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文/圖 記者 廖可 實習生 楊宇瀟) 周末,又是吃貨們覓食的好時光。昨天,市民吳先生在餐廳用餐時,吃到了一種奇怪的魚。他撥打本報市民熱線5589999說,這種魚沒煮熟時,是半透明的,餐廳廚師說這是企鵝吃的魚。他驚嘆:「沒想到連企鵝吃的東西都被搬上餐桌了!」 記者來到吳先生用餐的餐廳,其推薦菜品就是吳先生吃到的「怪魚」,名為南極冰魚。餐廳的料理長杜康說,這道菜品是一年前引進的,很受歡迎。杜康認為,南極冰魚生活在南極這樣較無汙染的環境裡,口感緊實且水分充盈,煮熟了也稱「透明魚」。
記者諮詢了大連聖亞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員。據介紹,其極地館裡養有南極企鵝,南極冰魚就是南極企鵝的食物之一。這種魚營養價值高,體內富含DHA,鈣質含量豐富,但不含血紅素,因此通體白皙,有的會半透明。不過,南極企鵝更多是以南極磷蝦作為飼料。
杜康介紹,近年來,南極磷蝦也受到食客的追捧。南極磷蝦長得像蝦,不過不是蝦,是一種無脊椎動物。這種蝦活著的時候,通體透明,頭大身小,雖然肉少但營養價值高。杜康說,南極磷蝦被更多人知道,因此餐廳也會把它做成菜。
目前,南極冰魚和南極磷蝦在一些進口超市有售,前者70元/斤左右,後者40元/斤左右。
【相關新聞】
以前不受歡迎的魚 現在卻賣得很好
如果說「企鵝食物」有點遠,一些現在經常吃的魚,以前也是不受歡迎的。
昨天上午,江頭市場的水產區人流如織。魚販陳先生的魚有些是人工養殖、品相良好的較大型淡水魚,有些是野生、品相不一的中小型海魚。陳先生說,賣得好的是中小型海魚,「人們喜歡野生的」。
陳先生已經從事販魚生意20多年了,如今已不再下海打漁,只是從中埔購進貨源。說起市民現在的偏好,陳先生感慨:「以前只有我們漁民知道這些是什麼魚,其他人都直接叫雜魚,也沒什麼人吃,因為上不了臺面。」
陳先生介紹了幾種以前城裡人不怎麼吃的雜魚,主要有絲丁魚、半邊魚、金線魚、巴浪魚和雞公魚等。「這些魚老廈門多少知道一些,但以前只有漁民喜歡吃,醬油水煮一下非常鮮,我們當時在船上幾乎每餐都這麼吃。」據說,巴浪魚以前是被拿去餵養殖的淡水魚。「這種魚無法人工養殖,只能靠捕撈,肉少味道怪,不受歡迎。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因為這種魚汙染較少。以前說吃起來怪,現在叫味道獨特,有些人覺得很有廈門風味呢。」
【連結】
野菜上餐桌
老鄉很驚訝
除了水產品外,餐桌上也多了不少以前市民不吃的菜。市民溫女士家的晚餐中,就有西洋菜和枸杞葉。
溫女士的老家在龍巖鄉下,小時候經常採摘野菜。溫女士搬到廈門後,驚訝地發現很多野菜被擺上餐桌,常見的有白蘿蔔葉、地瓜葉、蕨菜、馬齒莧、南瓜葉等。白蘿蔔葉以前用來餵兔子,甚至直接丟棄;地瓜葉、南瓜葉和蕨菜一般用來餵豬;枸杞葉和西洋菜屬於野菜。
當年在老家,溫女士經常在河道的淤泥裡採西洋菜和蕨菜。春天河水泛濫,夏天偶爾乾涸,河床上到處都是野菜,村民採集後,用沸水反覆燙煮,全部送去餵豬。「我到廈門後,看到超市賣這些菜,我還拍照給老家的親戚看,他們都驚訝得不得了。」溫女士說。
(廈門晚報(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