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寬度縮小大半,大面積河床沙地裸露,數萬村民旱季喝不上水——記者近日在湖北省老河口市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採訪發現,這一距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丹江口水庫下遊僅約15公裡、分布在漢江東岸的地區,正受到乾旱缺水、土地沙化等多重困擾。不僅老河口,據監測,南方溼潤沙化土地分布廣泛,涉及12個省區市的260個縣市區。治沙,不光是北方的事。
7萬多農民旱季喝不上水
3月13日,記者來到老河口市漢江衝積沙洲王甫洲沙區。汽車向著漢江邊開進,由於厚沙和雜草阻擋,不久就無法前進。途中下車時,記者曾用手掏沙,卻掏不到底,據說當地的沙子厚度平均在50釐米以上。
下車步行約2公裡,從更為鬆軟的沙丘往下滑,記者終於「發現」了漢江。據了解,此段江面寬度近幾年縮小了大半,由前些年的約3公裡減少到現在的約半公裡,導致大面積河床、沙地裸露。
建於2003年的老河口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分布在鄂西北漢水中遊東岸,沙化分布區面積約為52萬畝,沙化土地約為32萬畝,直接影響當地近15萬人。
「我這幾年種的玉米絕收,耐旱的小麥畝產只有300多斤,勉強夠一家人餬口。」老河口市洪山嘴鎮蘭家崗村村民宋大清向記者訴苦。他說,當地政府搞了「引水改困工程」,自來水管也通到了家裡,可水源沒水,家裡的用水時有時無,只好開著手扶拖拉機,到4公裡外的一口水井裡取水。據當地一位政府部門負責人介紹,老河口有200多個自然村的7萬多農民,在乾旱季節喝不上水,更不用說農業生產用水。
為什麼不到漢江和丹江口水庫取水?漢江和丹江口水庫從地圖上看近在眼前,但對於缺少交通工具和取水工具的農民來說,仍然遙遠。
氣候乾旱水庫截流加劇沙化
地處漢江流域,老河口為何會幹旱缺水、沙化嚴重?據老河口市氣象局局長周煒介紹,老河口平均年降雨量為800多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1800多毫米。近3年來連續大旱,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今年直到3月中旬才迎來了第一場降水量不超過30毫米的「無效降雨」。
除了氣候、地貌等自然因素影響,人為因素也是造成沙化的重要原因。據當地人介紹,歷史上漢江改道和上世紀60年代丹江口水庫截流,形成了目前的老河口沙區。
治沙,面臨著不菲的成本、不短的時間和不少人口的生計問題。然而近年來,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的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資金被相繼取消。
據國家林業局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統計,南方的溼潤沙化土地分布廣泛,面積達到0.88萬平方公裡,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四川、重慶等12個省區市的260個縣市區。儘管面積不大,但由於分布範圍廣,人口密度遠高於北方沙區,加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會造成生態失衡,影響生產生活。
據《人民日報》報導
■延伸
未來我們將喝什麼樣的水?
口乾舌燥就舀井水淋漓暢飲,夏日炎熱便跳入山泉嬉戲玩耍。記憶中的水之清潔令人神往。而如今,過濾器、淨水壺、桶裝水、瓶裝水齊齊上陣,卻仍難以令人安心。飲水安全是否會成為下一個「PM2.5」?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未來居民喝水可能會越來越貴,治理水汙染也會花更多的錢。」
水擔憂改變飲水習慣
在還沒有通自來水的年代,農民老江每天都挑著水桶到幾裡之外的山泉裡取水用來淘米、燒飯。做完農活回來,就抄起水瓢一飲而盡,既解渴又甘甜。「現在通了自來水是方便了,可不敢直接喝了」。
「以前家附近的小池塘裡魚蝦眾多,中午沒菜了就到塘裡釣一些『開個葷』。現在別說黃鱔、甲魚,就連小蝦米也少見了。」在上海市郊,愛好釣魚的王先生釣了一早上還一無所獲,「工廠多了,水質差了,魚都少了」。
有關部門對全國118個城市連續監測的數據顯示,約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嚴重汙染,33%的地下水受到輕度汙染,基本清潔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對水汙染的擔憂,讓不少人的飲水方式悄然改變,除了旅遊等特殊時段,即便在日常他們也會選擇飲用價格不菲的礦泉水。在上海讀大學一年多的陳莽,現在隔天就會去超市買3元一瓶的1.5升礦泉水,喝的熱水也是用瓶裝水加熱的。
汙染物多了新種類
一些研究表明,飲用水中可能存在的汙染物近幾年也多了新的種類。復旦大學環境工程系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現在對於飲用水的處理難點主要是一些新興的汙染物,主要來源於藥品、個人護理品和內分泌幹擾物三大類。
復旦大學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實驗室董文博教授認為,目前的飲用水安全在三個方面存有隱患:一是工業汙水難以用傳統的生物方法去除,比如含氯的農藥、多氯聯苯、多環芳烴等;二是抗生素藥物類,其雖然不具持久性,但用微生物方法難降解;三是在生產飲用水的環節會產生汙染,比如消毒使用的氯氣,會成為「消毒副產物」殘留於水體。
復旦大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博士生導師戴星翼認為,飲水安全的關鍵在農村。村鎮的自來水廠加工淨化的程度可能不夠,打井取用的地下水尤其是淺層地下水又遭到了汙染,飲水的問題比較嚴重。
專家呼籲落實最嚴措施
「水問題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發展觀』問題。」戴星翼認為,應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措施,解決水源地的區域發展和水質保障之間的矛盾。
駱建華建議,應儘量多推廣「分質供水」,例如做飯就用直飲水,洗澡、洗衣服等可以用自來水,衝馬桶、拖地等用「回收水」。
據新華社
■應對
鄂北旱區農田「水改旱」
據新華社電 走進湖北京山縣孫橋鎮蔣家大堰村,看到村民向長學正在忙著運土,搞西瓜營養缽。他說因持續乾旱,種水稻虧大了,去年7畝田只收了1000公斤癟穀子,今年就多種幾畝西瓜、玉米。
春耕時節,記者在鄂北大洪山區京山、沙洋、鍾祥、隨州等地採訪發現,受持續乾旱影響,像向長學一樣,不少農民紛紛將農田「水改旱」。
穿行大洪山區多個縣市,沿途所見不少堰塘乾涸見底,有的只剩一小灘積水,成了「碟子塘」;一些小型水庫也蓄水不多。
據鍾祥市農業局副局長鄭厚國介紹,鍾祥市已遭遇長達30多個月的「十季連旱」,水庫、堰塘蓄水嚴重不足。而隨縣持續3年乾旱是「百年一遇」,受旱面積與日俱增。
隨縣萬福店鎮黑龍口村村民祝祖坤流轉了16戶居民的160多畝土地。由於乾旱,今年全部改種玉米。他和記者算帳,種稻子產量高,基本都機械化了,比起種玉米省工省力,每畝還能多賺600元左右,但沒水下秧,只能改種玉米。
據氣象部門長期預報,今年鄂北地區依然偏旱,農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鍾祥、京山、沙洋、隨縣等地都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做好應對大旱長旱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