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敘】《深海:深淵之光》

2021-02-25 海錯拾遺

又是一年新春佳節,海錯拾遺提前祝您過年吉祥,闔家歡樂!

春節假期各大衛視都在轉播聯歡晚會,想來大家倍感無聊。這一次,我們解決您的難題,特意帶來新的欄目「紀·敘」,邀您共同欣賞與海洋生物有關的紀錄片。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深海:深淵之光》,這部紀錄片由NHK(日本放送協會)出品,記錄了布魯斯·羅賓森博士(Dr. Bruce Robison)等一行人前往蒙特雷灣(Monterey bay)探索中層帶發光生物的奧秘。

蒙特雷灣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中部太平洋海岸,此處有一深海峽谷。加利福尼亞寒流將豐富的營養物質攜帶於此,因此這一海域生物種類繁多。

布魯斯·羅賓森博士

中層帶是否似曾相識呢?沒錯!我們之前介紹過相關的內容。【南極特輯】中層魚類(以燈籠魚、巨口魚為例)中層生物具有特別明顯的特點:①一些生物的眼睛退化,只能依據其他器官來獲取食物;一些生物的眼睛巨大,這能讓它們察覺到最細微的光線。②許多生物具有發光器官,生物光可用來威嚇敵人,躲避捕食者或者向同伴求助,目前還在探索其他的功能。

這部紀錄片在展示神奇生物的同時,主要解決了2個問題:

一、為什麼生物光不會引起捕食者的注意?(可直接跳轉36′38)當捕食者位於獵物的下方時,從下往上看會看到明顯的黑色影子輪廓,那麼捕食者可據此為參考捕食獵物。若部分太陽光進入中層帶,如果獵物自身發光(視頻中以腹部發光為例),且根據環境亮度控制自身光亮強弱,從下面看時會減弱黑色影子輪廓帶來的視覺效果,降低自身被發現的可能性,從而完美地融入到環境中避免危險發生。

當然,部分魚類會進化出其他適應性特徵,如大鰭後肛魚(Barrel-eye)。大鰭後肛魚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均有發現,屬於後肛魚科,其形態有三種形式,眼睛都較大且可伸縮,既可向上看也可轉向魚體前方。頭部被有柔軟的透明罩,嘴部向前。(可直接跳轉9′05)其眼球中包含一種染料,可以掃描出其他動物用來隱匿行蹤的生物光,不會被發光消影所蒙蔽。發現獵物時,它會從下方慢慢接近,遊動到獵物的高度時,它就會轉動眼球並迅速捕食獵物。(可直接跳轉37′54)


大鰭後肛魚詳細信息請點擊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releye

經過調查研究,科學家發現多數中層生物利用一種叫作「肛腸素(coelenterazine)」的分子來發出生物光,當這種物質與它們體內的某些酶發生反應時,生物就會發光。另外還有一種猜測,多數深海動物本身並不能產生這種能發光的物質。日本生物學家認為,有一種特定的浮遊生物——太平長腹水蚤(Metridia Pacifica),其能夠在自身體內產生肛腸素。海洋浮遊生物是許多蝦和小魚的主要食物來源,所以肛腸素會被轉移到它們的捕食者體內,再經由食物鏈傳播開。太平長腹水蚤詳細信息請點擊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ridia_pacifica

Beroe cucumis  7′1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oe_cucumis

黑角鮟鱇 10′47

深海的黑角鮟鱇,背鰭特化為釣竿,釣竿末端的誘餌上有發光器,以引誘食物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ack_seadevil

巨口魚 11′38

巨口魚眼下有發光器官,胸鰭有發光器官【南極特輯】中層魚類(以燈籠魚、巨口魚為例)

Siphonophores  20′0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phonophorae

Colobonema   21′46

Periphylla jellyfish  25′05

【南極特輯】紫藍蓋緣水母

螢火魷 36′1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refly_squid

怎麼樣,看到這裡是不是充滿興趣呢?正如布魯斯·羅賓森博士所說:「我們才剛開始發現下面的一切,去了解這些巨幅拼圖的碎片是如何拼湊在一起」。海洋充滿奧秘,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去發現、去熱愛。視頻可在嗶哩嗶哩搜索「深海:深淵之光」觀看,文中圖片均為截圖,資料來源維基百科。歡迎大家和我們交流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感受,也希望能給我們更多建議呀!

相關焦點

  • DOTA2飾品穿搭推薦——育母蜘蛛深淵之紀+狼蛛至愛
    蜘蛛本體部分飾品是狼蛛之母,飾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幾個翠綠溫潤的小球,乍一看有點噁心,看習慣了其實還挺好看的。另一部分則是幾隻小蜘蛛趴在上面,很有趣。小蜘蛛部分名為狼蛛之嗣,小蜘蛛有著一雙碩大的眼睛,八條綠油油的小短腿和碩大的屁股讓整體的造型顯得可愛,並且蜘蛛本身吐出去的技能彈道也會有所不同。
  • 深海所發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深海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了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深海之光》試玩介紹:擺脫深海恐懼症(全文)
    《深海之光(Seashine)》的地圖是隨機生成的,所以有可能開始 10 秒鐘就被深海魚吃掉,但也有可能一路安全的前進,遊戲有著讓人想要一直重複遊玩的魅力。本作目前已經登陸 iOS 和安卓雙平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下載一玩。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今天(18日),「深海勇士」號進行第297次下潛,這也是本次載人深潛科考「深海勇士」號的第四次下潛。到達太平洋後,「深海勇士」號已經進行了三次下潛,今天的下潛任務完成度如何?依靠攜帶的照相、攝像設備,「深海勇士」號帶回了大量珍貴照片和視頻。4000多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有什麼生物?
  • 《深海探險簡史》攜手彩虹魚·深淵極客與您相約2018上海書展!
    深海世界究竟長什麼樣?是一片黑暗嗎?會有很多兇猛的海洋生物嗎?國內第一本講述深海探索過程的譯著將亮相上海書展。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團隊翻譯的《深海探險簡史》將帶領讀者領略深海探索之路,該書的原作者為羅伯特·D·巴拉德,這位美國海洋科學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海底探險家之一,也是「鐵達尼號」殘骸發現者。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今天(18日),「深海勇士」號進行第297次下潛,這也是本次載人深潛科考「深海勇士」號的第四次下潛。到達太平洋後,「深海勇士」號已經進行了三次下潛,今天的下潛任務完成度如何?依靠攜帶的照相、攝像設備,「深海勇士」號帶回了大量珍貴照片和視頻。4000多米的深海是什麼樣?有什麼生物?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11月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超峰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主持。  會上,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徐帆江宣讀了立項通知和專項總體組等有關任命文件。
  • 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探訪三亞中科院深海所:從「洋底」走向「深淵」
    「深淵」的突破,還將深海領域融入智能科技,帶領民眾體驗繽紛多彩地海底世界。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深海研發基地看到了眾多前沿的深海探測裝備。中科院深海所所長特別助理陽寧介紹,目前,深海所已順利完成了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深海勇士」號海試任務等多項深海科考任務。
  • 綠色光網守護雲峰山下的「石頭紀」
    融合華為Campus OptiX全光園區解決方案,「石頭紀」正攜手「懂行人」,在世外桃源下重構科技、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美好生活。建立之初,石頭紀酒店就秉承「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其客房、餐飲和休閒設施,無不彰顯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愛護。在人性化體驗至上的今天,酒店的智能化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
  • 《深海鯊機》潛下絕望深淵
    本週上映的電影《深海鯊機》(47 Meters Down/In The Deep, 2017)在眾多的鯊魚電影當中,有著相較之下比較新鮮的主題,從鐵籠觀鯊的題材下手,好巧不巧,搭上新聞前陣子引發討論的意外事件,為這部電影的故事創造一點真實質感。
  • 抵達深淵之底的海洋探險家——維克多·維斯科沃
    抵達深淵之底的海洋探險家 ——維克多·維斯科沃熱愛探險的土豪按照科學家的統計,海洋的面積佔地球面積的70%,僅僅只有5%的海洋世界被人類探索過。其中,海洋的最深處——那些深達數千米甚至上萬米的海溝,更是無人涉足過的神秘地域。
  • 中科院深海所等在深淵地幔巖中發現非生物成因有機質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彭曉彤團隊與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深淵地幔橄欖巖中發現納米級非生物成因有機質。研究人員使用大深度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水深6413米的雅浦海溝深淵區域採集蛇紋石化橄欖巖樣品,在現代俯衝帶巖石圈環境中發現非生物成因固態有機質。
  • 生活悅讀之《深海》「美」詹姆斯·內斯特
    這本《深海》在2014年被選為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科學類圖書,得到了《科學》雜誌,科學美國人的嚴肅推薦,並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在這本書之前,以作者親身經歷為主要內容的海洋科普類書籍,少之又少。所以詹姆斯·內斯特親自探索海洋,獲得第一手資料撰寫的這本書,也顯得更加珍貴了。
  •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盤點《山海經》中的四大深淵怪獸
    深淵,一般指很深水潭,人類對於深淵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有時候也用深淵一詞來形容精神上的痛苦,人類為什麼會恐懼深淵呢?我認為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我總覺得深淵裡隱藏著恐怖未知的怪物。
  • 探險遊戲《深海之歌》今日發售 海底美輪美奐
    推薦閱讀:>>>《深海之歌》IGN 6.0分 畫面再美也難掩其缺陷 仔細想來其實海底題材的遊戲並不多,令小編印象最深的除了一些釣魚小遊戲之外居然還是幾十年前EA的《孢子》...而《深海之歌》則是一個回歸傳統的水下探險遊戲。 發售宣傳片:         背景劇情:本作劇情則是根據一個愛爾蘭童話改編,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前往深淵,去尋找他失蹤的父親。
  • 【人文講堂】魚在深淵:「百年大學·人文講堂」 第四期 第4講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海水和普通水一樣,都是無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光的折射和散射)和海水中所含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的特點及其他因素決定的。怎麼樣,你答對了嗎?接下來,就跟著翟老師給出的關鍵詞,一起開啟「海底世界」之旅吧!深海海雪那「海雪」是什麼呢?
  • 深海最深處有什麼可怕的東西?
    深海確實是可怕的,人類陷於深海就如同進入一個無法走出的恐怖深淵,唯有死路一條。但深海的可怕在於其環境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怕的生物,超深淵的海溝裡其環境已經可怕到罕有生物能生存的地步了。只有適應低溫的物種才能在深海生存。深海的可怕之三是無光水深200米以內的海洋上層,光線比較充足,浮遊植物和藻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這裡各種生物非常繁盛。200-1000米的海洋中層尚能透過一些光,但已經不足以支持光合作用了,這個水層的很多魚類長出了一雙大眼睛,貪婪的捕捉一切光線。
  • 崔維成 極限深淵挑戰者
    2017-06-08 彩虹魚 彩虹魚深海11000◆  《崔維成  極限深淵挑戰者》,時長24分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