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能否豐產與其葉片、芽、花蕾有著密切的關聯。葉片是樹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供應樹體所需要的養分;芽是獼猴桃的臨時器官,具有種子的相關特點,來年能否豐產可通過此特徵提前觀察;獼猴桃的花是雌雄異株品種,需要通過搭配授粉樹進行配種才能正常掛果。那麼獼猴桃的這三個部位分別具有怎樣的作用與特徵?對獼猴桃生長豐產有什麼幫助呢?接下來就跟著小果一起來看看吧。
獼猴桃集呼吸、蒸騰、光合作用為一體的場所——葉片。它具有怎樣的特徵?由什麼組成的?
一、獼猴桃葉片的形態特徵
獼猴桃葉片大而厚,扁圓形近圓形,間或扇形,長10.6~18.7釐米,寬12.8~21.8釐米,葉形指數(葉長:葉寬)0.82左右,基部心形或相交,兩側對稱,先端圓形,小鈍尖形或微凹陷。
葉面暗綠色,有光澤,無毛。葉緣基部無鋸齒,中、上部鋸齒亦甚小,呈尖狀褐色;葉脈為有明顯主脈的羽狀網脈,葉為背腹型,葉脈突出於葉背,葉背主、側脈白綠色,密被白色極短柔毛;葉背灰綠色,密被灰白色星狀毛;葉正面略呈凹凸不平,葉片幼小時有毛,尤其沿葉脈毛多,主、側脈綠色,成葉時毛不明顯,側脈每邊5~7條;葉柄淺紫紅或青綠色,有茸毛,長6.5~11.1釐米,粗約3毫米,葉柄比率(葉柄長:葉片長)0.60左右。葉成2/5或2+3式的螺旋葉序長在枝上,在樹冠中葉子的方位斜角度為29°~33°。
二、獼猴桃葉片的構造
葉柄:獼猴桃葉柄與莖相似,可分為表皮、皮層、維管束和中央薄壁組織。
葉柄橫切面基本上呈五角形。表皮上除表皮毛外,無其他附屬物;皮層由10餘層細胞組成,靠近表皮的細胞排列整齊,胞壁加厚,以內的薄壁細胞排列疏鬆;具胞間隙維管束形成連續的環,略呈腎形,由初生木質部和初生韌皮部構成,無形成層;中央薄壁組織區,位於大型維管束環的中央,由大型薄壁細胞構成,其中還有一小維管束。在大型維管束外面還有三個小束,各維管束均無次生構造。
葉片:葉片構造分為上、下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
上、下表皮均由一層細胞構成。上表皮薄薄地角化,由長方形細胞組成,上表皮上無附屬構造。下表皮細胞比上表皮細胞大,不規則。下表皮上有氣孔,氣孔室小;葉背上凸出的葉脈上有較粗的毛,毛基多細胞,毛基以上單細胞。皮層、初生韌皮部和中央薄壁組織均有許多大型異細胞。
葉肉由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構成。柵欄組織具兩個柵欄葉肉層;海綿組織豐富,為薄壁細胞,充滿細胞質,有小胞間隙。大型針晶異細胞發生在柵欄和海綿組織之中和二者之間,以及葉緣鋸齒及毛中。
獼猴桃的生殖場所——芽
獼猴桃的芽外面包裹著3~5片具有鏽色毛的鱗片,著生在葉腋間海綿狀芽座上,由苞片、葉原體和生長點構成。
通常一個葉腋中有1~3芽,中間為正芽,兩側為副芽,呈潛伏狀。正芽易萌發成為新梢,副芽多成為盲芽而不萌發,只有在正芽受傷或枝條短截時副芽才可能萌發。
按芽的性質可分為葉芽和混合芽。苗期和徒長枝上的芽多為葉芽,瘦小,只抽生枝而不結果;成年樹上粗壯的營養枝或結果枝的中、下部的芽多為混合芽,芽體飽滿肥大,既長枝又開花結果,萌發後先形成新梢,再在新梢中、下部的葉腋間形成花蕾,開花結果(雄株只開花)。
已開花結果部位的芽很難再萌發,而成為盲芽。上述飽滿芽也有少量是葉芽,萌發後長成較長的粗壯枝條,當年雖不開花結果,但發育成來年的結果母枝,在母枝的葉腋處生成很多肥滿的混合芽,為來年形成大量結果枝奠定基礎。
獼猴桃的繁殖器官之一——花
獼猴桃為雌雄異株植物,花為單性花,雌株上開雌花,雄株上開雄花,兩種花的外形相似,外表上看都是兩性花。兩種花的萼片和花瓣相似,但雄花的雄蕊長於退化雌蕊,雌花的雌蕊長於退化雄蕊。雄花的退化雌蕊、子房與柱頭萎縮,子房室內無胚珠而不孕;雌花的雄蕊退化,花粉敗育,內含物少,幹秕而不育。
一、獼猴桃花的形態特徵
單生花和二歧聚傘花序同時並存,有側花2朵,少有1朵。花冠直徑3~4.5釐米,花白色,開花後約1日變為金黃色,平均有5~7個花瓣,多為6個,闊卵形,尖端圓,基部有淡粉紅色暈的短爪,花瓣長1.7~2.0釐米,寬1.5~1.7釐米,有放射狀條紋。
花絲白色至淺黃色,大約50~65枚,長約8毫米;花葯黃色,箭鏃狀;花柱白色,約35枚,長約6毫米,柱頭稍膨大;萼片6~7瓣,一般為6瓣,基部連合,橢圓形或卵圓形,密被黃色短絨毛,宿存,長約10毫米,寬約7毫米。花梗綠色,被褐色絨毛,長3~4.7釐米,平均約3.7釐米。子房圓球形或橢圓形,密被白色柔毛,直徑約8毫米,子房內紅色花色素明顯。花盛香,雄花比雌花更香,但無花蜜產生。
二、獼猴桃花的五個構造
花柄:花柄類似莖的構造,由表皮、基本組織和維管束構成。表皮細胞一層,薄薄的,角化,並有多細胞毛。表皮下由8~10層薄壁細胞構成的基本組織即皮層;有維管束兩個,呈彎月形,外緣為初生韌皮部,內緣為初生木質部。導管串生,每3~5個連在一起,每行導管之間有薄壁細胞間隔,無次生組織。兩個彎月形維管束相對而生,其間有多層薄壁細胞相隔,與其它薄壁細胞相通。在皮層、初生韌皮部和中央薄壁組織中含針晶狀結晶、菱狀結晶或單寧。
萼片:萼片由表皮、薄壁組織和維管束構成。上、下表皮向外突出形成多細胞表皮毛,遠軸的下表皮有不規則的氣孔(每14個/平方毫米左右)。表皮內為基本組織,即萼片的葉肉,由大約20層薄壁細胞組成,呈不規則的海綿狀,外部3~4層富含葉綠體,有明顯胞間隙。維管束由1個大束及6~8個小束構成,束內無次生構造。導管附近有巨大的針晶細胞,萼片尖端有單寧細胞。
花瓣:花瓣由表皮、薄壁組織和維管束構成。表皮無毛。花瓣中央為多層細胞,向兩側依次遞減。維管束16~20個,具初生結構。花瓣肉(葉肉)由約12層含有巨大針晶細胞的薄壁組織細胞組成,遠軸表面具不規則氣孔。
雄蕊:可育雄花花絲表皮無氣孔,表皮內為基本組織,其中有一個維管束,散生2~3個大型異細胞。花絲長,纖細,白色帶淡綠。它們背部與黃色、丁字著生的花葯中部相連。花葯4室,長圓形,花絲頂端延長成為藥隔,隔內有異細胞,其內的維管束與花絲維管束相連。花葯最外層是厚壁表皮細胞,向內是木質化加厚的纖維層,有1~3層殘留的中層和氈絨層細胞,藥室內生成大量花粉粒。
雌蕊:可育雌蕊子房約有35~40個心皮,下部聚合形成合生的上位子房。子房外表具不規則氣孔及多細胞毛,長2~2.4毫米。中軸胎座。每一心皮靠中軸有一個大型維管束,靠外壁有不連續的一圈小束,各心皮之間還有小束。其餘為薄壁細胞,其間散生有少量大型異細胞。每一心皮有連在中軸上的兩列10~20枚單珠被的倒生胚珠,株柄基部有一個維管束。花柱多如心皮並分離,宿存或脫落,輻射狀。花柱上部變寬,形成具明顯中心溝的V形柱頭。表面具乳頭狀突,柱頭乾燥,沒有任何液體分泌物。乳突下是一層皮下細胞,再下是一柱延伸入花柱管的傳遞細胞。
三、後含物(單寧和針晶細胞)
獼猴桃的雄花和雌花的各個部位都含有單寧細胞,在雌花和子房中最多。維管束也含單寧,花葯、花柱和柱頭(尤其是乳突)的表皮均含豐富的單寧。
花的各個部位中,均具伸長的針狀結晶細胞(大型異細胞),尤其是花梗韌皮部、皮層、花託、花瓣、花柱及子房壁中具大量針晶細胞。針晶多呈簇生狀。降解成小而不規則的結晶(晶砂狀)也見於花的各個部分。針晶被認為是草酸鈣的結晶。雄花和雌花均未發現花蜜,但有明顯的香味,雄花比雌花更香。
以上就是關於獼猴桃三個重要部位的介紹,要想通過種植獼猴桃增收致富,就要詳細的掌握其生長習性,了解它的各個部位特徵與構造,才能在後期的管理中輕鬆豐產。今天的技術分享就到這裡,關於更多果樹的種植管理新技術,可以關注『蜀鄉小果』長期免費學習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