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的關係 如何選擇抗菌藥物?

2021-01-10 健康界

患兒女,6周歲,咳嗽2周,未有發熱,加重2天門診就診,血液檢查指標如下:

白細胞20×109/L(升高),中性粒細胞比率65.8%(正常),中性粒細胞數13.16×109/L(升高),C反應蛋白1.77mg/L(正常),白細胞很高,但是C反應蛋白很正常,那麼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是什麼樣的關係?是否是使用抗生素的依據?

了解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的臨床意義,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對於我們臨床非常有幫助。

C-反應蛋白(CRP)

CRP是一種能和肺炎鏈球菌的莢膜C多糖結合,由5個相同的亞單位(23KD)以非共價鍵聚集形成的環狀五聚體蛋白,分子量為115 KD,半衰期為19h,多由白細胞介素-6(IL-6)等炎性分子刺激肝臟細胞合成。正常人血清中CRP含量極微。

CRP是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受到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生的蛋白質。CRP常於疾病初發的 6-8 小時開始升高,24-48 小時達到高峰,升高幅度與感染或炎症嚴重程度呈正相關。CRP 正常值範圍:<10mg/L。

病毒感染:血清 CRP 的水平多正常或輕度升高。

細菌感染:當細菌感染時,88%~94% 的患者 CRP 超過 50mg/L,80% 的患者 CRP 超過 100mg/L。當 CRP 水平為 10~99mg/L 時多提示局灶性或淺表性感染,≥100mg/L 時多提示膿毒症或侵襲性感染。抗感染治療過程中,動態監測 CRP 水平的變化可輔助判斷療效,CRP 下降至正常可作為停藥的指標之一。

 缺  點 

雖然 CRP 較白細胞計數變化更具特異性,但 CRP 的特異性並不高,在許多非感染性疾病如外傷、手術、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特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時也可顯著升高。

白細胞( WBC)的臨床意義

WBC是一類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是人體免疫防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發生感染時,白細胞中數量最多的嗜中性粒細胞會迅速增加(表現為白細胞數量的增多),吞噬入侵人體的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而且白細胞數量升高與細菌性感染的程度往往成正比。但是,當病毒入侵機體時白細胞往往不升高,或小幅度升高。

此外各種組織損傷、外傷、手術後、急性失血、中毒、惡性腫瘤、急性中毒等白細胞也會有明顯升高,但這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和其他檢查手段進行判斷和分析。

表.WBC和CRP的臨床意義

WBC和CRP相互關係

白細胞增高雖可提示感染,但在局部感染和無菌性炎症時不敏感,在白細胞減少和感染的患者中,白細胞計數沒有價值,並且白細胞升高的影響因素頗多如強烈的體力活動等。

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和組織損傷有關,與感染的程度有關,革蘭陰性菌引起的嚴重感染升高最明顯,病毒感染引起的CRP升高最輕,但其他炎症和機體組織損傷也會引起CRP升高,需綜合考慮。

病毒感染:WBC輕微升高,CRP不升高。

影響因素:WBC易受年齡、日間變化、妊娠與分娩、藥物治療等因素的影響;而CRP不受生理、免疫狀態、藥物治療等影響。

正常人群中由於WBC的生理變化,特別是年幼兒童的白細胞變化大,白細胞大於10×109/L,而CRP陰性,屬健康範圍。

老年人對疾病的反應能力差,感染後白細胞總數不能相應增高,而CRP卻超出正常範圍呈陽性,可協助臨床診斷。

WBC基礎水平:有些患者原本白細胞基數低,平時(4-5)×109/L,感染時上升到10×109/L,尚屬正常範圍,而CRP卻升高超出正常範圍(陽性),有助於診斷。

感染時反應速度:WBC升高較慢,治療後變化緩慢;而CRP變化較快,幾小時可見升高,隨著治癒,1周內恢復正常。

相關疾病的活動性:WBC量的變化不能反應疾病的活動性;而CRP量的動態變化能反應疾病的活動性。可根據變化調整藥物的使用。

分  析

該患兒的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均高,但是中性百分比不高,詢問得知當天因舞蹈排練1個小時多,且強度大,這可能是造成該兩項指標高的原因,因高輕度運動會導致白細胞超出正常範圍。依據檢查結果和臨床症狀,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止咳對症治療,未進行抗感染治療3天後再次檢測如下:

綜上所述,WBC與CRP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應結合臨床綜合考慮,分析原因。兩者在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過程中,起著協同診斷作用,但CRP比WBC更加敏感,對炎症和組織損傷在診斷、預後、療效觀察和部分篩選方面有均作為一個明確和敏感的指標。

參考文獻: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業委員會. 感染相關生物標誌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17, 40(4):243-257.

相關焦點

  • C-反應蛋白代表著炎症感染嗎?醫生:它比你想像的更牛
    C反應蛋白升高是怎麼回事? C反應蛋白兒童和成人的正常值一般為≤10mg/L,高於這個數值都可視為升高。雖然C反應蛋白靈敏度高,但其特異性卻較差。許多疾病如感染性疾病、風溼免疫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手術和創傷等均可使其水平升高,因此單純以C反應蛋白升高很難說清楚是怎麼回事,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和其他指標來進行分析。比如小孩常常會因發熱、咳嗽和咽喉疼痛到醫院就診,如果經過檢查發現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C反應蛋白都升高,診斷為急性扁桃體炎,這時的C反應蛋白升高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 孩子發燒,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是否有必要檢查?
    文獻報導 CRP值與白細胞(WBC)成平行關係,但是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經常碰到患兒經血清學檢測和病原體分離而確診為細菌感染,而患兒首診時出現低CRP(</=8mg/L)卻合併高 WBC(>/=12×10^9/L)的結果,難以解釋。
  • 常用抗菌藥物相互作用(表格版)
    抗菌藥物類別配伍藥物相互作用結果不耐酶青黴素或不耐酶頭孢菌素酶抑制劑、克拉維酸或青黴烷碸(三唑巴坦)防止抗菌藥物被β-內醯胺酶破壞,增強抗菌作用主要經腎小管排洩的β-內醯胺類丙磺舒、保泰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磺胺藥、硫氧唑酮通過減少β-內醯胺類藥物在腎小管排洩,使血藥濃度和腦脊液藥物濃度提高蛋白結合率高的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蛋白結合率高的非甾體抗炎劑通過蛋白結合競爭可使游離抗菌藥物的濃度增高頭孢噻啶
  • 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收藏)!
    作者:Gcplive來源:藥評中心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 寶寶發燒為什麼要做血常規、C反應蛋白?
    廣州天使兒童醫院檢驗科表示,寶寶發燒做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CRP),是非常要必要的。 血常規檢查家長們都不陌生了,今天主要是講講什麼是C反應蛋白(CRP)。 CRP到底有什麼用?
  • C-反應蛋白高是怎麼回事?應該如何降低:感冒發燒
    我們在門急診看呼吸道感染疾病,C反應蛋白通常與血常規裡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結合起來看。C反應蛋白可用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鑑別診斷,細菌感染時,血清的C反應蛋白可以中度到高度的增高,陽性率可以達到90%以上,而病毒性感染C反應蛋白大都正常或輕度升高。敗血症或膿毒血症,C反應蛋白可迅速升高,甚至超過200mg/L以上。C反應蛋白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感染越重,C反應蛋白可能越高。C反應蛋白與白細胞計數存在正相關,在患者疾病發作時,可早於白細胞上升,恢復正常也很快,故敏感性較高。
  • 常用抗菌藥物相互作用表,果斷收藏!
    ) 防止抗菌藥物被β-內醯胺酶破壞,增強抗菌作用 主要經腎小管排洩的β-內醯胺類 丙磺舒、保泰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磺胺藥、硫氧唑酮 通過減少β-內醯胺類藥物在腎小管排洩,使血藥濃度和腦脊液藥物濃度提高 蛋白結合率高的β
  • 各類抗菌藥物的適應證和注意事項
    本類藥物可致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周圍血象變化。紅細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患者易發生溶血性貧血及血紅蛋白尿,在新生兒和兒童中較成人多見。4. 本類藥物可致肝臟損害,引起黃疸、肝功能減退;嚴重者可發生肝壞死,用藥期間需定期監測肝功能。肝病患者應避免使用本類藥物。5. 本類藥物可致腎損害,用藥期間應監測腎功能。
  • 膽道外科抗菌藥物規範化應用推薦|指南共識
    (推薦強度:強,證據等級:低)三、急性膽道感染的抗菌藥物應用指徵和用藥方案1.Ⅰ級和Ⅱ級急性膽道感染可給予第二、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辛、頭孢曲松等,同時聯合硝基咪唑類藥物,或直接選擇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十大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
    作者:Gcplive來源:藥評中心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
  • 【推薦】革蘭陽性需氧和兼性厭氧桿菌抗菌藥物選擇
    3.馬氏棒桿菌參照白喉棒桿菌抗菌藥物選擇。 4. 硬質小麥棒桿菌參照白喉棒桿菌抗菌藥物選擇。 5.紋帶棒桿菌參照白喉棒桿菌抗菌藥物選擇。 6.傑氏棒桿菌參照白喉棒桿菌抗菌藥物選擇。 7.解脲棒桿菌參照白喉棒桿菌抗菌藥物選擇。 二、小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抗菌藥物的選擇: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標準測定方法和解釋標準。
  • 十大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值得收藏!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目前,抗菌藥物幾百種,使用過程中至少要記住以下常見的或嚴重的不良反應。
  • 濫用抗菌藥物當心「無藥可用」
    抗菌藥物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抗生素和化學合成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藥物(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抗結核藥、抗麻風病藥和抗真菌藥。 抗菌藥物不等於消炎藥 許多人錯誤地將抗菌藥物等同於消炎藥。認為牙齦發炎、扁桃體發炎、頭痛腦熱都可以用。
  • ——抗菌藥物使用現狀及新型抗菌藥物展望
    我們能看到新藥開發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上述抗菌藥都有其局限性,還需要繼續開發新的抗菌藥物和制定新的策略來應對耐藥問題。因為有些患者很難在最初就診斷出致病菌,新的四環素類衍生物抗菌譜廣,可作為混合菌感染經驗性治療的抗菌藥物選擇。如果新的四環素類抗菌藥物能保留其廣譜的優點,又加強了殺菌活性、降低副作用,就會比較理想。比如奧馬環素和依拉環素等。
  • C反應蛋白檢查 C-Reactive Protein Test
    【C-Reactive Protein Test C反應蛋白檢查】 【譯文】c-反應蛋白測試是測量血液中
  • 抗菌藥物不能濫用!「四不」原則你要知道
    長安醫院臨床藥師趙麗麗總結了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的相關知識,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抗微生物藥物?實際上,抗微生物藥物指的就是我們此前所熟知的「抗菌藥物」,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召開會議重新給其定名。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何正確選擇抗菌藥?
    邀請函今天《呼吸藥總結》的內容和以往呼吸類藥物的總結不太一樣哦,以往我們對藥物總結以圖表、思維導圖的形式整理給大家,但是也有讀者反饋說,雖然整理的內容不錯,而一到臨床上就又反應不過來了。儘可能的保證抗菌藥物的有效性,促使我們需要更加精準的使用抗菌藥物。小試牛刀男性 28 歲,因發熱咽痛 2 天就診,原有多次化膿性扁桃體炎史。查體:體溫 39.2 ℃,咽充血,扁桃體II度腫大伴白色滲出,心肺聽診正常。查血常規示: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N)、C反應單白(CRP)升高,單核細胞絕對值正常,藥物過敏史:無。
  • 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家共識解讀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臨床分離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總體呈上升趨勢,因而選擇該類藥物的機率增加;2.接受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增多;3.部分醫務人員臨床應用不合理,這導致在部分地區存在個別品種應用過多或上升過快的現象。
  • 感染抽血不僅僅看白細胞,這個指標也可以參考
    白介素6(IL-6)是一種細胞因子,屬於多肽類物質,是白細胞介素(共29種)的一種,由纖維母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上皮細胞及多種瘤細胞等產生,並釋放入血。白細胞介素6在維持機體免疫應答、骨髓造血及炎症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正常的情況下,白介素6在體內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當機體受到微生物感染,產生炎症時,免疫系統激活,白介素6就會升高,白介素6升高程度與炎症成正相關,炎症越嚴重,白介素6會越高。尤其是細菌性感染時,IL-6升高水平顯著高於非細菌感染。
  • 63個已上市抗體藥物和14個融合蛋白藥物全景報告
    2016年,FDA共批准了10個抗體藥物:7個新藥及3個抗體類似藥。小編在此梳理抗體/融合蛋白藥物全景圖,介紹市場格局和發展趨勢。截至發稿日,市場上共有63個已上市的抗體藥物,14個已上市的融合蛋白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