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簡稱心衰)被稱為心血管病的「最後戰場」,是複雜的臨床綜合症,冠心病、高血壓、瓣膜病,心肌炎等都會引發心衰。數據顯示,心衰的發病率在0.9%左右,5年死亡率高達50%。以往心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反覆住院,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因此,明確心衰治療和預防的最佳方案,對於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終轉歸至關重要。
近日,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心衰中心正式通過國家認證,以「規範心衰的診治,讓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到最恰當的治療,最大限度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為目標,開展一系列工作。
嚴謹求實 一次性通過國家認證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也隨之提升。作為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致死率高、住院率高、治療難度高。而面對這群最需要長期關注的患者,包醫一附院給出了自己的專業化方案——建設國家級心衰中心。
△中國心衰中心專家對包醫一附院心衰中心進行現場核查
11月29日,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心衰中心總部消息,包醫一附院心衰中心經過一次性通過國家認證,成為國家標準版心衰中心。中心通過組建多學科管理團隊,推行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模式,實施規範化診療和患者長期隨訪管理,提高心衰的整體診治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據了解,中國心衰中心建設項目是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心力衰竭組聯合開展,旨在規範心衰患者的診療過程,提高我國心衰的綜合防控水平。項目發起後,得到了全國各醫療機構的積極響應。
作為本地區心血管急危重症搶救、複雜疑難病例診治處於領先水平的三級甲等公立醫院,包醫一附院從2019年10月成立心衰規範化管理團隊,積極籌備標準版「心衰中心」建設,並於2019年12月27日在蘇州國家心血管中心被授予「心衰中心建設單位」稱號。隨後,多學科管理團隊先後通過了心衰中心辦公室初審、專家網上評審。同時,在院內多次舉辦質控會、病例研討會。10月26日,包醫一附院迎來中國心衰中心總部專家的嚴格現場核查,專家組對包醫一附院心衰中心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建設和運行期間取得的成績。
通計熟籌 規範疾病診斷治療
「心衰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包醫一附院副院長、心衰中心主任裴漢軍介紹,「心衰患者需要長期、系統化的診療,規範的治療可以降低心衰再住院率,降低醫療費用,減輕心衰患者經濟負擔,有效延緩發展成為心衰的進程。」每周,包醫一附院都會開設三次「心衰門診」,建立心衰患者專屬檔案,給患者提供標準化的診斷、治療、隨訪方案,進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心衰門診至今已運行四個月,服務了數百名患者。
△心衰中心門診
86歲的市民孫大爺就是心衰門診的一名患者。孫大爺因為陳舊性心肌梗塞、心衰反覆住院。之前因為心臟功能差,心臟手術風險大,一直沒有進行心臟介入手術治療。在得知包醫一附院有心衰門診後,不堪疾病困擾的孫大爺第一時間就前來就診。經過一段時間的規範使用藥物以及科學的健康教育、運動康復、心理幹預和生活指導後,目前,孫大爺心功能恢復良好。前不久,孫大爺接受了心臟冠狀動脈造影,行冠狀動脈球囊擴張治療,改善了冠心病的心臟缺血,提高了生活質量。
類似孫大爺這種經歷的患者不在少數。裴漢軍提醒,以往很多心衰患者雖住院期間調整良好,但出院後由於不良的生活方式、沒有按規定服藥或有症狀時不及時就診,導致嚴重心力衰竭需要搶救和再住院,每住院一次死亡風險增加6倍。因此,心衰病人的自我管理對避免復發再住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其他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出院後,如果不能儘早達到穩定狀態,對患者整個病程將十分不利。「比如做了支架手術的患者,術後也非一勞永逸。」即使初始的心臟損害已經緩解或消失,病情仍會持續和進行性發展。而心衰中心的建設,有助於加強對心衰患者的規範化診斷、治療、管理。
未雨綢繆 建設全方位心衰管理體系
據了解,包醫一附院心衰中心成員包括心內科、老年病科、全科醫學科、營養科、心理科、康復科多學科專家,可以讓每一位心衰患者均能接受最恰當的治療。
「心力衰竭與絕大多數慢性疾病不同,個體化治療的特徵非常明顯」,裴漢軍介紹,「在治療心衰的過程中,需要醫生根據病情變化,每隔10至15天調整用藥,每一名心力衰竭患者,都需要專業醫師在接診、診斷、評估、治療(住院)、康復的流程中,結合其個體指徵,確定具體的治療和隨訪方案。」即使是同樣年齡、同樣性別的心力衰竭患者,其用藥方案也大不相同。
舉辦心衰病例研討會
除了藥物管理外,心衰中心還會對患者心理、運動康復、營養、生活管理進行全方位管理。比如針對患者顧慮重重、不敢運動的情況,提出科學適量的運動方案,可明顯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此外,心衰病程長,醫療負擔較重,容易讓患者產生經濟壓力和對家庭的負疚感。一些患者在面臨病情加重和併發症發生時,更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越來越多的心衰患者合併有心理問題,心衰問題與心理問題這兩種疾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為了更好的管理這部分患者,「雙心醫學」應運而生。心衰中心的醫生在治療患者心臟器質性疾病的同時,能夠及時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通過合理幹預改善相關症狀。
下一步,包醫一附院還計劃建設心衰管理的手機app,加上已有的多種宣教和隨訪方式,及時有效地和患者溝通,盡最大可能地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裴漢軍說,「最高興的是建設心衰中心雖然時間不長,但根據我們已有的數據顯示,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這就表示患者得到了恰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