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實現突破平面光刻限制的超高密度均勻納米線堆疊生長集成技術

2020-10-05 小材科研

順應摩爾定律的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已經推進到N3-5納米技術節點,而其中極深紫外光刻工藝卻成為我國所面臨的「掐脖子技術」之一。隨著平面光刻工藝逐漸逼近物理極限,向垂直z方向要空間,採取更為先進的三維(3D)溝道結構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技術發展主流。近期Global Foundry,Samsung和Intel繼推出了新一代全包裹柵(gate-all-around, GAA)納米線溝道電晶體器件,其中最為關鍵的垂直堆疊納米線溝道(vertically stacked discrete nanowire channels)需要首先進行多層SiGe/Si疊層外延生長,然後通過極深紫外光刻和選擇性Ge層刻蝕等工藝實現。隨著堆疊層數增加(以提供更大電流驅動),其製備成本將不斷提高,並給保持分立溝道尺寸均勻性帶來技術挑戰。與「至上而下」的光刻技術相比,「至下而上」的納米線溝道生長技術則更為高效、精細且富於變化。然而長期以來,由於難以實現精準的空間定位和均勻的尺寸調控,納米線生長技術一直無法規模應用於器件集成。

針對此技術挑戰,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餘林蔚教授和王軍轉副教授提出利用團隊基礎原創的平面IPSLS納米線生長模式,在非晶氮化矽(SiN)/氧化矽(SiO)疊層刻蝕側壁上,通過選擇性刻蝕形成高密度引導臺階,平行生長製備出尺寸均勻()的超高密度(間隔<40 nm)晶矽納米線陣列。研究發現,高密度側壁溝槽對催化銦顆粒的形成具有顯著的調製作用,在氮氧疊層側壁上形成小於銦原子表面擴散長度的溝槽結構是控制納米線溝道均勻性的關鍵,同時突出的氮層寬度對調控相鄰生長納米線結構之間的耦合競爭有重要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此低溫側壁平行生長可以大規模製備多達10層的堆疊納米線溝道結構,其中納米線的直徑、界面形貌和間隔密度可通過氮氧疊層的澱積厚度和刻蝕時間精確調控,從而避免了對高成本Si/GeSi多層疊層外延和極深紫外光刻技術的依賴。通過此技術可以大幅壓縮FET器件的溝道投影面積,有望應用於利用較低光刻節點技術(例如N65~90納米)實現等效於N5節點技術的更高器件集成密度。此項研究建立在課題組近期在3D納米線生長調控的基礎之上(見後續列表),首次展示了精控納米生長技術在高均勻性尺寸調控和大規模三維構架製備上的巨大潛力,其低溫生長技術(<350 oC)也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Monolithic 3D前端-後端器件集成帶來了全新的技術可能和突破方向

圖1:非晶氮化矽(SiN)/氧化矽(SiO)超晶格側壁調製生長超高密度均勻堆疊矽納米線陣列結構。

圖2:堆疊納米線生長製備基本流程,以及與傳統FET器件結構和生長模式的比較。

圖3:堆疊納米線生長結構表徵和尺寸調控統計分析。

工作近期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納米快報》上:Unprecedented Uniform 3D Growth Integration of 10-Layer Stacked Si Nanowires on Tightly Confined Sidewall Grooves, Nano Letters 20 (10), 10.1021/acs.nanolett.0c02950 (2020)。其中,博士生胡瑞金同學為第一作者,王軍轉副教授和餘林蔚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學徐駿教授、施毅教授和陳坤基教授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相關技術成果已經通過與華為公司合作共同提交申請了多項技術專利。該項研究工作受到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和雙創人才計劃資助。

來源:南京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2950

相關焦點

  • 南大博士攻克光刻技術,西電學霸為國創「芯」
    正是人才的流失,才導致了我國晶片關鍵領域的技術難與實現突破,長期以來,只能購買歐美的晶片和零件,據悉,晶片已經超過能源成為我國進口數量最多,花錢最多的大宗商品。要想實現晶片技術的突破,就必須加強人才的培養,保證培養的人才為我所用。
  • 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特別是,三元合金InAsSb納米線除了具有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和極小的有效質量外,其可調的帶隙以及電、光學性能使其成為紅外探測器的理想材料。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外來Au催化的氣-液-固(VLS)機制製備納米線,但Au催化劑能在半導體材料中形成深能級複合中心,這將大大降低器件的性能。因此,發展無Au催化納米線的製備技術尤為重要。
  • 香港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基於納米線陣列視網膜的球形仿生人眼
    「這項工作的核心突破點是以納米線仿生人眼視杆細胞,然後把高密度納米線陣列組裝在半球形的多孔透明絕緣模板來仿生人類視網膜。」 論文通訊作者範智勇教授表示,「我們使用了離子液體模仿人眼中的玻璃體,還開發了不同的背接觸電極技術,最終構成與人眼結構極為相似的視覺系統。」
  • 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劉開輝教授等《自然·納米技術》:光纖內二維材料的均勻生長實現超高非線性
    在目前的製造技術中,非線性是通過將非線性材料注入到纖維或製造微結構纖維等途徑來實現的。然而,這兩種策略都存在低的光學非線性或設計靈活性差的問題。將二維材料應用於非線性光纖主要有兩個優勢:(1)原子尺度的薄層不會破壞光纖中的高質量波導模式;(2)光纖內增強的光-二維材料相互作用可以誘導超高的非線性光響應。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在範智勇、顧磊磊等人的工作中,他們打破常規,將柔軟的鋁衝壓為半球狀,採用一種 「陽極氧化」 的技術將其轉變為相應形狀的多孔氧化鋁納米模板,之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將納米線長在納米孔道內,從而形成高密度、半球狀分布的半導體納米線陣列,用以模仿核心視網膜,之後配合離子液體、液態金屬等新型材料,結合 3D 列印等新興科技,成功製備出球形電化學仿生眼
  • 中國科學家發明納米線仿生眼球,被評為該領域數十年來重要突破
    在範智勇、顧磊磊等人的工作中,他們打破常規,將柔軟的鋁衝壓為半球狀,採用一種 「陽極氧化」 的技術將其轉變為相應形狀的多孔氧化鋁納米模板,之後採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將納米線長在納米孔道內,從而形成高密度、半球狀分布的半導體納米線陣列,用以模仿核心視網膜,之後配合離子液體、液態金屬等新型材料,結合 3D 列印等新興科技,成功製備出球形電化學仿生眼,這一突破性方法有望使機器和人獲得接近人眼的高性能視覺
  • 深度解讀提高晶片計算的密度電晶體堆疊技術
    打開APP 深度解讀提高晶片計算的密度電晶體堆疊技術 機器之心 發表於 2021-01-06 16:31:20 兩種電晶體一起造
  • 希達電子:倒裝LED COB是超高密度小間距顯示的未來
    中央電視臺2007年11月16日新聞聯播報導《世界首臺LED「集成三合一」顯示屏在我國誕生》(圖1);2008年《2008科學發展報告》介紹了高清晰LED全彩色集成三合一顯示屏,使中國第一次站在世界LED顯示領域的最前沿;2014年進入規模化應用;伴隨COB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市場對COB技術的逐漸認可,2017年希達電子作為牽頭單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重點專項(指南6.5)超高密度小間距
  • 英特爾推出「積木」堆疊封裝,實現SoC級性能,成就無限創意
    隨著晶片與電子產品中高性能、小尺寸、高可靠性以及超低功耗的要求越來越高,促使先進封裝技術不斷突破發展,同時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5G網絡、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加持下,使得三維(3D)集成先進封裝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集成電路技術按照摩爾定律飛速發展,封裝技術突飛猛進。
  • 半導體大廠們掀起「3D堆疊大戰」,3D晶片堆疊技術到底是什麼?
    3D晶片堆疊技術之戰正在國際大廠間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中國本土企業也在開始追趕這一熱潮。NcyEETC-電子工程專輯去年12月3日,武漢新芯對外宣布稱,基於其三維集成技術平臺的三片晶圓堆疊技術研發成功。此次武漢新芯的晶圓級集成技術可將三片不同功能的晶圓(如邏輯、存儲和傳感器等)垂直鍵合,在不同晶圓金屬層之間實現電性互連。
  • 我國科學家研製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王振洋研究員課題組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的提升。
  • 微電子所在新型矽基環柵納米線MOS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環柵納米線器件由於具有更好的溝道靜電完整性、漏電流控制和載流子一維彈道輸運等優勢,被認為是未來可能取代FinFET的關鍵架構之一。近年來,將理想環柵納米線結構和主流FinFET工藝結合發展下一代集成技術已成為集成電路深入發展的研發關鍵熱點之一。
  • 中科院研發者回應5納米光刻技術突破ASML壟斷
    目前主流的28納米、40納米、65納米線寬製程採用的都是浸潤式微影技術(波長為134納米)。但到了5納米這樣的先進位程,由于波長限制,浸潤式微影技術無法滿足更精細的製程需要,這是極紫外光刻機誕生的背景。而中科院研發的5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的主要用途是製作光掩模,這是集成電路光刻製造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也是限制最小線寬的瓶頸之一。
  • 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受技術水平所限,當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制約了微藻的工業化應用。上述聯合團隊的科研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富油柵藻的超高密度培養。
  • 黑色矽管上的CVD生長碳納米管分支,在寬波長範圍內實現超高吸收
    本文要點:一種通過在黑色矽側壁上集成黑色矽莖和CVD生長的緻密CNT來構建高性能黑色矽碳納米管雜化結構的方法。成果簡介 一種黑色矽碳納米管(bSi-CNT)混合結構,可在寬波長範圍(300–1200 nm)內實現超高吸收。通過均勻地塗覆Fe催化劑/化學氣相沉積(CVD),CNT在整個黑色矽莖上緻密生長。
  • 查IC網分享異構集成與集成電路封裝技術的演進
    不是摩爾定律的延續嚴格地說,摩爾定律是一種觀察定律,它要求集成電路中電晶體的密度每兩年翻一番。電晶體的集成密度在二維受到限制,這主要是由於柵極長度收縮的減緩,所以才開始使用三位技術。堆疊式內存作為3D晶片就是一個例子,多層相同技術的堆疊,增加了整合密度。「超越摩爾定律」指的是功能密度的增加,將多種技術集成到一個複合器件中。
  • 合肥研究院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振洋團隊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採用雷射誘導加工法,將聚醯亞胺前驅體直接原位轉化為石墨烯晶體膜;針對其直接用作儲能電極時所面臨的體積效應技術瓶頸,通過優化前驅體的分子構型和熱敏感性,大幅增加了雷射與聚合物薄膜的作用深度,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提升。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突破西方壟斷?實情是這樣
    中國以舉國之力投入晶片(晶片)研製,但作為生產高端晶片的必要設備,最先進的光刻機仍由西方壟斷。 中國科學院早前發表論文,介紹最新研發的一種「5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燃起國內晶片業起飛的希望。 但事實證明仍空歡喜一場,負責撰寫的中科院學者昨日(1日)開腔,形容是外界誤讀。
  • 中科院5nm光刻技術突破西方壟斷,實情是怎樣的呢?
    中國科學院早前發表論文,介紹最新研發的一種「5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燃起國內晶片業起飛的希望。但事實證明仍空歡喜一場,負責撰寫的中科院學者昨日(1日)開腔,形容是外界誤讀。 該篇論文7月發表,隨後在國際知名期刊《納米通訊》(Nano Letters)刊登。
  • 光電集成技術研究綜述
    未來的競爭將主要體現在「下一代超大容量光傳輸和光接入」、「高密度、高帶寬、低延遲、低功耗的新一代數據中心光互連」、「新型可見光通信」和「空天地一體化光傳輸」等多種平臺建設。如何實現尺寸可控、排列有序的III-V族半導體量子點生長,一直是業內研究的熱點。光定向傳輸領域目前主要研究採用深紫外光刻、電子束光刻(EBL)、納米壓印等技術加工III-V或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模板製備光學設計的周期陣列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