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德國溫室氣體減排超預期 疫情系主因

2021-01-07 電纜網

【電纜網訊】根據一項分析,因冠狀病毒大流行,德國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超出了原目標。

據德國智囊團Agora Energiewende周一發表的分析報告稱,德國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基準年減少了42.3%,超過了降低40%的目標。

根據Agora Energiewende的初步統計,德國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減少的三分之二是由Covid-19危機的影響以及相關的能源消耗,工業生產和運輸下降造成的。

分析發現,如果沒有Covid-19效應,德國的CO2排放量只會下降37.8%,略低於國家制定的2020年排放目標。

Agora Energiewende執行董事Patrick Graichen在一份聲明中說:「到2020年,只有在電力部門才實現真正的氣候保護效果,在該部門中,二氧化碳的減少歸因於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

Graichen補充說:「一旦經濟回暖,運輸和工業將再次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

相關焦點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以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現狀為背景,我國於2016年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增加「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實施協同控制」條款,首次將控制溫室氣體減排納入法治軌道。但是,該條款定性模糊,內容概括,不利於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達成。
  • 我國溫室氣體清單11年未更新,非CO₂氣體減排面臨壓力
    然而,對於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減排,同樣將面臨巨大挑戰。8月1日,世界資源研究所在北京發布《全面減排 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中國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研究》工作論文,論文指出中國已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CO₂減排政策以期兌現2030年或更早實現碳排放達峰的承諾,然而卻對《京都議定書》所涵蓋的其餘六種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關注相對較少。
  • 即使現在減排溫室氣體,地球溫度也要在幾十年後才會下降
    地球的自然系統需要時間來吸收大氣中的碳,我們可能需要等上幾十年氣溫才會下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只是我們必須降低我們的期望。這一發人深省的消息來自《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研究由挪威國際氣候研究中心CICERO的科學家們完成,研究第一作者是Bjørn h .
  • 垃圾填埋場:溫室氣體減排新戰場
    殊不知,除了臭味,垃圾填埋場還是溫室氣體甲烷的重要來源。  為此,科研人員正試圖開展垃圾處理領域汙染物跟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研究。  減排壓力帶動技術革新  甲烷在近200年內呈加速上升態勢,而垃圾填埋場是最大的人類活動甲烷釋放源。
  •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新華社北京2月7日電 多家權威機構6日確認,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四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熱年。世界氣象組織6日發布報告說,無論在陸地還是海洋,過去四年的變暖程度都非同尋常。「這是持續長期氣候變化的一個明顯跡象,而持續長期氣候變化與創紀錄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相關。」
  • 歐盟計劃提高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在歐洲議會發表「盟情諮文」,其中提到的新的歐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及一攬子政策引發外界普遍關注。根據諮文,為確保2050年實現「碳中和」,歐委會決定將2030年溫室氣體階段性減排目標比例從此前的40%提升至55%。
  • 日本達成《京都議定書》溫室氣體減排指標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4月15日報導,日本環境省15日發布最新數據稱,日本2012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13.43億噸,較1990年增加了6.5%。增加原因主要是因福島核電站事故導致日本更加依賴火力發電。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本文旨在對現有研究進展進行認真梳理,對溫室氣體減排影響人群健康的具體機制和模擬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並探討未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為進一步深化本領域的研究提供基礎。一、溫室氣體減排為什麼能帶來健康協同效應?溫室氣體減排為什麼能帶來健康協同效應?這可以從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群健康的視角找到部分答案。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04 期「農業與全球變化」專刊作者:周勝1,2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04 期「農業與全球變化」專刊作者:夏龍龍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世昕) 在近日舉行的「中日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會」上,中日生態環境領域的官員和專家都對中國機構改革後如何實現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事實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此前曾多次表示,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將在汙染物治理領域實現若干打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打通就是汙染物一氧化碳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協同減排。而機構改革之前,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減排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而這輪機構方案將溫室氣體的減排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劃至生態環境部。
  • 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首次下降:中國立大功
    2015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此前,全球溫室氣體曾經有過下降記錄,但彼時是在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經濟衰退)期間。當然,該文章作者也警示,這種下降有可能是暫時的,為了避免全球變暖的危險,各國依舊需要實現從石化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
  • 為實現碳中和,歐盟成員國同意將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提高至55%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12月11日報導,歐盟27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同意到2030年,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將從此前設立的目標——比1990年的水平減排40%,提升到至少55%。此前,歐盟提出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 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原標題: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中新網4月9日電 據日媒報導,圍繞溫室氣體減排的問題,日本政府近日正在探討提出至2030年使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超過20%的目標。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推算數據顯示,日本可減排24%的二氧化碳。然而,日本政府內部卻對此分歧明顯,預計協調之路艱難。
  • 日本將在2015年度內製定溫室氣體減排計劃
    為了實現到2030年使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3年減少26%這一目標,日本政府將在2015年度結束前制定具體計劃。除繼續推廣節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外,如何應對新建計劃不斷增加的煤炭火力發電站成為一大課題,日本政府將與電力行業展開全面協調。
  • ...大學報告:2050年要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減排...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噸-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研究稱溫室氣體減排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採取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國際熱帶農業中心、英國利茲大學和智利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從弱到強四種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造成的永久性降水變化的發生時間進行了預測。結果顯示,澳大利亞西南部、非洲南部、南美洲西南部、墨西哥中部和地中海區域將變得更加乾燥,而中國、印度、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東部將變得更加溼潤。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碳交易微課堂① 溫室氣體為何與汙染物同根同源?
    碳排放權交易(簡稱"碳交易")作為運用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 已經成為我國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與城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市場手段之一。我國自2011年起探索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市場"),並自2013年起,陸續啟動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等"兩省五市"的試點工作。
  • ...提出將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40%提高為55%。按計劃,歐洲...
    東吳證券:歐盟上調減排目標,新能源革命勢不可擋;① 2020年9月17日,歐盟委員會正式發布《2030年氣候目標計劃》及政策影響評估報告,提出將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40%提高為55%。按計劃,歐洲議會將於今年10月就 「氣候法草案」投票表決,於2021年6月前修訂相關立法;② 東吳證券指出,減排核心是降低化石能源消費,將推動可再生能源消費佔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