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份,全國天氣日漸轉涼,魚蝦蟹陸續起捕上市,北方地區進入越冬前的準備階段,南方大部分地區依然是養殖品種的良好生長期。
由於此時的池塘載魚量較大,殘餌及代謝物質沉積較多,易厭氧發酵產生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同時晝夜溫差逐漸增加,上下水層對流加大,易惡化水質,造成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性疾病的發生。
這一時期,要重點關注以下水生動物寄生蟲性疾病。
一、指環蟲病:
1、水溫15~28℃時高發;
2、症狀:
指環蟲寄生於鰓瓣,鉤住鰓絲,破壞鰓組織,刺激鰓細胞分泌過多的黏液,妨礙魚的呼吸。受嚴重感染的魚,鰓部顯著浮腫,鰓蓋張開,鰓絲呈暗灰,體色變黑,病魚緩慢地離群獨遊,不攝食。
二、刺激隱核蟲病:
1、刺激隱核蟲的適宜水溫是10~30℃,最適繁殖水溫為25℃左右,所以夏季和秋季是刺激隱核蟲病的流行季節;
2、症狀:
發病初期肉眼可見病魚體表、各鰭及鰓上先出現少量白色小點,魚體在池中狂遊,用身體摩擦網箱,呼吸頻率加快。
中期魚體體表、鰓、鰭等感染部位出現小白點增多、體表分泌的粘液增多,體表寄生處表皮充血、鰓組織貧血,緊接著迅速傳染網箱養殖的魚類。嚴重時魚體表皮覆蓋白色薄膜,這是由於病魚的皮膚和鰓受蟲體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包裹於蟲體表面形成的。病魚食欲不振,體型消瘦,鰭條缺損、開叉,由於鰓絲分泌大量粘液導致呼吸困難,如果蟲體寄生於眼內會引起瞎眼。
後期寄生蟲脫落後體表皮膚發炎、壞死,鱗片易脫落,引起細菌的繼發性感染,最終導致運動失調、呼吸困難衰弱窒息而死。
三、小瓜蟲病:
1、小瓜蟲病的發生環境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上下波動時小瓜蟲開始繁殖。小瓜蟲的繁殖適溫為15-25℃,因此流行於春、秋季;但當水質惡劣、養殖密度高、魚體抵抗力低時,在冬季及盛夏也有發生。
2、症狀:
小瓜蟲主要寄生在魚類的皮膚、鰭、鰓、頭、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點狀,肉眼可見。嚴重時魚體渾身可見小白點,故稱「白點病」。
四、車輪蟲病:
1、主要危害多種魚類的魚苗,魚種階段,流行的高峰季節為3-6月,10-11月,水溫20-28℃。此病多發生在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食料不足,放養過密,連續下雨的情況下。
2、症狀:
車輪蟲寄生在體表和鰓上,魚苗可出現"白頭白嘴"或"跑馬"(環遊不止)症狀。病魚表現為魚體發黑,離群獨遊。有的又成群圍繞池邊狂遊,常引起魚苗、魚種的大批死亡。
五、斜管蟲病:
1、黃顙魚養殖中,病魚出現斜管蟲的機率較大,嚴重的時候會引起魚批量死亡,損失較大。
魚類暴發斜管蟲,多在溫度回升較快,池塘底質不良,如果又逢陰雨持續,溶氧不穩定,此時最適合寄生蟲的繁殖。斜管蟲在養殖環境惡化,魚體的抵抗力差的時候,據說30℃以上的水溫也能大量繁殖。
2、症狀:
當魚被斜管蟲大量寄生時,魚的鰓和皮膚遭受破壞,並刺激皮膚和鰓大量分泌粘液,使鰓絲間嚴重粘合在一起使魚的呼吸困難,魚體表現瘦弱發黑,遊動遲鈍,隨即死亡。一般可見病魚靠邊,漫遊,鰓絲掛有髒物比較嚴重,鏡檢可見扁形的蟲體,一般沿著鰓絲邊緣遊動。
六、三代蟲病:
1、三代蟲的最適繁殖溫度為20℃,特別在魚苗越冬時節,對魚苗及春花魚種危害很大。
2、症狀:
寄生三代蟲的幼魚,魚體開始褪色而變得蒼白無光澤,體表粘液增多;魚鰭下垂,末端捲曲且逐漸裂開;呈現極度不安狀態,時而狂遊於水中或急側遊於水底,企圖擺脫寄生蟲的騷擾,繼而食欲不振,遊泳遲緩,逐漸消瘦,嚴重時引起病魚死亡。魚鰓上寄生三代蟲後會造成呼吸困難,不久即窒息死亡。
鏡檢時可見體表、各鰭以及鰓部有三代蟲的寄生,魚體粘液異常分泌,形成灰藍色無光澤的粘液膜,充血及斑點狀出血斑。
大部分寄生蟲多存在於水質比較髒、有機質含量高,且放養密度大的養殖水體中。因為一般這樣的養殖水體溶氧量不足,魚類的抵抗力相對較弱,感染寄生蟲在內的各類疾病的機率較大。因此,調好水質是預防魚類寄生蟲的保障條件。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