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玩冬蟲的都是什麼人?王世襄在書裡這樣說

2020-12-07 北晚新視覺網

北古人說:「夏蟲不可以語冰。」這話並不全對。時下北風呼嘯,氣溫驟降,而在花鳥魚蟲市場,人工繁殖的蟈蟈,已經上市了。

作者:宗春啟


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坐在太后身邊的小皇帝溥儀,面對跪地的諸大臣不屑一顧,專注地從懷裡掏出一隻葫蘆,打開蓋子,裡面跑出一隻蟈蟈來……

幼年時的溥儀在宮中是否玩過蟈蟈,這倒未見有文字記載,但是清廷養殖冬蟲,是確有文字可證的。據王世襄先生考證,早在清前期,民間育蟲的方法和冬日欣賞鳴蟲的習俗便被引入了紫禁城。

宮中養蟈蟈

取「萬國來朝」之意

康熙皇帝寫過一首詩:《絡緯養至暮春》。絡緯,就是蟈蟈。《帝京景物略》中說:「有蟲,便腹、青色,以股躍,以短翼鳴,其聲聒聒,夏蟲也,絡緯是也……以其聲聒聒,曰聒聒兒。」聒聒兒,今通常寫作「蟈蟈兒」,屬於螽斯科昆蟲,以卵越冬。而康熙皇帝詩中所詠的絡緯,已經越過冬季活到了暮春——農曆三月。詩中說:「秋深厭聒耳,今得錦囊盛。經臘鳴香閣,逢春接玉聲。」——秋天,嫌它叫得吵人,如今卻要把它養在錦囊裡。整個臘月它都一直在叫,已經叫到了春天、融入了迎春樂曲。當然,這些蟈蟈兒是人工孵化的。

乾隆皇帝也寫過一首《詠絡緯》詩。詩中說:「群知絡緯到秋吟(誰都知道蟈蟈秋天鳴叫),耳畔何來唧唧音(此時為何聽到蟈蟈的叫聲)?」他在這首詩的序中對此作了註解:「皇祖時,命奉宸苑使取絡緯種育於暖室,蓋如溫花之能開臘底也。每設宴,則置繡籠中,唧唧之聲不絕。遂以為例雲。」 奉宸苑,是內務府所屬管理園囿、河道的機構。

乾隆的這段序說,從康熙年間開始,奉宸苑就按照皇帝的吩咐,每年像在溫室裡養花兒那樣,人工孵化蟈蟈兒,讓它們叫到臘月底。年終設宴時,將它們裝在錦籠中,聽它們的叫聲。這在清代已經成為慣例。王世襄先生聽世代以繁育冬蟲為職業的趙子臣說,趙子臣父親聽宮裡太監說: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皇宮的宮殿暖閣裡擺設火盆、燒上木炭,周圍架子上擺滿蟈蟈葫蘆,「日夜齊鳴,聲可震耳,蓋取『萬國來朝』之意。」

夏仁虎的《清宮詞》裡也有關於清廷宮中冬季畜養鳴蟲的記載:「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於几筵平。秋蟲忽響鰲山底,相和宮嬪笑語聲。」注釋說,元宵之夜皇帝在乾清宮設宴款待親近大臣,几筵前擺著溫室培育的芍藥、牡丹諸花。燈山之內安放著秋天收養的蟋蟀。「奏樂既罷,蛩聲唧唧,自鰲山出。」夏詩說秋蟲是秋天收養的並不準確,鳴叫的秋蟲與那些在正月十五盛開的芍藥牡丹一樣,也是人工養殖的。還有一節:王世襄說皇宮裡冬天鳴叫的是蟈蟈,夏仁虎說是蟋蟀。夏仁虎是江蘇人,或許分不清蟈蟈和蟋蟀,或許皇宮裡既有蟈蟈也有蟋蟀。

玩冬蟲的

是有錢的閒人

人工繁殖孵化蟋蟀的技術,明朝人就已經掌握了。《帝京景物略》中說:「促織感秋而生……秋盡則盡。今都人能種之,留其鳴深冬。」並詳細地介紹了人工繁殖蟋蟀的方法:秋天把蟋蟀養在鋪上土的盆裡,讓蟋蟀把卵產在土裡。冬天,把盆放在暖炕上,蓋上絲綿,每天往絲綿上灑水。五六天之後,「土蠕蠕動」,再過七八天,卵內就會鑽出白色的幼蟲。將幼蟲放在蔬菜葉上,仍舊蓋上絲綿、每天灑水,一個月以後就會長出翅膀、顏色變黑、能鳴叫了,不過比秋天的蟋蟀叫聲要細一些。該書還說,可供人賞玩的昆蟲不止蟋蟀,還有金鐘兒、蟈蟈。其實,人工繁殖的冬蟲裡,還有油葫蘆、金鐘兒、咂嘴、紡織娘等。

蟈蟈、蛐蛐、油葫蘆、咂嘴、金鐘兒、紡織娘,都是屬於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或螽斯科。油葫蘆,又寫做油壺魯、油乎盧。似蛐蛐,而比蛐蛐大,也是人們喜歡畜養的鳴蟲之一種。金鐘兒,「黑色,銳前而豐後,須尾皆歧,以躍飛,以翼鳴,其聲蹬稜稜……狀其聲名之,曰金鐘兒。」其實這些昆蟲都是通過振翅——鞘翅互相摩擦——發出聲音的。

畜養秋蟲興盛於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稱:「少年子弟好畜秋蟲。」養蟈蟈「以雕作葫蘆,銀鑲牙嵌,貯而懷之,食以嫩黃豆芽、鮮紅蘿蔔,偶於稠人廣座之中,清韻自胸前突出……悠悠然自得之甚。」——大冬天裡,稠人廣座之中,忽然聽到蟈蟈叫聲,眾人驚訝之餘尋聲之所出,目光最後集於養蟈蟈者身上,於是給此人帶來莫大的榮耀。

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養秋蟲》中,對這些秋蟲的人工繁殖方法有較為詳盡的介紹,其所說的程序步驟,與《帝京景物略》大體相同。其文之末談道,北京城中過去有蛐蛐趙、四面陳、徐十、雜合面文子、小楊子等「一生弄秋蟲」的人物。金受申先生說:「買蟲悅耳自是易事,孵蟲營利,就太難了。」因為人工孵化太難,所以冬天的秋蟲價格一定不便宜。富察頓崇《燕京歲時記》中說:「又有油葫蘆,當秋令時,一文可買十餘枚。至十月,則一枚可值數千文。蓋其鳴時鏗鏘斷續,聲顫而長。冬夜聽之,可悲可喜,真閒人之韻事也。」

舊時玩冬蟲,都是有錢的閒人。王世襄先生在《秋蟲篇》中提到一位酷愛秋蟲的管平湖先生,在隆福寺花了五塊大洋,買了一隻西山大山青蟈蟈。這隻蟈蟈「已蒼老,肚上有傷斑,足亦有缺,明知不出五六日將死去,先生猶欣然以五元易歸,笑謂左右曰:哪怕活五天。聽一天花一塊也值!」五塊大洋,當時可買兩袋「洋白面」。

冬天養鳴蟲,不能用籠子,要用葫蘆。養蟈蟈所用的葫蘆,是葫蘆器的一種。葫蘆器,又稱「匏器」,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人工與天然相結合的工藝品。待葫蘆花落、果實開始發育時,將特定的模具套在嫩葫蘆上,成熟之後,稍加整理便成為葫蘆器。

什麼叫沙河劉的葫蘆?

傳統相聲《扒馬褂》裡有個包袱,說有個少爺秧子,拿一頭騾子換了一隻蟈蟈:湛青碧綠的大蟈蟈,外帶一個「沙河劉」的葫蘆,這隻葫蘆「本長兒、帶金絲膽」。後邊交代,「這頭騾子四百多塊!」——即使是誇張,一隻蟈蟈跟一頭騾子怎麼也不會等值,這個交換顯然極不平等。拿一頭大騾子心甘情願換一隻蟈蟈,這個少爺秧子不是太傻了麼!相聲裡說這個交換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因為還有這隻「沙河劉、本長兒、帶金絲膽的葫蘆」。過去這段相聲裡在這裡還有句交代:

甲:「這還不算出奇,人家那蟈蟈葫蘆好啊,是沙河劉的。」

乙:「什麼叫沙河劉的葫蘆?」

甲:「你不知道沙河那地方有個姓劉的,他種的葫蘆養蟈蟈最好。」

「沙河劉」據說是沙河一個姓劉的人,善於種葫蘆。「本長兒」,兒話音落在動詞「長」上。長,在這是動詞,生長的長。「本長兒」的葫蘆,意思是自己生長、沒有經過人工幹預的葫蘆,區別於用「範」加以限制而長成的葫蘆。

《扒馬褂》創作於20世紀末的晚清,最早是萬人迷的段子,後來的相聲名家差不多都說過。說到葫蘆,都說是「沙河劉」的。至於此中的沙河,是哪個縣的沙河,武清的?薊縣的?還是昌平的?需要再加考證。有一種說法是,「沙河劉」的葫蘆只在天津賣,因而這個沙河當是離天津最近的武清沙河。現在商家和玩界都把「沙河劉」說成是「三河劉」,說是鹹豐年間人,名叫劉清(還有一說叫劉顯亭)。或許跟「沙河劉」不是一個「劉」。在一部電視劇裡,一個「三河劉」製作的蟈蟈葫蘆,賣到了30萬元,這也有可能是「戲說」。

蟈蟈葫蘆有講究

無論是「本長兒」的葫蘆,還是加範長成的葫蘆器,用來養蟈蟈和其他冬蟲都需要鋸掉葫蘆把兒、加上口、安上蓋兒,要不然裝在葫蘆裡的蟈蟈還不隨時可以逃走麼?根據葫蘆裡所養的冬蟲不同,葫蘆口上的附屬零件兒也不同。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無論做什麼都有嚴格的規矩和講究。就像京劇舞臺上流行的一句話:「愣穿破,不穿錯。」養鳥也如是,養什麼鳥用什麼籠子一樣,不能錯。所以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養不同的冬蟲,也要用不同形狀的葫蘆。

王世襄在《紫禁城裡叫蟈蟈》一文中指出,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中出現的那個蟈蟈葫蘆是養油葫蘆用的,不是養蟈蟈用的。王世襄在其自選集《錦灰堆·冬蟲篇》中,對不同用途的葫蘆的區別有較為細緻的介紹。簡而言之,蟈蟈葫蘆底尖、腰粗、肚長大;油葫蘆葫蘆底圓、肚短粗。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蟈蟈葫蘆口上不加框,瓢蓋兒是用從大葫蘆上鋸下的圓片、鑽上孔充當的。而油葫蘆葫蘆和金鐘兒葫蘆口上有框,框內鑲嵌鏤空雕刻的蒙芯。蟈蟈葫蘆不用蒙芯。

改革開放之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繁殖秋蟲的技術也有提高,畜養冬蟲不再是少數富人的專利了。蟈蟈葫蘆貨源充足,有「本長兒」的,也有範制的。葫蘆上的圖案裝飾,有軋花的,有烙花的,還有印花的。葫蘆口有紫檀的,有象牙的,有虯角的;蒙芯有椰子殼的,有黃楊木的,也有象牙的、玳瑁的,還有玉石、甚至翡翠的。材料不同,價格自然相差很大。買一隻蟈蟈葫蘆,可以花個幾十元,也可以花一兩千元,甚至更高。

不過王世襄先生說,如今的商人分不清是養哪一種鳴蟲的葫蘆,幾乎所有的蟈蟈葫蘆都安上了象牙或紅木的框子和高起的蒙芯,「未免有些露怯」。——時代變,觀念也在變。今人畜養鳴蟲者,不過是為了好玩兒:蟈蟈叫聲響亮,葫蘆精美體面,足矣。至於葫蘆是不是專用的,也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王世襄為鬥敗名家的蟋蟀,他在野外,用一招竟抓住了黑「將軍」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提到王世襄先生,或許很多讀者都有所耳聞,這位被譽為「中國近代收藏第一人」的老先生,不僅是北京城文博圈的專家們,更是整個國內收藏界首屈一指的大家。尤其是王世襄先生對中國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國際上也都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雖然王世襄先生早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影響力卻無處不在的。比如近年來,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在很多節目中都時常提到,當年他有什麼疑惑,全都是王世襄一一解答的。
  • 這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清 王世襄舊藏綰結葫蘆成對 高47.8cm資深藏家朱亮雖然只有35歲,在古玩圈算是年輕人,可他的「葫蘆齡」已有20年之久了,比很多藏家入行時間都長。他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拍場上的那對王世襄舊藏綰結葫蘆成對,其實就是普通的葫蘆,沒什麼特別,不過它的個頭很大,年代久遠,且是王世襄舊藏,拍69萬都算便宜了。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對葫蘆身高及大小均頗為雷同,雙雙如孿生,尤為難得,故而被眾多藏家所喜愛。
  • 書永遠不死?——艾柯和卡裡埃爾都在說些什麼
    比起書籍會消失,電的消失恐怕更加讓人恐慌。停電的日子,人們開始陷入懷念之中,舊時光就像陷阱一樣,偶爾會讓我們甘願在裡面待上一段日子。因為舊時光是陷阱的同時,一旦來電,它就成了電梯,直接把我們送回繁忙的現實之中。  艾柯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發生。書在未來將只吸引一小部分愛好者,他們會跑去博物館和圖書館滿足自己對過去的趣味」,難道以後人只對未來感興趣?
  • 玩蛇是什麼意思 lol裡玩蛇又是什麼意思解析
    玩蛇是什麼意思 lol裡玩蛇又是什麼意思解析 來源:www.18183.com作者:似水流年時間:2016-12-15 玩蛇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最近很多人都說自己在玩蛇?
  • 《神奇的設計思維遊戲書》:玩是人的天性,會玩是一種能力
    可是,大多數家長不知道該如何陪孩子玩,自己也沒有創新的頭腦,更沒有設計有趣遊戲的潛質。上述這些問題在稅琳琳的《神奇的設計思維遊戲書》裡都不是問題。本書中列舉了75種遊戲,從合作遊戲、探索遊戲、分析遊戲、腦洞遊戲、建設類遊戲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地講解,這些遊戲帶來的幫助,不限於創新思維訓練,更有合作與行動的訓練。
  • 常州和禮堂帶您一起見證一場浪漫邂逅:當冬蟲遇見夏草
    那它究竟是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隨常州和禮堂冬蟲夏草小編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遇見蟲草菌確實是一種增殖速度驚人的生物。當蟲草菌盤踞整個「冬蟲」的身體,時機成熟後,只需要1天,就能長出和「冬蟲」一樣長的「夏草」。
  • 《于謙動物園》:玩是表象,享受生命才是內涵
    這是下五玩。第五位到第一位分別是:玉、佛珠、菩提、葫蘆、核桃。這是上五玩。有位大師級老玩家曾講,上五玩沒玩好沒玩明白就玩下五玩,就是玩物喪志,可見這玩是有很多講究的。比于謙有錢的人多了去,但像于謙這樣數十年如一日的愛玩,最後直接在京郊整出一個60畝地的「于謙動物園」的,應該沒有幾個。
  • 時空召喚:玩沃頓被隊友說菜?這樣玩求著你組隊
    在時空召喚有這樣三兄弟,人送外號「三鉤兄弟」。今天的主角就是老二(排名按上線順序)沃頓。很多玩輔助以及射手的玩家一定知道這個英雄,被帶飛,被坑只在一鉤之間。很多玩家感覺這個英雄在時空召喚裡很菜,選了沃頓不會玩的,下路就是ADC一打二,打的累不說,看見敵方輔助精明能幹,己方輔助呆頭呆腦,那個氣啊,不會玩選什麼輔助!輔助表示????所以今天就細細敘說一下沃頓,替他主持公道,證明不是我沃頓不厲害,是你ADC太菜了!!!
  • 領導者的圈子裡,都是什麼人?
    有人用這樣一句話來描述——「管理者仗勢欺人,領導者魅惑眾生」。《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說,管理者形成的是權力圈,在他圈子裡的人,只能稱為下屬;領導者構建的是影響力圈,在他身邊的人,都是追隨者。對於新晉管理者來說,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更輕鬆高效?
  •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你身邊的人是這樣說的!發人深省!
    不過,最為讓人記住他的是:他生前積極支持祖國內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慈善,也為澳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生前是非功過任人說,人死蓋棺定論有人評平凡老漢平凡一生;沒落到舊社會也沒趕上新社會。沒讀過書,走過最遠的地方是縣城;一生中最值得光榮的事兒「娶妻」與「有孩子」。人生前三十年是農民,後二十年是工人,最後做了二十五年的老人。
  • 把數學概念編成遊戲,德國人也太會玩了,這樣學數學太歡樂
    孩子連1、2、3……是什麼都不懂,父母就逼著孩子背到100;孩子根本不知道乘法是啥,就要背下來九九乘法表;什麼整數、奇數、偶數,光聽名字頭就大了!  無意間發現了德國人用遊戲對孩子進行數學啟蒙,仿佛打開了我新世界的大門。把數學概念編成遊戲,不得不說德國人太會玩了!我舉幾個例子給大家看看!
  • 王世襄:秋蟲六憶
    不這樣叫,覺得怪彆扭的。"收"、"養"、"鬥"是玩蛐蛐的三部曲。"收"又包括"捉"和"賣"。我不準備講賣蟲時如何鑑別優劣;三秋餵養及注意事項;對局禁忌和運草(南方曰"茜"而通寫作"芡"或"芡草")技藝。這些古譜和時賢的專著已經講的很多了。我只想敘一敘個人玩蛐蛐的經歷。各種蛐蛐用具是值得回憶並用文字、圖片記錄下來的。所見有關記錄,語焉不詳,且多謬誤。作者非此道中人,自難苛求。
  • 【悅讀】你的氣質裡 藏著你曾讀過的書
    其實,人的大腦,就像一個硬碟。他需要建立索引,然後再往裡面放資料,但是很多人沒有先給硬碟分區,直接把吸收來的東西一股腦兒丟進去,以為反正容量大,結果悲劇了——讀得越多,腦子裡反而越亂。  最終的結果就是,「今天聽這個人說有道理,明天聽那個人說也有道理,到最後就是沒有自己的道理。」  2  「讀什麼書,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買什麼書,就是給下一代指引什麼方向。」  曾有這樣一個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在過去的2019年,作家們都讀了什麼書呢?這些書在他們的閱讀史和寫作史上有著哪些意義呢?帶著幾個問題,筆者採訪了幾位知名的作家。于堅、李建春、梁小曼、廖偉棠、胡桑、王煒、文珍、黎戈、錢佳楠、馬克吐舟、陳志煒、王陌書都給了屬於自己的回答。
  • 白夜追兇:劇中的人都看什麼書?
    一部精緻的作品,會精心打磨任何一個小細節,劇中人物什麼時候該讀什麼書,都是為推動情節發展而服務,最基本的一條思路就是:一個人應該看符合自己人設的書。我平時挺喜歡看書,所以每次在影視劇中看到有書出現,都會下意識找找這些書,那麼熱播網劇《白夜追兇》裡都出現過什麼書呢?首先,本劇出現的第一位熱愛學習的看書青年,居然又是周隊長!
  • 出版人沈昌文:過去沒收盜版書 現在會自己買來看
    說這話的人是沈昌文,被人尊稱為沈公。82歲的沈公平時喜歡背著裝滿書的雙肩包,往返於工作地點和家裡。跟人說話時,他會把一隻耳朵湊到你跟前說「我耳朵不好,你大點兒聲。」記者把嘴湊到他耳邊大聲又說一遍希望約見面的事情,他就從身上摸出一張寫著「廢紙我買!」的名片,大聲說「給我發email!」,名片上是一個樂呵呵的老頭,背著個大書包,拎著兩大捆書,這是沈從文的孫女沈帆在沈公75歲時給他畫的漫畫。
  • 童書編輯媽媽這樣帶小寶寶認識動物
    我發現,小花生喜歡讀的書,主要是動物方面的。有時候,一本書只要有一兩頁有動物的,她的視線就會在那裡停留很久。看著看著,她的睡意就來了。她最喜歡的就是小雞球球系列。其中有一本《翻一翻,哇!》翻翻書,可以邊玩邊看動物,她經常會主動翻開來看。書裡有軟綿綿的、鮮豔的布料,她特別喜歡抓。每次翻一翻,她可以看到很多小動物,比如小貓、小雞球球,還有小螞蟻、小刺蝟、毛毛蟲。
  • 坑爹哥玩恐怖遊戲:夢到鬼壓床都是一個嘴巴子呼過去
    前幾天說到坑爹哥開始玩攝影了,在昨天的直播最強摸魚的環節裡跟水友們聊天,秀了自己新買的鏡頭:「適馬50 1.4!光圈賊大,人拍得賊好看」在微博上也曬出了這個小寶貝,看來坑爹哥要玩攝影是來真的了,這個鏡頭也並不便宜,算得上專業設備了。
  • 羅志祥說沒出時間管理大師的書!玩自己的梗可還行?支持他復出嗎
    今天羅志祥莫名其妙的地登頂了微博熱搜,又是因為什麼回事呢?羅志祥還沒出時間管理大師的書近日,羅志祥在社交平臺裡分享了他的動態,曬出了一張自己的自拍照,並且列出了很多劇集,電影,動漫作品,問大家都看過什麼,覺得好看的可以推薦他。然而,有個調皮的網友推薦他《時間管理大師》這本書~羅志祥的回應也很耐人尋味,他說自己還沒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