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
對學科中心課程的確立做出重要貢獻的人之一是德國的赫爾巴特。該理論強調強調知識傳授;以知識的學科邏輯體系來組織編排教材;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和基本技能為目標。
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流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布魯納。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以學科結構為課程中心,提出「三個任何的觀點」,即任何學科的基本結構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兒童。
(2)要素主義:赫爾巴特、巴格萊
要素主義的課程觀點是,教育要授受具有嚴謹學術體系的各門學科,傳授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①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它提出課程設置原則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②學校的課程應該給學生提供分化的、有組織的經驗,即知識。在要素主義者看來,要給學生提供分化的、有組織的經驗之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學科課程。
③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以學科課程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
(3)永恆主義:赫欽斯
赫欽斯指出:這一派認為,中小學課程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應是「不變的學問」,初等教育的永恆教育內容就是「3RS」(讀、寫、算),後期中等教育的永恆教育內容是人類的偉大文化遺產。
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理論
課程的內容是隨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課程的核心不是學科內容,不是社會問題,而是學生的問題。
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論流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經驗主義課程論:杜威
①課程應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
②課程的組織應心理學化。
③兒童的經驗應成為課程和教材的依據。
(2)存在主義課程論:奈勒
①課程最終要由學生的需要來決定。存在主義反對固定的課程
知識和有效地學習必須具有個人意義,必須與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聯繫。
③注重人文學科,注重學生的情感責任和人生價值。
(3)人本主義課程論(人性中心課程論):羅傑斯
①人本主義者要求將課程的重點從教材轉向個人,主張課程要適合學習者的內部和外部的需要,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貫徹「適切性」原則,實質上傾向於學習者中心。
②他們強調,學校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本性和需要。因此,人本主義課程又稱為人性中心課程。
③講求「非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