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速200公裡到今天的350公裡,到正在研發中的時速400公裡高速列車項目,我國在高鐵領域已經形成了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運用經驗。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最新消息,截至2020年7月底,全國高鐵運營裡程已達3.6萬公裡。
8月6日,交通運輸部印發《關於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在打造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提出,將開展時速600公裡級高速磁懸浮等交通裝備研製和試驗。未來投入運用,人們的出行方式更加多元,出行時間和成本也將更加縮減。以京滬間運輸為例,單程僅需3.5小時左右。
《指導意見》明確,到2035年,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賦能交通基礎設施,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成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有力支撐。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能耗水平有效控制,泛在感知設施、先進傳輸網絡、北鬥時空信息服務在交通運輸行業深度覆蓋,行業數據中心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建立,智能列車、自動駕駛汽車、智能船舶等逐步應用。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前瞻性技術應用水平居世界前列。
其實早在6月21日,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承擔研製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就上海同濟大學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這標誌著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重要新突破。
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的研製,是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進軌道交通」重點專項課題。該項目由中國中車組織,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技術負責,匯集國內高鐵、磁浮領域優勢資源,聯合30餘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攻關,目的是攻克高速磁浮核心技術,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工程化系統,形成我國高速磁浮產業化能力。
自2016年7月項目啟動以來,歷經近四年的科技攻關,項目團隊突破高速磁浮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製了試驗樣車,經過地面調試和靜態試驗,此次車輛進入線路動態運行試驗,首次試跑。
中車四方聯合同濟大學等研究單位開展此次試驗。在磁浮試驗線上,試驗樣車首次進行系統聯合調試,開展了多種工況下的動態運行試驗,包括不同軌道梁以及道岔、小曲線、坡道、分區切換等,完成七大項200多個試驗項點,對懸浮導向、測速定位、車軌耦合、地面牽引、車地通信等關鍵性能進行了全面的測試。
此次試驗樣車成功試跑,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運行的突破,獲取了大量關鍵數據,高速磁浮系統及核心部件的關鍵性能得到了初步驗證,為後續高速磁浮工程樣車的研製優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高速磁懸浮的應用場景豐富,既可用於長途運輸,即「走廊化」交通,在大型樞紐城市之間或城市群之間形成高速走廊,促進地區間協同發展;又適用於中短途客運,即「通勤化」、「同城化」交通,用於大城市通勤或城市群內相鄰城市的城際連接,打造半小時至1小時經濟圈,促進都市圈和城市群「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有了高鐵,為什麼還要研製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懸浮列車?
「發展高速磁浮,有利於搶佔軌道交通技術制高點,保持我國高鐵領域的領先優勢,助力交通強國建設。」8月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吳冬華說,作為一種國際尖端技術,高速磁浮是世界軌道交通技術的一個「制高點」。
據高速磁浮課題組技術員解釋,磁浮列車沒有傳統的「車輪」,行駛時與軌道不發生接觸,無輪軌摩擦,運行噪音低、震動小。電磁輻射水平方面,與其他軌道交通車輛的磁場水平相當,各頻段下的磁場遠低於標準限值,對人體沒有影響。列車還通過智能行車、智能服務、智能運維,為乘客提供更加準時、安全、舒適的體驗。
來自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消息,按照高速磁浮課題推進計劃,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工程樣車將在2020年底下線,屆時我國將形成高速磁浮全套技術和工程化能力。
素材來源 | 中國中車 科技日報 人民網
編輯 | 顧楊樂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