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問題:太陽攝動下的地月系統,地月間連線的平動點是否改變?

2020-12-06 魅力科技life

天體運動是深空探測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尤其是小天體在多天體力場中的運動目前正成為深空探測任務中的研究熱點。其中研究最多、應用最廣的當數二體問題和三體問題,尤其是三體問題,因其特殊的力學特性,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而月球自1958年後,便一直是世界各國重點研究的一個天體,先後也曾向月球發射了超一百多個的月球探測器,從月球的地形引力場、磁場、月壤等,到如今的地、月、日三體系統的研究,讓月球探測越發的熱鬧起來。

月球在太空中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月球是地球的一個天然衛星,又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同時因為地、月、日三個天體的相互作用,所以其特殊的位置決定了它的研究價值。

三體運動

什麼是三體問題?

三體問題,主要是指任何一個相互旋轉的兩大天體和一個小天體所組成的系統,其中小天體的質量很小,對兩大天體的運動幾乎沒有影響。最典型的三體問題就是地、月、日三個天體了,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星,相對於太陽的運動來說,幾乎可以忽略月球引力的影響。

地、月、日三個天體中,太陽的質量最大,可以說在太陽系中的天體,都會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而月球的運動軌跡也會受到太陽的影響,在三體運動中,儘管太陽的質量最大,但因為距離太遠,所以月球受到地球引力最大,太陽引力次之,甚至太陽引力因為地球對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影響很小。

但太陽引力的影響再小,月球的運動軌跡也會受到影響,那對於地月系統間的平動點又是否會有影響呢?

地球和月球

什麼是地月系統的平動點?

地月系統的是指地球和月球之間引力的平衡點,是通往月球、火星或更遠深空探測的一個通道,而地月平動點中建造一個空間站,相當於月球空間站,這個空間站可以作為深空探測的中轉站,不僅能夠向深空發射探測器、月球著陸器,甚至還能為後續可能建成的月球基地起到維修保養的作用。

尤其是當今世界航天的發展,地面觀測和地球軌道上的探索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空間探測的發展了,而地月系統中的平動點或將成為未來天基觀測平臺和通訊中繼站,以此來更好的服務深空探測。

地月平動點

地月間連線的平動點是否改變?

地月系統的平動點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集中在月球上的平動點上,但地月系統的平動點不存在傳統意義上的平動點,因在太陽攝動的影響下,地月系統的平動點會發生微小的變化,並不會固定在一個點上,平衡的位置都是瞬時的。

相對於地月二體系統而言,整體可以看作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整個系統內,引力、離心力、潮汐力都是相互作用的,而整體系統的總動量守恆。地月二體系統構成的整體相對於太陽,又重新構建一個新的二體系統。

而對於天體運動中的二體系統,在其連線處,會有一個平動點,因為天體不是完整且規則的圓形,所以這個平動點是會變化的,不過總體而言,都是圍繞著一條非線性回歸線而變動,所以,相對而言,地月地鐵系統的平動點還是在那一個區域。

太陽系

總結來說,地、月、日三體系統中,儘管月球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在每一個時刻,地、月二體系統會重新構建一個與平動點位置不同的平衡點,但這些平衡點不會偏離平動點位置太遠,穩定性也與平動點保持一致,甚至可以通過數學計算,算出這些新構建的平衡點的區域大致在哪個範圍。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三體問題:太陽攝動下的地月系統,地月間連線的平動點是否改變?
    最典型的三體問題就是地、月、日三個天體了,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星,相對於太陽的運動來說,幾乎可以忽略月球引力的影響。地、月、日三個天體中,太陽的質量最大,可以說在太陽系中的天體,都會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而月球的運動軌跡也會受到太陽的影響,在三體運動中,儘管太陽的質量最大,但因為距離太遠,所以月球受到地球引力最大,太陽引力次之,甚至太陽引力因為地球對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影響很小。
  • 中國巧用三體問題,發射全球首顆月球中繼衛星,美國都不敢這麼玩
    限制性三體問題圖示,歐拉發現的點均在上圖的X-軸上。M和M1,M2比質量過小而不影響M1和M2的運動軌跡。M1,M2可為地球和月亮(地月系統),也可為地球和太陽(日地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地日系統和地月系統都可以看作是限制性三體問題,因而涉及地球的拉格朗日點其實有兩組。
  • 距太陽系最近恆星系統內發現一顆類地行星
    自8月中旬起,外媒頻傳科學家已在比鄰星發現類地行星,但一直未被證實。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吉列姆·安格拉達-埃斯庫德及同事,此次分析了歐洲南方天文臺兩架望遠鏡在2000年至2014年間收集到的都卜勒測量數據,以及今年1月19日至3月31日之間收集到的一系列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可測量受潛在軌道行星引力作用的主星的攝動(微小擾動)。
  • 限制性三體問題特解—拉格朗日點,為何成為太空飛行器的「停車場」
    三體星擁有三個太陽。由於三個太陽之間的萬有引力定律,形成了一個「三體」模型,但三個太陽處於無規律運轉狀態,而這就帶來了氣候的不穩定性,物種的混亂,且完全無法預測未來的天氣走向,造成行星上智慧生命不斷地重生和毀滅,最後只剩下三體文明存活下來。通過這個例子你明白了為什麼說「三體問題」永遠無解了吧!
  •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鵲橋號研製方表示,順利發射和在軌應用後,鵲橋號將成為世界第一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星、第一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第一顆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上採用Halo軌道的衛星,這是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新突破,標誌著中國將率先掌握地月中繼通信技術。5月21日5時2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圖為發射現場。
  • 嫦娥四號任務中繼星成功發射 將搭建地月「鵲橋」
    鵲橋號中繼星將在地月連線延長線的L2點附近,圍繞L2點飛行,實現對地、對月中繼通信,保障嫦娥四號任務實施,其到月球的平均距離約為6.5萬公裡,距地球40多萬公裡。   拉格朗日點又稱為平動點,於1772年由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推算得出,是指一個小物體在兩大物體的引力作用下,小物體相對於它們基本保持靜止的空間點。該空間點有五個,分別為L1、L2、L3、L4、L5。
  • 三體問題究竟是否可解?
    但三體問題就比較複雜了,這也是我們今天講的主題。舉一個三體問題的例子。比如研究太陽和兩個行星的運行軌跡,這就構成了一個三體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兩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加一個行星那樣的三體問題。這張圖中,上面是太陽和一顆行星構成的一個簡單二體問題,它的解是比較規範的,因為星體的運動相對規則。
  • 三體問題究竟是否可解?-虎嗅網
    漫畫上有一棵蘋果樹,蘋果樹下坐著的就是牛頓,旁邊有一個掉下來的蘋果。比如研究太陽和兩個行星的運行軌跡,這就構成了一個三體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兩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加一個行星那樣的三體問題。這張圖中,上面是太陽和一顆行星構成的一個簡單二體問題,它的解是比較規範的,因為星體的運動相對規則。
  • 將在地月之間搭建「通信中繼站」
    中國於21日凌晨發射中繼衛星,將為將來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簡稱地月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2018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張育林中將:地月空間發展與智能自主航天系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也將載人月球探測作為空間站之後下一步重要任務。我們要從為中華民族開拓未來生存空間的角度來思考載人航天,思考載人月球探測。地月空間與地月空間經濟圈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拓展生存空間的歷史,地球的環境資源已無法承載人類以當前發展模式和發展速度再繼續發展100年,因此將太陽系的資源納入人類社會經濟圈是必然選擇。人類在拓展大陸和海洋之後,下一個空間在哪裡?應該就是地月空間。
  • 能不能發射一顆衛星到地月之間,並且和月球的公轉周期一樣呢?
    一、著名的三體問題引出五個平衡點劉慈欣火了,《流浪地球》火了,讓我們都聽說過甚至是讀過其小說《三體》。三體問題,是自從牛頓力學建立以後,並應用於宇宙空間研究的一個著名問題。裡面的種種詭異,其實正是說明了,如今我們人類的計算能力真的還很弱小,雖然理論都掌握了,但其實處理能力還很差。
  • 「三體問題」是否真的無解?
    17世紀時牛頓就提出了三體問題,採用簡單的方法預測三個圍繞彼此旋轉的天體運動路徑讓物理學家大傷腦筋,伴隨科技的發展,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即刻便可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體問題?三體問題(three-body problem)是天體力學中的基本力學模型。
  • 奇攝動問題中的空間對照結構理論
    報告題目:奇攝動問題中的空間對照結構理論倪明康,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報告人:倪明康所在單位: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報告地點:數學學院第一報告廳報告時間: 2018-12-17 9:30-10:30內容摘要:奇攝動理論及方法是一門非常活躍和不斷拓展的學科
  • 攝動平衡中尋得寧靜致遠——小記凍結軌道
    在《太陽同步軌道,傾角總在98度處》文中講到採用太陽同步軌道的衛星能利用較為穩定的太陽入射條件,在相同光照條件下重複觀察地面目標,這似乎是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案!可高性能的測地衛星要求在不同時間通過同一地區時的高度儘可能不變,但衛星橢圓軌道的長軸(又稱拱線)會因為攝動在軌道面內旋轉,衛星通過同一緯度地區時的高度會有幾十公裡高程變化。
  • 「三體」星球可能存在生命,距地4光年,各項指標比太陽系還要好
    然而,各種美麗的幻想和描寫並沒有改變人類對星空的嚮往和敬畏。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使人類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多麼渺小,同時也對未來的發展感到迷茫。在如此複雜的情感和現實需求的驅使下,人類渴望在宇宙中尋找「伴侶」,以期獲得許多問題的真正答案。然而,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進入宇宙之前預想的那種「熱鬧」景象並不存在,宇宙波瀾壯闊的景象下難掩「死寂」的氛圍。
  • 劉慈欣小說《三體》中的三體問題原來就是一個科學難題
    三體問題是天體力學中的基本模型,即探究三個質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為任意的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的運動規律。 如下圖所示,它們有無數種可能的運動軌跡。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太陽系中太陽,地球和月球的運動。
  • 21世紀,還有人相信地平說?
    2009年10月,地平說協會重新成立,一年一度的地平說大會也開始正經辦了起來。對於白天和黑夜的解釋,大多數地平說支持者認為太陽繞北極旋轉,發出的光線像聚光燈一樣。例如,最新的「美國模型」認為,太陽和月亮的直徑為50 km,並在5500 km的高度上圍繞盤狀的地球旋轉,而天上的星星在旋轉的穹頂上。許多地平說的支持者也拒絕承認重力,比如 「英國模型」 指出,是地盤本身以9.8m/s2的加速度向上運動,才產生了重力的錯覺。
  • 21世紀,還有人相信地平說?
    對於白天和黑夜的解釋,大多數地平說支持者認為太陽繞北極旋轉,發出的光線像聚光燈一樣。例如,最新的「美國模型」認為,太陽和月亮的直徑為50 km,並在5500 km的高度上圍繞盤狀的地球旋轉,而天上的星星在旋轉的穹頂上。許多地平說的支持者也拒絕承認重力,比如 「英國模型」 指出,是地盤本身以9.8m/s2的加速度向上運動,才產生了重力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