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作用幾乎為零,但拍攝是創作者的態度

2020-11-25 澎湃新聞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面對岌岌可危的土地使用權,梨園村和麻營村的農民使出渾身解數與爭奪者博弈。有面對面的唇槍舌劍,也有不見硝煙的智鬥……紀錄片《博弈》講述5年裡,兩個村莊的故事,在政府和農民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中,折射出當下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態。

11月15日,由CNEX與凹凸鏡DOC主辦,刺魚書店和薈讀空間協辦的,「土地啊,土地」主題紀錄影像放映,放映了王清仁導演的紀錄長片《博弈》。以下是映後交流實錄。

紀錄片的作用幾乎為零,但拍攝是創作者的態度

| 十年後再看《博弈》

編輯:沙丘

(主持人)汪金衛:我們這個片子其實距離它拍攝完成,已經有10年的時間了,這次放映也是非常難得,很多年都沒有在北京放過,也沒有別的渠道觀看。聽說這次放映的版本是跟以前是不一樣的,您最近又加一些東西,有什麼改動嗎?

王清仁:我昨天上午自己看了一下,因為10年沒有動它了,自己有點(不一樣)感受,今天版本是舊瓶裝了點新酒的感覺,主要的變化在後邊,我把結尾加了一點內容。

做這個片子時,我和拍攝對象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是,拍攝完後,突然(拍攝對象)張連仲去世以後,對我的打擊很大。原來的結尾比較封閉的,也比較比較沉悶。

經過這個時間的跨度,感覺應該把後邊的一些內容再放上去,因為他們各自的生活變化也比較大。

汪金衛:作為觀眾來說,可能是希望了解他們的後續,剪輯的素材,基本都集中在2005年6月份籤訂協議之前。下一組鏡頭等到06年的冬天了。您剪輯的時候怎麼考慮的?

王清仁:我想先談一談這部電影到底是什麼。因為我們過了10年來討論這樣一部電影,「紀錄片是由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共同創造的世界」,這是日本導演小川申介的話。

我不是很懂心理學和哲學,電影應該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一個結合。你說他是形而上的,他完全是,但是他它確實又是一個唯物的,05年、06年的時候,我走訪了廊坊周邊的農村,首先了解到了陳志剛(梨園村村民)他們在告開發區管委會,他們的生活面臨著拆了以後,沒有地方居住。03年的1月,下著大雪,大概是陰曆二十幾了。把農民的房子給拆了,就為了修一條路。

我們拍攝的時候是05年春天,(管委會)和村民籤的協議,03年的11月要回遷,05年這已經過了兩年多了,那會兒還沒有回遷,他們就沒有辦法,只能通過法律途徑,當時是說作為民事案來起訴,但受到就好多方面的阻撓,民事不行,最後又是行政(案件),變成民告官的案子。

反反覆覆,最後終於開庭了。在他開庭之前,5月份的時候,我就覺得應該記錄這種我們所見到的,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我們就找到了管委會的負責人,跟他們講了,管委會領導說你們需要什麼,我說,我什麼也不需要,你們能讓我們拍就行。

作為電影的創作者,你必須要抓住的人,抓住故事,05年、06年拍完了以後,我覺得沒有辦法做成一個片子,因為這兩個村子完全不一樣,麻營村是管委會介入,梨園村是拆了兩年回遷不了,怎麼把兩個事聯繫起來,當時沒有辦法,後來就擱置了一段時間,去做另外的片子。中間的過度的素材就沒拍,就形成現在這個狀態。

09年和CNEX紀錄片基金會的這種共同合作下,促成了這個片子。

汪金衛:像這種講博弈關係的紀錄片,既然博弈就是雙方,從雙方的視角進行拍攝呈現,還是很必要,也是挺比較難得的,你還得獲得雙方的信任。可能有人覺得說你是不是來臥底調查的。獲得拍攝對象的信任也是很重要的。這些村民他們也是希望能夠記住,或者是被人看到。

比如說裡面有拍攝對象還向您要拍攝的素材,對他們來說是不是有這樣的意義,他們就很願意配合你。

王清仁:應該說村民是非常願意,非常配合。我們首先進入梨園村,村民們正好是告狀無門的時候,那會他們特別希望輿論支持,希望有人能夠傳達他們的聲音,能夠記錄他們,他們的支持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麼要雙面拍?我覺得作為電影來說,正反雙向的人物肯定是都要拍的。

劇情片這是很正常的是吧。男女談戀愛,黑幫社會,他雙方都是要拍的,這樣故事衝突才能出來。對於我們來說,這種雙向他也不是一個問題,你的胸懷是應該敞開的,我們並不是說要給政府曝光,我們也不是說一定能幫助農民能達到什麼目的,我們不做這種承諾,因為沒法做這種承諾。

紀錄片的雙向拍,最後會出現一個問題,比如說,在我們片子當中,當我們坐著法院的車子來到了現場的時候,農民以為我們是「臥底」,就比較尷尬。這些問題那就要靠導演的智慧來解決。

其實我們傾向是不言自明的,我們主要從農民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來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他們所經歷的面臨的問題。

這裡邊涉及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是這是我們中國社會普遍的可以討論,所有的事情,我們只關注結果是不行,我們必須關注它的程序,就是我們的程序是不是合法。

汪金衛:您在拍攝的時候,您跟村書記有什麼接觸?你覺得他在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王清仁:這個人物本身也是有點特殊,他是我拍攝主角趙俊東的侄子,對於趙俊東來說,他跟村書記的觀念太不一樣,但是他們又有親情,片子裡邊體現出來的東西應該是冰山一角,很小的一部分。

作為村書記這個層面,他最開始不是太配合管委會的工作,因為他是在鄉土社會生活,那麼管委會的官員是流水一樣的,他是不能動的。

觀眾提問環節:

觀眾1:剛才導演曾經說他記錄的是農村的城市化進程當中的產生的博弈,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思路。這種博弈可以能得以產生,它實際上不是一個原來的農村社會,向城市化過度這麼一個背景,博弈提供了一個他自己的可能性,把它放在攝影機下的情況下,這種博弈其實它的影響是顯然的。現在如果沒有第三方會怎麼樣?

王清仁:應該說博弈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沒有斷過,雙方都在互相的較勁。比如說我們住在城市一個房子,或者我們租個房子,房東突然讓你明天必須搬家,你是什麼心情?這一定是一個博弈。我們的發展是不是一定要以把這些鄉村抹平為代價,這些鄉村怎麼保護?另外一個,我從最根本的角度就是土地問題,他沒有土地的產權,宅基地你也是只有使用權,不讓你使用的時候,可以按照法律程序,也可以隨時不按照法律程序給你拆掉。

有沒有第三方我覺得是不重要的。因為都有權利傳達,自然就會有社會的機制,政府的機制,還是輿論的平臺那麼來展開。

汪金衛:某種程度上在相關的決策的過程,以及相關的就是說它的公式不夠足夠透明的時候,我們的片子起到了一種補充作用。

王清仁:《博弈》這部紀錄片十年才被看(展映)一次,它的作用幾乎等於零,但是我們要留下一個東西,這是我們創作者的態度。

我們是當時的思考和當時的行動就是想要留下什麼。當時不可以討論,將來可以討論,將來可以做資料,人們在研究那時候的生活,比如說我們現在看民國的影像,很有意思。

觀眾2:關於您作為導演是怎麼處理角色的,趙連仲這個角色我想大家都已經很深刻,他是最能言善道的,最反抗,但是最終第一改變態度的大叔,您記錄的實際上是一個當時正在發生的事情,只有他是坐下來去做訪談,為什麼會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去解釋一下自己的行為上一個選擇?

王清仁:紀錄片是剪出來的,當然也是拍出來的,你在前期拍攝的時候要逐漸地清晰,這件事,你的環境,你的人物,你對他的預判會有一些什麼東西,將要凸顯或者一定要凸顯,一定在什麼地方出現。當然它也受到很大的客觀限制。

如果我們回到片子人物的生活本身去,你可以看出來,當時的那種情況,導演跟他的關係是沒辦法太近,因為我如果要天天在他們家,他侄子(村書記)也會懷疑。像那些秘密,我肯定沒法參與的。我在的時候人家不會說。

後來是基本上我想好了這個片子要怎麼做,快有點門道的時候。我覺得他是裡邊的一個重要的人物,我有責任向觀眾們交代這件事。他那樣的一個態度,後來變成了那麼一個大轉彎,我當時判斷他一定有問題,但我不知道。

我06年冬天到他們家去過,而且在他們家吃了飯,沒有說起這個問題。後來08年我進他們家,一去就問他,我說嫂子呢,他說你老不來,沒了(去世)。我當時以為他開玩笑,他說真的沒了,就是乳腺癌,他夫人去世了,實際上對他打擊特別大。

我們可以想像這個人當時的那種狀態,到現在他也不怎麼出門。我們每年見幾次,我們走到一塊聊一聊什麼的,但是他的生活完全改變了,特別是現在,他那個村完全都拆掉了。

關於說到結構,實際上你們都被騙了,因為電影是剪出來的,特別是紀錄片是剪出來的,這個片子我覺得是按照故事片來做的,我把它的故事性,把它戲劇性,給特別的強化。

當然跟我前期拍攝有關係,我拍到的那些人,更重要的是跟我剪輯有關係,好多的切換,我現在看來有點太頻繁了,實際上有點不像紀錄片,有點像故事片。這對我來說不是個好事。

但是對喜歡快餐的一批觀眾來說,他的節奏比較快,他裡邊有個鉤子,老鉤著你往下走往下看。反正這也是電影的一個手段,也必須要有一個鉤,也沒有辦法,所以我自己也是矛盾。

汪金衛:確實有很多剪輯能看到,有意地製造一些很強烈的對比,或者是一些諷刺。

王清仁:但是我所有的片子,當然就說包括這個片子沒有任何擺拍的,因為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的底線。

觀眾3::雙方彼此之間圍繞土地來進行了一個利益之爭。最後農民也得到了生存權,給他們安置了,開發區也建成了,作為博弈這麼一個主題,你認為雙方誰贏?

王清仁:說實話我看不出來。農民是得到了房子,但是你看那老人家,那個房子對他沒有意義了。他的記憶,他已經雙目失明了,他已經小腦萎縮了,他的記憶是在他自己的老房子裡邊。

我們現在為啥要講綠水青山,又要講金山銀山。我們要講由高速度到高質量,因為過去走得太快了,這個是其實是應該比較明確的一個東西。

觀眾4:如果我身邊有攝像機在拍我的話,我會很有警惕感。但是我們看在片兒裡面可以看到,被拍攝者其實還是比較自然,您如何讓被拍攝者消除這種對鏡頭的疏離感或者是警惕?

王清仁:當你正式進入拍攝的時候,你就理解這個問題了,我們拍任何一個人,今天第一次見面就會拍出了很好的鏡頭,那很難了。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之內基本上(拍的素材)都沒用。一個月以後,那就是你想拍的大概都拍到了,人和人相處要有時間的,談戀愛也要有時間,哥們感情也要有時間,他得有時間,我們互相來了解,互相來認識,你要幹什麼?是吧?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為啥說紀錄片是拍攝者和被拍攝者共同創造的世界?他們必須得合作。劇情片也是一樣,編劇、導演、演員的合作才能開始,你拿起來就拍,見面就舉起話筒就要講,或者說人家有什麼私密事,人家就一定要當著你面說,那不可能的。

觀眾5::想問拍攝過程中也好,然後拍攝完以後,包括現在拍攝結束將近十年,你會感覺到有無力感嗎?您認為怎麼樣能夠面對那些情緒?

王清仁:實際上作為導演來說,這種無力感常常是有的,幻滅感上是有的,因為我們都在現實當中生活。

有一個先生好像是搞音樂的,他說過人生活的三種境界,一個是客觀世界,一個是生活在主觀世界,一個是生活在主客觀之間。

比如說今天我們看電影,電影是一個半主觀半客觀的一個東西,我們今天來看這是一個現實的生活。電影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邊所產生的影響,我們此時得到的討論,這又是一個應該說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我們現實的人就是跳躍,在這(物質和精神)兩個世界裡跳躍,分裂也正常的。藝術是救贖,我昨天到現在大概沒睡幾個小時,昨天上午自己看了以後流淚,有感想,然後想改動它。

下午我在剪輯,到凌晨2點多才弄完。雖然很疲勞,但是我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看到片中老太太第一次要酒的時候,我馬上就不行了,就想到了她的身世,想到了我們還有個不同的地方,想到了她和孩子的關係,這些通通湧到你腦海裡來了,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救贖,讓自己能夠反思,能夠看待一個事情,一個人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去看。

觀眾6:感謝王導為時代做了這個記錄,您剛才說不能為開始被開始的承諾什麼,我們能夠感到拍攝其實對農民權利維護,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拍攝過去十多年了,現在村裡有什麼變化了嗎?

王清仁:這兩個村現在都拆掉了,全部抹掉了,但是廢墟還在。這幾個農民的房子,還存在。他們的樓房也已經分了,他們樓房也已經分了,但是他原來的房子還在,這個案子他始終沒有撤案。

我們拍紀錄片,一定要不停的跟被拍攝者打交道,也不停的跟他講,要讓他理解,導演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我們能不能在一起共同生活一段時間,來共同度過這一段的生命時光,我來記錄你的生活。真的是不要承諾,沒法承諾。

汪金衛:我們今天的片子在郎園裡面放著,講的是廊坊的故事,其實朗園離廊坊也不遠,並且郎園公交站有很多公交車到廊坊,在這個地方做放映也是很有緣分。我們再次感謝王導,感謝今天的放映,感謝CNEX和凹凸鏡DOC,還有薈讀空間提供的場地。

原標題:《紀錄片的作用幾乎為零,但拍攝是創作者的態度 | 十年後再看《博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以《關山飛渡》為例淺析紀錄片的美學特徵
    國外的紀錄片與中國的紀錄片相比都是大手筆、大製作。以法國拍攝的《鳥的遷徙》為例,總投資高達4000萬美元,共600人參與了拍攝。而中國的紀錄片卻是「快餐文化」,選取了非電影的運作模式,任其在電視媒體中泛濫成災,卻很少看到有經典之作。
  • 零差評神級紀錄片《地球脈動》一起感受地球大自然之美
    你知道9.9分零差評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嗎?這部紀錄片可以治癒,因為所有的煩惱這些面前不值一提。從巴拿馬,到科隆島,到馬達加斯加,加拉帕格斯,紐西蘭,無時無刻都被大自然震撼。《地球脈動》第二季在2006年播出時,首次全程採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地球脈動》是當時BBC攝製成本最高的一部紀錄片。《地球脈動2》將運用同樣的前瞻性思維,在三年中採用超高清4K攝影機拍攝,同時使用了無人機和遠程控制拍攝技術。
  • 英國美女導演為拍攝紀錄片,嫁給亞馬遜土著首領為妻一年
    這個世界上不缺乏為了工作而著魔的人,但瘋狂到為了拍攝紀錄片而嫁給土著首領的,估計也只有這個英國美女導演了。薩拉·貝古姆(Sarah Begum),1988年出生於孟加拉,14歲跟隨父母移民英國,畢業於英國皇家電影學院,曾經在倫敦影視公司專門負責拍攝人文紀錄片。2013年她執導拍攝的《亞馬遜之魂》(Amazon Souls)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短片獎。
  • 白玉蘭獎名單揭曉,中國紀錄片《熱流》獲最佳紀錄片獎
    導演謝雋激動地表示,很高興能創造歷史,實現中國紀錄片在該獎項上的「零突破」,也希望中國紀錄片行業能繼續加油。01最佳紀錄片《熱流》(中國)劇情簡介:1986年,一群毫無漂流經驗的洛陽工人組成草臺班子,他們決心為了國家榮譽去挑戰長江漂流,以強大的犧牲精神面對生死考驗,最終付出極大代價,完成了長江首漂,展現出他們英勇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全國百姓為之振奮
  • 亞馬遜與熱刺合作為其拍攝紀錄片 將於2020年上映
    近日,熱刺宣布將與亞馬遜合作,成為亞馬遜拍攝的紀錄片的出鏡對象,亞馬遜團隊將跟隨熱刺的英超比賽拍攝至2019/20賽季之後,同時還將密切關注俱樂部的日常運作情況。該紀錄片為《All or Nothing》(中文:孤注一擲)的系列,去年亞馬遜為曼城拍攝了紀錄片,而那個賽季曼城以100分獲得英超冠軍。據悉,亞馬遜的攝像頭將可以進入馬刺隊新的擁有62,000個座位的體育場及其在倫敦北部的訓練場,而該公司還將更近距離接觸該俱樂部的男女一線球員和職員。
  • ...建設部召開「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座談會 專家為拍攝紀錄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拍攝好《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紀錄片,5月5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北京召開「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座談會。
  • 央視熱播紀錄片《家園》導演攜同名新書做客濟南 分享拍攝故事
    劉娜認為,通過拍攝紀錄片的方式,可以讓觀眾更多了解我們國家的「寶貝」。  劉娜還分享了許多在拍攝期間發生有趣的故事,如蓑羽鶴「一夫一妻制」,共同撫養鶴寶寶;中國版「辛巴」華北豹M2榮登「王者巔峰」;長江灘涂邊追拍麋鹿卻深陷沼澤等……而許多有趣的故事因拍攝技術等局限,無法在紀錄片中展示,只能在同名書中呈現。
  • 紀錄片正進入黃金時代 衛視視頻網站力推好作品
    優秀紀錄片火爆的背後與年輕觀眾的追捧分不開,反過來要求創作者拿出「文火慢燉」的創作精神,多出精品力作。   神作《藍色星球2》16年後再掀熱議   最近,正在騰訊視頻獨播的《藍色星球2》引發熱議,它的平均點擊量破3000萬次,網絡評分高達9.9分。
  • 導演徐瑋超:紀錄片是在紀錄歷史丨洞察紀實影像
    但就在紀錄片熱度不斷提高,各大視頻網站紛紛發力布局後,紀錄片人的生存狀況依舊不容樂觀。從拉投資、拍攝到變現,創作者的每一步路都走的尤為辛苦。因此,在紀錄片陷入發展困局的特殊時期,我們發起「洞察紀實影像」專題。從紀錄片的歷史及現狀出發,探究這一藝術形式的生存狀況與發展脈絡。
  • 評論:中國紀錄片需走出創作盲區
    這些讓人看不清回收空間的資本投入,無法形成中國紀錄片市場的有效生產力,使產業缺乏競爭力。  題材單一使創作出現盲區  在近幾年的紀錄片播出以及學術評選過程中,很多評委與受眾都有相同的感受,即中國紀錄片多為歷史文化題材,自然、地理、動物、科技等市場需求巨大的題材卻少人問津。這一現象正好從選題類別的角度印證了「小循環」模式的弊端。
  • 突發事件中軍事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模式探析
    摘 要:軍事紀錄片在軍事新聞傳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抗疫紀錄片,總結出採編多維度輻射、制播突破圈層、傳播國際化等特點,就軍事紀錄片在突發事件中的創作和傳播模式進行闡述,提出對策建議。
  • 層出不窮的紀錄片,這屆年輕人喜歡這樣玩
    在觀看Vlog的同時,觀眾能與創作者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共鳴與溝通,這種微妙的陪伴感,也進一步提升觀眾對Vlog的收看欲望。一個Vlog的長度從幾分鐘到1小時不等,內容大多以拍攝者為主角,記錄個人生活。國內Vlog博主受到大範圍關注的現象出現於2016年底,時尚博主林小宅、海外創業者「你好竹子」、大學生「走向世界的彭美麗」粉絲量成百上千萬,Vlog平均播放量上百萬。
  • 中國氣象局:今冬為冷冬概率幾乎為零
    11月5日下午,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葉殿秀表示,今冬為冷冬的概率幾乎為零
  • 央視巨製紀錄片將赴南極拍攝
    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一時,這股「舌尖」熱潮仍在繼續,此前已有消息稱央視紀錄片頻道將於新年春節遠赴遙遠的南極。為13年的新片取景拍攝。這是一部關於中國人關於中國式生意的影片,目前這部紀錄片暫定名為《去遠方》,春節期間攝製組將隨極之美南極探險隊奔赴遙遠的南極半島進行實地採風拍攝。
  • 同行回顧陳虻時代:中國紀錄片應關注現實當下
    生活空間》任編導,曾為《百姓故事》主編,2003年創辦《社會記錄》,現任《看見》欄目製片人。「我們追求的全都是標準答案。陳虻就截然相反。他銜接了遙遠的紀錄片理論,而且最重要的是開啟了那些創作者自己。」東方早報:陳虻的理論對於一個想要拍紀錄片的年輕人是否淺顯易懂?李倫:沒錯。陳虻的理論操作性極強。
  • 視聽天地 紀錄片觀念的非暴力化價值取向
    真實是紀錄片的信譽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我們還不如到影院看電影,在家裡看電視劇;真實是對創作者臆想世界的約束,無論我們有怎樣豐富的想像力和洞穿世界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最終都要歸位於真實的鏡頭上;真實是對紀錄片創作者的一種職業道德的要求,即便我們出於善心用非真實的鏡頭來演示業已論定的內容,那也是對觀眾的欺騙行為。 其次,是要有所發現,沒有發現就沒有紀錄片。
  • 艾美獎獲獎導演拍攝VR紀錄片帶人們走進亞馬遜古老部落
    近日,艾美獎獲獎導演 Lynette Wallworth攝了一部VR紀錄片——《Awavena》,講述了部落裡第一位女性薩滿的傳奇故事,也帶我們走近這片神秘森林,探索自然奧妙。  亞馬遜雨林是全世界最大最著名的熱帶雨林,佔地700萬平方公裡。
  • 電視紀錄片《為國鑄劍》再現航天記憶中的不朽豐碑
    紀錄片《為國鑄劍》生動反映了這一艱難研發歷程。豐富的歷史文獻將研發背景真實還原。東風五號研製發射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工程立項到全程試驗成功,前後經歷了15年的時間,涉及單位多,歷史跨度大,信息紛繁複雜。紀錄片創作者從參與研製、發射、測控、回收的單位搜集相關資料,最大限度地還原東風五號的研製背景和試驗過程。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將科研場景一一再現。
  • 【剪輯頻道】紀錄片與科教片
    在國產紀錄片中,如《兩種命運的決戰》、《反對細菌戰》、《中印邊界問題真相》、《零的突破》等均屬此類影片。政論紀錄片《兩種命運的決戰》 五、人文地理紀錄片 人文地理紀錄片主要表現特定的地理範圍的自然景觀、風土民情、文化興衰、沿草變遷,等等,特別注重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
  • 群落演化: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人類學紀錄片
    1957年,毛澤東主席提議,把中國少數民族的原來面貌拍攝記錄下來,供中央領導了解,為制定民族政策作參考。為此,在「為了毛主席老人家了解少數民族」這一政治使命的推動下,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類學電影拍攝工作開始了。如記錄中央民族訪問團到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慰問及介紹民族地區情況的《歡樂的新疆》《光明照耀著西藏》,反映各民族代表來京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中國民族大團結》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