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酒是人釀出來的,可今天才知道原來猴子也會釀酒,而且是猴子比人更愛喝酒,也比人更早的學會了釀酒。
唐代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有過一段捉猴的記載。
因為猴子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平時居於深山野林中,很難捉到,所以必須想要捉到它們就需要有好的辦法,當時的人經過細緻的觀察,發現猴子愛喝酒。於是,人們便在猴子們經常出沒的地方,擺上了香甜濃鬱的美酒。猴子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連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的蘸酒吮嘗。時間一久,終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而暢飲起來,最後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
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和非洲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究其原因是因為猴子們愛喝酒,而猴子們愛喝酒的原因是它們自己也會釀酒,早就知道了酒的美味。
猴子會釀酒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
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說:「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而早在明朝時期,就有猿猴「造」酒的傳說。
明代文人李日華也在他的著述中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在近代《安徽日報》也曾刊登過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峰深谷覓得「猴兒酒」的事情。
猴子們之所以會釀酒是因為酒是一種由發酵所得的食品,由一種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一種被人稱為「酒」的液體分解出來,因此,猴子們也就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了,也因此我們知道了一個秘密,那就是猴子比人更早的學會了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