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都在認識人類自己
人性、心理的認知方式多如累卵,不知是什麼原因,有些研究對象明明是人的心理,卻拿動物做實驗,拿老鼠、猴子之類做人的心理、社會實驗,最終得出人的心理效應、社會發展的結論,且不說人與動物是否有社會性的差別,按莊子的說法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按照人類的認知了解動物行為背後的心理,得出有利於自己的心理結論,這點有些高估動物的社會性智力,有些低估人的智力。
心理研究的小白鼠也不難找,那些公眾人物就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因為一個人再能偽裝,也不可能掩蓋住百萬年進化來的心理本能反應。這是作為公眾人物應該付出的代價。很多明星之類的公眾人物的事件反應就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比起公眾人物的信息量和影響,中國的皇帝們是更佳的心理效應研究的小白鼠。
中國的皇帝是神一樣的存在,號稱天子,是上天的兒子,地位至高無上,權勢無雙,榮華富貴達到人生最高端,各種需求都能得到滿足, 但皇帝只是被神化、畢竟也是肉眼凡胎,世人有的缺點和人性的醜陋全都具備,而且在這樣的一個地位,缺乏管束制衡,任性任心沒人能比得過,就是對皇帝規勸幾句,都要私下掂量掂量。碰上脾氣保障、情緒化的皇帝老兒,捋虎鬚是拿性命做賭注,古今中外忠臣的結局大多不完美,這也是一個原因。
皇帝這個職務能比較充分的暴露出人性和心理效應,可稱之為心理效應放大器,是研究人性心理的最佳實驗品。
這比起那老鼠、猴子等動物做的心理實驗更有指向性,更有說服力,皇帝掌握國家命運,一言一行關乎天下,每天的生活起居都要加以記錄,稱之為起居注,儘管有為尊者諱的傳統,但是畢竟不能全部偽造,看其行為、舉止,言談,更能看出人的心理效應。一個皇帝的一生展現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這是多好的小白鼠啊!
中國的宮廷鬥爭的歷史也是一部忠臣、奸臣、朋黨鬥爭的歷史。忠臣、奸臣姑且不論其依據標準何在,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在官僚眼中的忠臣和市井民間口中的忠奸也不一定一致。而且大多老百姓限於常識、見識等,對朝廷之事也不是那麼關心。 奸臣能得到皇帝寵幸,並且得到榮華富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存在,這也是我們看皇帝心理和其人性的一扇窗口。因為皇帝也是人,都是主動被動的按照人性和心理效應展開的結果。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效應--期望正負效應,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做了一個實驗,他告訴老師們他的測試可以識別出有開發潛力的人才,這所小學大概有20%的學生,屬於這類人才。事實上這20%的學生,只是隨機選擇的結果。
一年之後羅森塔爾重回學校,看到那些隨機選擇出來的學生,成績比其他學生要好得多。 因為老師們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期望和關注, 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在這種期望之下,學生們表現得更好。
因為期望,可以改變大腦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從而改變全身的生物化學反應。 相信自己的人生會變得更好,在這種期望的作用下,人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一旦養成「負期望」的思維模式,那麼這種「負期望」,同樣會改變我們大腦的生物化學反應,對我們發生負面作用。
中國的皇帝們背負著國家、臣民們成為明君的正面期望,古有堯舜禹的榜樣、先帝、大臣的殷切期望,這都是正面的期望和作用。按理說很大把握成為明君,好皇帝,實際上中國歷史出了了四百多個皇帝,能符合起碼的明君標準的應該不超過十分之一。這明明與期望效應相反。是什麼原因呢?難道皇帝們真有與眾不同的心理結構,當然不是,這恰恰說明正是期望效應的作用,皇帝們成為好皇帝的機率很低。
作為期望效應來說,當事人的期望必然伴隨著帶有成就感的美好願景的心理狀態,如果遲遲沒有成就感,只是一個空洞的目標,這種期望就會被短期的成就感取代。
成為一代明君是需要嚴格要求自己,皇帝這個職業還是很艱苦的,天不亮就要起來早朝,批不完的奏章,大權獨攬就要親力親為,放權又擔心大權旁落,江山變色。成就感無從談起,而相反,皇帝可以縱情聲色、驕奢淫慾,肉山酒海,這種享受都有爽歪歪的成就感,兩相比較,沒有權力的硬約束,每個朝代都有忠臣,忠臣可以冒死進諫,犯顏直諫表現自己的正真和忠誠,忠臣一般都是規勸皇帝改過、糾正錯誤,指出缺點,很少有表揚皇帝,激勵皇帝的,正是這種提意見的方式進一步促進了皇帝的負面期望,因為心理學上有個效應,越是抗拒就越是持續, 符合人性的皇帝好過做什麼明君好皇帝。古代的皇帝教育是極其嚴格的,但是這種皇帝成長的反人性安排,正面期望成了負面效應的展現,播下了龍種,收穫的是跳蚤。
宋徽宗趙佶做皇帝不行,發生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了,但是宋徽宗的藝術修養和造詣獨步天下,尤其是瘦金體書法無人能超越,當皇帝不務正業,任用蔡京、高俅之流獨攬朝政,發展自己興趣做了藝術家, 周圍的所謂奸臣賊子更是鼓勵皇帝發展這種愛好興趣,藝術家正面效應明顯,反正當朝理政的正面效應越發淡化,終於沉迷藝術浪蕩的正面效應大於理政,從此開始了一個皇帝的藝術探索之旅,一個皇帝的毀家作業。
明武宗朱厚照也是個浪蕩皇帝,明武宗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 好好的皇帝不做,卻自封自己為大將軍。朝政糜爛,沒什麼值得稱道的政績,最後折騰掉湖裡,驚嚇生病不久就死了,年僅31歲。
再說號稱中國最懶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是明朝中後期的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一個爭議頗多的歷史人物。明神宗在位48年,33年不上朝,明神宗是大學士張居正和太后從小到大管教出來的,明神宗稱張居正為相父, 年幼登基,張居正輔政,萬曆前十年創造了明朝歷史上經濟最為繁榮,軍事比較強盛的時期。而且萬曆皇帝自幼聰穎,好學勤奮,再加上張居正的教導,。在萬曆15年之前,他是十分勤政的。
萬曆15年之後,萬曆開始怠政,不上朝,不見大臣。並且開始推翻張居正的所有政策,對死於萬曆十年的張居正反攻倒算。 後來的33年(萬曆總共48年),萬曆基本沒有上過朝,
萬曆是個毀譽參半的角色。從期望效應分析,初期勤政,是因為有張居正、太后等輔佐管教,正面期望發揮作用,同時也受到很大的壓抑,隨著太后和張居正的離去,壓抑久了的心理負面期望反彈,偏要反著來,負面期望發揮作用,自由享樂的時代開始,一發不可收,終身不上朝。正是成也期望,敗也期望。心理效應不可不察!
中國的皇帝們應該在心理學實驗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也可從這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心理學試驗場上看看人性的兩面,心理作用的幽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我們可以從皇帝們的成長和影響研究心理發展,這是人的心理成長的試驗場。是中國獨有的資源,因為只有中國才有這樣完備的歷史記載,尤其是皇帝們的歷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