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天氣回暖,非常適合細菌、病毒等的繁殖。如果不注意飲食、環境衛生,就很容易讓病菌有機可乘,威脅人體健康。生活中常見的健康隱患有哪些呢?趕緊看一下吧,說不定你家就有哦。
1、食物存儲不當,容易受汙染
你家的蔬果等食物是怎樣儲存的?是買回家直接扔廚房,還是隨便塞進冰箱?當心食物存儲不當,不僅流失營養,還易招來病菌。
直接放廚房?有些家庭的廚房油煙比較重,其中還可能含有苯並芘等致癌物,就算是開了油煙機,也未必能將其完全排出屋外。如果直接將買回來的食物裸露著放在廚房,這些致癌物就可能散落甚至滲透到食物當中,危害人體健康。
【建議】如果習慣將菜放廚房,建議套上保鮮袋或裝進帶蓋子的容器中。
隨便塞進冰箱?冰箱有一定的保鮮作用,但不是「萬能保險箱」,如果食物放不對,也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全球衛生理事協會曾調查發現:冰箱是家裡第二髒的地方,僅次於浴室密封膠。普通細菌在冰箱的低溫環境下無法存活,但一些嗜冷菌可以,如李斯特菌、副溶血弧菌等。
冰箱長時間沒清洗,這些細菌就可能大量存在。如果將食物隨便塞進冰箱,很容易造成交叉汙染,人體食用後,就可能引發感染。案例中的男子,就是感染了副溶血弧菌。
【建議】用冰箱儲存食物,應該遵循以下3個原則:
①熟上生下。無論是冷藏室還是冷凍室,都應該將能直接食用的放上層,需要加熱的放下層。
②最多7成滿。冰箱最多放7成滿,以利於冷空氣流通,確保溫度達標。
③定期清潔冰箱。每2~3個月徹底清潔一次冰箱,但不建議用消毒液等清洗冰箱,以免造成二次汙染。
2、食物清洗不當,農殘可能更嚴重
食物的清洗也是花樣百出,濃鹽水浸泡果蔬去農殘、流水衝肉類除細菌等等,這些方法究竟對還是不對呢?
濃鹽水浸泡,去農殘?對於受農藥汙染較重的葉類蔬菜(如:油菜)、茄果類蔬菜(如:番茄)、嫩莢類蔬菜(如:豆角),很多人都會用濃鹽水浸泡一段時間,據說能去除農藥殘留,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濃鹽水確實可以促使蟲卵等脫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溶解農藥殘留。但鹽會降低水的清潔能力,如果鹽的濃度過高,還會形成滲透壓,導致溶解在水中的農藥進入蔬果中,適得其反。長時間浸泡果蔬,還會導致部分水溶性營養素流失,如:維生素C、維生素B等。
【建議】去皮、焯水1~2分鐘都是不錯的去農殘方法;不適用這兩種方法的果蔬,也可用少量小蘇打浸泡幾分鐘,再用流水衝洗。
蔬菜先切後洗,更乾淨?蔬菜先切後洗,會加大蔬菜與水的接觸面積,導致更多的水溶性營養素流失;同時,還會增加蔬菜表皮農藥汙染的機會,引起健康風險。
【建議】蔬菜先洗後切。對於帶蒂的蔬菜,如辣椒、番茄等,應先衝洗再摘除蒂部,以免蒂部的病原微生物等進入蔬菜內,造成汙染。
3、自製食品,可能暗藏健康風險
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外購食品高油高鹽、餐廳食品又懷疑衛生問題、外賣食品也會擔心外送人員「偷吃」。很多人選擇自製食品,於是買回各種食材在家裡DIY。豆漿機、酸奶機、麵包機、蛋糕機、烘焙爐一股腦兒購置齊全,他們普遍認為自製食品更安全。
但事實上目前常見的發酵類自製食品,包括自製醃菜、葡萄酒甚至酸奶等,均存在不同安全隱患。不了解操作工藝和流程、盲目自製食品,比工業食品安全風險更大。一定要小心其中的健康隱患。
盤點那些可能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的自製食品
1、自製醃菜、醃肉
風險:亞硝酸鹽
食品在醃製的過程中會產生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劇毒物質,成人攝入0.2~0.5克就會中毒,攝入3克就會導致死亡。
亞硝酸鹽還是一種致癌物質,長期食用會誘發食管癌。此外,亞硝酸鹽還會與食物中的胺類發生反應,生成強致癌物亞硝胺。
只有醃製了20天以上的酸菜,亞硝酸鹽含量才會降到很低,才可安全食用。
2、自製紅酒
風險:甲醇
由於植物細胞壁中含有果膠,在發酵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甲醇,工業化生產葡萄酒時,一般會通過前處理、改良菌種和改善工藝等方法來降低甲醇含量。而家庭自釀葡萄酒時,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樣來操作,不知道如何能減少甲醇的產生。所以如果家裡沒有儀器,不能確保降低甲醇的量,建議還是不要在家自行製作葡萄酒。
3、自製花生油
風險:黃麴黴菌、原油中含有害物質
我們常用的榨油原料花生、大豆等都很容易被黃麴黴菌汙染,發黴產生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威脅人體健康。工業榨油時大部分的黃麴黴毒素會在精煉的高溫過程中被消除,而自榨油沒有這一過程,黃麴黴毒素含量就很容易超標。而由榨油機壓榨得到的油,稱為「原油」,俗稱「毛油」或者「粗油」。我國標準規定,未經精煉的植物原油不能直接食用,只能作為成品油原料。原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的混合物,俗稱中性油。除中性油外,原油中還含有非甘油酯物質,統稱雜質。由於雜質多,自榨油容易酸敗變質,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也會被氧化破壞;同時,自榨油氧化產物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4、自製酵素
風險:雜菌汙染
自製酵素時,經過發酵後,水果自身的營養不僅會遭破壞,而且病菌可能也會插一腳。在自製的簡易條件下,不能對細菌的種類進行選擇,得到的酵素成分也不能確定。水果表面的微生物組成多樣,在發酵過程中,極易受到雜菌(如黴菌)汙染,如果滅菌不徹底,雜菌很可能在裡面生長,從而產生有毒物質。飲用這樣的水果酵素,反而會增加健康風險。
5、自製酸奶
風險:雜菌汙染
一般人在家庭環境中自製酸奶,很難保證嚴格的殺菌條件,即使將牛奶煮沸,把製備酸奶的相關器皿全部在開水中消毒,在操作過程中也難免受到其他雜菌的汙染。這樣做成的自製酸奶不僅不會更健康,反而還對健康造成威脅。
總的來說,防範這些「天然毒素」,需要在食物的製作保存中遵循科學指導下的衛生操作,不要以為「自製的食品就安全」。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