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蛐蛐(蟋蟀)是一門源於唐朝的民間博戲,尤其在清末民初之際,成了北京城盛極一時的娛樂項目。比如,著名的大學者王世襄先生,就是北京城裡數一數二的鬥蛐蛐行家。不過他除了會鬥蛐蛐之外,還有個獨特的絕活,讓他總能在野地裡抓到蛐蛐王,究竟王世襄有什麼絕活,又是怎麼抓住厲害的「黑將軍」蛐蛐的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那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提到王世襄先生,或許很多讀者都有所耳聞,這位被譽為「中國近代收藏第一人」的老先生,不僅是北京城文博圈的專家們,更是整個國內收藏界首屈一指的大家。尤其是王世襄先生對中國古典家具的研究,在國際上也都具有相當的權威性。雖然王世襄先生早已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影響力卻無處不在的。比如近年來,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就在很多節目中都時常提到,當年他有什麼疑惑,全都是王世襄一一解答的。另外,王世襄還是故宮博物館的專家,每當人們遇到什麼難題時,第一個想到的也都是王世襄。
王世襄先生出生於1914年,祖父是晚清工部尚書,父親是政要高官,因此他自幼便受到最優質的教育。其實,童年的王世襄也並非「書呆子」,反而還是個人們眼中的「紈絝子弟」,比如鬥蛐蛐就是他的一大愛好。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京城人鬥蟋蟀的習俗,不只是胡同裡的小孩子,上流社會裡當官的、有錢的、做學問的也都特別愛玩兒」。由此可見,鬥蛐蛐可謂是當時的「高爾夫」。所以說在當時北京城裡,活躍著的一大批鬥蛐蛐行家,也都絕非等閒之輩。對童年的王世襄來說,他的樂趣就是玩,而且不僅會玩,還更會抓。抓蛐蛐看似簡單,但絕非易事。首先要有裝備,扇子,竹篾和木扦是必不可少的三件套;然後,要清楚哪裡有蛐蛐,就還得了解蛐蛐的生活習性,一般都在雜草叢,高粱地或者大豆地裡多。
我們都知道「打草驚蛇」,因此抓蛐蛐就要先「打草」,即先用扇子煽動草叢或田地的莊稼,如果有蛐蛐沒著窩,就會被驚嚇到四處亂蹦,然後這時就得眼疾手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將雙手合攏迅速撲過去,把蛐蛐一把捂住並放入到竹篾中。一般一個竹篾只放一個蛐蛐,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其實鬥蛐蛐也是這個道理。有一年秋天,王世襄挑戰北京城裡的鬥蛐蛐名家李老先生,結果沒幾下就輸了個徹底。要強的王世襄很不服氣,覺得是自己的蛐蛐不夠兇猛,於是就拿出了自己的絕活——「夜抓蛐蛐」,準備抓一隻「將軍蛐蛐」,再去找李老先生鬥一局,以挽回自己的「顏面」。夜抓蛐蛐可不簡單,因為夜裡各種昆蟲都開始鳴叫,很難聽清蛐蛐的叫聲,然後再加上天黑視線不好,又沒有手電筒,只能藉助一點點月光照亮,所以對一般人來說很難在晚上捉到蛐蛐。但對王世襄來說就不一樣,他不再用白天抓蛐蛐的套路,換成使用木扦去挖蛐蛐的老窩。這一天夜裡,王世襄帶上傢伙,獨自來到一片靠近水渠的大豆田裡,然後在微弱的月光下找了地方坐下來,並閉上了眼睛,開始仔細地聽周圍雜七雜八的昆蟲鳴叫。不知道為何,王世襄有個絕活,他對蛐蛐誘人的叫聲很敏感,別人都聽不到的蛐蛐叫,唯獨他能聽到,然後再根據音調和音色,還能判斷蛐蛐的遠近和種類,並定位到蛐蛐的位置。
突然大豆地裡傳來一陣尖銳的叫聲,讓王世襄激動的心跳加速,因為他知道,這聲音就是要抓的「將軍蛐蛐」。緊接著,王世襄朝著聲音的方向緩緩移動,幾乎是屏住了呼吸在地上匍匐。果然,他在靠近水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蛐蛐窩,而窩裡的將軍蛐蛐,也正擺動著頭上的蟋蟀毛針。此時,雖然王世襄可以迅速地撲上去,但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如果第一次沒有撲到,蛐蛐受到驚嚇就會從窩裡蹦出去,然後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於是,王世襄沒有冒進,而是選擇了等待,他坐在不遠處的一塊田埂上,徹夜不合眼地看著那隻誘人的將軍蛐蛐……不知何時天已經微亮,王世襄便匍匐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將竹篾扣在將軍蛐蛐的窩上,然後又掏出木扦將蛐蛐給挑了出來。王世襄仔細一看,是個尖翅的大黑蛐蛐,有五六釐米長,塊頭和食指差不多。
這隻將軍蛐蛐通體黝黑,腦袋上更是黑得發亮,然後還有一對白色大鋼牙,一直在滋滋作響,要是手指被咬一口,估計也有得疼了,這隻蛐蛐而且還有粗壯的腹節,就像是人的八塊肌肉一樣,整體看起來威武不凡。就這樣,王世襄利用熬夜抓到的「黑將軍」蛐蛐,鬥敗了蛐蛐名家李老先生,從此也就成了北京城裡鬥蛐蛐的狠角。
其實關於王世襄先生的趣事還有很多,但不過這些關於「玩」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時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會因玩物而喪志,同時在玩的時候還能格物致知,即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說,王世襄先生確實是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榜樣。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