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東西是孩子好奇心的體現,孩子看到手錶嘀嗒嘀嗒地轉動,好奇表裡到底有什麼,就會想辦法把它拆開一探究竟。作為科技教師,我們可以將「拆解玩具」作為主題開展創客活動。當然,拆解的對象也不一定是玩具,其他合適的常見物品也是可以的。
科技學堂的STEM雲教研「拆玩具,學科學」活動從整體上看是一個「編碼—解碼」的過程。我們選擇的玩具便是一個「編碼」的過程,玩具就像一個包裝巧妙的謎題,學生在玩具拆解的過程中完成對科學原理的「解碼」,找到這個謎題的答案。在解碼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不斷進行猜測和解答,逐步理解我們所要傳達的科學原理,這就是學生建構起自己知識的過程。
什麼樣的玩具適合「拆玩具,學科學」的活動呢?我們可以遵循幾個簡單的原則:
● 玩具的難度要適中,不能一眼就看穿原理,也不能拆解之後還搞不清原理;
● 玩具的零件數量不要太多,能夠直觀表現2〜3個物理現象即可;
● 玩具安全性好,價格低廉。
除了這些必要的條件外,教師和學生熟悉的玩具更適合作為開展活動的材料。在STEM雲教研活動的討論中,我們選擇了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都玩過的鐵皮青蛙作為拆解的內容。
體驗與觀察
鐵皮青蛙是一款經久不衰的玩具,轉動青蛙身上的旋杆,擰上發條,將青蛙放在地上,它就會自動地一步步向前跳。很多教師小時候都玩過鐵皮青蛙,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童年玩具。回憶一下,你小時候是否好奇過鐵皮青蛙是怎樣工作的,是否嘗試過拆開鐵皮青蛙,觀察裡面的結構呢?用我們小時候玩玩具的熱情引導學生體驗和觀察鐵皮青蛙吧!
在這個環節,學生分組活動,充分體驗鐵皮青蛙的玩法,教師設計相應學習單,讓學生把玩鐵皮青蛙的多種體驗寫在學習單上。例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 轉動旋杆的時候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手感有什麼變化?
● 青蛙拿在手上有什麼感受,它在什麼時候才會跳起來?
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體驗鐵皮青蛙的玩法和感受。這種充分體驗將幫助學生對鐵皮青蛙的運行過程有全面的認識,在體驗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思考鐵皮青蛙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動作。
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對鐵皮青蛙進行全面的觀察,在不拆開玩具的前提下,觀察鐵皮青蛙的結構。例如,我們可以從鐵皮青蛙腿部的孔洞中窺視到內部結構的小部分,我們可以看到鐵皮青蛙內部安裝有彈簧,還可以發現當我們轉動旋杆時,內部有一個零件會向上運動。
進行了充分的體驗和觀察之後,學生在學習單中寫下對鐵皮青蛙工作原理的猜想。這個環節我們體驗到的聲音、手感,觀察到的彈簧、移動的零件都應該作為學生作出猜想的依據。這一過程學生也許不能將全部收集到的證據用上,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疑惑寫在學習單中,並在下一個環節進行解答。可以將學生在這一階段的猜想作為課程的形成性評價。
拆解與研促
在這個環節,學生將拆解玩具,研究玩具每一個零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以驗證自己提出的猜想。拆解鐵皮青蛙只需要尖嘴鉗就可以完成,但這個環節教師一定要特別注意學生安全,最好能為學生配備勞保手套等防護物資。
鐵皮青蛙的拆解並不難,但我們不要讓學生太快地把鐵皮青蛙拆得一乾二淨,拆解的目的是為了研究,不明不白地將鐵皮青蛙拆散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在這個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邊拆解,邊提出問題,邊研究解決問題。怎樣做到邊拆解邊研究呢?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進行。
拆開了鐵皮青蛙的外殼後,擰一擰旋杆,觀察內芯中有哪些結構運動了,又是怎樣運動的。將鐵皮青蛙放在桌子上,我們觀察到青蛙依舊能夠一蹦一蹦向前跳,這說明青蛙的外殼與青蛙的運動沒有必然的聯繫。
我們在第一個環節中觀察到鐵皮青蛙的內部機構中具有彈簧,學生對彈簧的作用進行了猜測。在這個階段,我們就要對猜測的結果進行驗證。取出彈簧,轉動旋杆,觀察內芯與原來的運動方式有什麼不同。我們發現,安裝彈簧時,轉動旋杆後蛙腿不會跳動,只有放到地上鐵皮青蛙才會跳起來;沒有安裝彈簧時,轉動旋杆鬆開手後,蛙腿會馬上開始跳動。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彈簧的作用是阻止發條快速釋放能量。
接下來,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討論,為什麼要阻止發條快速釋放能量呢?彈簧用到了什麼原理能阻止發條能量釋放呢?我們能用別的什麼材料替代彈簧嗎?通過提問和思考,學生主動思考玩具中每一個零件的作用,並將自己所想記錄在學習單中。
零件拆解出來後,學生要將零件保存好,以防丟失,這也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一個細節。我們看到鐵皮青蛙由外殼、內殼、蛙腿、發條、旋杆、齒輪、曲柄、軸、彈簧這些零件組成,它體現了不少有趣的物理原理:發條和彈簧的作用是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換,齒輪產生加速作用,蛙腿體現的是槓桿原理⋯⋯學生要清楚每一個零件的作用,並且能夠說明這些零件是怎樣組成鐵皮青蛙的。
分享與展示
學生通過拆解與研究環節搞清楚原理後,我們需要一種合適的方式讓學生將玩具的原理展示出來,以總結學習的成果。分享與展示環節可選用的方式有很多,由於鐵皮青蛙拆解之後會破壞它的連接結構,無法安裝回去,我們不如用解剖的青蛙零件做一張思維導圖,直觀地呈現每一個部分的作用和關係。
製作鐵皮青蛙的思維導圖需要的材料和工具有A4紙、彩筆和藍泥膠,藍泥膠是很好地將零件粘貼在紙上的材料。在思維導圖中,我們依照運動的順序將零件一一粘貼在紙上,並用箭頭標識出來:手轉動旋杆→旋杆帶動發條→發條帶動齒輪運轉→齒輪帶動曲柄將旋轉運動轉化為往復運動→曲柄帶動蛙腿運動→彈簧儲存能量將蛙腿的連續跳動轉化為間歇運動,而這些零件都固定在鐵皮青蛙內部的固定裝置上。
然後,我們在每一個零件旁邊寫下它的工作原理,並用更小的線條連接有相似原理的生活常見物品,將課程與生活聯繫起來。在物品旁邊,我們還可以用箭頭標識出零件的細節部分,完善展示內容。
完成思維導圖後,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思維導圖向其他同學講解鐵皮青蛙的工作原理,也可以分小組評選最好的思維導圖。作品的完成圖也可以作為教師給學生的總結性評價。
玩具就像一個被層層包裝的禮物,我們將科學知識包裹進其中,學生通過體驗與觀察、拆解與研究、分享與展示3個階段,拆開層層的包裹,解開玩具科學原理的時候,一定會更加的難忘。
(本文原載於《中國科技教育》2020年第5期「新技能」欄目,作者陳染,有刪減。中國青輔協會員可點擊「閱讀原文」登錄雜誌官網免費瀏覽全文。 )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提醒廣大科技輔導員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會
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原標題:《[教師也創客]拆解法:學科學像解謎一樣有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