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著名的「廖氏三兄弟」,先後兩次率部起義,建國後待遇如何?
安徽省鳳臺縣有一個廖家灣,廖村素來忠實文化教育,世代遵奉孔孟之道,崇尚民族起義,讀書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在近代歷史上,這裡還出現了3個國民黨將軍,他們是廖運澤、廖運周、廖運升。其中,廖運周是中共臥底。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導演了「廖氏三兄弟和兩個一一〇師起義」的傳奇。
廖運周,又名冠洲,1903年生,曾進過河南中州大學學習,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編入武漢分校,是第五期畢業生。畢業後,於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和兄長廖運澤一起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他被錢大鈞的部隊俘獲,當時廖運周機智地頂替了本團一個離隊文書的名字,隱瞞團部參謀的真實身份,因而才僥倖逃過敵人的屠刀。
1928年夏,因遭安徽壽縣國民黨當局通緝,廖運周離開33軍學兵團。此後,他曾擔任國民黨軍96師參謀、45師267團連長、參謀、副官長等職。
1933年6月,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察哈爾境內與日本侵略軍作戰,廖運周任第2師9團團長。
抗日同盟軍失敗後,廖運周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黨獨46旅,廖任738團團長,從此,與黨組織失去聯繫。
廖運周像一隻孤雁離了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尋找黨組織的希望。
他利用黃埔軍校畢業這塊金字招牌,參加國民黨軍南徵北戰,因戰功逐步由團長升為旅長、副師長,到1942年,調到吳紹周的85軍任110師少將師長。
在解放戰爭初期,他和黨組織恢復了聯繫,並約定在合適的時間起義。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蔣介石急調黃維、李延年兵團馳援徐州。
11月24日,解放軍把黃維兵團包圍在一個設計好的「口袋」裡。黃維急於跳出包圍圈,計劃4個師齊頭並進的戰術向西突圍,而戰鬥力較強的第110師被挑選了。
110師師長廖運周感覺起義時間到了,馬上向解放軍報告了解放軍的部署,並請求解放軍接應。
27日凌晨6點,第110師官兵胳膊紮上白毛巾以表示身份,迅速向解放軍陣地靠近,2小時後,起義官兵按照預定路線,順利通過解放軍前線陣地。
當天下午,第110師的炮兵營參加了阻擊黃維兵團的戰鬥,配合粉碎了黃維的突圍計劃。
廖運周的「叛變」,令蔣介石惱羞成怒,廖運澤因此受到牽連被調往廣州。但蔣介石捨不得第110師的番號,於是將暫編第一師改編為新第110師,並任命廖運周的堂兄廖運升為師長。
廖運升的身份雖然讓蔣介石顧慮重重,但暫編第一師是廖氏兄弟組建的,淮軍又有濃厚的宗族觀念,為了穩定軍心,蔣介石不得不如此。但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廖運周剛剛率部起義,廖運澤、廖運升就立刻派人與他聯繫,請解放軍派人前來協助起義。
1949年5月2日,新第一一〇師開抵浙江義烏,隔日天一亮,即發出全國通電起義,蔣介石這下快氣瘋了,下發通緝令,「著即緝拿歸案」。而廖運澤在地下黨的幫助下逃到香港,繼續為我黨做統戰工作。
1952年,廖運澤應召到國,在全國政協和民革中擔任了重要職務,1987年去世。
廖運升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民革南京市主委、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1981年病逝。
「廖氏三兄弟」中,只有廖運周在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的活動中,他還不顧年邁多病,出席座談會,回顧自己參加抗戰的感受,進行愛國教育。1995年,廖運周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