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為五條人拍攝紀錄片,玩世不恭的他們這次走心了

2021-01-15 JamMusic

大家好,我是海馬。

隨著近兩年《樂夏》爆火,很多獨立音樂人及樂隊走紅。

越來越多的主流傳統媒體平臺,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

央視也不例外。

前有2018年的《超級樂隊》,後有《唱過夏天——2020流行音樂大型演唱會》。

最近,我發現了一檔由老狼配音、聚焦於帶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民謠音樂人的央視紀錄片——《踏歌行》。

該系列紀錄片一共7集,每集講述了不同極具地域特色的民謠音樂人及樂隊,表現出他們對這個時代的冷暖與掙扎。

那今天我就與大家聊一下五條人與衣溼樂隊主唱遊淼。

他們在演出中是隨性的、不羈的、玩世不恭的。

然而我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了他們在保留上述特質的情況下,卻多了一份飽經滄桑之後的一絲沉穩。

五條人這哥倆變得深沉,仁科走心了,阿茂也換上了皮鞋。

先說一下五條人這哥倆。

開頭伴隨著這首《老鼠影》,老狼緩緩說道:

「那個叫做海豐的縣城,那個無數人共有的身份——小鎮青年。」

五條人多年之後回到家鄉的小縣城,卻發現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海豐。

阿茂率先來到了自家的老宅。

幾十年過去了這裡也僅僅只剩一戶人家,出生的房子也早已被拆。

想起30年前這裡人氣還很旺,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人開始向外搬遷,留下的也只是破房爛瓦。

連曾經大家都會去祭拜的祠堂,也都被鐵門封了起來。

隨後,仁科來到縣城的中心,呆呆地望著正在施工拔地而起的高樓。

他開始對這座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感到陌生,站在這裡還有一絲手足無措的感覺。

「這好像對我來說,一個新城市似的。」

就像節目中老狼的旁白:

「在劇烈的城市蛻變中,遊子和故鄉相對無言,漸行漸遠。」

「正如他們遠離故鄉一樣,故鄉也在遠離他們。」

仁科此時面對著鏡頭,說起了自己的過去……

「所以我當時離開的時候,我不是說想要更好的發展,我根本不是。」

「我覺得沒意思。」

小學四年級,因為父親生意失敗,他隨父母從海邊小鎮捷勝逃債到了海豐。

每次好不容易熟悉了一個環境,卻又害怕各路討債的人上門找麻煩,所以就得不停的搬家。

這對仁科的童年造成了極大的陰影,同時也為他之後逃離這座小縣城埋下了伏筆。

「海豐是一個煩躁的少年。」

「可能是我當年的煩躁,而且我是個少年,可能我把自己的感情安在這個城市。」

17歲時,他和縣城大部分年輕人一樣,每天兩點一線的在一家貝雕場工作。

這份工作雖然賺的不多,但不至於讓你餓死。

但此時的他早已厭倦了這裡的一切,索性辭職與阿茂一起去大城市看一看。

他們剛來到廣州擺過地攤、跑過場子、與11個人住過不到50平的小房間。

在仁科和阿茂看來:

在當今這個社會中,即使在夾縫中生存,但還不至於活不下去。

兩個人僅僅就是為了逃離那枯燥、庸碌的日子而離開的,可能他們也沒想到自己最後以音樂為生。

故鄉往往是離開了之後,才可以更能看清它。

他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外地寫的,但故鄉的印記始終揮之不去。

正如第一張專輯《縣城記》裡,多用方言來講述著「海豐」這座縣城裡的人和事。

「就是離開了以後確實這樣,你慢慢地可能還要產生感情。」

他們的音樂,和自身的經歷、所見、所聞、所感是高度契合的。

「藝術源於生活」這句話在五條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只有真摯的作品,才最容易讓大家產生共情。

在他們的歌中,很多人非常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為「小鎮青年」的標籤,從未在我們身上抹去。

不僅是他們,在該系列紀錄片的第四集,也說到了衣溼樂隊主唱——遊淼。

他有著和「五條人」類似的經歷,唯一不同的是,在他心裡可能會更加討厭那種庸碌、平淡的生活,甚至帶有一絲仇恨。

遊淼是一名獸醫,也是一位樂隊主唱。

這兩種身份的不停轉換,貫穿於他全部生活。

「正是因為你平時都是一個保守的人,所以你才需要在舞臺上去釋放那些情緒。」

他從小就是在父母面前是個好兒子,然而在外面就完全放飛自我。

直到現在,依然是這樣。

每一次遊淼回家面對父母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說錯了那句話會使父母爆發。

而且父親從小就反對他玩音樂,在乎的只有那試卷上的分數。

童年裡的壓迫感,讓他的性格越來越叛逆。

2004年他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宜賓,獨自去珠海闖蕩。

走的時候沒有一絲留戀,只想儘快逃離父母的控制、庸碌的生活。

這首《放了我》,完全唱出了遊淼當時內心的掙扎。

我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求你們放了我

求你們放了我

樂隊是來到珠海之後成立的,其他成員也都生活在本地,但遊淼幾乎所有的歌都是用宜賓話創作的。

就像節目中說的:

「他決絕的離開宜賓,卻在歌裡一遍遍回到那裡。」

和五條人一樣,畢竟在宜賓生活了那麼多年,他不可能擺脫家鄉的印記。

「他不需要去強調,也不需要說我一定要去堅持或者幹嘛的。」

「就在這兒,你怎麼做也跑不了。」

但他在歌裡表達的宜賓,僅僅是在記憶中留下的美好的一面,和當年生活過的完全不一樣。

這麼多年來,遊淼也坦然的拋去了之前對家鄉不好的印象,在創作中構建了一個自己想像中的「宜賓」。

那裡更加隨和、包容、溫暖。

在拍攝過程中,遊淼意外從父親口中得知了當年「反對自己學音樂」的原因。

原來父親從小拉二胡,夢想就是可以上一所音樂學院。

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

因為怕兒子走自己的老路,才極力反對遊淼學音樂。

頓時,遊淼坐在陽臺的椅子上,手足無措,說不出話。

過了多年直到今天,他才可以理解父親,此刻似乎所有的誤解都煙消雲散。

在他的人生裡,如果沒有童年時期父親的極力反對,或許如今他也不會義無反顧的來到珠海,並且組起樂隊。

他不可能回到生活過的宜賓,也不可能去往歌裡所唱到的宜賓,可家鄉的印記就是會永遠留在身體裡。

根據網易雲熱評,中國共有300多個地級市、3000多個縣城、40000多個鄉鎮、66萬個村莊……

約有84%的人在這裡生活。

作為一名小鎮青年,我們是極其渺小的億分之一。

但無論最終你是否走出故鄉,來到外面的世界,那種與生俱來地域的印記,可能你一輩子都磨滅不去。

可能過了10年、20年、30年,你依然會為母親做的一碗飯而感動落淚。

你的生活習慣、口音、作息……永遠都不會變。

就像仁科和遊淼一樣,即使再排斥,從創作中還是擺脫不掉那種「鄉土」氣息。

時代在不斷向前發展,記憶裡的家鄉也可能早已物是人非。

現代化的生活,壓的我們有些喘不過氣。

就像這首《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裡唱的。

十年水流東啊

十年水流西

流晚幾年行得不啊?

鬼還不知啊

舊年啊番薯不比

今年啊芋頭呀

親像國家的經濟

樓價四散飛

表現出他們面對快速更迭的時代的無奈與嘆息,如果可以的話依然想回到過去。

現在的生活雖然比過去便利了太多,但是也冰冷了許多。

你可以想像,你的家鄉還可能像20年前那樣熱鬧嗎?

家門口從小逛到大的菜市場、每逢節日的廟會和燈會都還在嗎?

老實講,在某些時刻我還真挺羨慕遊淼和五條人的。

通過音樂作品,將記憶裡家鄉美好的時刻重新揉碎,重建一個心中那座最美好的縣城。

他們總是把自己活在過去,心無雜念的去創作。

比起物質,他們更需要精神上的滿足。

十幾年前的五條人,雖在城市夾縫中苟活於世,但至少擁有音樂的陪伴,一點也不覺得苦。

兩位來自海豐的小鎮青年,如今也已成為家喻戶曉的音樂人。

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

他們用音樂,見證了家鄉乃至整個時代的變遷。

就像節目最後說的:

「他們將縣城吞進胃裡,消化成歌,那不是鄉愁,而是歷史。」

相關焦點

  • 央視巨製紀錄片將赴南極拍攝
    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一時,這股「舌尖」熱潮仍在繼續,此前已有消息稱央視紀錄片頻道將於新年春節遠赴遙遠的南極。為13年的新片取景拍攝。這是一部關於中國人關於中國式生意的影片,目前這部紀錄片暫定名為《去遠方》,春節期間攝製組將隨極之美南極探險隊奔赴遙遠的南極半島進行實地採風拍攝。
  •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活動上評選出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作品、優秀欄目、年度頻道、年度人物,其中央視紀錄頻道(CCTV-9)製作和播出的10部紀錄片獲獎,引起網友熱議。這些紀錄片在播出時就收穫過無數觀眾的好評,獲獎也是實至名歸。
  • 央視熱播紀錄片《家園》導演攜同名新書做客濟南 分享拍攝故事
    而隨著紀錄片《家園 生態多樣性的中國》在央視九套的熱播,關於中國自然紀錄片的話題也在持續升溫。6月27日,該片導演劉娜攜同名新書做客濟南,與讀者分享拍攝過程中的動人故事。  從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東海大陸架的衝繩海槽,跨越了近5000米的海拔極限,劉娜及她的團隊紀錄了發生在五大生態系統中有趣的物種故事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故事。
  • 五集紀錄片《戰「疫」》今晚央視四套首播
    五集紀錄片《戰「疫」》今晚央視四套首播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03-30 15:53 來源:澎湃新聞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反映雄偉壯麗的自然生態    剛剛收穫《超級工程》第三季熱播碩果的導演李炳,這次帶來了一部呈現神秘、壯闊、活力中國海的紀錄片《中國海洋》。這部作品耗費3年時間完成前期拍攝,用自然篇、政論篇兩部分,記錄、論述了中國海洋內的七八十種海洋生物。
  • 「河南造」紀錄片《猴王爭霸》央視首播
    (原標題:「河南造」紀錄片《猴王爭霸》央視首播) 本報訊 (記者劉洋
  • 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登陸央視 呈現前所未見的中國
    日前,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原創自然類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的首映禮上,大氣磅礴的畫面,引人入勝的動物故事,引得在場觀眾不住讚嘆。為了這部片子,總導演李文舉離開正在上初中的女兒一去便是5年之久;同樣為了這部片子,總攝影師王路曾多次身處險境,用他們的話說,「我們都是《動物世界》迷。」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就在今晚,無錫出品紀錄片登陸央視!講述的是……
    先跟大家小小科普一下,央視九套的全名叫做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是以播出紀錄片為主的專業頻道,2011年1月1日開播,2014年在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頒獎活動中,央視紀錄頻道獲得
  • 那些讓你過目難忘的央視紀錄片海報 - 央廣網
    《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第一次系統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海報的設計以6張國寶級文物為背景,縮小的文物修復師身影鑲嵌在文物殘損處,寓意「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
  • 中英聯手打造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今晚將在央視開播
    2020年1月10日至12日每晚八點至九點,這部中英團隊聯合打造的6集紀錄片中文版將在CCTV-9紀錄頻道兩集聯播,為觀眾帶來驚喜。中英團隊歷時1年拍攝,行程7000多公裡,走遍8座中國城市,拍攝了故宮博物院等8家博物館、良渚遺址等5個世界文化遺產,涉及大克鼎、兵馬俑等20多件頂級文物。 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是阿拉斯泰爾 · 蘇克,英國著名的藝術評論家。
  • 英國美女導演為拍攝紀錄片,嫁給亞馬遜土著首領為妻一年
    這個世界上不缺乏為了工作而著魔的人,但瘋狂到為了拍攝紀錄片而嫁給土著首領的,估計也只有這個英國美女導演了。薩拉·貝古姆(Sarah Begum),1988年出生於孟加拉,14歲跟隨父母移民英國,畢業於英國皇家電影學院,曾經在倫敦影視公司專門負責拍攝人文紀錄片。2013年她執導拍攝的《亞馬遜之魂》(Amazon Souls)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短片獎。
  • 神都洛陽: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十集全合集
    【央視紀錄片】《天地洛陽》之二王者之地  洛陽王城公園建於1955年,也是中國唯一一座王城遺址公園,1954年,考古人員在今天洛陽市中心區域的位置發現了東周王城的遺址,當時生活在這裡的洛陽人並不知道,他們的腳下就是曾經恢弘一時的東周王城。在這裡,東周王朝歷經了25位帝王和515年的歲月。
  • 央視紀錄片《遠方的家》鏡頭鎖定大同
    本報大同10月20日訊(記者 楊曉明 實習記者 孫明月 通訊員 胡建平)19日上午,央視大型紀錄片《遠方的家——長城內外》欄目攝製組,在大同市中國雕塑博物館前廣場舉行了開機儀式。
  • 紀錄片的作用幾乎為零,但拍攝是創作者的態度
    紀錄片的作用幾乎為零,但拍攝是創作者的態度| 十年後再看《博弈》編輯:沙丘(主持人)汪金衛:我們這個片子其實距離它拍攝完成,已經有10年的時間了,這次放映也是非常難得,很多年都沒有在北京放過,也沒有別的渠道觀看。聽說這次放映的版本是跟以前是不一樣的,您最近又加一些東西,有什麼改動嗎?
  • 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
    來源標題: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播出!主題曲《永誌不忘》MV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了6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
  • 專訪央視《圍棋》導演、撰稿:拍像「舌尖」一樣好看的紀錄片
    從3月7日開始,央視體育頻道的《體育人間》欄目推出了大型紀錄片《圍棋》,共有五集,每一集分別名為「問師」、「機變」、「啟迪」、「手談」和「氣」。每晚22時10分,在央視體育頻道連續播出。《圍棋》總導演張虹是《體育人間》的製片人。
  • 央視蒞洛拍攝大型紀錄片《大遷徙》
    本網訊 中央電視臺大型歷史民系類紀錄片《大遷徙—客家播遷與回歸》攝製組近日已蒞洛,將進行客家民系南遷在古都洛陽留下的文化遺蹟及追本溯源的攝製工作。 根據省政府安排,中央電視臺將與我省聯合攝製大型歷史民系類紀錄片《大遷徙—客家播遷與回歸》,全長12集。
  • BBC與央視聯手打造高清《美麗中國》(圖)
    另一頗具代表性的一幕是用紅外攝像機拍攝黑葉猴的洞窟生活,幽暗的山洞中,數百年來黑葉猴在巖壁上攀援棲息,通過這次拍攝,黑葉猴舔食壁間滲出的含礦物質液體這一秘密也第一次被發現。  生態片也是人文片  主要擔綱攝影的賈斯汀·馬奎爾和邁克·萊蒙經驗豐富,曾為BBC、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頻道拍攝過諸多精品,他們週遊過全球,但如此深入廣泛地拍攝中國對他們來講不但是一次圓夢之旅,也是一次空前的挑戰。為了完成這一巨著,中方製作組起到了重要作用。
  • 《天坑》等三部國際聯合攝製紀錄片今起央視陸續播出
    這三部紀錄片日前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舉行看片會,製作方代表在現場進行了講解。由央視紀錄頻道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攝製、英國獨立電視臺承制的《秘境中國·天坑》,講述了洞穴地質學家Darryl Granger教授為解開天坑謎團,帶領國際探險隊深入廣西鳳山天坑內部探險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