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成語

2020-11-26 大河網

    □王立群

    閱讀提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記憶。記錄一個時代,最好的方式是寫字,最好的載體是書籍。

    幾乎每一代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當我們懷揣一本渴望已久的書,像孤獨地保守一個秘密,偷偷摸摸,慌慌張張,躲過父母追索的眼神,在昏暗的小屋裡挑燈夜讀,那種體驗無以言表。今天,我們的孩子也許無法理解上世紀70年代的少年對於一本《外國歌曲二百首》的狂熱,但是,書帶給我們的力量是相同的,不管是《紅與黑》,還是《哈利·波特》,都是一次眼睛的盛宴、心靈的狂歡。

    民以食為天

    吃喝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延續的基礎。愛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別愛吃的人,現在被稱為「吃貨」。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吃也特別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各方面滿足著自己的味蕾。打開電視看一看,幾乎每一家電視臺都有一檔關於吃的欄目。中國歷史悠久,在吃文化方面,保存了不少文獻。

    緊挨拇指的手指頭叫「食指」,其命名既不是依據手指的大小,也不是依據手指的位置,從名稱上看卻與食物有關,這樣理解有道理嗎?

    其實,「食指」的命名名副其實,真的與吃有關。五個手指中,這個手指是最靈活的。很早的時候,人們習慣用這個手指試試食物的味道或者冷熱,手指當然嘗不出味道來,是需要放在嘴裡吮一下的——很早的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那麼多的器皿,吃東西也是直接用手的。說到食指,歷史上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具體時間是魯宣公四年的春天。鄭國的兩位大臣——公子宋、公子家——相約朝拜鄭國的最高領導鄭靈公。走在路上的時候,公子宋的食指忽然不自覺地抖動起來,他興高採烈地讓公子家看,把公子家弄得莫名其妙:不就是手指抖動幾下嘛,有啥稀奇的,有啥高興的呢?公子宋說:「這你就不明白了。只要我的食指處於抖動狀態,一定會有好吃的美味,已經很多次這樣了,屢試不爽。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著我們呢。」

    公子家對此將信將疑,只等著證明公子宋是不是信口開河。結果,二人進宮,就有新發現,御廚正在殺一隻大鱉。這隻大鱉是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讓御廚殺了準備犒賞大臣。這下公子家對公子宋的食指特異功能是徹底信服了。要在其他地方,他一定會對公子宋發表一下他當時的感想:真是太神了。但這是在朝堂之上,在他們的最高領導鄭靈公面前。他管住了嘴巴,但沒管住動作,沒管住表情。他看著公子宋,兩個人會心地相視一笑。

    沒想到的是,兩個人的動作落到了鄭靈公的眼中。鄭靈公不高興了:「朝堂之上,你們搞什麼小動作?」公子家只好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原原本本地匯報了一遍。史書並沒有記載鄭靈公聽完之後的反應。估計鄭靈公是在想:食指一動,就有好吃的,能這麼靈驗嗎?給不給你吃,還不是我說了算!

    果不其然。大鱉蒸熟後,每人都有份,唯獨沒有公子宋的,這顯然是鄭靈公的有意安排。對於公子宋而言,要是這件事只有他和公子家知道,可能也就罷了。問題是朝堂之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公子宋的臉往哪兒擱?公子宋就生氣了,頭腦一衝動就短路了,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在眾目睽睽之下,他穩穩地走向煮鱉的大鼎,用他那具備特異功能的手指,伸到鼎中蘸了一下,然後放到口中,吮吸乾淨,轉身而出,就這樣大搖大擺地走了。

    這次輪到鄭靈公的臉掛不住了,這是對他最高權威赤裸裸的挑釁。鄭靈公是一國之君,手握生殺大權,所以他就起了殺心,想將公子宋殺之而後快。

    公子宋估計也預感到了自己的不祥,為保全性命,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他與公子家商量,決定將鄭靈公除掉。這件事本與公子家無關,或者說關係不大,所以他很猶豫,說:「畜生大了,宰殺的時候,還心存忌憚,何況是一國之君呢!萬萬使不得。」公子宋知道自己的處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怎麼也不能把自己當作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啊。你公子家不是不跟我合夥嗎?那我就陷害你,看你答應不答應。膽小的公子家終於走上了公子宋的船,在這一年的夏天,殺害了鄭靈公。

    鄭靈公從登上君位到一命嗚呼,不足一年的時間。這段歷史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一個玩笑引發的血案……

    如果說鄭靈公在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尚有貢獻的話,就是給後世留下了三個成語:食指大動、染指於鼎、染指垂涎。

    「食指大動」,這個成語的本義就是有美味可吃的預兆,後來還逐漸延伸出另外一個意義:形容見到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樣子。實際上,這兩層意義的順序正好顛倒了,前者是「食指動,有好吃的」,後者則是「有好吃的,食指動」。

    「染指於鼎」,本義就是把手指放在鼎裡蘸蘸,嘗嘗滋味。後來就用這個成語比喻佔取非分的利益。「染指垂涎」也是從此衍生出來的,「垂涎」就是流口水,這個成語也是比喻急於佔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成語以外,這段歷史還生成了兩個詞:染指、異味。「染指」除了表示意圖佔取不正當的利益之外,後來也用來比喻參與做某種事情,本來不屬於我們的東西,而我們暗懷覬覦之心,總想著拿過來被自己所利用,此為染指。

    還是因為吃

    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室衰落,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紛紛稱霸,鄭國的莊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大棘(今河南柘城)之戰前的中原局勢是這樣的:晉國經過晉文公、襄公兩代的經營,成為霸主。可南邊的楚國,由於楚莊王的勵精圖治,開始挑戰晉國的霸主地位。雙方一南一北,夾在晉楚中間的國家,特別是宋和鄭,不斷受到雙方的脅迫。因為城濮之戰時晉國曾經援救過宋國,所以,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堅定地與晉結盟。鄭距楚最近,受到威脅也最多,因此,感受到楚國壓力的鄭穆公,在大棘之戰一年之前選擇了與楚結盟。

    大棘之戰,鄭宋交戰雙方皆嚴陣以待,摩拳擦掌,士氣很盛。在正式交戰之前,宋國的主帥華元要做一番戰前總動員。除了要說一番氣勢軒昂的話語來鼓舞士氣,申明作戰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外,華元還來了點實際的——殺羊做成羊羹來犒勞軍士,軍士吃得飽飽的,心情也就舒暢了,打仗自然有勁頭了。但是,百密一疏,主帥華元忘記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車御——羊斟——也就是他的司機,當然這個司機手裡握的不是方向盤而是馬鞭。這個叫羊斟的司機沒有分到羊羹。華元為什麼偏偏忘記了給羊斟賞賜,史書當中沒有記載,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推測。或許大戰在即,主帥華元事務繁忙,有點緊張所以遺漏了;或許是華元認為一個駕駛員在戰場上沒有太大的作用,不用特意犒勞;或許羊斟平時與華元太親近,而不需要通過犒勞獎賞的形式來達到提升士氣的功利目的,自己人沒有那麼多禮節。不管是什麼原因,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了,事實就是羊斟沒碰到一丁點的羊肉,而是聞足了羊羶味。

    第二天,兩軍對陣,戰爭打響,一個意想不到的場景出現了:宋國主帥的車子飛速地駛入了對面鄭軍的隊伍裡邊。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太詭異了,無論是宋軍還是鄭軍都沒有反應過來,難道華元在使什麼計策不成?最後還是鄭國人反應了過來,我不管你有什麼計謀,送上門來的便宜豈能不要?不要又沒人會感謝你,所以最後鄭國人不費吹灰之力抓住了宋軍主帥華元。軍法有言:擒賊先擒王。宋軍眼睜睜地看著主帥自動送到人家門前讓人家給綁了起來,一下子慌了手腳,不知該如何應戰。軍心一亂,喝過的羊羹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了,自然,鄭軍大敗宋軍,繳獲車馬、俘虜無數。

    那麼,華元的車子怎麼會平白無故地跑到敵陣當中去了呢?難不成他瘋了?

    瘋的不是華元,而是那個受到冷落的羊斟。

    羊斟在華元分羊羹的時候沒有言語,沒有給他羊羹喝的時候,他還是沒有言語。但是,不說話不等於沒想法,沉默也是一種聲音。他在遙想,想他對華元的忠心;他在比較,比較他與華元相互的付出是否平等;他在猜忌,猜忌華元沒想起他的原因;他在控制,控制他的怨憤與不滿。但是,心胸狹窄的他內心容不下如此的漠視,最終他爆發了,他要讓華元付出代價。

    在策馬揚鞭的一剎那,羊斟似乎看到了華元不解的眼神,死也要讓人死個明白,於是他大聲地向華元咆哮著:「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誰的地盤誰做主,昨天那隻羊由你說了算,今天開車我羊斟說了算,我想往哪兒開就往哪兒開!

    戰爭是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血與火的較量,戰爭的勝敗凝聚著眾多人的心血,但是這樣重要的「國之大事」,竟葬送在一個人的私心裡,竟然是因為一碗羊肉湯引發的。

    如果說車夫羊斟有什麼貢獻的話,那就是他的這出人意料的行為生成了一個成語:各自為政。

    一碗王八湯送了鄭靈公的命,一碗羊肉湯把一國主帥拱手送給對方,更不知因此送了多少士兵的命。

相關焦點

  • 流行語體生命力弱 「偽成語」含金量低
    隨著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走紅,「舌尖體」旋即風靡網絡。其實,近幾年來,各種各樣的「XX體」一直與各種影視節目、文化事件、明星風波相伴隨,信手拈來便可羅列:如表達憤青情緒的「咆哮體」,甜得發膩的「蜜糖體」,酷似老外說漢語的「梨花體」……更有臨時起意速生速滅的「德綱體」「馬伊琍體」……它們有時就像一種網絡語言接龍和群體文化遊戲。這些資訊時代的「語言秀」,呈現出泥沙俱下的景象。
  • 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舌尖上的白堊紀
  • 「舌尖體」走紅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國》
    這個博客名為「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前的日子」,用大量圖片配以文字,記錄了從2011年8月2012年5月央視一套播出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團隊的不完全拍攝記錄。看了博客你才會知道,一幫將鏡頭對準美食的紀錄片工作者,有時在路上只能以方便麵充飢。  北京人張貴春火了。他是第七集《我們的田野》裡的主人公。劇組開拍的第一個場景,拍的就是他在屋頂陽臺上種菜的情景。
  • 山海驚奇·舌尖上的小康
    而我國的閩東地區,恰是灘廣海闊,峰嶺聳峙,山海交響間,共同成就了舌尖上的多彩小康。 記者:陳旺 林凱 章博 編輯:高穎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 曲昌春獨家專欄:舌尖上的中國公益彩票
    中央電視臺足球編輯、資深彩票評論人 曲昌春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特別火,名字叫《舌尖上的中國》,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舌尖上的中國》表面說的是美食,其實說的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用美食的角度去向人們展示中國人生活的橫斷面,以美食的名義昭示生活的美好,怪不得我的兩位同事劉建宏(微博 博客)和段暄(微博 博客)都成了這個紀錄片的粉絲,追星自有追星的道理,這一次他們追的是美食中國。
  • 蒿子粑粑,舌尖上的春天
    蒿子作為一種大山裡的自然饋贈,經過農人之手,搖身變成了舌尖上的美食。對於在外的故鄉人來說,蒿子粑粑經過長途運輸,走進城市,是告慰異鄉人舌尖上的鄉愁。而吃蒿子粑粑,對故鄉人來說,是在享受人間舌尖上的春天。春風送暖,萬物復甦,經過一冬的沉澱,蒿子發出綠色的嫩尖。田埂上、山丘上到處都有。雨水過後,蒿子嫩芽上含著滴滴露珠,好不誘人。
  • 視頻丨舌尖上的祿豐——烤乳豬
    視頻丨舌尖上的祿豐——烤乳豬 2020-10-13 17:2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一華獨秀:幽默中國味全在舌尖上
    一華獨秀:幽默中國味全在舌尖上 時間:2012.06.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一華獨秀
  • 「舌尖上的利雅得」——沙烏地阿拉伯美食大搜羅
    「舌尖上的利雅得中新社發 杜洋 攝 發布時間:2013-04-15 11:15:10 【編輯:張龍雲】 「舌尖上的利雅得」——沙烏地阿拉伯美食大搜羅
  • 《瘋狂猜成語》一個貂字在一條狗尾巴上的成語答案
    導 讀 瘋狂猜成語一隻狗尾巴上一個貂字是什麼成語 瘋狂猜成語、看圖猜成語、成語玩命猜一個貂字在一條狗尾巴上答案什麼呢
  •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文匯讀書周報》第1780號第七版「新閱讀」 (2019年9月16日發行)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陳 斌 公元777年(唐大曆十二年)3月,因專權跋扈,專營私產而被唐代宗治罪的宰相元載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家中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八百石胡椒(相當於現今64噸)更是成為後世文人墨客嘲諷的典型。
  • 煙臺航天小學: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煙臺航天小學: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2020-09-16 08:31:04 來源: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
  • 舌尖上的非洲 看非洲的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非洲
  • 味覺,被食材綁架的味蕾,產生舌尖上的快感
    只是苦了舌尖上的味蕾,為最大程度滿足人類對食物色香味的追求,鞠躬盡瘁。但不要忘了,所有的味道,都是味道發出主體,主動引導味蕾做出的反應。舌尖上的快感,其實是被食材與味蕾共同綁架而導致。
  • 地道川味臘腸,吃出舌尖上的年味兒
    作為一枚地道的川妹子,逢年過節最愛的就是餐桌上各種臘腸菜,什麼臘腸煲仔飯、荷蘭豆炒臘腸、花菜炒臘腸等等,美味臘腸可以炒一切,每一口都是幸福感爆棚!如今工作在外的我,更是懷念充滿家鄉味的臘腸,可惜所在城市的地道川館子並不多,常常要跨越半個城市才能嘗上那一口家鄉味,每當熟悉的味道湧上舌尖時,瞬間就能回憶起記憶中的老味道。 後來工作越發忙碌,空餘時間越來越少,沒有精力再跑大老遠去吃家鄉菜,於是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一家地道的川味臘腸,就是這款四川香腸,口感很地道。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史前味道演變與食物發明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挪威三文魚,舞蹈在舌尖上的健康美食
    從來沒有一種食物能像它一樣,徵服世界各地眾口難調的味蕾,成為餐桌上一道亮眼的存在。北國的挪威冰海都流傳著它的傳說。它就是我們陌生又熟悉的挪威三文魚。挪威養殖三文魚生長在大西洋冰冷純淨的海水裡,理想的海水、溫度,專門的設備,和養育人精心飼養出的三文魚。
  • 熱播劇《小娘惹》上演舌尖上的熱帶植物
    劇中的蝦米糯米卷、椰漿飯、龍眼茶、叻沙面線、煎蕊、海南雞飯和亞叄豬肉等讓屏幕前的吃貨大飽「眼福」,也是一出「舌尖上的小娘惹」。娘惹菜中有些不起眼的植物,是這些舌尖美味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這些美食中的綠色尤物。
  • 舌尖上的昆蟲 "奇異小吃"滿足你的重口味
    舌尖上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