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能成為NSCLC腦轉移患者的Mr.right嗎?

2020-11-28 健康界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有20%-32%會伴發腦轉移(BM),其中ALK(+)的患者中比例更是高達59%。

伴有BM的患者通常情況下會被排除在臨床研究之外,因為腦組織結構功能的特殊性導致藥物在腦內的PK/PD同外周大相逕庭,可能由此對最終的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隨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在NSCLC上獲批晚期一線治療,二線治療,單藥及聯合等多個適應症及用藥方案,使得PD1/PD-L1已經廣泛應用於晚期NSCLC的患者,一些更為早期的NSCLC患者則會進入圍手術期ICIs治療的研究。

一些回顧性研究以及前瞻性研究的BM亞組數據初步分析顯示BM患者的顱內轉移灶對PD1/PD-L1抗體也有一定的響應率, 因此ICIs在NSCLC伴BM患者的應用問題就成為了目前關注的焦點之一。

近期西班牙Ignacio教授團隊檢索了2019年7月前發表的90篇涉及到NSCLC伴BM的相關臨床研究及大會報導,就目前NSCLC伴BM患者的治療現狀予以綜述,結果於2020年4月在線發表在權威期刊ClinCancer Res(IF:8.9)上。

雖然很神秘但不得不說的血腦屏障

腦屏障主要包括血-腦屏障,血-腦脊液屏障和腦-腦脊液屏障,其中最主要的是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保護腦組織免受炎症及循環中有毒物質侵害的重要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特異性的解剖結構。由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之間有緊密連接)、基膜和星形膠質細胞的血管周足等構成。

同時也因此結構的存在,導致一直以來能否通過BBB成為檢驗治療藥物能否進入腦組織發揮作用的關鍵。傳統觀念認為,藥物分子大小和脂溶性對其在CNS的抗腫瘤活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腫瘤治療領域,化療藥物對BM患者療效欠佳就主要源於化療藥物BBB通過率極低, 如培美曲塞在CNS的分布僅為外周血的1/10。

傳統觀點認為單克隆抗體是不能用於治療BM患者的,因為分子量過大,極少能通過BBB。評估單抗在CSF中分布的相關臨床PK/PD研究也寥寥無幾,僅有的發現包括Rituximab在CSF中的分布僅佔血漿中分布的0.1-0.7%;曲妥珠單抗在實體瘤CSF中及血漿中的分布比僅為1:420。

而同傳統抗腫瘤單克隆抗體類藥物不同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o-checkpointinhibitors, ICIs) 類藥物,其主要是通過調節免疫細胞的活性而非直接作用於腦腫瘤而發揮作用,尤其是PD-1抗體,是通過激活受抑制的T細胞而發揮抗腫瘤的作用,因此並不需要有很高的BBB通過率。

近期對nivolumab在疑似腦膜轉移的多種實體瘤患者的CSF中分布水平進行測定,結果顯示CSF: 血漿分布比為1:52-1:299,證實ICIs單抗同其它單抗進入腦內的水平並沒有顯著差異,臨床上發現的BM患者顱內病灶對ICIs的響應同BBB的穿透性或許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BM患者顱內病灶對ICIs治療的響應

目前絕大多數關於ICIs治療BM的臨床數據均來自回顧性研究和觀察性研究,因為如前所述,絕大多數BM患者均被排除在前瞻性臨床研究之外。目前回顧性研究包含的BM數據樣本量也較小,最大樣本量的研究來自2019年發表的Hendriks教授團隊對多個觀察性研究的匯總,也僅僅入組了73例BM患者,這些觀察性研究採用了PD-(L)1聯合/不聯合CTLA-4等多種免疫治療方案。

總體CNS RR為27.3%,其中PD-L1≥1%的患者CNS RR更高,為35.7%,而PD-L1≤1%的患者CNS RR略低,為11%。其餘包含BM患者的回顧性研究樣本量均不超過30人,平均CNS響應率為10%-30%,同外周轉移病灶的響應率類似。

目前僅有的前瞻性研究來自於K藥,在一項針對NSCLC或黑色素瘤伴BM患者的II期研究中,入組了BM病灶大小介於5mm-20mm之間的NSCLC患者, 患者無CNS受累症狀並且未使用激素。2016年公布的初步結果顯示,共入組了18例PD-L1≥1%的患者,CNS RR為6/18,顱外病灶RR同樣為6/18。

2018年該研究更新了結果,共入組了39例NSCLC伴BM患者,其中PD-L1≥1%的患者34例,CNSRR為10/34(29.4%), 而PD-L1≤1%的患者CNS RR為0。提示在外周作為ICIs治療預測生物標記物的PD-L1表達或許仍然可以作為伴BM的NSCLC患者CNS療效的分子標誌物。該研究的安全性數據顯示,BM患者對ICIs治療耐受性良好,所有神經系統AEs均≤2級。

ICIs治療伴BM的NSCLC患者數據匯總

ICIs治療BM的可能機制

如前所述,正常情況下由於BBB等腦屏障的存在,可以保護腦組織不受外界不良環境的侵害。正常腦實質僅有低密度的淋巴細胞(約1-2/mm2),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圍間隙(Virchow-Robinspaces)。

而當病理狀態下(如惡性腫瘤),腫瘤新生血管可以破壞BBB而使大分子進入破壞的腦實質。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也能夠侵入CNS,釋放免疫因子進一步松解BBB, 已有研究在BM患者腦微血管內皮細胞發現TNF-α, IL-1, IL-6等免疫因子,證實了腦組織在腫瘤狀態下也不再是免疫豁免的器官。

ICIs治療腫瘤BM並不依賴與腫瘤細胞接觸,而是可以依靠激活由於PD-1高表達而作用受限的免疫細胞移動至CNS來達到治療BM的目的。近期研究發現在硬腦膜上有淋巴管,這為CNS周邊淋巴結進行抗原呈遞提供了證據,也轉變了我們對CNS免疫豁免的認知。

CNS內激活的CD4+T細胞通過產生局部IFN-γ能夠松解BBB的屏障作用而使循環大分子抗體得以通過。據此ICIs治療BM的可能機制見下圖。作者認為先行進入BM的抗體激活了原本衰竭的T細胞,而釋放出IFN-γ, 進一步打開BBB,從而使顱外的特異性T細胞持續進入,這種理論過於依賴穿過BBB進入腫瘤微環境的抗體數量,對於需要直接接觸腫瘤細胞而發揮作用的PD-L1抗體可能是更為主要的作用途徑。

而且對腫瘤破壞BBB的程度有很高的依賴。而PD-1抗體的作用並不需要穿過BBB,它在顱外可拮抗掉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上表達的PD-1, T細胞進入顱內後不論腫瘤細胞上表達的PD-L1水平而直接殺傷腫瘤細胞。

ICIs治療前BM患者腦腫瘤微環境

①循環中少量的腫瘤特異性淋巴細胞和腫瘤抗原

②腫瘤新生血管中部分保留的BBB

③少量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

ICIs治療後BM患者腦腫瘤微環境

①少量抗體進入腫瘤微環境

②局部T淋巴細胞復活增殖

③復活的T細胞產生IFN-γ松解BBB

④循環腫瘤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加,抗原釋放增多(部分由於顱外淋巴細胞復活導致)

放療聯合ICIs治療BM的初探

目前NSCLC合併BM的患者按指南推薦可用腦局部放療來治療局部腦轉移灶,隨著ICIs治療在NSCLC中的廣泛應用,目前放療聯合ICIs治療BM成為研究的熱點之一,放療聯合ICIs治療有著很強的理論基礎,在免疫治療應用於NSCLC之前就有多個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腦放療的遠隔效應是由機體的免疫系統所介導。

還有研究證實增強機體免疫能夠增強多種實體瘤的放療遠隔效應。但目前尚無ICIs聯合放療治療BM患者的前瞻性臨床研究結果發布,只有少數回顧性研究顯示放療聯合ICIs治療相比單純全身治療有更好的生存獲益。

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還包括二者聯合的時間順序(序貫/同步)、聯合劑量等等。因為腦結構的特殊性,它比其它組織更為脆弱,要警惕聯合治療對放療引起腦壞死的影響,在此方向也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結果提供有力證據。

結 語

ICIs治療的出現為NSCLC合併BM這一特殊人群帶來了新的希望,雖然由於該類人群病情評估的複雜性導致目前臨床研究極少涉及而缺乏強有力的數據,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現有的小樣本前瞻性數據及部分回顧性研究的結果,我們都能看到顱內病灶對ICIs治療有確切的響應率。

此外,對於ICIs在驅動基因陽性(KRAS基因)伴BM的NSCLC患者近期有研究顯示ICI治療較化療能夠顯著提高生存。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包括找到更適合ICIs治療的BM人選,PD-L1是目前候選biomarker之一,以及可能有效的聯合治療方案,除了目前已在臨床上初探的放療聯合ICIs,抗血管藥物聯合ICIs治療BM的研究也正在進行中,找到最佳聯合的劑量和聯合的時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ICIs治療為BM患者開闢了新的治療路徑,但是否能成為NSCLC伴BM患者的Mr. right還需要更多臨床探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Clin Cancer Res,2020 Apr,30;clincanres.0798.2020.   2.Front Oncol. 2018 Sep 27;8:414.   3.Cleveland Clinic,Immunotherapy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BrainMetastases: Ready for Prime Time.  

相關焦點

  • 免疫治療或可代替放療延長NSCLC腦轉移患者的生存期
    腦轉移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多達40%的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發生腦轉移,有一半的患者會因此殘疾或者死亡。對於有症狀的多發腦轉移,通常採用全腦放射治療;而對於無症狀的多發腦轉移,則進行全身系統治療。不過腦轉移的全身治療主要限制在靶向治療領域。
  • V辣有貨 | 肺癌腦轉移的免疫治療進展
    在免疫治療出現之前,腦轉移的治療手段主要為放療(全腦放療&立體定向放療)、手術、化療及靶向治療。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腦轉移患者的OS不斷延長,但患者的治療需求仍未滿足。在時間上,間隔小於6個月的腦轉移灶和原發灶的PD-L1表達一致性要高於6個月以上發生腦轉移的患者,但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對於免疫細胞,趨勢相同,同樣也沒有統計學差異。
  • 國際視角 | 克利夫蘭診所專家談肺癌腦轉移靶向及免疫治療最新進展
    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0%~15%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初診時已發生腦轉移,在整個疾病病程中約50%的患者會發生腦轉移。顱內中位持續緩解時間達9.5個月,顯示出非常好的療效且持久耐用。同樣,奧希替尼治療腦轉移的療效已經在臨床上獲得肯定,現已成為EGFR突變NSCLC腦轉移患者的首選藥物。
  • 恩曲替尼/ENTRECTINIB成為腦轉移患者的又一重要選擇!
    近十年來,肺癌患者的治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肺癌協會報導,美國的5年生存率從2009年的17.2%提高到2019年的21.7%。 而腫瘤靶向藥物的驅動基因檢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為新發現的抗癌武器,為給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 NEJM突破性成果 聯合免疫療法顯著縮小黑色素瘤的腦轉移
    「這項改變實踐的研究證明,你可以首先對這些患者進行免疫治療,同時治療大腦和顱外疾病,這為系統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開闢了新的機會。」大約40%的4期黑色素瘤患者在診斷時有腦轉移瘤,75%的患者最終發展成這種病症,腦轉移瘤以前很難治療,以至於這些患者經常被排除在新藥臨床試驗之外。患者的總生存率中位數為四至五個月。
  • 免疫治療時代NSCLC放療的機遇與挑戰|放療|患者|Oncol|-健康界
    近年來,免疫治療從根本上改變了癌症患者的臨床治療策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可逆轉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效應,達到抗腫瘤的作用。儘管PD-1、PD-L1和CTLA-4抗體已改善了NSCLC患者的治療模式,但單獨使用ICIs的應答率僅為19%-47%,因此,為了增強患者抗腫瘤的免疫能力,開始了ICI和放療聯合的探索。
  •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如何精準醫療?專訪大連醫科大學附二醫陳駿...
    轉移是腫瘤治療的一大瓶頸。在腫瘤醫學不甚發達的過去,肺癌一旦出現腦轉移如果不經治療,死亡近在咫尺,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僅1-2個月。使用放療、化療等傳統手段後,患者的生存期也只有6-8個月。
  • 患腦轉移癌=被判死刑?多學科協作診療可獲長期生存
    腦轉移癌,是由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通過多種途徑轉移至腦內引起。臨床上,腫瘤發生腦轉移屬於癌症晚期表現,致死率極高,而且進展速度很快,如果不能及時予以有效治療,病人很快就會因腦疝而死亡。基於此,對於腦轉移癌患者,無論患者、家屬甚至一些醫生,對治療陷入絕望,悲觀洩氣,認為不具有治療價值而放棄。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免疫治療|肝腫瘤|...
    肝轉移可調節全身抗腫瘤免疫,而這些患者CPI抵抗背後的機制基礎還不清楚。以前對肝臟耐受性的研究要麼集中在癌症以外的環境(如傳染病、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要麼就是提示肝轉移前的潛在可能和癌症相關的免疫抑制是基於肝實質範圍內的局部效應。但是這些研究均不能解釋肝臟耐受性對全身或非穩態抗腫瘤免疫的潛在影響,更不能解決臨床上的問題。
  • 肺癌腦轉移,癌細胞是怎樣入腦的?會有哪些跡象呢?還能治療嗎?
    肝臟、骨骼、腦及腎上腺等是肺癌容易遠處轉移的部位,其中肺癌發生腦轉移的病人大概有40%左右,一些病人初診時就發現有腦轉移,一些病人治療過程中、或康復期發現腦轉移。飄遊在管腔內的癌細胞想活命也並不容易,四處都是巡邏的免疫細胞,癌細胞採取欺騙、飛蛾撲火的方式生存了下來。當癌細胞發現某些部位自己特別喜歡,比如肝臟、腦,它們再次發揮自己特有的本領,「鑽」出管腔,安營紮寨、成長壯大,就成了轉移瘤。肺癌腦轉移的過程也是這樣的,癌細胞脫落進入體循環,在腦部形成病灶。
  • RET、MET抑制劑在NSCLC靶向治療中的進展
    新藥獲批 FDA批准了用於治療分子亞型疾病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新藥申請,這將改變患者的預後以及對這些伴有腫瘤的NSCLC患者的治療前檢測要求。
  • 「我是肺癌患者,免疫治療適合我嗎?」
    所有肺癌病友都可以做免疫治療嗎? 在沒有藥物禁忌症、藥物過敏的前提下,晚期肺癌患者一線治療使用化療聯合免疫治療都會獲益,比如:化療聯合PD-1或PD-L1相比只做化療,疾病緩解時間、有效率、總生存期都能得到改善。
  • 特殊人群不是免疫治療的禁區!真實世界數據揭秘特殊人群PD-1抗體...
    雖說奇點糕們經常會強調,有治療問題要問醫生,具體到患者個例的指導做不了,但留言和私信中,替正在抗癌的親朋好友做諮詢的還是辣麼多,尤其是當紅炸子雞免疫治療跨進國門之後,那提問量,真是「相當」多啊。但「我家XX現在有腦轉移了,用PD-1還有效嗎?」、「XX都70多歲了,用藥會不會副作用大?」
  • 肺癌免疫治療的三把大「斧」!「撬」動晚期患者五年長生存大門!
    幸運的是,在過去的六年中,免疫療法已經成為肺癌研究最熱門的領域之一,不斷刷新晚期患者的生存時間,真正可能使肺癌變為慢性病。其中4名患者還因不良反應停止用藥,但是這4名患者停藥後,什麼藥都沒用,仍然維持控制超過5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6月,Opdivo在中國正式上市,成為中國大陸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批上市的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新藥!開啟腫瘤治療新時代!
  • 2018 CSCO | 朱波教授:腫瘤免疫治療的優勢人群特徵
    因此,免疫治療下的優勢人群特徵的發現以及總結,有助於推進免疫治療進入精準時代,更好的服務臨床、指導臨床。而在主克隆新生抗原檢測中發現,≥60歲肺腺癌患者主克隆新生抗原數量也是減少的,提示老年患者對於免疫治療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IO原創 I 全面認識腫瘤免疫治療超進展
    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已經逐步成為多種晚期實體瘤新的標準治療,部分患者甚至能獲得長期緩解。但是,單藥免疫治療的有效率不過20-40%,大部分患者並沒有從花費巨大的免疫治療中獲益,反而不得不承受免疫治療所帶來的毒副作用。因此,尋求可以用於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誌物,提前鎖定能夠從免疫治療中獲益的人群,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 專家答疑:肺癌的治療—手術還是免疫治療?顛覆你認知的必看文
    3.我們知道有一個新的研究PACIFIC,是有關於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在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應用。您認為以後免疫治療是否能夠在術前、中、後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至於這個免疫治療在未來其他期數的患者治療中扮演著什麼角色,我們就得留到以後的研究才能告訴我們了。但是整體來說,我很高興看到,除了15年前我們有了靶向治療以外,我們現在也有免疫治療,原本我們認為的「不治之症」的前景,已經變得樂觀很多了。
  • 小細胞肺癌患者將迎來免疫治療新藥!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請的適應症為先前未接受過治療的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這將成為第二款獲批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PD-L1抑制劑,第一款是羅氏的阿特珠單抗。 一項大型臨床試驗CASPIAN的新結果表明,免疫治療藥物durvalumab(德瓦魯單抗,Imfinzi)可以延長某些晚期小細胞肺癌(SCLC)患者的生存期。
  • 為什麼免疫治療對肝轉移療效差,終於有答案了!
    肝轉移可調節全身抗腫瘤免疫,而這些患者CPI抵抗背後的機制基礎還不清楚。以前對肝臟耐受性的研究要麼集中在癌症以外的環境(如傳染病、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要麼就是提示肝轉移前的潛在可能和癌症相關的免疫抑制是基於肝實質範圍內的局部效應。但是這些研究均不能解釋肝臟耐受性對全身或非穩態抗腫瘤免疫的潛在影響,更不能解決臨床上的問題。
  • 原發灶「陰」而腦轉移「陽」:乳腺癌HER2表達的時空異質性
    近期,發表在JAMA Oncology雜誌的一項小型臨床研究顯示,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乳腺癌患者的腦轉移病灶可能出現HER2陽性基因改變,值得臨床密切關注。該研究同期在2016聖安東尼奧乳腺癌會議上進行了報告。一直以來,乳腺癌腦轉移都是臨床的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