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醫生,我兒子總是拉肚子,拉了6年了。看了好多醫生,都說是腸功能不好,沒有嚴重毛病,但吃了藥也沒效果,他太痛苦了,我們家長看著也心疼,你看看有沒有辦法治啊?」
前段時間,林女士(化名)帶著24歲兒子小蘇(化名)急匆匆走進杭州市西溪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朱元東主任醫師診室。
眼前的小蘇,中等身材,皮膚白皙,看起來文文氣氣,但精神頭不是很好,有氣無力的樣子。
「不要急,慢慢說,把腹瀉的情況詳細跟我說說。」腹瀉6年,吃藥不見好,這讓朱元東有些好奇,也想探個究竟。
王金輝 製圖
進餐後腹脹腹瀉
折磨6年幾乎崩潰
什麼時候開始腹瀉的?小蘇仔細想了想,從大學時代就開始了。那時,飲食不規律,熬夜、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有的事。「剛上大一一個多月,就開始經常拉肚子,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腹脹。」
頻繁拉肚子,小蘇也曾經到大大小小的醫院看過,並且經過多次各種檢查、包括胃腸鏡檢查,可檢查結果均無「特殊異常」,也沒有器質性疾病。醫生開了些藥,基本上是一些抗菌素、補充消化酶和調節腸道菌群的藥物,小蘇現在還隔三差五地吃一吃,但拉肚子、腹脹卻一直沒好過。
大學畢業後,小蘇留在杭州,經營一家網店。生意打理得紅紅火火,熬夜是家常便飯,還是經常腹脹、拉肚子。小蘇以為麵包、麵條容易消化,就把它們當做主食吃。
可小蘇的腹脹腹瀉依舊厲害。大便不成形,嚴重時一天要腹瀉5-6次,腹脹也導致不敢進食,對於做生意蠻拼的小蘇來說,漸漸感覺力不從心,人變得沒精神,說話有氣無力,眉毛也稀稀拉拉。家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多方打聽,找到朱元東主任醫師尋求幫助。
持續腹瀉的「罪魁禍首」
竟和吃了含麥膠的麵條等食物有關
「一般來講,腹瀉的患者都會去腸道門診,直接來看消化內科門診的相對比較少。這個患者被腹瀉折磨了6年,治療上已經快失去信心了,作為醫生,我有責任幫他尋找疾病背後的『元兇』。」
小蘇腹瀉的時間比較長,需要進一步認真地鑑別診斷,為此,朱元東當天就將小蘇收治入院,經過詳細地病史採集、體格檢查和針對性檢查,科室討論初步排除甲狀腺等內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炎症性腸病等因素導致的腹瀉。
病史採集中,小蘇媽媽的一句話格外引起朱元東的注意,「我兒子拉大便的氣味特別難聞!」小蘇自己也說他的大便漂浮在馬桶上的情況特別多。
之後,朱元東親自上陣,給小蘇做了胃腸鏡檢查,檢查中讓朱元東印象深刻的是:小蘇的十二指腸黏膜粗糙、小腸絨毛萎縮明顯,針對這個情況,也做了活檢,排除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炎症性腸病等器質性疾病的可能。
為進一步診斷,朱元東所在科室還通過相關檢測部門,給小蘇的「便便」做了一次檢測,結果證實小蘇大便裡的蛋白成分比牛奶的含量高出幾倍,這意味著小蘇的蛋白營養吸收不好。
綜合考慮,朱元東診斷小蘇患上「麥膠性腸病」,起病原因和進食麥粉以及麵條等相關食物關係密切。
朱元東解釋,麥膠性腸病是一種由於攝入麥膠蛋白而引起的慢性小腸疾病,通常以多種營養物質吸收不良、小腸絨毛萎縮和去除飲食中麥膠蛋白後症狀改善為特徵。
他表示,麥膠性腸病的發病機制是遺傳、環境、免疫和麥膠飲食相互作用的結果。「大麥、小麥、黑麥及燕麥中的麥膠(俗稱麵筋或者麩質)可被乙醇分解為麥素(即麥膠蛋白)和麥谷蛋白,小蘇對含麥膠的麥粉食物異常敏感,當這些蛋白攝入人體,會和小腸產生過敏反應,小腸無法吸收麥膠蛋白營養,蛋白排洩出來,久而久之,引起了小腸黏膜的變化,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小蘇的腸鏡表現出來有小腸黏膜的變化,大便氣味特別難聞,身體的力氣逐步被掏空。」
麥膠性腸病發病率不高
容易漏診和誤診
經過1周的全無麥膠飲食方案(包括祛除可能含麥膠的調味品)治療,小蘇的腹瀉症狀消失,順利出院,朱元東叮囑他,回去後儘量不要進食含有麥膠的食物。含麥膠蛋白的食物有:饅頭、麵條、通心粉、麥片、蛋糕、餅乾以及各種用麵粉製作的西點;麥芽類製品,如啤酒、麵筋、糕點以及麥類制的飲料、酒類等。
朱元東坦言,麥膠性腸病發病原因是環境、免疫力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有的和遺傳有關。目前沒有特效藥,治療上主要包括飲食治療、對症及支持治療來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
「因為麥膠性腸病的發病率不高,臨床上容易漏診和誤診。如果患者出現持久的腹瀉,一定要找專業醫生進行綜合檢查,不要貽誤病情。」朱元東提醒。
網友評論
(原標題:吃了就拉,氣味不是一般難聞!小夥被折磨6年差點崩潰,罪魁禍首竟是很多人愛吃的…)
來源:綜合都市快報、浙醫在線、網友評論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