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那麼熱,大恐龍為啥沒把腦子燒壞?

2020-11-25 澎湃在線

原創: 廖俊棋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作者:廖俊棋

編輯:Yuki

「胖子怕熱」雖然是日常調侃人的一句話,但對某些大塊頭的生物來說,這可真不是鬧著玩的。體型的增大,代表著體表面積與體積比值縮小,因此體內的熱量就會難以散發出去。所以如果真的有巨人存在,那他的身體一定是渾身發燙的。

渾身冒煙的巨人|《進擊的巨人》

巨人雖然只存在於神話當中,但遠古的地球上,確實存在過龐然大物——恐龍。它們有著碩大無朋的身軀,以拔山倒樹之姿,稱霸了溫暖甚至些許炎熱的中生代大陸。透過化石,我們往往驚嘆於演化對恐龍體型所帶來的奇妙變化,但這同時也好奇一個問題——它們是如何解決散熱難題的?

執念於恐龍散熱的研究團隊

動物身上有許多構造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大腦這種需要消耗非常多能量的器官,如果頭部有過多的溫度無法發散,高溫可能會導致蛋白質變質或降解,也就是傳說中的「燒壞腦子」。這會嚴重威脅到生物的生存,甚至導致死亡。

體型較小的動物,表面積/體積數值大,容易散熱,加上它們也容易躲避到陰涼處或挖洞鑽到地下,體溫過熱對它們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但對於身長數十米,體重達到幾十噸的大型恐龍來說,除了「無地自容」(沒有陰涼的洞穴可以鑽)外,碩大的體型也難以排出熱量,積蓄的體溫甚至可能上升到危及生命的程度。那麼,它們究竟是如何應對中生代的炎熱的?

最近,發表在《解剖學紀錄》( The Anatomical Record )的一篇文章,就試圖解開這個謎團。來自美國俄亥俄大學的魯格·波特(Ruger Porter)以及勞倫斯·威特默(Lawrence Witmer),通過重建恐龍頭部血管的分布模式來解析大型恐龍散熱的策略[1,2]。

這其實不是他們第一次嘗試破解恐龍的生理結構和體溫調節等相關問題。2014年,這個課題組就對腫頭龍類的劍角龍( Stegoceras )頭骨進行過類似研究[3]。他們對這類恐龍的頭骨進行了CT掃描和呼吸道結構模擬,由此發現,腫頭龍類的呼吸道結構可能和腦部散熱的功用有一定關聯。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魯格·波特博士和勞倫斯·威特默博士。四周是他們研究的恐龍頭骨模型|witmerlab

氣流在劍角龍鼻腔內的壓力及速度分布圖:圖中模擬了它們的鼻腔結構,顏色越紅代表有越高的氣流壓力及速度|參考文獻[3]

2018年,這個小組將目光轉移到有陸地坦克之稱的甲龍類身上 [4]。甲龍類恐龍有著複雜的鼻腔通道,而他們將甲龍類的甲冑龍( Panoplosaurus )及包頭龍( Euoplocephalus )進行與氣流相關的計算機仿真後,確定了這個結構與熱能的傳遞有關,並能幫助它們節省能量的消耗以及維持腦內熱能的穩定。

甲龍類有著複雜的呼吸道系統。圖為包頭龍|參考文獻[4]

而就在今年7月,課題組的成員打起霸王龍以及其他一些恐龍腦袋的主意 [5]。在對化石進行觀察研究以及和鱷魚等近親相互比對並進行計算機仿真後,他們發現霸王龍頭骨頂上的上顳孔以及周邊的血管對體溫調節起到重要的功用。

霸王龍、鱷魚的上顳孔還擔任體溫調節的重任|參考文獻[5]

而在2019年10月這篇最新發表的文章裡,研究者們用廣泛且更量化的研究,顯示出不同種類大體型恐龍的體溫調節策略。

誰說胖子都一個樣?

想要排出多餘的熱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蒸發。在我們生活中無論是空調的冷卻或是我們的揮汗如雨,這都是通過水蒸氣蒸發時帶來的涼爽來避免過熱。而想要讓大腦「冷靜」下來,就必須找到可以讓水氣冷卻揮發的通道,例如眼睛、鼻孔和嘴巴都是有利的候補[2]。因此追蹤通過這些區域的血管就成了研究的關鍵。

為了更精確地重建出恐龍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該團隊除了運用CT來檢測恐龍頭骨外,同時用現生鳥類和爬行動物的身體結構來進行比對。重建恐龍生理結構後的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大型恐龍並不是仰賴一個「通則」來散熱,而是各自施展不同的本領。

將化石與現生的類群進行比對,可以觀察顎骨上孔洞的形態了解通過口部區域的血流大小。如包頭龍和劍角龍就和鬣蜥比較接近,流經口部的血管較細;而圓頂龍和梁龍則和鱷魚比較相近,流經口部的血流較豐富。紅色箭頭代表細部圖的位置和角度|參考文獻[1]

研究結果發現,腫頭龍類的劍角龍頭部的血管分布比較均衡,並沒有在特定散熱區域增加血流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這種恐龍的體型僅跟山羊差不多大,因此沒有迫切的散熱需要[1]。而體型碩大的甲龍類和蜥腳類恐龍就存在血流在特定區域增多的趨勢。

在體型大如坦克的甲龍類包頭龍的頭部骨骼中,就發現了血流增加的區域集中在鼻腔的位置;而在梁龍( Diplodocus )及圓頂龍( Camarasaurus )等體型超過重型卡車的蜥腳類恐龍中,動輒數十米的身軀和數十噸的體重,則需要更多的散熱方式,因此它們除了鼻孔外,口腔也是血流加強的主要區域[1]。文章作者的波特更在採訪中表示,「在恐龍時代,氣喘籲籲的蜥腳類恐龍可能是個常見的光景![2]」

為了散熱,梁龍可能要經常嘆息 | witmerlab

我一開口就「涼」了!

說到恐龍時代,自然不能少了眾多著名的肉食恐龍,例如霸王龍,它的體長達12米,體重也有10多噸,肯定夠格稱為巨型恐龍了。但奇怪的是,對霸王龍以及同為巨型肉食恐龍的瑪君龍( Majungasaurus )頭部的血管居然和小型恐龍一樣,沒有特別集中散熱的區域[1,2],那它們究竟是怎樣防止熱休克的呢?

其實這類大型獸腳類恐龍還有另一個秘密武器,就是它們吻部有著巨大的眶前孔(在眼眶之前,鼻孔之後的一個大孔),裡面有著發達的氣竇。在過去的研究已經證明,這個氣竇有豐富的血管通過[6,7],因此這也是個幫頭腦降溫的強大管道。也就是說,每當獸腳類恐龍一張金口後,這個區域就像個風箱一樣讓氣流循環通過,讓流經此處的豐富血流網絡得以降溫。

右上角異特龍(Allosaurus)的嘴巴張合時,可以看到氣竇的鼓動。許多肉食獸腳類恐龍都有明顯的氣竇,如左方的霸王龍和右下方的瑪君龍,這個氣竇可以幫助這些殘暴的恐龍降降溫 | witmerlab

總結來說,不同類群的大型恐龍都有不同的策略來降溫,例如甲龍類利用鼻腔、蜥腳類除了鼻腔外還喘大氣、而獸腳類恐龍則利用鼓動的氣囊來防止腦袋燒壞。作者也提到,未來希望可以擴大研究領域,研究下鴨嘴龍或三角龍等其他類群的大型恐龍[2]。

另外,研究者們還提供了在線的一個大型恐龍頭顱內部結構的3D模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登錄相關網站(https://sketchfab.com/3d-models/dinosaur-vascular-anatomy-thermal-physiology-ce6163daf99c4947956386049416fe67),親自鑽進恐龍的腦袋裡,探究它們不被燒壞的秘密。

作者名片

排版:凝音

題圖來源:侏羅紀公園

參考文獻:

[1] Porter WR, Sedlmayr JC, Witmer LM. 2019. Vascular patterns in the heads of crocodilians: Blood vessels and sites of thermal exchange. Anat Rec 229(6). DOI: 10.1111/joa.12539

[2] ATHENS, Ohio (Oct. 16, 2019). New study shows huge dinosaurs evolved different cooling systems to combat heat stroke. OHIO UNIVERSITY. (https://www.eurekalert.org/emb_releases/2019-10/ou-nss101019.php)

[3] Bourke JB, Porter WR, Ridgely RM, Lyson TL, Schachner ER, Bell PR, Witmer LM. 2014. Breathing life into dinosaurs: tackling challenges of soft-tissue restoration and nasal airflow in extinct species. Anat Rec 297:2148–2186.

[4] Bourke JM, Porter WR, Witmer LM. 2018. Convoluted nasal passages function as efficient heat exchangers in ankyl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Thyreophora). PLoS ONE 13(12):e0207381.

[5] Holliday, C. M., Porter, W. R., Vliet, K. A. and Witmer, L. M. (2019), The Frontoparietal Fossa and Dorsotemporal Fenestra of Archosaur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Interpretations of Vascular and Muscular Anatomy in Dinosaurs. Anat Rec. doi:10.1002/ar.24218

[6] Witmer LM. 1997. The evolution of the antorbital cavity of archosaurs: a study in soft-tissue reconstruction in the fossil record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of pneumaticity. J Vert Paleontol 17 (Suppl. 1):1–76.

[7] Sedlmayr JC. 2002. Anatomy, evolution, and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cephalic vasculature in Archosauria. (PhD Dissertation). Athens, OH: Ohio University.

「我是科學家」最新一期將於10月19日(本周六)在北京·A33劇場開講,還沒行動的你趕快掃描↑上方↑↑的二維碼報名吧!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恐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原來東西方對恐龍的稱呼差距那麼大
    恐龍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原來東西方對恐龍的稱呼差距那麼大我們中國人非常崇拜龍,並自稱是「龍的傳人」。其實龍並不存在,它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是人們創造的一種崇拜物,也就是圖騰。在原始社會裡,人們堅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與本氏族有血緣關係,這就叫圖騰。蛇曾是許多氏族的圖騰。
  • 雞是恐龍的後代,為啥長不成恐龍這麼大?
    環境中氧氣含量高低並不能決定恐龍體型的大小 相信很多讀者,會第一時間想到一個「科學」的說法,那就是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氧氣含量比較高,因此一些恐龍才有了如此巨大的體型。
  • 恐龍為什麼那麼大?
    眾所周知,恐龍是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目前發現最大的恐龍是來自阿根廷的巴塔哥巨龍(Patagotitan),研究認為它的體重接近70噸。相比之下,現生最大的陸地生物非洲象體重「僅為」5噸左右。那麼,恐龍為什麼那麼大呢?
  • 孩子「發燒」到多少度會「燒壞腦子」?超過這個度數馬上送去醫院
    因為孩子發燒的時候,不僅孩子自己會感覺不舒服,並且孩子也沒有精神,讓人看起來無精打採的,除此之外家長也會特別的擔心孩子,甚至有些家長會誤以為孩子在發燒的時候會把孩子的大腦燒壞,其實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發燒對孩子有負面作用沒錯,但是低燒還是不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危害,只要及時退燒就不會有大礙,如果孩子發燒了,家長就要及時給孩子量體溫,吃退燒藥,必要時需及時去就醫。
  • 以恐龍為食?中生代第一大巨鱷,可能是一個「漁夫」!
    《國家地理》曾用這句話來形容它——超級巨鱷,它不與恐龍同行,因為它以恐龍為食。 帝鱷被譽為中生代第一大鱷,成年體長11-12米,體重達到8噸重。 又不像是食肉類恐龍。
  • 地殼演化簡史第4篇:中生代——恐龍的鼎盛期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地質年代,指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行動物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的動物是恐龍,出現於三疊紀,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統治地球時間長達約1.6億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那麼這一個地球重要的地殼發展史階段,中生代有什麼特點呢?
  • 母親節 · 來刷一刷中生代恐龍媽媽們的朋友圈
    讓我們一起回到中生代,來聽一聽媽媽們的育兒經~魚龍「我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身軀的構造使得我們的卵必須在體內孵化,並在水中產下寶寶。那麼,恐龍家族又是一番怎樣的光景呢~慈母龍「說到恐龍界的媽媽,我可是當之無愧的好媽媽典範呢!我們慈母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氣候溫暖,水源豐沛。
  • 吃「雞」等同於吃「恐龍」?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
    1.大吉大利,今晚吃雞恐龍的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可「雞」卻離我們很近。你看,現代人不僅每天在餐桌上吃雞肉,在手機上,都要高舉吃雞的大旗。美味的雞肉,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中生代動物的日常飲食指南》這樣一個繪本,就是我在眾多介紹恐龍的繪本中,找到的極為特別的一本。
  • 古生代末期,魚龍,最大的恐龍
    由於它嘴巴大,脖子細長,因此可能具有恐龍那樣的身軀。恐龍是中生代最繁盛、最活躍的爬行動物,雖然在6500萬年前絕滅了,但當時曾經主宰了世界,成了中生代名符其實的統治者,因此中生代亦稱「恐龍時代」。晰臀類恐龍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動物,這是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的,它站立時身高超過17米,長有30餘米,重最起碼在50噸以上。
  • 侏羅紀公園之旅,中生代恐龍帝國的開始與毀滅-歷史學習筆記4
    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不要隨意下車,不然會被恐龍吃掉。中生代距今2.51億年到6600萬年前,是顯生宙第二個地質時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時的地球生機盎然,動物和植物到處都是,其中最猛的還是生物鏈頂端的恐龍,它們走在了進化序列的最前端,成為中生代地球的統治者。
  • 真的會導致燒壞『腦子』嗎?
    發燒時候的難受感覺相信大家應該都經歷過,不少人發燒時候應該也聽過自己長輩說過:『在這樣燒下去腦子都給燒壞了』,那麼發燒的原因是什麼呢?長時間的高溫會發生什麼呢?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 高燒快到40度,腦子會燒壞麼?面對流感,我們應該怎麼辦?
    最近一段時間,華子的朋友們,除了曬娃、曬玩、曬吃喝等日常行為,又開始了曬體溫的大比拼。這邊剛有一個人說自己低燒37.8℃,馬上就有人曬出38.5℃的體溫,最厲害的一個朋友體溫達到了39.6℃。華子看到這種「拼體溫」的人類迷惑行為,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流感季節又來了。
  • 本土恐龍你了解多少?盤點中生代時期,出現在中國境內的恐龍!
    恐龍,是對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3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存在了1億5千萬年。恐龍的體型差異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龍只有雞那麼大——鼠龍,但大多數都體型巨大。8.諸城暴龍諸城暴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中的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東亞,距今7350-6500萬年前,是目前亞洲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食肉恐龍,體型比其近親特暴龍和懼龍還要大。
  • 有關恐龍的知識問答
    2、 在什麼地方能找到恐龍化石?  化石常被比喻為記載生命歷史的文字。但是蒼茫大地,到哪裡獵取恐龍化石呢?地球上的巖石有三大類: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其中只有沉積巖中才有可能保存化石。沉積巖都是成層的,有層理結構。科學家早已把地層詳細地按照時代進行了劃分。恐龍生活在中生代,當然要到中生代的地層中去尋找。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你對恐龍在中國了解多少?盤點一下中生代中國中的恐龍
    與近親相比,霸王龍的鼻子更窄,腿更長,但在比例上,他沒有他的近親那麼長,他的前肢比是暴龍家族中最短和最小的,身體非常強壯。6、汝陽黃河巨龍汝陽黃河巨龍是基元巨龍形狀類恐龍。初,在河南省汝陽縣三屯-劉店一帶發現了30多個恐龍化石遺址。其中,恐龍化石,長度長18米,僅腳趾就有20釐米長,前肢很長,肩高6米,肩寬3米。
  • 為什麼現在的陸地物種很少能長到恐龍那麼大了?
    我們都知道恐龍是生活在距今2多億年前的史前巨獸,稱霸當時的生物圈,它們給人的印象總是一龐然大物。恐龍,確切地說,是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及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恐龍種類繁多,體形也相差甚遠。不過他們確實是地球所有陸生物種中,平均體型名列前茅的。
  • 天天科普 | 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說到恐龍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巨大」那麼恐龍為何能擁有龐大的體型呢圖源http://www.gxmuou.com/jiankang/19218.html恐龍體型關於恐龍的體型,有一種說法是: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氧氣含量比較高,因此一些恐龍才有了如此巨大的體型
  • 看《侏羅紀世界》之前,先來科普一下劇中的那些恐龍吧
    但是《侏羅紀》系列的電影受到追捧,並不只是因為它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還因為其對恐龍這種生物再現的「科學性」。今天凌晨,已經有人搶先觀看了這部影片,在你趕赴電影院之前,不妨先跟著他來了解一下片中的恐龍吧。電影一開始說侏羅紀世界裡一共有20種恐龍,14種食草,6種吃肉。但是,電影裡出現的種類肯定沒有這麼多。加上不是恐龍的中生代爬行動物,也沒達到這個數。
  • 中生代,三疊紀,爬行動物的王朝
    恐龍時代的開端。經歷了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地球進入了下一個時代。持續了1.9億年的中生代,也就是著名的「恐龍時代」。但在他的第1個紀元三疊紀恐龍還沒有統治全球,而只是在盤古大陸(泛大陸)上眾多新登場的動植物家族之一。最早的恐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