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是腫瘤治療的一大瓶頸。在腫瘤醫學不甚發達的過去,肺癌一旦出現腦轉移如果不經治療,死亡近在咫尺,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僅1-2個月。使用放療、化療等傳統手段後,患者的生存期也只有6-8個月。
在第六屆中國·瀋陽惡性腫瘤綜合治療高峰論壇上,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內科陳駿教授提到,在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問世後,腫瘤治療邁入精準醫學時代。出現腦轉移的肺癌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可達到一年以上,而總生存期(OS)則更長。新療法的出現讓腦轉移患者治癒率和生存時間有了質的飛躍。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通過生物標誌物(biomarker)精準地選擇合適人群的基礎上。
適合使用靶向治療的人群都是具有敏感驅動基因突變,這樣的患者使用靶向藥物後往往效果明顯,並且因為驅動基因的存在,這些人如不及時治療,也更容易出現腦轉移。
對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無論是否出現腦轉移,都最好及時進行組織學或血液、其他體液的 DNA檢測,以判斷病人是否存在敏感突變。如果突變為陽性,可及時應用靶向治療。PD-L1等biomarker檢測結果若為陽性,則可以儘早使用免疫治療,從而有可能極大地改善病情。
另一項精準治療手段是立體定向放療。它可以精確地定位,僅照射腫瘤的靶區而避免全腦照射的副作用。腫瘤醫生在給病人靶向或者免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立體定向放療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神經外科手術的技術進步也可以做到微創並且很精準。對於寡轉移的小病灶也可以進行手術治療。而單發病灶,更是可能通過手術聯合全身治療(免疫、靶向)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精準診療技術中,最重要的是二代測序(NGS)的崛起。與一代測序和其他檢測手段相比,NGS能夠同時檢測多基因位點,對腫瘤的遺傳信息、原癌基因進行全覆蓋。在NGS指導下,不僅可以合理使用靶向和免疫治療,甚至可以預判患者病情,預測耐藥的出現。
例如KRAS突變既是靶向治療耐藥的預測因素,也是免疫治療的biomarker。此外多基因檢測還可以用於篩查腫瘤高危人群。這是NGS的巨大優勢,也是未來非常有應用前景的領域。希望我國能開發出更多適合中國或者東亞人群的多基因檢測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