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作家霜韋】彼此看不清的孤獨(同題小說)

2021-01-20 七顆蔥


霜韋

       

今天天氣晴朗,晚上找不見月亮。

我覺得有必要去看一看我的鄰居。

嚴格來說,我並不認識她,甚至沒有見過她——也不能這樣說,至少通過窗上模糊的玻璃我看到過她的形狀。當然,我不能相信窗戶,也不能迷信自己眼神的判斷。有一次,她靠在我的窗前,我注意到那個肥碩肩頭上繡有一朵若隱若現的粉色花朵,它令我瞬間勃起,久違的亢奮感直教我手腳冰涼。

如果不是因為她是個女人,我懶想起這些和此時此刻想要看一看她的衝動——事實上,她是不是女人,也歸於我一廂情願。我們住在同一棵樹上一牆之隔的兩個籠子裡——我要提醒你,這些文字並不是一篇童話的開始,我們並不是鳥類。

這個世界生了病。空氣中充滿了氣味香甜但一旦吸入便幻覺叢生的氣體;距離地面越近,會瀰漫越來越厚重的具有強酸腐蝕作用的濃霧;所有聲響都會令我們脆弱的耳膜苦不堪言;地上長滿了巨大食人花,它會吃掉我們,我們也會吃它,它們與人類是相依為命的食物鏈,以至於我不願意去想像自己吃的是人肉還是植物的軀幹。

我們長年累月地呆在籠子裡,混吃,等死,唯一的樂趣,就是眼睜睜地、慢慢地將自己的想像力扼死。

我們只是骯髒畜圈裡豢養的一群待宰羔羊。為了證明自己仍然活著,時不時需要小心翼翼地咩咩叫著撒上一兩聲嬌,然後主子們心情好的時候會隨後丟下來幾塊吃剩的骨頭。

但我今天要出去走走,權且算是為了愛情吧。首先,我要裹上足夠厚的防護服,厚到食人花一口咬下去無法判斷我是行走的垃圾還是汁鮮味美的食物的程度,為了破壞口感,防護服的夾層裡注滿了令人作嘔的液體;其次,我得套上巨大的面罩,面罩上往往勾畫著一幅到幾幅故弄玄虛的茶香嫋嫋或風光旖旎的畫面,如果體力夠好,可以安裝一個小機關,隨著手指撥動,能夠實現畫面的切換,一句話就是到死都不忘裝逼;然後,匕首柴刀火種乾糧水袋氧氣桶等等都是必備品,否則,遇上小怪獸怎麼辦?迷了路怎麼辦?走得太遠供氧不足怎麼辦?需要提前預防的事宜太多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我還是懂的。

人人出門都這樣,醜陋的人之間彼此無需羞恥。

為了減輕負重並防止脫落,防護服需要用鞋釘固定到鎖骨上,這個過程需要獨居的我自主完成,後來我發現我有些期待冰涼的金屬穿刺血肉的感覺——當身體開始自作主張時,疼痛的召喚總是令我們興奮得不能自已。

老人們會告訴你,時間長了習慣了就好了,釘子會慢慢和血肉長在一起的。

當我一個人浩浩蕩蕩地推開屋門,另一扇門也正在打開,看到她艱難地轉過身來,而且正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是我覺得索然無味。

我張大嘴巴,用不加掩飾的猥瑣表情大聲喝道:我——愛——你——

低下頭時,我順嘴又說了一句日你媽的。

我知道我們無法聽到彼此的聲音,但我的膽量依然不足以支撐我吼出心底的渴望。

人人都是瘋子,孤獨是什麼?我已經心花怒放。

歡迎關注純文學公眾號「七顆蔥」

投稿郵箱:qikecong123@163.com




相關焦點

  • 一部與孤獨有關的電影——《質數的孤獨》
    該電影產自義大利,改編自義大利作家保羅·喬丹奴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愛麗絲和男主人公馬蒂亞在童年傷痛中掙紮成長,彼此羈絆的故事。該小說曾獲得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獎。本片曾入圍第6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第1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男主人公馬蒂亞從小天資聰穎,成績優異,卻因智力發育不全的妹妹米凱拉而備受羞辱,父母把照看妹妹的重擔都擔在馬蒂亞身上。
  • 加西亞·馬爾克斯:活著為了講述|作家|孤獨|加夫列爾·加西亞...
    作為一個22歲就寫出《枯枝敗葉》的年輕作家,他有著過人的天賦、靈活的腦筋、不自我設限的開放、主動嗅捕靈感的敏銳,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什麼是——愛,並親自演繹這個人類永恆嚮往卻輕易摧毀的主題。他用活蹦亂跳的生花妙筆,譏諷金錢的傲慢、物質的木訥、權力的孤獨,他替人類惋惜愛的缺失、生命的呆滯、靈魂的枯萎,他傾盡全力描繪孤獨的本質與派生,卻又滿懷悲憫地試圖用愛的詩句拯救這無藥可救的孤獨。
  • 讀書 | 《 質數的孤獨 》:兩個質數,代表兩個不幸的小孩,兩個孤獨的少年、兩個脆弱的大人
    每天只需10分鐘收穫一天所需閱讀營養掃描上圖二維碼 識別加入👆01內容介紹《質數的孤獨》是義大利八〇後作家、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的處女作。他們都有痛苦的過往,同樣孤獨,同樣無法拉近和其他人之間的距離。從少年到成年,他們的生命不斷交叉,努力消除存在於彼此間障礙,相互影響又彼此分離,就像孿生質數,彼此相近卻永遠無法靠近。
  • 如何做到不害怕孤獨和死亡?科學認識是關鍵
    如果你也被人生中遇到的這些問題所困擾,推薦你看《好的孤獨》這本書,書中告訴我們:孤獨和死亡並不可怕,之所以會害怕,原因在於對它們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作者陳果是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從2010年起,她的課堂視頻《關於愛情》以及《孤獨與寂寞》等被學生上傳到網絡,迅速傳播開來,廣受好評。
  • 無法逃避的孤獨
    我百度了這個作家的人生經歷,得知他是一位波蘭籍猶太作家,生命不長,50歲那一年不幸死在納粹的槍口之下。他生前默默無聞,是一位卓越的畫家。一生作品很少,但死後名聲大震,被譽為「與卡夫卡比肩的天才作家」。初看這篇小說,便會被小說中柔軟流暢的敘事和奇特的比喻所驚豔到。接二連三的比喻給視覺造成強烈的衝擊力,這幾乎很難在其他作家作品中見到。
  • 【蔥作家吉汗】尚未完成一頁書稿
    用古人的原話說,就是「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兼忘」我就是瘦老頭,瘦老頭就是我,彼此之間已經難分難解,作品裡外界線模糊。換言之,自己在寫筆下的作品,筆下的作品也在寫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寫作就是寫作者的一種精神救贖。於是,當我觀察著這面鏡子,根據行文語感,下意識推測鏡子只是假象,很可能就是一扇隱門和一道機關。不知不覺,我和瘦老頭同時走近那面鏡子。
  • 改編老電影《荒原狼》,看懂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孤獨哲學
    我是小樹,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大學裡最喜歡的作家赫爾曼黑塞.遇到黑塞是大一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管理員桌子上摞一堆書,在管理員掃書的時候,順便在書桌上拿了一本《荒原狼》。從此開始了我大學四年讀赫爾曼黑塞的時光。隨後自己就去找了這部電影來看。
  • 科學網—有一種孤獨叫質數
    深刻感受著孤獨的同時,喬爾達諾也體驗著一種陪伴,「我寫出了關於孤獨感的小說。我創作的人物在看著我,他們十分生動,如果能充分認識到孤獨的重要性,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本報見習記者 張晶晶 保羅·喬爾達諾來自義大利,他是粒子學物理博士,同時也是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文學獎」史上最年輕得主。
  • 《心是孤獨的獵手》:太深太久的寂寞盡頭就是那宿命的孤獨吧
    關於卡森·麥卡勒斯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於喬治亞州府哥倫布,十七歲時本來打算去紐約朱利亞德學院學習鋼琴,後來改變主意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夜校學習文學創作,十九歲開始構思,二十二歲完成《心是孤獨的獵手》的創作。
  • 80後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講述孤獨之強大
    《黑與銀》是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繼《質數的孤獨》以來又一部訴說愛與孤獨、直擊心靈的力作。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名不善交際的物理學家,為大學的合同能否續約而倍感焦慮;妻子諾拉則是一名熱情外向的室內設計師,擁有將人拉出「洞穴」的融融暖意。
  • 專訪| 喬爾達諾:物理學的訓練使我精準表達孤獨時刻
    從理科文藝青年到獲獎專職作家,喬爾達諾身份的轉變,將給他的小說帶來怎樣新的變化?《質數的孤獨》分享孤獨的成功,能否重現於《黑與銀》中對愛的論證?後物理學家時代,我們從小說家聊到小說,重新認識喬爾達諾。新京報:成為職業作家後有什麼新的感覺?喬爾達諾:我喜歡沉浸在寫作當中。成為一名「職業作家」,對我而言只意味著一件事:允許把我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閱讀、研習和寫作中去。我覺得這才是我一直都渴望的生活方式。
  • 《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走向群體本就是妥協,因為孤獨才是常態
    總的來說,《心是孤獨的獵手》就是一本野心勃勃的作品,我們一向都知道,人的處境、社會的處境、宗教的處境、政治的處境這些宏大的命題大多是作家避之不及,因為一旦觸碰很容易碰一鼻子灰,可是麥卡勒斯這個二十歲的小姑娘,卻從容不迫地把它們融匯到自己的書裡來,並且毫無天真矯揉的成分。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20個字,卻深刻地寫盡人生孤獨
    三毛曾說過:我的看法是除了中國的《紅樓夢》之外,在西方作品裡,《百年孤獨》是這百年來極有趣的一本書,它可以讓每個人閱讀、了解和欣賞,讀他這本書,如入幻境,痴迷忘返茅盾獎獲得者麥家曾說:「二十世紀後半葉,如果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馬爾克斯;如果只有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
  • 馬爾克斯影響過的中國作家_網易新聞
    餘華最崇拜作家的就是馬爾克斯,從餘華的作品裡尋找馬爾克斯的影子應該俯拾皆是。《在細雨中呼喊》的前面部分,有關「我」的奶奶與爺爺的描寫,就很像《百年孤獨》裡描寫人物的感覺,結尾也很像《百年孤獨》的結尾,都是一個輪迴,沒完沒了的輪迴。
  • 一早讀書|《心是孤獨的獵手》,生活已不易,且行且珍惜!
    怪東西從腦裡不斷的翻湧,卻無法撫慰自己一再孤獨的內心。城市很擁擠,內心卻無比的空曠,孤獨大概就是這樣吧。有一個作家,她一生只寫一個主題——孤獨。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天才女作家,但是,她的一生卻飽受病痛的折磨,15歲時患風溼熱,但被誤診誤治。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保羅·喬爾達諾則在《質數的孤獨》中描述了孤獨的一代,他們出生成長在上個世紀80年代後,生活和平富足,卻由於各種原由拒絕與世界溝通,或被世界排斥,而不得不如質數一樣,永遠孤獨。義大利80後帥哥保羅·喬爾達諾是粒子物理學博士出身,處女作《質數的孤獨》一經出版便獲得義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獎,顯示了他獨特的文學才華。作為小說,《質數的孤獨》結構簡單,故事情節清晰明了,讀起來流暢自如。
  • 孤獨的獵手:愛德華·霍普
    街上的空蕩更顯得這四個人的孤獨。這幅作品成為後續無數的藝術家再創作的靈感來源。1966年,波普藝術家喬治·席格(George Segal)的情境雕塑創作出夜鷹式的疏離。1984年,奧地利藝術家戈特弗裡德·郝文(Gottfried Helnwein)的畫《綠日的碎夢》也源於此畫。
  • 甩蔥歌裡甩的,到底是哪根蔥?
    甩蔥歌甩的,當然是蔥啦?其實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讀懂村上春樹的那種孤獨!且聽風吟,靜待花開……
    村上憑藉這部小說拿到了日本獲第23屆「群像新人獎」,這部中篇小說是村上走入作家殿堂的入場券,也是此後村上的書迷飲下的第一本青春的烈酒。這本小說我第一遍沒有看懂,第二遍之後才隱隱有了自己的感覺。原本今天我打算鬥膽寫一篇關於《且聽風吟》的書評。無奈筆力綿薄,無處著筆。姑且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誰也不能槍斃孤獨——評《質數的孤獨》
    孤獨是附麗於浩茫宇宙而存在的永恆命題,從人類誕生伊始,織成一張細密的羅網,覆蓋在萬物之上,直至世界終點。千人千面,而一千種人便有一千種孤獨。對於布考斯基來說「一天不獨處,我就會變得虛弱。我不以孤獨為榮,但以此為生。」而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寫到「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置身於人群之中,卻又得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