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公司
疫情對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影響已經顯現。
3月17日晚間,紅宇新材(300345)、建投能源(000600)資產重組事項均按下暫停鍵,巧合的是二者終止原因均提及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影響。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關注到,在近期併購重組案例中,疫情影響也成為監管部門關注的要點之一。業內人士表示,疫情對併購重組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需分行業看待,但總體影響有限。
因疫情終止重組
紅宇新材長期以來以耐磨新材料技術開發與應用為主要業務,近年來因下遊客戶停產、限產嚴重,經營業績大幅下滑,已連續兩年虧損。為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公司擬以資產重組形式切入移動網際網路行業。
2019年11月,紅宇新材啟動重大資產重組,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鉑睿智恆75%股權,交易金額為6.31億元,並通過詢價方式向5名特定對象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2.7億元。
鉑睿智恆成立於2014年12月,主營智能終端的一體化設計、應用分發、APP安裝、廣告推廣等移動網際網路服務,盈利模式為「免費+廣告及服務」。
數據顯示,鉑睿智恆2018年度營業收入為8228.45萬元,淨利潤為3985.19萬元;2019年至2021年的業績承諾分別為淨利潤不低於7000萬元、9100萬元、1.18億元。
受疫情影響,鉑睿智恆預計2020年、2021年業績承諾恐難實現,紅宇新材決定終止重大資產重組。
無獨有偶,建投能源也於3月17日終止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理由與紅宇新材類似:受外部環境變化,尤其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宏觀經濟形勢和市場環境壓力加大。此前,公司曾籌劃收購控股股東建投集團持有的河北張河灣蓄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45%股權、秦皇島秦熱發電有限責任公司40%股權,以解決同業競爭。
華泰聯合證券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業績承諾是併購談判中的重要因素,會直接影響標的公司的估值。在行業併購市盈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受疫情影響,某些標的公司業績出現下滑,可能導致標的公司估值或交易對價無法達到交易對方的要求,這或許併購重組終止的重要原因。
併購審核高度關注疫情影響
記者關注到,針對疫情對併購重組可能帶來的影響,監管部門和投資者表示高度關注。
3月12日,小康股份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獲得有條件通過。證監會併購重組委在審核意見中,要求小康股份補充披露新冠肺炎疫情對標的資產生產經營的影響及保障業績承諾實現的應對措施。
記者查閱了近期交易對併購重組預案下發的問詢函,疫情影響也是高頻出現的問題之一。
3月16日,深交所對中色股份擬作價74億元,發行股份購買中國有色礦業74.52%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事項進行問詢,重點關注了標的資產的估值問題,並要求公司結合標的股權的市值、疫情對公司及標的資產當前及未來經營業務的影響、說明本次交易作價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
2月21日,深交所對中裝建設的重組問詢函中同樣提及了「疫情影響」。根據重組預案,中裝建設擬作價1.68億元,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收購深圳市嘉澤特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所要求公司說明新型肺炎疫情是否對標的公司業績具有較大影響,是否存在物業費減免的情形,評估是否充分考慮該評估事後事項的影響。
記者從多家上市公司了解到,監管部門和各地上市協會近期下發了關於疫情影響下融資、併購現狀的調查問卷,詢問公司是否存在併購重組需求,併購重組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阻力。
另外,記者關注到,ST東海洋、美吉姆、萬馬科技、唐人神等多家公司互動易問答中,投資者也針對疫情影響下併購標的業績承諾完成情況,向上市公司提出疑問。
業內人士:疫情對併購重組市場影響有限
疫情影響下的併購重組市場到底如何演變?記者採訪了相關業內人士,大部分觀點認為總體影響有限,後續併購重組將擁有較大市場,不過個別行業仍需警惕風險。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方案審核進度慢於往年;2019年以來,併購重組及再融資相關政策逐步鬆綁,部分上市公司對前期方案進行修訂,再加上現場盡職調查、審計評估比較困難,併購重組推出有所延遲。隨著疫情的緩解,在新證券法紅利下,參考上一輪併購重組規則鬆綁對政策的影響,併購市場將會保持高增長。
「併購重組是一個談判的過程,往年也有因各種原因終止的情況發生。目前我們並沒有感受到併購市場有明顯下滑跡象。」華泰聯合證券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疫情對併購市場的衝擊,不能一概而論,要分行業看待。」與此同時,他表示相比於疫情,註冊制的推行對併購重組市場的衝擊更大:「質地較好的公司可能更傾向於選擇直接註冊上市,而不會繞道通過併購重組間接上市。」
潘向東認為,疫情主要對消費行業衝擊較大,傳媒、旅遊、餐飲等行業的併購標的可能受影響,但是其他行業影響有限。
不過,對於在業績承諾期的企業,業內人士也作出了風險提示。
德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軍旗表示,從本次新冠疫情的規模和烈度來看,對賭糾紛等融資融券類法律問題的發生數量,可能會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呈增長態勢。目前傾向於認為新冠疫情屬於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事件,但因疫情出現而減輕甚至免除融資方的責任還要從業績承諾無法完成的原因力層面來分析。
對於在業績承諾期的公司,若受疫情影響出現業績下滑跡象,建議提前綜合評估本次疫情對業績完成的影響,積極與交易對方及監管機構保持溝通,做好業績無法完成時的相關補償預案,達成補充協議或者由交易對方提供其他增信措施。
《證券時報》旗下專註上市公司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