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為鬥敗名家的蟋蟀,他在野外,用一招竟抓住了黑「將軍」

2021-01-09 歷史店

鬥蛐蛐(蟋蟀)是一門源於唐朝的民間博戲,尤其在清末民初之際,成了北京城盛極一時的娛樂項目。比如,著名的大學者王世襄先生,就是北京城裡數一數二的鬥蛐蛐行家。不過他除了會鬥蛐蛐之外,還有個獨特的絕活,讓他總能在野地裡抓到蛐蛐王,究竟王世襄有什麼絕活,又是怎麼抓住厲害的「黑將軍」蛐蛐的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那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提到王世襄先生,或許很多讀者都有所耳聞,這位被譽為「中國近代收藏第一人」的老先生,不僅是北京城文博圈的專家們,更是整個國內收藏界首屈一指的大家。尤其是王世襄先生對中國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國際上也都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雖然王世襄先生早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影響力卻無處不在的。比如近年來,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在很多節目中都時常提到,當年他有什麼疑惑,全都是王世襄一一解答的。另外,王世襄還是故宮博物館的專家,每當人們遇到什麼難題時,第一個想到的也都是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出生於1914年,祖父是晚清工部尚書,父親是政要高官,因此他自幼便受到最優質的教育。其實,童年的王世襄也並非「書呆子」,反而還是個人們眼中的「紈絝子弟」,比如鬥蛐蛐就是他的一大愛好。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京城人鬥蟋蟀的習俗,不只是胡同裡的小孩子,上流社會裡當官的、有錢的、做學問的也都特別愛玩兒」。由此可見,鬥蛐蛐可謂是當時的「高爾夫」。所以說在當時北京城裡,活躍著的一大批鬥蛐蛐行家,也都絕非等閒之輩。對童年的王世襄來說,他的樂趣就是玩,而且不僅會玩,還更會抓。抓蛐蛐看似簡單,但絕非易事。首先要有裝備,扇子,竹篾和木扦是必不可少的三件套;然後,要清楚哪裡有蛐蛐,就還得了解蛐蛐的生活習性,一般都在雜草叢,高粱地或者大豆地裡多。

我們都知道「打草驚蛇」,因此抓蛐蛐就要先「打草」,即先用扇子煽動草叢或田地的莊稼,如果有蛐蛐沒著窩,就會被驚嚇到四處亂蹦,然後這時就得眼疾手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將雙手合攏迅速撲過去,把蛐蛐一把捂住並放入到竹篾中。一般一個竹篾只放一個蛐蛐,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其實鬥蛐蛐也是這個道理。有一年秋天,王世襄挑戰北京城裡的鬥蛐蛐名家李老先生,結果沒幾下就輸了個徹底。要強的王世襄很不服氣,覺得是自己的蛐蛐不夠兇猛,於是就拿出了自己的絕活——「夜抓蛐蛐」,準備抓一隻「將軍蛐蛐」,再去找李老先生鬥一局,以挽回自己的「顏面」。夜抓蛐蛐可不簡單,因為夜裡各種昆蟲都開始鳴叫,很難聽清蛐蛐的叫聲,然後再加上天黑視線不好,又沒有手電筒,只能藉助一點點月光照亮,所以對一般人來說很難在晚上捉到蛐蛐。但對王世襄來說就不一樣,他不再用白天抓蛐蛐的套路,換成使用木扦去挖蛐蛐的老窩。這一天夜裡,王世襄帶上傢伙,獨自來到一片靠近水渠的大豆田裡,然後在微弱的月光下找了地方坐下來,並閉上了眼睛,開始仔細地聽周圍雜七雜八的昆蟲鳴叫。不知道為何,王世襄有個絕活,他對蛐蛐誘人的叫聲很敏感,別人都聽不到的蛐蛐叫,唯獨他能聽到,然後再根據音調和音色,還能判斷蛐蛐的遠近和種類,並定位到蛐蛐的位置。

突然大豆地裡傳來一陣尖銳的叫聲,讓王世襄激動的心跳加速,因為他知道,這聲音就是要抓的「將軍蛐蛐」。緊接著,王世襄朝著聲音的方向緩緩移動,幾乎是屏住了呼吸在地上匍匐。果然,他在靠近水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蛐蛐窩,而窩裡的將軍蛐蛐,也正擺動著頭上的蟋蟀毛針。此時,雖然王世襄可以迅速地撲上去,但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如果第一次沒有撲到,蛐蛐受到驚嚇就會從窩裡蹦出去,然後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於是,王世襄沒有冒進,而是選擇了等待,他坐在不遠處的一塊田埂上,徹夜不合眼地看著那隻誘人的將軍蛐蛐……不知何時天已經微亮,王世襄便匍匐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將竹篾扣在將軍蛐蛐的窩上,然後又掏出木扦將蛐蛐給挑了出來。王世襄仔細一看,是個尖翅的大黑蛐蛐,有五六釐米長,塊頭和食指差不多。

這隻將軍蛐蛐通體黝黑,腦袋上更是黑得發亮,然後還有一對白色大鋼牙,一直在滋滋作響,要是手指被咬一口,估計也有得疼了,這隻蛐蛐而且還有粗壯的腹節,就像是人的八塊肌肉一樣,整體看起來威武不凡。就這樣,王世襄利用熬夜抓到的「黑將軍」蛐蛐,鬥敗了蛐蛐名家李老先生,從此也就成了北京城裡鬥蛐蛐的狠角。

其實關於王世襄先生的趣事還有很多,但不過這些關於「玩」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時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會因玩物而喪志,同時在玩的時候還能格物致知,即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說,王世襄先生確實是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榜樣。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焦點

  • 從杭城飛雪想到12世紀,蟋蟀宰相要為南宋滅亡背鍋嗎
    作家白峰,也是「鬥蟋達人」,寫了一本書叫《鬥蟋小史》,向大文人兼大玩家,寫了《秋蟲六憶》的王世襄先生致敬,最近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貌似一本講鬥蟋蟀的小閒書,書中卻暗裡波濤洶湧,以小見大,說的卻是中國古代的物候氣候,以及南宋多少興亡事。據白峰說,鬥蟋這遊戲最早就是從南宋的首都杭州興起的。
  • 蟋蟀:秋聲雅玩鬥蟲飛
    捕捉:捉蟲時間是八月二十八至十月八日,四十天均可捉蟲飼養,尤以九月上半月為最佳捉蟲時間,白露前後出「將軍」。說明此間旺蟲大都成熟。捉技:每晚十一點和零晨五點蟲好捉。須先聽好音,選叫聲洪亮,沉雄,有間歇或嘶啞叫聲為目標,要耐心聽準叫聲點,翻磚撥土動作要輕,最好能在逃跳前將其捉住。
  • 王世襄:秋蟲六憶
    多事的又是"人",總忍耐不住要用芡子去撩逗它一下,看看牙簾開閉的快不快,牙鉗長的好不好,預測鬥口強不強。說也奇怪,鼠須拂及,它自然知道這不是壓寨夫人的溫存,而是外來強暴的侵犯。兩須頓時一愣,頭一抬,六條腿抓住罐底,身子一震動,它由嫉妒而憤怒,由憤怒而發狂,裂開兩扇大牙,來個惡虎撲食,豎起翅膀叫兩聲,威風凜凜,仿佛喝道:"你來,咬不死你!"
  • 南京舉行鬥蟋蟀大賽 2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圖)
    鬥蟋蟀自古就是中國傳統的遊藝項目,10月4日,首屆鬥蟋蟀城市對抗賽在南京舉行,來自南京、上海、北京、杭州四個城市的6支代表隊的200多隻蟋蟀將在鬥師戴著白手套,拿著專業鬥蟋蟀的草芡逗引蟋蟀進入場地到熱身,然後開始比賽。全程由一臺攝像機近距離拍攝投映在主席臺後面的大屏幕上,整個大廳內燈光灰暗,為的是保證其餘蟋蟀「選手」的休息。但是屏幕上的直播讓每一個參賽的人都看得目不轉睛,不時發出讚嘆或助威聲。而賽場邊還有一位專職裁判手拿秒表控制時間,引導選手,頗具風度。
  • 新手必讀:怎樣正確的養蟋蟀
    針蟋亞科(Nemobiinae,或歸入蟋蟀亞科)長12公釐,鳴聲為一系列高調的顫音,生活在牧區及林區。條紋針蟋(Nemobius vittatus)腹部有三條暗紋。樹蟋亞科(Oecanthinae)白或綠色。翅透明;因食蚜蟲而有益,但產卵時損傷樹枝;鳴聲為悠長的顫音。雪白樹蟀(Oecanthus fultoni)通稱溫度計樹蟀,因其在15秒鐘內發出的顫音數再加40,便大約等於當時的華氏溫度。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蟋蟀、油葫蘆、蟈蟈號稱中國三大鳴蟲。三大鳴蟲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韻味的當數蟋蟀。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從唐朝天寶年間開始養鬥蟋蟀,興於宋,盛於明清。
  • 王世襄在書裡這樣說
    王世襄先生聽世代以繁育冬蟲為職業的趙子臣說,趙子臣父親聽宮裡太監說: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皇宮的宮殿暖閣裡擺設火盆、燒上木炭,周圍架子上擺滿蟈蟈葫蘆,「日夜齊鳴,聲可震耳,蓋取『萬國來朝』之意。」夏仁虎的《清宮詞》裡也有關於清廷宮中冬季畜養鳴蟲的記載:「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於几筵平。秋蟲忽響鰲山底,相和宮嬪笑語聲。」
  • 上海蟋蟀玩家豪擲億元北上收蟲 稱能修身養性
    >  晚報記者 張鈺芸 報導  立秋到,蟋蟀叫,白露三朝出「將軍」。但毋庸置疑的是,上海的蟋蟀玩家不但在數量上是全國第一,而且橫跨社會各個階層,五六十歲的上海男人小時候幾乎都玩過蟋蟀,其中的不少人更將此延續為終身愛好。  「鬥蟋蟀好玩在哪裡?一來過程驚險刺激,二來鬥的是自己的眼光。」老李坐在小板凳上一邊挑蟋蟀,一邊告訴記者,小時候一放暑假,就開始搗鼓蟋蟀盆,就等著再過十來天,和弄堂裡的小朋友一起去田地、草叢裡抓蟋蟀。
  • 鬥蟋蟀裁判50天內收入過萬 杭州人擲重金北上收蟲
    「從全國來看,鬥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業很風靡,以前每年秋天一到,杭州的蟋蟀玩家都要跑到上海去,但這幾年,上海人鬥蟋的文化慢慢有些衰退,不少上海人都喜歡跑到杭州來鬥蟋。」  呂君說,杭州鬥蟋玩家的年齡一般都在40歲到70歲之間,「如果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可能會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花在蟋蟀上面,如果是公司老闆,花的錢可能會更多。」
  • 刻骨銘心的蟋蟀將軍:白牙紫青
    蟋蟀故事:20多年前的濟南好蟲遍布,尤其是濟南西部更是將軍的重要產地。當時我家就住在濟南西部這片蟋蟀王國的領域裡,並且從小就對玩蟲十分熱愛。1985年我小學畢業,由於沒有假期作業,這年的暑假註定是最輕鬆的。每年暑假都是院子裡的小朋友最快樂的時光,因為有蟋蟀玩兒。我今年更是摩拳擦掌,因為與以往幾年不同,我遇到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小朱子。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蟋蟀文化以南北劃分,南方以江、浙、滬為代表,北方以京、津、冀、魯為標誌。而眾口皆碑的極品蟋蟀產地,首推齊魯,並以寧津、寧陽兩地為最。」他不掩自豪神色,「如果說山東是蟋蟀王冠,寧津就是王冠上的明珠。」  寧津為何盛產極品蟋蟀?這與寧津的自然稟賦密不可分。
  • 蟋蟀故事:孫建華先生76路真蟲王
    過了幾天,白露節後,我決定把幾個蟲子排鬥一下。都說樂陵蟋蟀早打,這個蟋蟀我自然安排開毛口。這天上午我整理出3隻兇頭,午飯後,我把這個邋遢蟋蟀提到鬥格中,誰知對面蟋蟀一碰頭就不開牙了,不管怎麼芡草也打不開牙。我換了一個蟋蟀下去,還是一樣,一碰頭就沒了。這時候,我感覺是不是這個邋遢蟋蟀力量非同尋常,於是換了早上排出的兇頭下去,結果3個蟋蟀3照面全部無牙而退。
  • 七號蟲鬥古城
    七號蟲鬥古城今年九月中旬,幾位河間市人,帶著一批蛐蛐兒,找我以蟲會友。我約了一些保定蟋蟀愛好者,來到養蟲名家梁金鎖處,進行了一場蛐蛐兒友誼賽。河間友人所盛蟲的罐壁上,均標有阿拉伯數碼,每條蛐蛐兒都稱呼為幾號、幾號。比賽最精彩的一幕,是金鎖篩選出來的一條黃闊翅。此蟲背鋪兩片黃色大翅,如披金甲,配一付絳紫牙鉗,堪稱奇蟲;客方拿出一條七號蟲進行合對,七號蟲渾身黝亮,圓頭青項,身闊方腹,生就一付紅花牙鉗,長相非凡,更是異種。目測兩蟲,體重均為7釐左右,正好匹敵。這樣,兩蟲入柵後,經芡領各不示弱,均擬先發制敵。
  • 蟋蟀故事——混世魔王「黑蟑螂」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蟲友「老狗熊」從南通一幢明清老宅的牆根,捉到一條怪蟲,他神秘兮兮地揭開一隻老和尚盆蓋子,隨著一道黑光,餘定睛凝視,只見一條近似油葫蘆的大蟲,渾身黑油油的,除了身上兩翼像蟋蟀以外,其雙須雙槍、背部下端和屁股,簡直就是一隻蟑螂。
  • 山東「蟋蟀」經濟:寧陽縣今年最貴蛐蛐賣了11萬
    賭蛐蛐,會毀掉整個產業在劉德強和黨振海看來,一隻蛐蛐是否「好」,就像賭玉,誰也不知道幾千幾萬買下的蛐蛐,是否會被別的蛐蛐一口乾掉。「今年11萬那條是『紅牙青』。」劉德強說,這蛐蛐分六類,每類都分蟲王級、將軍級、大將級……除了從其體色、花紋、腮部、大牙、後腿等方面比較,比鬥中一生不敗、最後一敗和偶爾一敗成為衡量這些蛐蛐「級別」的核心標準。
  • 有很多人喜歡鬥蟋蟀,你知道蟋蟀有多少種,產地在哪嗎?
    蟋蟀在古代擁有很多很多的粉絲,鬥蟋蟀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大家都是參與其中但是真正了解蟋蟀種類,和產地的卻是少之又少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蟋蟀的種類與產地。我國蟋蟀到底有多少種,歷來各說不一。有的說近代文獻記載一共有64種,有的稱與「七十二地煞」相符為72種,持這種論點的認為按正統的諸色有,五黃、八白、九紫、十三青,為35例,加上異品佳種35例和各種顏色之首的紫黃、天藍青2種共72種,這些大家都知道嗎,原來在文獻中,一個小小的蟋蟀竟然有這麼多種。但是呢但我國古代文獻資料中,《促織經》記載的能叫上名字的,又能描述出形態顏色或鬥性強弱的就達190多種。
  • 金秋時節,昔日瑞安大街上鬥蟋蟀活動盛況非凡,獎品可真實用
    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據史書記載,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徽宗、欽宗均為金人所俘,在押解他們的囚車中,徽宗還在觀賞他珍藏的貢品蟋蟀。途經山東某地時,蟋蟀突然蹦出車外,逃之夭夭,他竟然失聲痛哭,不思飯食。還有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被後人稱為「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賈似道。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正好800年後,在寧津舉辦了第一屆蟋蟀文化節。  8日5點,蟋蟀文化市場已經聚集了不少人。當地農民把連夜抓來的蟋蟀分裝在白色小罐子裡。如何分辨哪只小罐裡裝的蟋蟀是「好貨」?秘密就藏在小罐的蓋兒上,每名賣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標註著蟋蟀的品相,有的蓋子上寫著「好」、「大」,還有的畫著圓圈、直線等符號。  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更是為了挑選一隻好蟋蟀不遺餘力。
  • 在飼養蟋蟀時你們有沒有發現蟋蟀好鬥,這究竟是為什麼?
    蟋蟀好勇善鬥,幾乎人人皆知。但人們未必知道,蟋繂為 何好鬥。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爭雌'它和許多動物一樣,兩雄相遇,必進行一場殊死的搏鬥,直到一方傷身或逃走方告罷 休。當一對雄想癢在瓦盆裡相通時,它們首先是振翅鳴叫,繼 而便齔牙咧嘴地格鬥起來。
  • 三毛錢的蟋蟀賣一萬元 - 東方網
    「蟋蟀這蟲子別看它小,沒有價!得看是什麼貨色,誰來買。」有人因為這小蟲一夜暴富,有人為它傾家蕩產。上海「拔蟲」高手如是說——有報載,山東寧陽蟲王的一隻蟋蟀在澳門被炒到了17萬元。近日,記者更驚聞上海的蟋蟀市場同樣火爆,一隻進價三毛錢的蟋蟀最終以一萬元的高價出手,更有人家藏「寶」蟲,開出了18000元的天價。為此,記者這個外行來到了「玩蟲一族」裡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