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辣有貨 | 肺癌腦轉移的免疫治療進展

2020-11-28 醫脈通

作者:星空下的小V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中樞神經系統是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10%的患者在初次就診時就會出現;據文獻統計,肺和支氣管癌腦轉移率在男性為28%,女性為26%;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的發生概率更高,約為44%(腦轉移和腦膜轉移)。


非小細胞肺癌(NSCLC)腦轉移患者預後極差,在不給予治療的情況下,平均中位生存時間少於7周。小細胞肺癌(SCLC)雖然僅佔肺癌的15%,但病理特徵顯示惡性度高,更易發生早期轉移,約有80%的SCLC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腦轉移,經過治療的SCLC的中位生存時間,也僅有5個月。


在免疫治療出現之前,腦轉移的治療手段主要為放療(全腦放療&立體定向放療)、手術、化療及靶向治療。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腦轉移患者的OS不斷延長,但患者的治療需求仍未滿足。


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o-Checkpoint Inhibitor,ICI )的發展,為肺癌,特別是NSCLC的治療開啟了一條新的途徑。


腦轉移,可以看作是肺癌的後院深宮,面對重幔厚闈,我們來看看免疫治療是如何拔簪挑燈,拈花祭雪,動心忍性,入主後宮的。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免疫微環境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如圖1所示,腫瘤細胞先是從原發灶進入血液循環,之後因血流剪切力的降低,以及自身分泌的細胞因子作用而黏附於血管內皮,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的幫助下遷徙至血管外,通過刺激新生血管而不斷生長而最終發生轉移。


一旦進入腦實質,顱內的免疫微環境便開始發揮作用,星型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開始扮演重要角色。活化的星型細胞可以加速腫瘤細胞增殖和對腦組織的侵襲力;分化為M2型的小膠質細胞則開始在腫瘤細胞周圍形成一層緻密的膠囊式的保護罩,防止浸潤性淋巴細胞(TIL)的攻擊。


圖1 


一直以來的觀點認為,在正常情況下,顱腦內處於理論上的「免疫豁免」狀態,沒有或者很少有淋巴細胞浸潤的現象,不僅如此,腦實質細胞還會分泌免疫抑制因子,諸如IDO,TNF-β等。


在腦轉移灶出現時,顱內免疫微環境會發生急劇變化,活化的淋巴細胞廣泛浸潤,其中既包括細胞毒性T細胞,也包括免疫抑制或耗竭型T細胞,此外還有大量單核細胞浸潤。


有學者對116例發生腦轉移的多種惡性腫瘤標本進行了研究,為統一標準,均選取的單發顱內轉移的病例。結果顯示:61例NSCLC患者中,26.2%出現PD-L1表達;超過50%的標本中出現CD3, CD8或CD45RO+的TIL浸潤,而浸潤程度和腦組織水腫以及患者的預後密切相關。這些都成為ICI在微環境中發揮潛能的環境基礎,一場險象環生的精心運作即將展開。


與傳統的化療和靶向治療不同,ICI的核心作用機理是解除了腫瘤細胞對於T細胞的抑制作用,而藥物本身是否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並不是最重要的,理論上講,能否有更多的具有殺傷效力的T細胞進入腦實質的腫瘤組織周圍,是免疫治療的關鍵。


有研究對黑色素瘤腦轉移的小鼠模型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相比於沒有顱外轉移灶的患者,出現顱外轉移灶的患者的顱內病灶對ICI,特別是CTLA-4抑制劑聯合PD-1抑制劑的反應率更高。


進一步研究發現,提高腫瘤應答率的原因並不在於顱內浸潤淋巴細胞數量的增加,而是在於轉移至顱內的T細胞(主要是CD8+的T細胞)的殺傷作用。具體來說,ICI進入機體後,通過調集有限的TIL而非增加總體數目,集中T細胞的優勢兵力對腦轉移灶進行殺傷。至於聯合應用的效果好於單藥,其原因可能是ICI從T細胞動員的多個環節發揮作用,更加廣泛的解除了免疫抑制效應。


另一個問題就是:同樣是PD-L1表達,為什麼在原發灶和腦轉移灶的異議卻大相逕庭?2016年的一篇報導或許可以給出部分解釋。


研究對73例肺癌患者的原發灶和腦轉移灶進行配對比較後發現,原發灶和轉移灶的PD-L1表達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存在差異。在所有73例患者中,63例患者的PD-L1在配對的腫瘤組織中表達一致,約佔86%,其中23例PD-L1表達均為陽性,40例均為陰性;另有10例表達情況不一致。相比於腫瘤組織,配對的免疫細胞表達一致率偏低,僅有54例(74%)患者的PD-L1表達一致。


在時間上,間隔小於6個月的腦轉移灶和原發灶的PD-L1表達一致性要高於6個月以上發生腦轉移的患者,但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對於免疫細胞,趨勢相同,同樣也沒有統計學差異。


根據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中的PD-L1表達狀態,總體人群被分成以下類別:


圖2 


文章同時建議:當醫生決定對患者採用免疫治療時,應同時考慮空間和時間對於不同樣本檢測結果的影響,相比於存檔樣本的檢測,獲取的新鮮組織樣本會提供更多的信息。關於組織和免疫細胞中的表達,下面的彩虹圖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其中條帶的寬窄代表了比例的高低。


圖3


ICI在NSCLC腦轉移的數據不多,甚至是屈指可數。


在後線研究中,KEYNOTE-010大概納入了152個BM患者,其中78人 PD-L1表達在50%以上,但最終並沒有報導相關亞組的療效分析結果;OAK研究中有85例BM患者入組,佔全部人群的10%,其中38例接受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的治療,20.1個月的中位生存顯著長於對照組的11.9個月,HR=0.54, 而且,實驗組中入組時沒有發生腦轉移的患者在之後出現腦轉移的時間也顯著長於化療對照組。在CheckMate-017和057聯合分析中,85例腦轉移患者並未展現出ICI治療後的生存獲益,OS:4.9 VS 3.8 個月,HR未報導。但腦轉移亞組的安全性都在可接受範圍內。

 

再看一線治療。在KEYNOTE-024研究中,28例患者(9.1%)入組時即發生了腦轉移,或許是病例數目太少,腦轉移亞組和總體結論不相一致,並未展現出生存優勢;之後的KEYNOTE-189研究,納入了目前為止最多的一線腦轉移治療人群,共有109例,佔全部人群的17.5%,而且在BM亞組中,ICI聯合化療組的OS顯著長於化療單藥治療,HR=0.36。


一項專門針對肺癌和黑色素瘤腦轉移人群一線接受帕博利珠單抗的前瞻性II期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的18例肺癌患者中,6名患者應答,有效率為33%,其中有4名患者達到完全緩解,總體安全性可控。


除此以外,更多回顧性研究的數據均顯示ICI在腦轉移肺癌患者中的療效值得進一步探討和期待。


相比起來,SCLC腦轉移的數據就更加稀少了,KEYNOTE-028 是一項開放式、Ib多隊列研究(20個隊列),探討帕博利珠單抗治療PD-L1陽性腫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中的24例患者中僅有3例經治穩定的腦轉移患者,而且沒有表述這三例患者的治療情況,總體的ORR是33%;之後進行的一項II期研究,探討帕博利珠單抗維持治療廣泛期SCLC患者,入組的45例患者中,有10例合併腦轉移,同樣沒有單獨報導這組人群,總體的ORR是11.8%;在今年WCLC上公布的重磅研究 Impower 133中,儘管總體PFS和OS都顯示出統計學差異,但入組的35例腦轉移患者的亞組分析卻並未明顯獲益。


圖4


小結


腦轉移患者,作為晚期肺癌患者中相當比例的組成,其治療的急迫性和合理性需求都是不言而喻的。目前看來,儘管有部分研究涉及腦轉移人群,但大多為無症狀,或是經治穩定的患者。前期的治療對於腦轉移灶免疫微環境的影響尚無法全面了解,因此對於後續ICI的治療也無法起到參考的作用。


儘管如此,ICI在BM患者中的嘗試已經顯現出不容忽視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數據,下一步的目標,主要在聯合治療模式和優選的腦轉移人群兩方面進行探索。


另外,SCLC腦轉移患者的研究相對偏少,也是探索的必然方向。目前已有學者結合現有的預後評分體系(RPA score 和 ds GPA等)開始對BM人群的特異性Biomarker展開探討並取得了一定成果;而聯合治療模式的前景,未來將主要集中在放療聯合免疫,以及抗血管聯合免疫治療方向,相關研究也已經開始進行,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rain metastases and the immune system: From brain metastases development to treatment.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68 (2018) 69–79

2.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cordance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expression and lymphocyte tumor infiltration between paired primary lesions and brain metastases in lung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27: 1953–1958, 2016

3. Density of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correlates with extent of brain edema and overall survival time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Onco-Immunology 5:1, e1057388; January 2016

4. Systemic Therapy of Lung Cancer CNS Metastases Using Molecularly Targeted Agents a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CNS Drugs (2018) 32:527–542

5. Evalu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ensity, localization, and PD-1/PD-L1 immunopositivity of mononuclear cells i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lung adenocarcinoma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is. Neuro-Oncology 19(8), 1058–1067, 2017

6. Expected Paradigm Shift in Brain Metastases Therapy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 Molecular Neurobiology  https://doi.org/10.1007/s12035-018-0905-3

7. Anti–PD-1/anti–CTLA-4 efficacy in melanoma brain metastases depends on extracranial disease and augmentation of CD8+ T cell trafficking. E1540–E1549 | PNAS |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1, 2018

8. A Phase II trial of pembrolizumab for patients with melanoma 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untreated brain metastases. Lancet Oncol. 2016  July ; 17(7): 976–983. doi:10.1016/S1470-2045(16)30053-5.

9. Pembr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b KEYNOTE-028 Study. J Clin Oncol. 2017 Dec 1;35(34):3823-3829. doi: 10.1200/JCO.2017.72.5069. Epub 2017 Aug 16.

10. First-Line Atez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N Engl J Med. 2018 Sep 25. doi: 10.1056/NEJMoa180906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國際視角 | 克利夫蘭診所專家談肺癌腦轉移靶向及免疫治療最新進展
    國際視角 | 克利夫蘭診所專家談肺癌腦轉移靶向及免疫治療最新進展
  • 免疫治療或可代替放療延長NSCLC腦轉移患者的生存期
    腦轉移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多達40%的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發生腦轉移,有一半的患者會因此殘疾或者死亡。對於有症狀的多發腦轉移,通常採用全腦放射治療;而對於無症狀的多發腦轉移,則進行全身系統治療。不過腦轉移的全身治療主要限制在靶向治療領域。
  • 肺癌腦轉移,癌細胞是怎樣入腦的?會有哪些跡象呢?還能治療嗎?
    肝臟、骨骼、腦及腎上腺等是肺癌容易遠處轉移的部位,其中肺癌發生腦轉移的病人大概有40%左右,一些病人初診時就發現有腦轉移,一些病人治療過程中、或康復期發現腦轉移。肺癌是一個大的家族,有許多品行不一的類型,最主要有肺腺癌、肺鱗癌、大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等,前三者的治療原則基本相同,歸為一類,非小細胞肺癌。肺腺癌、小細胞肺癌容易發生遠處轉移,而肺鱗癌常常以局部擴散為主。那麼,癌細胞是如何進入腦部的?
  • 「肺癌之王」有剋星,免疫治療開啟了肺癌治療新紀元
    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療多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PD-L1抑制劑。 CASPIAN研究是2019年SCLC免疫治療領域的一大重磅收穫,在impower133研究的基礎上再次證實免疫聯合化療作為一線治療可以改善廣泛期SCLC的總生存。
  • 專家答疑:肺癌的治療—手術還是免疫治療?顛覆你認知的必看文
    3.我們知道有一個新的研究PACIFIC,是有關於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在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您認為以後免疫治療是否能夠在術前、中、後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我們同行都很清楚,這個數字在肺癌當中真的相當難得,因為它真的很難實現。至於這個免疫治療在未來其他期數的患者治療中扮演著什麼角色,我們就得留到以後的研究才能告訴我們了。但是整體來說,我很高興看到,除了15年前我們有了靶向治療以外,我們現在也有免疫治療,原本我們認為的「不治之症」的前景,已經變得樂觀很多了。
  • 肺癌治療,選對治療方式很重要!
    不同分期的肺癌,治療手段和預後完全不同。 準確的分期,可以使那些有手術適應症的肺癌患者得到及時外科手術治療,那些已有遠處轉移的、無法行手術的肺癌患者避免承受開胸手術之苦。
  • 一文盤點: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新進展
    壁報展示專場有哪些免疫治療新進展呢?一項I期研究中期分析結果顯示,M7824(1200mg)用於二線治療的ORR為27.5%,且有可控的安全性。本次會議公布了更長時間隨訪結果。研究納入一線未接受過免疫治療且進展、未經選擇的晚期NSCLC患者,隨機分配接受500mg或1200mg直至疾病進展。主要終點為最佳總緩解。
  •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如何精準醫療?專訪大連醫科大學附二醫陳駿...
    轉移是腫瘤治療的一大瓶頸。在腫瘤醫學不甚發達的過去,肺癌一旦出現腦轉移如果不經治療,死亡近在咫尺,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僅1-2個月。使用放療、化療等傳統手段後,患者的生存期也只有6-8個月。
  • 肺癌治療新思維:靶向腫瘤衍生外泌體免疫治療
    因此,更深入了解肺癌病理對於早期診斷和成功治療至關重要。外泌體作為癌症的「雙刃劍」,既可以促進癌細胞不斷增殖與擴散,又可以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治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有關外泌體的一些最新研究進展。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
  • 肺癌的免疫治療
    肺  癌免疫治療抗癌「神藥」,療效持久       近幾年在晚期肺癌的治療方面已由傳統化療時代發展到精準分子靶向治療時代,繼而發展到了免疫治療時代。相較於之前的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雖然有效率不高,但對於有效的患者,其療效持久,能達到五年、十年不復發、不進展、長期生存,實現臨床治癒,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肺癌的免疫治療,特別是近幾年才出現的PD-1抑制劑。
  • 肺癌免疫治療2年夠了嗎?KEYNOTE-010更新結果告訴你
    e藥安全原創,轉載需授權 近年來晚期腫瘤治療奇蹟在不斷被刷新,有著「癌症之王」稱呼的惡性黑色瘤腦轉移被臨床治癒了,你相信嗎?信不信,它確實存在了,90歲高齡的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2015年,他不幸罹患惡性黑色素瘤合併腦轉移。
  • 免疫治療,肺癌診治新方法
    2020年11月是全球肺癌關注月,目的是呼籲世界各國重視肺癌的預防,提高人們對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識,普及肺癌的規範化診療知識。 知道嗎?肺癌的治療方法除了手術、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外,還有一種原理獨特的治療方法--免疫治療。
  • 年度盤點 | 2019年肺癌免疫治療重要研究進展回顧
    核心提示:回首2019,中國新上市了四種肺癌靶向/免疫治療藥物,分別是帕博利珠單抗、達可替尼、奧希替尼和度伐利尤單抗。在上篇文章中,醫脈通為大家整理了2019年肺癌靶向治療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本文將2019年肺癌免疫治療重要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
  • 小細胞肺癌患者將迎來免疫治療新藥!
    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種特別侵襲性形式。約三分之二的被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的人都已經是晚期,非常容易轉移和擴散,預後很差。 有50%至70%的SCLC患者對初始化療有反應,但不幸的是,小細胞肺癌的復發機率極高,一旦復發,化療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 肺癌為何容易發生腦轉移?哪些檢查可以早發現肺癌腦轉移?
    目前腦轉移瘤(BMs)的發病率在所有癌症患者中的9-17%不等。  腦轉移瘤會導致嚴重的症狀,如頭痛,偏癱,言語不清等神經功能受損和昏迷,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腦轉移瘤也與預後不良相關,因為未經治療的腦轉移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到兩個月。通常,BMs來自特定的原發性癌症,包括肺癌(39–56%)、乳腺癌(13–30%)、黑色素瘤(6–11%)和結直腸癌(3–8%)。
  • 晚期肺癌仍應積極治療,生存期以「年」計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近日,廣東省胸部腫瘤防治研究會暨胸部腫瘤多學科研討會在汕尾舉行,來自廣東、廣西、湖北等地的腫瘤醫學「大咖」參加了此次研究會,會上專家學者對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進展進行了學術交流,並對多個晚期肺癌病例、肺癌腦轉移病例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肺癌免疫治療最新進展:早期介入獲益明顯
    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巔峰對話,肺同凡響」百濟神州胸外科國際峰會上,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就免疫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布局展開了研討。其中,替雷利珠單抗用於治療一線晚期鱗狀及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兩項新適應症上市申請引起關注,專家認為這將為更多III期肺癌患者爭取到手術治療機會。
  • 焦順昌教授:肺癌免疫治療進展
    本文作者 施偉偉 解放軍總醫院 焦順昌 解放軍總醫院 導語 肺癌的免疫治療已經取得長足進步
  • 肺癌患者免疫治療序貫奧希替尼會導致嚴重不良反應?丨肺癌資訊
    核心提示:免疫治療序貫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治療肺癌,是否會導致重疊毒性?免疫治療對抗核抗體(ANA)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如何?局部鞏固治療對寡轉移NSCLC患者是否有效呢?請看肺癌資訊第二期!
  • 免疫治療能成為NSCLC腦轉移患者的Mr.right嗎?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有20%-32%會伴發腦轉移(BM),其中ALK(+)的患者中比例更是高達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