的同時,要重視培養出孩子的內驅力。能兩者兼顧,提前學才發揮出真正的意義。

(3)小孩認可地自發學,和被推著

磨洋工地學,學習成果相差極大

小孩不認可學習,拖拖拉拉、打折地完成任務,這就是時間和效率的浪費。進而還會傷害家庭親子關係,傷害夫妻感情,傷害家長身心.....(太慘了,說不下去了)。

學得慢一些沒關係,關鍵是態度端正,心中認可學習。這應該是全國家長們一致的心聲。

二、內驅力在學習領域的表現

內驅力在學習領域的表現便是學習態度。

大家千萬不要刻板認為某種群體才能夠擁有內驅力。不管是乖巧文靜的孩子,還是乖張活潑的類型,都可以塑造內驅力。

我觀察那些學習特別帶勁、成績優異且自律的孩子,他們往往會有這些表現:

認可「學習對他們有意義」這個概念,希望在分數上有好表現,並為之努力;直面挑戰,勇於參與競爭;會為了目標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實施目標的過程會迫使自己多思考。內驅力這種如此重要的品格,我們要怎麼培養呢?

三、內驅力怎麼培養

現在的孩子生長在和平年代,社會物資充裕,家裡父母和長輩都把他們捧在掌心百般呵護。

安逸舒適的生活來得太輕易,他們找不到動力去突破舒適區太正常了。

學習好與壞,也就父母疼愛一頓和吼一頓的差別。該吃喝該玩耍,一點都不拉下。

作為父母要怎麼突破小孩這種思維呢?我也曾深深地思考了好一陣:

首先,我不認可上一輩給我灌輸的「唯分數論」說法。

分數也就是一種手段,能否學會學習更重要。學歷能代表一段求學經歷,起敲門磚作用。但未來人生走得如何,還是要看個人素質。家庭託舉影響也很大。

讓我洗腦小孩:你必須好好學習才有出路,分數不行未來就沒有希望類似的話語。

實在做不到。

其次,我也不想偽裝家庭窮困潦倒,用慘、苦、窮去激發孩子的鬥志和奮進。更拒絕羞辱式教育法。

這些方式在我看來,屬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小孩承擔著心理負擔前行,短期可能有用,但日後世界觀、價值觀極大可能受負面影響。

我就想培養一個心理健康,陽光開朗的孩子,不喜歡這種節外生枝。

在這些自我認知下,我只能另尋辦法了。

我看有些早慧的孩子可以自動習得內驅力,做事妥妥地令人放心。我孩子明顯就不是這類人。

我們一年級第一個學期,來來回回在學習習慣、內驅力、校內基礎這些事相互較量。

孩子還真的會和我說:我為什麼要學?學得不好的同學也挺開心的;我這樣就挺好,不努力也可以啊.....

你告訴她這字寫得很醜,她回一句我不覺得呀。擦了重寫吧,她不服氣地消極應對,拖拉出一個太平洋。引得你橫眉怒批或者冷臉離場。

類似的糟心事很多。但的確也過去了。我傲嬌地將主要功勞包攬在自己身上。因為過去兩年我使出了百般花樣來塑造她的內驅力。

我覺得特別有用的內驅力引導方式有這些:直面生活、花式洗腦。

我們家的談話氛圍比較平等,沒有因為她年紀小便規避哪些話題。言辭內容雖會斟酌,但整體算是無話不談。

有些事情宜疏不宜堵。與其小孩在別處了解知識,不如灌輸我希望培養的價值觀(青春期就不會聽了,越小越好引導)。

內驅力意識植入也就被我融入在生活方方面面的談話裡了。

比如:

我們家搬新家時,孩子說很喜歡,以後要一直住這。我輕描淡寫地和孩子說:請你奮發去擁有自己的房子。家裡不一定讓你一直住哦,看我心情。

孩子很疑惑地說為什麼我不可以住家裡?

我略帶抱歉地和她說清楚——這是我和爸爸奮鬥得來的成果,和你沒有關係。畢業後請你養活自己,能過怎樣的生活由你自己決定。

趁她震驚尋思之餘,我進一步聊起了學習和未來關聯性這事......

再如:

我們家每次旅遊,孩子都很滿意我挑的酒店,幸福地說旅遊太好玩了,恨不得每個月都外出。

每逢這時,我就會給她看一下帳單,告訴她勞動的意義。直接挑明:如果日後你連自己都沒法養活,還談什麼舒適旅遊。旅遊是一個奢侈品。

在她震驚尋思之餘,我又會適時插入奮鬥和讀書的意義......

(孩子某年生日在旅遊中度過,酒店員工集體給她唱生日歌,還送蛋糕)

陳少插播:

作為父母,我當然希望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擁有更多生活選擇權力。做不到的話,起碼不要啃老和家裡蹲,要努力去創造生活。努力過了,沒有誰會苛責他們。

他們從小活在蜜糖罐裡,生活用度不愁,這容易給他們一種錯覺,以為生活本就是這樣。繼而心裡鬆懈:我對現狀很滿意,還有什麼好努力呢?

所以,我們必須適時打破他們的幻想。讓他們知道現在擁有的一切並不是必然。這是父母創造的現在,不代表是他們的未來(哪怕諸位打算日後延續給他們也不可能現在說)

在小孩面前講這些,會不會造成他們心理性危機免疫?

從孩子的反應,我感覺她還挺喜歡聽我講人生百態。

我的心得是儘量不要太說教,內容和視角切入有趣一些,用他們能明白的語言去表述。一次不明白沒關係,日後也可以多次討論。

培養一個長期性、具有競爭感的項目

孩子是那種遇到困難便輕易退縮的性格。為了鼓勵她參與競爭,直面挑戰,我堅定給她設立一個長期項目。

這類項目會和師長建立長期關係,別人會把你記在心中。這代表會有更多人和我一起關愛、教育她(畢竟有些話要換個人說,效果才好)。長期項目的訓練過程會有特別多學習體會。怎麼更好和別人競爭,直面挫折、思考對策、對學習和目標的思考等等都會經歷到。項目的選擇可以是各種興趣項目。我們家挑的是體育項目——遊泳。

這種興趣長期學習,很多人關注的是獎項,實際上經歷才是最寶貴的。

我孩子是在第一次代表學校參加遊泳比賽並獲獎後,才體會到原來贏的感覺是這麼好。

從那後,她便越發不同了——追求心中目標,不輕易放棄和否定自己。遊泳長期學習極大改變了孩子性格。雖然平日也會有反彈,但能夠感到她和過往差異很大。

陳少插播:

長期訓練學習的興趣項目,能夠給小孩更多思想引導和刺激。這種學習態度會反作用回到學習領域。這是我認為最好的內驅力培養方式。

如果大家平日並無這種團體。那我建議大家多帶孩子參加競賽比賽,讓他們多體會良性競爭和勇於挑戰,激發內在潛能,也會收穫很大。

維繫成就感

興趣可以點燃學習火花,能把學習維持下去的卻是成就感。有趣的是,成就感還會促進興趣。

我孩子剛開始學習鋼琴,興致滿滿,學了好一陣發現枯燥無味,興趣逐漸消退。被我壓迫著堅持,再往後當她能彈出一定樂曲時,滿懷成就感,興趣又來臨了。

學習不可能一帆風順,能夠保有學習激情在於小孩能持續感受到成就感。

而培養成就感這事,最考驗的是家長。

因為我們要不定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太容易的項目沒推動力,太難的項目容易破壞信心。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推一把,學習有心結要協助解開。

陳少插播:

關於成就感,我還有一些心底話。

雖說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但現在社會求學競爭大,哪天孩子真開竅,對某些學科產生興趣。如果基礎太差,興趣的花火極有可能因為追趕距離太大而撲滅。

因為沒有產生成就感。

我們可以靜待花開,但還是要保持節奏儘量跟,不要真的毫無作為。小孩學科知識有一定水平,哪天心智的開竅才是迎來真正的逆襲。

今天聊了幾個關於學習內驅力的心得。不知道是否給大家帶來啟發?

學習內驅力的變化悄然無聲,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小孩某個階段表現很好,還是會反覆。因為他們的想法會隨經歷不斷波動改變著。

我們也就持有開放的心態,去積極引導吧。無論如何,試了再說。

也祝各位周末愉快!好好享受和家人的美好時光哦!

相關焦點

  • 朋友圈裡曬的孩子都在上的豌豆思維好嗎?
    聽我來講講,我家家族群裡共6個小孩都在豌豆思維學習,連帶著我們的朋友圈都加入到豌豆思維的大家庭裡來。豌豆思維為什麼會這麼吃香?因為很有成效呀!下面聽我具體來跟你說說:我嫂子家大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時的情況是這樣,孩子居然一年級的時候數學成績就一塌糊塗,很少見吧,畢竟一年級拿滿分比較容易。
  • 如何培養寶寶學習音樂的興趣?父母學會4個方法,讓孩子愛上音樂
    著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說過: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習音錯覺,讓他們在音樂的天地裡翱翔。孩子能夠對音樂產生興趣,這不僅有助於開發他的想像力,還有可能激發他的音樂細胞。
  • 李玫瑾:孩子學習總「三分鐘」熱度?培養專注力,試試這3個方法
    一個動動這個,一會動動那個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孩子看起來像得了多動症一樣,其實和孩子從小沒有養成學習專注的好習慣有很大關係。育兒領域我們都熟知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就討論到專注力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
  • 豆瓣8.6《奇蹟男孩》|淺析培養孩子融入社會能力的核心三要素!
    豆瓣評分8.6分的《奇蹟男孩》,劇情簡單但是勵志、感人,最重要的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無論你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能在這部影片中受到啟發。本文將從主人公成功是如何克服困難,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自己社交圈子的角度來解析這部影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生命教育當融入日常生活
    而作為父母,要擔負起生命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向孩子傳遞敬畏生命的態度。但生命教育從來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哲學、醫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因此學校應將生命教育融入各個學科。例如,讓孩子學會遊泳,掌握火災、洪災、煤氣洩漏、食物中毒、地震等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以防不測事件對孩子生命的傷害。
  •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科普繪本創作需要作者有科學素養,還要有把科學知識有效地融入到童書創作的技能。因此,讀到吉林兒童文學作家竇晶創作的「萌小芽科普繪本」系列時,有耳目一新之感。這是一套和一般幼兒讀物相近的開本,風格也相似的童書,它的裝幀設計談不上精緻,但很適合家庭親子閱讀。這套繪本有三個主要特點:第一,書中的故事貼近幼兒生活。
  • 培養孩子英語閱讀習慣的4個錦囊
    有句話說得好,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所以,閱讀習慣的培養刻不容緩。下面,我來分享我家苗苗英語閱讀習慣培養的幾個細節。01閱讀材料在整個中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英語讀物就是教科書。一個學期學習5--10篇短文,把一篇文章分解的支離破碎。
  • 家長們的困惑:我家孩子需要做智力測試?
    比如:我家孩子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但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顯得有些遲鈍。是不是應該測一下智力,好讓自己心裡有個底,清楚孩子哪方面不足?還有:我家孩子有某一方面特長,比如從小就會背唐詩三百首,記憶力超群;或者從小就擅長畫畫,比賽經常獲獎。這種情況要不要做智力測試,提早發掘孩子的潛力?什麼是智力測驗?
  • 孩子日常有這2個表現,說明右腦更發達,長大後更容易出人頭地
    孩子的左右腦功能相輔相成,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孩子日常能有下面這3種表現,說明左右腦很發達,長大後更容易出人頭地,想知道自己家孩子的想像力如何,從三件事上就能夠看出來: 畫畫:我家孩子就很喜歡畫畫,並且每次畫畫都是畫出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東西,但孩子總能講得頭頭是道,這就是孩子想像力強的一種表現。
  • 培養閱讀能力,我讓孩子三年級後來居上,後續學習更輕鬆持續領先
    讓孩子成績在三年級「後來居上」,其實很簡單,像我這樣牽住「牛鼻子」就行!我家孩子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而且我相信他在後面不斷分化中會持續領先,越來越輕鬆,越來越優秀!當然,做父母需要下點功夫。這個「牛鼻子」就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這麼簡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釣魚的,可以起早摸黑,風雨無阻。喜歡打牌的,可以通宵達旦,甚至不吃不喝。
  • 心理學家:培養孩子記憶力,這3點才是關鍵
    因為反覆的閱讀和抄寫,確實會讓人對內容越來越熟悉,在背誦的過程當中,會給人一種「我已經背會了的錯覺」,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這樣的記憶不會太久,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記憶力也是有谷歌效應的,想培養孩子記憶力不能全靠死記硬背,培養孩子記憶力,這3點才是關鍵。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揭秘: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學習成績又好,其他地方也樣樣優秀,我家孩子也同樣都是在學習,也沒少在他身上下功夫,可為什麼就是比不上人家呢?"一位寶媽這麼抱怨。其實,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極具潛力潛力股,大腦內蘊含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 3-6歲是發展右腦的「黃金期」,3個方法,培養孩子「超強記憶力」
    >6歲後記憶神經會完成發育的70%;6歲前鍛鍊記憶神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結:想要培養好孩子的記憶力,超過6歲後再進行培養會難上加難。3個方法提升孩子記憶力1、陪伴孩子玩遊戲我們在陪著孩子做遊戲時要知道不要覺得枯燥、乏味,因為身處幼年期的孩子自身理解能力很差,選擇的遊戲儘可能選擇簡單明了的「益智類」的遊戲
  •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太難了?這6個方法上手就能用
    你的娃答應得好好的、你以為今天的煩惱生活已經過去,但,醒醒吧!在行動中培養專注力具有最好的效果 不管是大人重複的嘮叨,還是好喝的心靈雞湯,都不及實實在在的行動給孩子注入的精神養分多。 這就像大人上班有時雖然比較累,但是真的每天待在家裡,又會想念工作,因為工作給了我們重要的感覺——充實感。
  •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李玫瑾:培養好這3點,成績根本不用家長操心孩子成績好不好,早已經成為家長們的一塊心病。如果孩子不愛學習,無論是在朋友面前還是親戚們眼裡,家長也會跟著面上無光。「老李,期末考試我家閨女沒考好,才得了個班級第二!你說氣不氣人?哦對了,你那個小傢伙考得怎麼樣啊?」「別提了,他就不是那塊學習的料。」跟同事一番寒暄下來,老李的臉都紅了半邊兒,沒別的——替自家孩子丟臉!
  •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有出息的孩子,一般有4個特徵,佔1個也不錯
    老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因為孩子小時候的行為,往往預示著未來的發展。家長不要覺得這句話沒有依據,事實上那些長大後容易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就有跡可循。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有出息,那麼從什麼地方能看出孩子有出息呢?在北大教授看來,長大有出息的孩子,不一定學習有多好,而是他們身上大多都具備這4個特質。
  • 快來看牛媽的時間管理,三年級娃依然有時間大量閱讀
    但仔細想想,這並不是娃沒時間,而是家長沒有好好幫助娃做時間管理。只要前期養成自覺的時間管理習慣,就能讓小學娃每天都能做喜歡的事。不信,就看看本期星媽——Moon媽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你,怎麼合理利用時間培養出一個博覽群書的三年級牛娃。
  • 想讓孩子學好英語,家長要注意這4個前提條件,建議收藏備用
    現在,英語已經成為了一門可以和數學語文並駕齊驅的課程,家長們也紛紛開始注意孩子英語能力的培養了。很多寶媽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看英文動畫片,希望能激發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迪士尼裡面的動畫片基本都被孩子啃遍了,但是卻並沒有什麼很大的成效。
  • 「π形人才」是個啥?收藏這篇文,手把手教你把孩子培養成這類人
    三、如何培養孩子成為「π形人才」1、增加孩子興趣愛好很多人以為「π形人才」就是要花大量時間去學習兩個或多個領域的知識,覺得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在《跨越式成長》的書中提到, 我們通常覺得職業技能是線性增長的,技能能到什麼水平,跟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呈正比。
  • 《奇葩說》:重新審視如何養育孩子,四個維度培養孩子思維品質
    而與其他綜藝類節目不同的是,主持人馬東除了是整場節目的調控者和連接者之外,也加入了「辯手」這一身份,甚至馬東提供的觀點支撐更為深刻和精彩。每一期請來的嘉賓,同樣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於孩子的培養,目前絕大多數的家庭的課外教育是文體項目。而一直以來中國教育也更偏重於知識的傳播,忽略了應從小培養孩子喜歡思考,善於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