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第一所鄉村中學鹽井中學的學生們在上化學課 晉美多吉 攝
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 陳凱姿
「大自然」「好奇心」「實驗」「創新精神」……這是多名2019年諾貝爾獎獲獎者在談及成功經驗時提到的關鍵詞。自然科學中的觀察、實驗過程,可謂探索未知、探求發現的第一步。
半月談記者走訪多所中小學發現,受中高考評價機制的影響,當前我國中小學的自然科學教育普遍被輕視,科學實驗課常常淪為可有可無的課程。這不僅會嚴重扼殺學生的好奇心,有礙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長遠來看更制約著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
可上可不上,連應付都談不上
南方某省一年級學生安安好奇地問家長,《科學》書上要老師領學生到校園裡觀察樹葉,為什麼老師不帶他們去?
學生此類發問並不鮮見。從教20多年的小學科學老師王書華(化名)告訴半月談記者,小學科學課包含不少戶外觀察和實驗課程。但目前小學往往以「資金不足」「安全無保障」「管理難度大」等為由,禁止科學課開展戶外觀察和實驗。
「過於重視應試科目,科學課一不考試重要性就降低了。」王書華說,過去他也曾帶學生去觀察臭水溝和汙水處理過程,但現在實在無能為力,語數外可以隨意擠佔科學課,正上著科學課的學生都可能被語數外老師叫走補課、談話。「在一些學校看來,科學課是可上可不上的課。」
由於認為科學課不考試、不重要,一些學校對配備科學老師、開齊科學課,並不重視。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科學課教研員吳忠喜直言,海南專職科學老師嚴重缺乏,沒有多少小學擁有專職科學老師,不少縣甚至1名專職科學老師都沒有。
王書華說,他所在校的小學部去年以前只有1名科學老師,科學課經常由數學、語文老師兼任,「教案空白,備課為零」,一周兩節開成一周一節,甚至一學期都上不了一節課,「簡直連應付都談不上」。
在另一所小學採訪時,科學老師同樣談到,該校每個年級10個班,按每周兩節科學課計算,理論上應配備10至12名科學課專職教師,但現在僅有3名,其他均為臨時代課,流動性特別大。
科學課不受重視,連帶科學老師在學校地位低下。公立學校給予獎勵、老師評職稱時,科學老師評分很低;私立學校則多安排科學老師承擔站樓梯維持秩序、課間巡查、午睡巡查等雜事。
「小學科學是中學理科的基礎,開設小學科學課,旨在從小培養孩子科學態度、科學素養,學習科學方法。」吳忠喜說,當前小學科學課面臨的問題在全國普遍存在,這是教育的短視與急功近利造成的。
看視頻代替實際操作,靠刷題對付中考
中學理科的實驗課程同樣不受重視,極易淪為虛設。多名一線教師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不少中學嚴重欠缺實驗場地、專職實驗員、實驗工具材料。比如,某中學一個年級20個班僅有1間實驗室。大多數中學實驗員都以美術、計算機等教師或其他行政人員充任,既無專業性,又無制度規範。
某中學生物老師透露,他曾參加一次對20所學校實驗教學情況的調查,發現全省一半左右的縣中不做實驗,鄉鎮中學基本不做實驗,大批嶄新的實驗器材被亂扔或封存積灰,有的連包裝都沒打開,浪費嚴重。
在一些中學,教師要想上實驗課,不得不自己買材料、配工具、打理實驗室。不但報銷困難,而且教師精力不濟,久而久之便普遍應付了事,導致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深入理解頗有難度。
一名化學教師對半月談記者說,初中化學有8個學生必做的實驗,但真正實施起來十分困難,購買腐蝕性酸、易燃品、易爆品等需到公安部門開證明,教師幾乎放棄購買,以視頻教學取代,而「視頻實驗只有成功的,沒有失敗的,沒辦法促進深入學習」。還有部分老師認為靠刷題就能應付中考。
「很多學校沒有實驗員,就算有也不是專業的,不知道從哪裡拉來的,根本談不上對實驗設備的維護與管理。」有老師坦言。
老師們還反映,中學理化生科目老師普遍存在專業能力不夠的問題。由於不少老師多年沒做過實驗,在一次全省教師實驗比賽中,竟無1名教師能規範地完成實驗,「細胞結構圖都不知道怎麼畫、顯微鏡操作也不規範」。
重視自然科學教育,激發學生科學興趣
忽視自然科學教育,特別是長期疏於觀察、實驗,極易影響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久而久之, 將導致學生喪失追問科學真理的樂趣。生活中不難發現,有部分學生一遇到數理問題便產生隔膜感、畏懼感,「要繞著走」。
海口市第一中學數學老師林少娜說,時下不少初中生厭學數學,有的甚至採取完全放棄的態度,中考時竟有相當大比例的學生回答不出「2的相反數是什麼」這道題。
缺乏戶外觀察、科學實驗,也會令學生逐漸喪失直接從客觀世界汲取知識的能力。「為了考好,學生太忙了。老師也很拼命,帶著學生拼命刷題,但忽視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海南中學初中物理老師盧紅說。
為了應試速成,有的老師以機械、「填鴨」的方式去教自然科學,讓孩子死記公式、定理;一些高中數理教材則編得很厚,讓學生的記憶負擔變重,作業變多。這些都有害於學生理性思維深度和創新思維活躍度。
「是時候重視自然科學教育了。」受訪一線資深教師和教育專家呼籲,充分調研了解當前中小學自然科學科目在教材編寫、教學方式、實驗教學、師資配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自然科學學科特點,統籌進行系統性教學改革,減輕知識記憶上的壓力,更加注重科學實驗課,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同時,亟待加強科普作品的製作,喚醒中小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海南中學高中數學組組長賀航飛說,上世紀90年代後就沒有再見到過有質量的數學科普作品,對國外科普作品的翻譯也做得不夠好。現在網上充斥的各種科普視頻「只入眼,不入腦,更入不了心」,建議動員大科學家創作高質量的科普作品,並加大推廣普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