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學營作品選|請你告訴我那是什麼樣的藍

2021-01-08 澎湃新聞
【編者按】8月19日下午,2015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大廳開營。海峽兩岸20位文學創作青年將在上海共同生活7天,進行交流和創作 。

兩岸文學營計劃輪流在上海、臺北兩地舉辦,旨在孵化兩岸青年文學創作。本文系今年參營的臺灣青年作家徐振輔作品,由《萌芽》雜誌授權澎湃使用。

本文作者徐振輔,1994年生,現就讀臺灣大學昆蟲系。

島嶼發出低沉巨大的笛音,單音起伏,像沉思者的靈魂跳著緩慢而神秘的舞蹈。海風吹起,星座墜落。

到核廢料儲存場時天已經黑透了。我們將機車停妥,熄火,看看沒有光的蘭嶼長得什麼樣貌。民宿老闆娘曾提醒我們這一帶風特別大,漆黑如墨的海水往陸地翻滾,浪被銳利巖石擊碎。據說附近的礁岸是最容易看到海蛇的地方。

核廢料場前靠海處,有一支廢棄金屬管,原先可能是路牌或警告標語,後來只剩管子,上面鑽的幾枚孔洞,風大的時候,會吹出木吉他的自然泛音那樣帶有巫術味道的聲音。最初聽到的時候,彷佛寓意的樂音令人發顫,習慣後就成為實用的方向標誌,聲音的燈塔,讓我們夜裡在礁岸四處漫步時,知道入口的方向,知道自己走了多遠的距離。

關於天空的事,沒有光的地方比有光的地方更明亮些。蘭嶼的夜晚透明如此,你得抬頭仰望,很多物事只有這裡才看得清楚。如果可能的話,我想請你也站到礁石上──最好是浪來的時候,隱隱約約會感受碎浪飄來水霧的位置,順著我手指的方向,沿夏銀河漂流到蘭嶼的山頭。彼時你會嘗到很淡很淡的鹹味,頭髮與衣服在風中擺動成美好的形狀,眼睛凝視天空,想像希臘神話為遙遠的光點填補骨肉,或者因為流星去得太快而發出一聲沒有人聽見的嘆息。

據說古玻裡尼西亞人能不依賴地景標識,憑藉觀望天空,航行於太平洋各島嶼之間,白天靠太陽,夜晚靠天狼(Sirius)與大角(Arcturus)。僅需要這樣的信息就行了,星空提醒似地拍拍玻裡尼西亞人的肩膀,航海者想起了什麼,輕輕抬頭,地圖繪在夜空之上。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沿著銀河漂流時有經過天蠍座,據說那裡有一座白色島嶼,是達悟族善靈最終的歸宿。

風又吹起。九月的笛音有受潮的氣味。

年輕人在離開故鄉時,並不真的知道要去的是什麼地方,島嶼這樣的名詞就像愛情或美學那樣曖昧,不知道會看到什麼、想看到什麼,然而他仍像期待愛情的少女那樣,急於用自己的眼睛與身體去確認一些事情。

離鄉那年三十歲,自英國遠航至馬來群島,研究採集島嶼上各種與故鄉截然不同的動植物。過幾年,他從爪哇向東拓展,造訪龍目島時,一定曾因為見到野生的白色葵花鳳頭鸚鵡而嘗到一種心臟緊縮的滋味。更重要的是,根據兩個區域鳥種的差異,他意識到自己或許在渡過海峽時,意外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年輕人後來在自己的著作《馬來群島》(The Malay Archipelago)裡有這麼一段敘述:

越過寬不到二十英哩的海峽,我來到龍目島,期望能再次見到那些鳥。但我一連待了三個月,卻連一種也沒碰過,反倒是遇到一些迥異的鳥類。

他是一八五八年時,和達爾文共同在林奈學會發表演化論的傑出生物地理學家──華萊士。那條分隔峇裡島與龍目島生物相,往北延伸至婆羅洲與西裡伯斯島之間的海峽,便稱為華萊士線。而兩地生物差異的原因是海峽夠深,縱使冰河時期海水下降,陸棚裸露,島群兩側各自進行生物交流時,仍存有一條纖細但不會斷裂的海,像一場大雨把屋子裡外的世界阻隔開來。

後來的日本博物學者鹿野忠雄,在研究臺灣與菲律賓島群的生物地理特色之後,延伸了華萊士線忽略的北方島嶼。其中一條切開臺灣和蘭嶼的界線,被稱為新華萊士線(鹿野線)。

船行到某個距離,後方臺灣本島與前方未曾見過的蘭嶼都被吞入灰茫茫的海平線,而我可能正跨越那條隱形的新華萊士線。

在開元港靠岸。我們提著行李下船,陸地還搖晃了一陣子才慢慢堅實。民宿老闆開麵包車載我們到野銀村的民宿,放好行李。此時已經下午,陽光溫柔。我們租機車,沿著環島公路往南騎去。

沿途一方一方水芋田鬆散排列,它不如河岸生長緻密的甜根子草會用葉片摩娑出聲音,或像懸鉤子結出刺激視覺與味覺的果實,芋葉總是安靜成為溶化在焦點之外的散景。然而你很難忽略在路上打盹的山羊。長方形的瞳孔像是橫向的鑰匙孔,由於始終不能解開那種眼神,以致於感覺永遠藏著一些秘密。牠們經常飄動著像曬乾海藻的鬍鬚,顯得若無其事,懷著謎語倒臥在路上,直到機車靠得很近才輕快地跳往山或海的方向。

有位當地朋友說,遊客在商店或餐廳裡吃到的羊肉或芋頭食品,都是臺灣來的。當地的芋頭通常供應給當地人,而山羊多在祭典才會宰殺。

無妨。若硬要讓人在想像或記憶的龐大資料庫裡給蘭嶼幾個標籤,大概不會是芋頭或山羊,我會說是達悟與海。

如果你未曾到蘭嶼或沒受過傷的東海岸,我想你會問我關於海的問題。

請原諒我不能告訴你那是什麼樣的藍。在蘭嶼,偶爾會看到足夠年長的達悟族人,裸著上身,眼睛經常看著海的方向。他們的膚色通常很深,因為曬了幾十年的太陽而足以潛水到陽光微弱的海裡,目光泅泳在礁石間尋找擺動尾鰭的浪人鰺,精剛的臂膀隨時準備與之搏鬥。海是靈魂的供給者與索求者。就像泰雅祖靈棲居在彩虹橋彼端的豐沃森林那樣,達悟的祖靈是往海而去的,那是靈魂離棄肉體後會自然飄往的歸屬之地。

因此我不能告訴你那是什麼樣的藍。那顏色溶入太多靈魂,我不具靈魂的語言沒有能力指認。自小在臺北長大,當城市裡學習到零零碎碎的知識,在腦紋中組織成可以自行運作的系統時,就已經無法真正信服石頭與竹子會化為島嶼居民的先祖;海上鱗片閃閃發亮的飛魚群中,會出現一隻黑色翅膀的飛魚神,小小頭腔承載要傳達給族人的海洋知識。

我想要遺忘自己的名字,帶著城市的氣味丟進海水任它沉積成化石。當達悟人仰頭望向星空,說那是天空的眼睛時,我也想要真的被誰注視著。

那晚,我們因為沒有找到海蛇而經常望著天空。

不是海蛇沒有出來活動,只是我們的眼睛在黑暗處不如貓那樣銳利。夜晚對許多掠食者來說不是休息的時刻。蘭嶼角鴞「嘟嘟霧──嘟嘟霧──」在森林裡交換訊息,偶爾被人類笨拙腳步驚擾起的昆蟲,在死亡隱喻的叫聲裡懷著恐懼飛行;特有的蘭嶼筒胸竹節蟲與蘭嶼大葉螽斯化成竹枝與葉片,隱身在木麻黃與旋花科植物裡。此時球背象鼻蟲毫不焦慮地在葉背或者啃食,或者靜靜棲止。

在中央公路氣象站的圓葉血桐發現第一隻球背象鼻蟲時,好像圖鑑裡的照片突然爬行起來,時間終於開始流動似的。我感到皮膚發麻,身體像是忍受著突如其來的痛苦或快感。不過那確實是所追求的,就像認真閱讀的人總會等到改變心跳的語句那樣。

那幾天經常飄下溫柔得近乎憂鬱的雨,不足以改變行程,只會讓眼睛不容易完全張開。拍照完畢時,也得小心拭去鏡頭上的淚珠。

從大天池下山的下午,天空灰暗的雲層才完全散去。黃昏那麼乾淨,我想找一個涼臺看夕陽。蘭嶼的住家前都有涼臺,長得像架高的木造涼亭,再用一根切了缺口的粗大木頭充作階梯。有些涼臺看起來是給觀光客看海用的,有些則是很特別的場域,就像小時候經過一些宗教儀式的場所,母親說不要靠近那樣。那裡可能有才捕了大魚的潛水員,在夕日方落的海前面,對另一個人講述海上發生的故事,同時飲下從雜貨店買來的米酒,吃著低等的魚(男人吃的魚)。

我一直注意著,然而五天都沒有見到涼臺上的漁人。

到蘭嶼唯一的加油站加滿油後,安安分分找了港口邊適合觀光客的涼臺坐下。由於風已經很小,此處的浪不再有堅定的方向,此起彼落。每個波浪之上都有更小的波浪,那些更小更不規則的波峰交會處,就會形成一枚光點。

放眼望去,一座城市在海上,夜晚的街光閃閃發亮。

真想跳下去啊我心想。

但我既不會潛水,皮膚肌肉也太薄。可能的話,真想抓幾隻龍蝦送給女朋友作禮物。我望著藏匿一切的海,像坐在球場邊看比賽的受傷選手,光想起來,手指就會興奮地發抖。

天黑時我想起小蘭嶼就在南面的海上,於是極目眺望。或許被巖石阻擋或太黑的緣故,沒有找到。小蘭嶼,Jimagawud,達悟族的意思是暗流駭浪的島嶼,或是惡靈的島嶼。然而我有一天必定會渡水而去,臺灣僅存的野生桃紅蝴蝶蘭就在那座比蘭嶼小得多的島上。

蘭嶼特有的珠光鳳蝶

返航的船班在下午,我們將五日來最好的早晨陽光保留予蝶。

第一隻雄性珠光滑翔過去時,由於巨大的翅翼與太迷人的光澤,我與朋友同時叫出聲來。

蘭嶼特有的珠光鳳蝶,是同屬中唯一後翅帶有物理色的蝶,也就是當角度變換時,原本金黃色的後翅會呈現綠色、紫色,或是帶有藍光的珍珠色澤。

一隻珠光鳳蝶忽然停棲在海檬果雪白的花上。相機緊握。投擲無數個快門像拋網。唰唰唰唰唰。檢視網袋裡跳動的大魚,覺得滿意,這是曬在屋子前面會令人羨慕的好魚。

看到常見的烏鴉鳳蝶時,請握好相機,那也是島嶼特有的東西。說特有可能不夠準確,畢竟烏鴉鳳蝶在本島就是相當常見的物種,然而蘭嶼的烏鴉有自己的顏色,翅膀背面的藍綠色鱗粉發達,形成兩道金屬色澤的紋路,因此烏鴉鳳蝶的蘭嶼亞種另名曰琉璃帶鳳蝶。

所謂亞種,仍算同一物種,還有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只是通常由於地理隔離,族群無法與外界交流,遂在孤島之中,物種適應島嶼獨特的環境而獨立演化。他們逐漸辨認可以吃與不能吃的植物,春天與夏天的差別,什麼形狀的雲表示午後可能會下起大雨。他們開始習慣天空經常透明,習慣離開森林就會看到海的日子。如果覺得今天的海上的天氣很好,那就飛行得比平常更遠一點,只要不飛過新華萊士線就行了。琉璃帶鳳蝶若與本島的族群交流的話,翅翼上獨特的,鎔鑄森林與海水的顏色就會黯淡。對族群來說,更多樣的基因不是壞事,只是會令拿著相機的手感到惋惜。島嶼是美麗之始,亦比什麼都脆弱。

民宿老闆娘說年輕一輩的達悟人很多已經不會說母語了,說著,她的眼神就像一個溫柔的嘆息。彼時我打開相機,放大檢視照片,由於琉璃帶鳳蝶翅膀拍得太快,每個細細的鱗粉都留下一段殘影,好像正要一起流浪到什麼地方似的。此時想起曾經問過一位達悟族創作者關於海的問題,他說,以前漁夫劃著拼板船到遠方捕魚,能根據星空辨認返航的方向,就像永遠有一個燈塔在那裡。現在的漁夫很少有這項技能了。

現在蘭嶼確實有一座燈塔,只是捕魚者少了。有些東西總有一天要消失或質變,畢竟他們都有自己的靈魂。並不是為了保存打造拼板舟的技術,或是證明人類有能力自由潛水捕魚而生的。

拍完蝴蝶後,我騎車到售價比雜貨店便宜一些的農會買了飲料。離開時,門口的中年人向我熱情推銷整把的飛魚乾,幾番猶豫,買了一條帶回臺北,讓家人知道我確實去了蘭嶼。

下午老闆開車送我們到開元港,笑著說以後還要再來。提著行李上船,我在甲板架上腳架,留下來的時候太過興奮而忘記拍攝的蘭嶼照片,彼時想起島嶼另一頭的核廢料儲存場前那支面對海洋的笛,會在風吹來的時候,發出迷幻聲音指引方向。

你有聽到那笛聲嗎?

小船在太平洋壓出一輪一輪的白浪。航行過新華萊士線之後,應該就很難聽到那聲音了吧。

【作者介紹】

徐振輔,1994年生,現就讀臺灣大學昆蟲系。熱愛生態、旅行、攝影、書寫。現從事象鼻蟲研究,曾於俄羅斯期刊《Far Eastern Entomologisr》發表新紀錄種赤足郭公蟲。文學創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作品在臺灣多次獲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度十大好書 | 請你來選
    原標題: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度十大好書 | 請你來選 一個真實的北京,不管它如何繁華富麗,路有多寬,樓有多高,地鐵有多快,交通有多堵,奢侈品名品店有多密集,有錢人生活有多風光,這些都只是浮華的那一部分,還有一個更深廣的、沉默地運行著的那部分,那才是這個城市的基座。一個鄉土的基座。
  • 外國文學作品選試題_全國2009年1月自考試卷
    全國2009年1月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試題課程代碼:00534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
  • 外國文學作品選複習匯總
    第二篇:薩福詩《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一)選擇題1.在《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中,緊接著「求你再度降臨,親愛的女神,求你解救我於萬般痛苦之中」的下句是保佑我的一切心願能夠實 現17、「在我的心中啊,盤踞著兩種精神,這一個想和那一個離分!一個沉溺在強烈的愛欲當 中,以固執的官能貼緊凡塵;一個則強要脫離塵世,飛向崇高的先人的靈境。」用這段 話深刻剖析自己性格內在矛盾的人物是浮士德。
  • 被遺忘的黑藍文學,曾經的孤獨陳列館
    等到網際網路崛起後,黑藍又建立了官網、出版黑藍文叢和電子刊物,舉辦過文學比賽,從全國各地尋找到一批與黑藍氣質相投的作者們……我已不記得是從什麼途徑了解到黑藍文學的,但當年它確實以一種刀鋒般的姿態凜冽一現過。黑藍文學主張讓小說回歸小說,在它的官網上用了16句話總結歸納了黑藍的理念,可以說這些理念與不少小說愛好者相背。
  •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一家人》
    會上,2018年首屆志願文學徵文活動獲獎作品名單隆重發布,標誌著由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開展的「志願文學」徵文活動圓滿結束。活動中68位作家深入基層,歷時14天,走訪了西藏、新疆、四川、貴州、寧夏、青海等6省區18個市地州盟、9個研究生支教團、29位優秀志願者代表,總行程一萬兩千多公裡,推出了一批具有思想性、現實性、觀賞性的精品力作。
  • 30.騎煤桶的人-卡夫卡-外國文學作品選00534-2013年版
    可是,對於我的平平常常的請求,他早已麻木不仁;我必須非常確鑿地向他證明,我連一粒煤灰都沒有了,因此對我來說,他簡直就是天上的太陽。我去求他時得像一個餓得天旋地轉的乞丐,跟看一口氣上不來,就要死在人家門口,於是那大戶人家的廚娘決定,把剩下的那點咖啡渣倒給他;同樣,煤店老闆雖然會怒氣衝衝,但在「你不要殺人」這一訓誡的光照下,還是把滿滿一煤鏟進我的煤桶裡。
  • 「臺灣藍鵲」設計者李國欽:兩岸共同把「中國瓷」發揚光大
    ▲李國欽(左)  去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習馬會」,馬英九的見面禮「臺灣藍鵲」瓷器成為兩岸關注焦點。其設計者、臺灣陶藝家李國欽因此名聲大噪,原本專注於島內收藏市場的他,近半年來收到很多大陸陶瓷愛好者的諮詢、訂購。
  • 文學作品「一稿多投」泛濫 一紙聲明能否遏制?
    這發布聲明的45家文學期刊,幾乎囊括了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文學雜誌,可見「一稿多投」已經到了何等泛濫的地步。現在,在一家期刊上看到一篇作品,隔不了多久又在另一家期刊上看到同樣的作品,這樣的事情人們似乎已經司空見慣。過去網際網路不發達的時代,有的寫作者利用各地信息傳播的隔膜,一篇作品分別投給三個間隔較遠地區的文學期刊,拿三份稿費,而各地讀者也還蒙在鼓裡。
  • 再見2020,你好2021:這些文學作品將與讀者見面
    活動中,人民文學出版社介紹了2021年即將推出的重點書,如梁曉聲帶來茅盾文學獎後首部作品《我和我的命》;王安憶的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周大新講述「婚商」的作品《洛城花落》;葛亮「匠人」系列的結集《瓦貓》;邵麗的長篇小說《金枝》等等。同時,茅獎作家李洱也帶了自己的作品《花腔》和《石榴樹上結櫻桃》新版。在活動直播現場,梁曉聲、周大新、李洱與李敬澤分別對談,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感受。
  • 《東曼偉野生鳥類攝影作品選》系列之「白翅藍鵲」
    其作品多次獲獎,他的《東曼偉「非洲馬賽馬拉」攝影作品集》《東曼偉野生鳥類攝影作品選》以及多次舉辦的個人油畫展、攝影展深受人們喜愛。陝西省電視臺、西安電視臺多次為他拍攝專題紀錄片。《西安晚報》《文化藝術報》《東方商旅》等報刊雜誌均刊登過寫他的文章。東曼偉以其對藝術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豐碩的成就,獲得廣大觀者的認可與好評。
  • 文學作品與欣賞者的適當距離
    在作品裡,大多數劇作家都想營造活生生的角色,還想引導觀眾入戲,和角色一起喜怒哀樂。我沒見到作者走出來提醒觀眾,你們是在看戲呢,不要太衝動了。情節小說、敘事散文、紀實文學差不多也是這樣,大都希望讀者投入其中。當年歌德寫了《少年維特之煩惱》,許多失戀的青年人仿照維特的方式自殺,是人們熟知的例子。適當投入就很好,要拉開一點距離。
  • 一篇文章告訴你,什麼樣的松石才是真正的高瓷藍!
    說到綠松石,就會說到高瓷藍,高瓷藍不僅是綠松石品質的象徵,也是顏值的表現。很多人聽過高瓷藍,但是卻不知道什麼樣的松石才能算是高瓷藍。今天小悅cycp1919就跟大家聊聊關於綠松石高瓷藍的知識。高瓷藍松石大多為精品松石,而精品松石不一定就是高瓷藍松石。前面說了,高瓷藍松石是綠松石品質和顏值的表現,那麼既然說到了高瓷藍,那我就分開來講,什麼是高瓷和高藍?1、什麼是高瓷?瓷就是綠松石的瓷度,瓷度就是硬度,光澤度。為什麼稱為瓷度而非硬度呢,因為精品的綠松石成品,從表面看起來有一種瓷器的瓷釉質感,看起來溫潤,摸起來像瓷器一樣滑手。
  • 連接兩岸青年「雙創」夢 泰臺蜂鳥青創體驗營舉辦
    (圖片來源:泰州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8月17日泰州訊 為增強泰州和臺灣兩地青年感情,讓臺灣青年深入感受泰州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由江蘇省泰州市臺辦和共青團泰州市委員會共同主辦的泰臺蜂鳥青創體驗營,8月11日-8月13日在泰州市舉行。
  • 潘石屹對話李敬澤:好的文學作品像一面鏡子,能照出人的精神世界
    1.文學啟蒙來自於哪裡?潘石屹:我生活的村子是一個特別小的村子,在一個山溝裡面,當你一眼望過去四面都是山,生活的空間特別小。因為有了文學作品,好像把我的空間放大了,讓我知道山外的事情。所以我對文學有個情結,特別是茅盾文學獎作品。
  • 浩蕩荊楚間: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小記
    浩蕩荊楚間:第七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小記 董顯亮 2017-08-29 15:14 來源:澎湃新聞
  • 【美的歷程App·藝趣】臺灣藍鵲到底在表達什麼?
    如果說麻雀是小人,那紅嘴藍尾鵲則品性完全相反。它的特點是叫聲難聽,也因此常用來暗示「忠言逆耳」,被認為是敢於直言不諱的忠臣。那麻雀與山鷓,這兩種鳥在講一個什麼樣的事兒呢?乾隆皇帝看明白了:「棘雀愛卑棲,山鷓喜清廓。雀在高棘枝,鷓步低泉壑……常聞古人云:君子慎所託。」大意是:麻雀本來栖於低處,山鷓清高,不齒與小人為伍。現在麻雀在高高的枝頭,山鷓在低處的石頭上,難以飲到泉水……君子要謹所託啊!
  • 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2020-08-02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06巨人傳(節選)-拉伯雷-外國文學作品選00534-2013年版
    我告訴你們,我的好學生,還有若干有空閒的瘋子,你們讀到我寫作的幾本書的奇怪名字,像《高康大》、《龐大固埃》、《酒徒》、《褲襠的尊嚴》、《油浸青豆》(cum cummento)等等,便會毫無困難地斷定書裡面無非是笑談、遊戲文字、胡說八道,因為單看外面的幌子(我是指書名),如不深入研究,便會普遍地認為是嘲弄和嬉笑。但是,這樣輕易地斷定人家的作品,並不合適。
  • 中國第一藍軍旅:我願你踩著我的肩背,高舉勝利的旗幟
    時任機步營營長的他,看看身旁兩個一臉驚訝的戰友,深吸一口氣:「繼續觀察!」此時草原上的風透著絲絲涼意。孟龍還記得那一次在滿廣志指揮下,他帶領的警戒分隊和紅軍分隊在凌晨3點「開戰」。他們利用警戒陣地有利地形,同時安排一小隊兵力打遊擊。天還未亮,紅軍部隊的戰損率已達到30%。孟龍還記得向指揮部報告時,滿廣志那一聲響亮的「好」。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我在花鄉茶谷等李白(外五首)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我在花鄉茶谷等李白(外五首) 2021-01-05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