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放這種片,一年不超過5部

2021-01-08 毒舌電影

必看,必看,必看。

Sir已經念叨這句一個月了。

終於等來了它。

看完後,Sir還想補一句:

電影院見,電影院見,電影院見——

《湮滅》

Annihilation

映前,已經賺足期待。

導演,亞力克斯·加蘭,科幻迷不能不知道他。上一部作品(處女作)《機械姬》一鳴驚人,獲獎無數,已躋身必看科幻電影陣營。

主演,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鵝》),演技派詹妮弗·傑森·李(《八惡人》)和奧斯卡·伊薩克(《機械姬》)。

劇本,改編自美國作家傑夫·范德米爾科幻小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第一部《湮滅》。

……對,就是它打敗了《三體》,拿下了2014年星雲獎。

映後,爭議不少。

主流媒體普遍給出難得的高分:

爛番茄87%(《星際穿越》僅71),Metacritic 79(《星際穿越》僅74)。

也有觀眾不買帳,表示看不懂,豆瓣僅7.3(對比下《星際穿越》的9.2,明顯低了)。

這種處境,讓Sir想到去年另一部科幻片《降臨》。

同樣藝術水準極高,影評人愛到痴迷(爛番茄94%),部分觀眾卻「吃不慣」(豆瓣7.7)。

怪不得試映後,派拉蒙要求導演修改結尾,至少讓女主顯得更具同情心吧……不過導演最終還是不改。

幸虧沒改。

這類科幻片真的曲高和寡、純拍出來裝B嗎?

今天,Sir也想請你一起下個結論。

不過,還是先從故事說起吧——

以下內容有輕微劇透,介意者請繞行文末看解析部分

開篇,一個未知「物體」墜毀於美國黑水國家公園燈塔。

形成彩光,圍住周圍區域,片中稱為「閃光」(shimmer)。

3年來,「閃光」不斷向外擴張,覆蓋了公園和附近居民區,照這個速度預測,波及到一個城市、一個州……都是遲早的事。

宗教活動?外星人?多維度空間?人類猜測紛紛,一籌莫展。

政府不斷派水陸空軍隊和科研人員進去,全部有去無回。

除了一個人。

中士凱恩,他的小隊進入「閃光」後音訊全無,消失整整一年。

最後,只有他僥倖逃出。

卻神情呆滯,好像變了一個人。

他不僅不記得被困一年發生的事。

而且很快,他多處器官功能衰竭,體內大出血,陷入昏迷……

嗯,人類仍然一籌莫展。

凱恩妻子莉娜(娜塔莉·波特曼 飾)是生物學博士。為了救丈夫,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跟隨志願隊,進入「閃光」。

這個自願組織的隊伍,還有另外四個人。

心理學家文崔斯,地貌學家謝帕德,物理學家拉德克和醫務護理人員安雅。

嗯,清一色女隊。

(沒記錯的話,科幻片中尚屬首次)

五人扛著槍,背著包,跨進「閃光」。

前腳才跨進去……後腳就啥也不知道了。

她們好像大夢一場醒來——直到清點食物時,才發現在裡面至少待了三四天,而這幾天的記憶已經全部消失。

電子設備都能正常啟動,卻發不出,也接收不到信號,連指南針也不指南了。

再往裡走,越走越怪……卻不是怪獸、惡魔、邪惡外星人那種老套的。

「閃光」裡,是一個超越人類認知範圍的奇異世界。

生殖隔離,我們高中就學過。

大概意思是,不同物種因為生殖器官、交配方式,甚至基因配對種種不同,不能跨物種生育後代。

即,人跟什麼魚ooxx也生不出美人魚。

但在閃光的世界,似乎有某種東西,攪亂了基因庫?

同一株植物,能長出百合、玫瑰等不同的花。

鱷魚能長出鯊魚的牙。

越接近燈塔,變態越嚴重:

和黴菌、植物合體的士兵屍體,自然長成人體形狀的藤蔓植物……

似乎,不同物種,不論死活,都在不斷產生變異、複製、解構、重生。

鹿長出開滿梅花的鹿角(真成了「梅花鹿」);

每隻鹿也不再獨一無二——

一對雙胞胎鹿,從外形到顏色,再到奔跑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漸漸的,這種神秘的規律開始改變著隊員……

指紋在變化,五臟六腑在「流動」,思維越來越散亂。

莉娜在顯微鏡下觀察自己的血液,能看到變異細胞正在高速分裂。

依次為:正常細胞,進入閃光不久後的細胞,到達閃光深處時的細胞

她會變成啥?

其他人又變成啥?

一棵樹?一隻熊?還是直接分解、消失?

好了,Stop……再劇透下去就沒人性了。

故事獵奇,但《湮滅》絕不是那種依靠一驚一乍,刺激聳動去撩撥你的俗貨。

相反,它的視覺配樂在大部分時間都極盡克制,溫柔含蓄地呈現著一個特殊的「閃光」世界。

有時候,反而滲透出一種神秘莫測的冷峻美感。

隨便截幾張圖你看看。

再隨便放首配樂你感受下。

湮滅來自Sir電影00:0004:04

你現在知道,Sir為什麼說它「神」了吧?

從腦洞、視覺,再到聽覺。

《湮滅》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一次外星人。

普遍科幻片中的外星生物,都是具象、有目的性的。

比如《異形》《怪形》,具有強大攻擊性,近乎猛獸。《阿凡達》,外星生物跟人長得差不多,生活方式也差不多。

而《湮滅》呢,從頭到尾我們都不知道外星人長啥樣,甚至我們無法稱其為人。

它更像一種超脫形體的能量。

它入侵方式如此佛系,把「閃光」扔在那,然後任由發揮,自然而然地改變一切。

變異也好,複製也好,植物也好,人也好……都隨便,怎麼舒服怎麼來。

為什麼說它高級?

因為極有可能,你絞盡腦汁找到的終極答案,只是人家的一種微小可能。

而從主體內核上。

《湮滅》又讓我們重新認識地球人。

看片時,你可以留意幾個細節——

莉娜給學生上課,提到物種的起源,是細胞。

大約40億年前,一個單細胞生物一分二、二成四……構成了地球生態系統。

但細胞也有缺陷。

最大最普通的「缺陷」,就是不能無限分裂,這也是我們人類變老、死亡的根本原因。

但有一種細胞除外,癌細胞。

電影裡,有個一閃而過的場景,莉娜手中拿了一本書,書名就做《亨麗埃塔的不朽生命》(The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書中講述,1951年人們從一個患宮頸癌的黑人女性身上提取出一個不朽細胞,婦女死了,而細胞卻一直存活,並可以無限分裂,後來它被命名為海拉細胞,用以科學研究。

而「閃光」裡的能量體,就像海拉細胞,可以永生不死,無止境地存在下去。

但永生是好事嗎?

或者說,我們人類渴望永生嗎——先別回答「當然」。

事實恰恰相反。

為什麼我們需要給生命限制周期,因為永生太可怕了,就像絕對的自由只能帶來絕對的虛無,當你意識到你能無限期地活下去,那你根本沒有動力活好每一天。

片中女心理學家這麼分析自己(我們):

幾乎沒有人會去自殺,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自我毀滅

我們喝酒 我們抽菸 我們毀掉好工作 或者是美滿的婚姻

她還說過另一句:

(自毀傾向)這些不是決定,它們是一種衝動

衝動意味著什麼?

你抑制不了的本能。

為什麼明知進入「閃光」危險,莉娜還要去?

因為莉娜曾對丈夫凱恩不忠。

莉娜進入「閃光」救凱恩,不只出於愛,更多是因為愧疚,她說過:

我欠他的。

其他女人也類似,她們並非什麼選拔出來的人類精英,她們都背負著傷痕和痛苦……一個酗酒,一個喪女,一個自殘,一個有絕症。

凱恩呢,為什麼一開始願意參加這種自殺式任務。

因為他早知道了這個秘密,卻不想戳破。

(所以出發時他不想吻別)

但這座巨石一直壓在心裡,最終,只能用「死亡」去逃避。

看見沒?

即使沒有外星智慧,我們也時不時做出一些自我毀滅的事啊。

片名,湮滅(Annihilation),本是一個物理學概念。

物質與其所對應的反物質碰撞後消失,並產生高能光子等能量的過程。

注意兩個關鍵詞,消失和產生。

當其中一隊員到達「閃光」源頭燈塔,便感覺到它(外星智慧生物的能量)進入了她體內,不斷生長,一點點分解她的思想和身體。

最後,讓她消失,產生出更巨大的能量。

可以這麼理解,湮滅,是先摧毀(原來的),再重生(新的)。

所以,摧毀不一定是「壞事」。

正是它,給了人類重生。

注意片中有一個反覆出現的圖騰。

真菌士兵的手臂上有。

護理員安雅、主角莉娜的手臂上也有(進去之前卻沒有)。

那是一條銜尾蛇。

來自宗教神話中常見的符號:

一條蛇正在吞噬尾巴,形成了圓環或8字型,涵義為「自我吞食者」(Self-devourer)。

它的象徵意義很多,有無窮大、循環的意思。

它是不死之身,在自我吞食的過程中,實現了重生。

手臂上有它的三個人,恰恰都以不同方式,藉助「閃光」實現了重生。

所以重生在片中,並不僅是「活得長」。

而是活出新生,找到新的出口。

它象徵的不只是生與死的循環,更是宇宙的循環。

不僅是人的肉身。

一個細節讓人細思極恐:

莉娜她們進入「閃光」後,發現一間空屋子,便在裡面露宿。

而這間屋子,和莉娜凱恩的家一模一樣。

前面說過,「閃光」能讓物種相融,但這樣看來,它不僅能改變整個物質世界,甚至,折射出人的精神、記憶?

和去年的《降臨》很像,在觀影中,Sir產生了很多很多問號,有關人生、有關宇宙、有關情感……

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疑問,讓《湮滅》成為近年不可錯過的科幻片。

回到開頭的問題。

你還認為它是不接地氣的裝B電影嗎?

迎合一下已知的故事套路和感官刺激,讓觀眾看哭、看嗨,這多容易啊。

但,宇宙不是為了觀眾的G點而存在的……

如果宇宙總是溫柔地順從人類的倫理、思維定式和想像力局限,那人類為什麼現在還困在地球?

比如《2001太空漫遊》,借一塊從天而降的黑石碑,講人類文明的起源。

再如《銀翼殺手》,將複製人和人混編在同一個墮落空間,彼此追逐廝殺,它讓觀眾不可迴避地質問內心:我們是人,那他們是什麼,我們有人性,那他們有的叫什麼?

這就是這類高概念科幻片存在的價值。

回到《湮滅》,Sir也強烈建議:

觀影時,多給一點點耐心。

雖然它不如《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那般宏大,但它提出的問題並不比人家小;它描述的未來,一樣迷人且深邃。

說不定看完你也可以給自己的大腦系統,升個小級。

第二個建議。

去影院看,屏幕越大越好,音響越壕越好。

Sir看的是《好片院線》推薦的影院,百麗宮影城零點場。

儘管之前已經看過網飛上線的版本,但大銀幕再看一遍結尾那場華麗、澎湃、想像力非凡的「湮滅」畫面。

你看截圖根本體驗不到

完全是不一樣的震撼。

仿佛墜入了另一個空間的眩暈感。

這種「當下是現實還是夢」的不真實,甚至跟著Sir一路打的回家,久久才息。

最後,Sir再聊一個細節。

關於結局的爭論——會有劇透。

莉娜和她的丈夫凱恩,誰被湮滅了,還是都被湮滅了。

在Sir看來,答案幾乎呼之欲出。

眾所周知,有性生殖更利於生物的生存,他們的繁殖速度,後代質量遠比無性繁殖更快、更強。

那麼,更高級的外星生命,一定會通過這種形式繁衍。

那為什麼「閃光」會墜落在燈塔?而不是其他地方?

「燈塔」有什麼寓意嗎?

著名女作家伍爾夫,曾寫過《到燈塔去》。

書裡的「燈塔」,很像一種對「到不了的境界」的嚮往。

發現沒,真正牛逼的科幻片,人類絕大多數都沒好結果。

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悲劇收場?

Sir猜大概是,在那些遙望星空的科幻人眼裡,既然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那人類,一定不是生物進化的終點。

這種對「超越人類智慧存在」的嚮往,讓他們一次次提出各種可能性,一次次打破我們固有的思維和想像。

借《湮滅》的說法——

他們不是在摧毀,在改變。

只是停不下來,抑制不住地要創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想看的,上影院

編輯助理:娜塔莉波特大

相關焦點

  • 沒有觀眾沒有新片:美國電影院的悲情寒冬
    原本美國電影院是不固定座位的,觀眾進去自己隨便坐;現在固定座位顯然是為了分開觀眾。但這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電影還有5分鐘開始,這一場壓軸大片只售出了兩個座位。為了確保不接觸病毒,影院連紙質的電影票都不給,買票就可以直接入內。整場電影兩個半小時,看不清其他兩名觀眾怎樣,至少我全程帶著口罩,進場出場用消毒液洗手。
  • 陪伴過西安人的本土電影院,你還記得嗎?
    (文章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西部網訊,微信號「xbwx001」)那一年的電影院沒有現在那麼多那一年沒有網上訂票和團購,買電影票還要排隊那一年看電影是跟著爸媽一起看那一年電影還是膠片的,還有跑片員這個行業那一年學校組織看電影,看完了要寫觀後感那一年《鐵達尼號》的票價被炒到98元,大家都覺得好貴……那時候西安八大本土電影院,西安市民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陪電影院捱過漫漫長夜
    千金影城在2002年由有著數十年歷史的株洲電影院改制而成,經歷過「非典」,彼時計算機專業的周奕哲剛從學校畢業進入影院工作,在他的印象裡,「非典」時期電影院也沒有像這次的新冠疫情一樣大規模停擺過,「大家都是第一次,誰也沒經歷過」。停業時值春節,這是一年當中電影院最賺錢的時候。很多往常不常去電影院的人有了進入的契機,加上大片集中上映,影院也可以把票價調得比平時高一點。
  • 電影院行業在2018年經歷了創紀錄的一年
    電影院行業在2018年經歷了創紀錄的一年,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全球。在美國,1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比2017年提高了6.8%,創歷史新高。同樣,雖然不那麼引人注目,但298億美元的國際數字也創下了紀錄,儘管這一數字代表了較小的增長,比2017年增長了1%。這些結果肯定會使2017年夏季的一些世界末日預測得以休息。
  • 重慶掌故 | 重慶第一次放電影是哪年?四大電影院你去過幾家?
    1989年,山城寬銀幕電影院與人民大禮堂、嘉陵江大橋等入選當時重慶首批十大建築,經常出現在展現重慶城市風採的畫冊和明信片上,以及作為商品的商標走遍天下,成為重慶人的驕傲。1996年,山城電影院拆遷。環球電影院在當時非常有名,重慶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革命陣亡將士》、第一部進口彩色片、第一部國產彩色片、第一部國產有聲片等都在這裡首映。
  • 5部震撼人心的災難片:《獨立日》上榜,最後一部至今無人超越!
    災難是可怕的,所有人都拒絕災難,而災難片卻是影迷們最津津樂道的電影,也是好萊塢歷史上最高票房的電影類型之一。那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那些震撼人心的災難片都有哪些吧!《獨立日》——這是美國1996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片,是一部經典老片,這部劇給我的震撼,不足以用語言形容,或許在今天看來這部劇的特效不過爾爾,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獨立日》確當屬電影工業發展一部令人震撼的裡程碑之作,而內在上藉以觀眾對未知的恐懼心靈,用外星人侵佔地球的杜撰,將美國英雄主義主旋律得以淋漓盡致的彰顯。
  • 電影院「解禁」之後,為什麼我們還需等待?
    距離國務院「解禁」電影院,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天。 然而,喜悅並沒有持續,電影院何時才能開門,至今仍沒有確定消息。 從各種非官方渠道透露的消息,電影院在5月內開業的機會已經不大,很多影城與電影公司,都收到了網傳的6月5日-10日開業日期的通知。
  • 坎城電影節揭曉2020官方片單,兩部華語片成功入圍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的坎城電影節沒有在原定日期2020年5月12日—23日舉辦,也沒有在之後延期舉行的打算。 今年共有56部影片入圍,這些影片是從來自147個國家/地區的2067部報名影片中選出的,這也是坎城史上首次報名影片數量超過
  • 11月院線37部小片扎堆,票房最低僅80元丨業內說
    從11月1日算起,共有57部新片上映,其中11月20日周五單日就有14部新片入市,創造了當月單日上映電影數量的峰值,除了動作片《除暴》、動畫片《海獸之子》及萬瑪才旦執導的《氣球》、批片《末日逃生》以外,其餘10部都是不知名的國產「小片」,這些影片質量差製作粗糙,自然不會有排片空間,票房佔比也微乎其微,大多都是「大盤一日遊」。
  • 骨灰級恐怖片影迷,心水推薦新千年殭屍片精品二十五部
    鯉魚在內地影迷中接觸殭屍片的時間比較早,我是在1988年看的第一部殭屍片,起點比較高,第一部看的是喬治·A·羅梅羅「殭屍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喪屍出籠》。當時看的是一盤不知道翻錄了多少次的錄像帶,全是雪花點加上那時候看字幕非常不適應,第一遍看完劇情幾乎不知所云,不過還是被這種類型片驚到了,是驚不是怕。
  • 觀眾笑了,電影院哭了?
    華納兄弟2021年新片將線上線下同步上映 華納兄弟的這一決定預計將影響至少17部電影,包括多部大製作電影如《黑客帝國4》《新自殺小隊》《沙丘》等。 事實上,在正式宣布這一消息之前,華納已經決定對即將於今年聖誕節推出的《神奇女俠1984》採用這種線上線下同步上映的方式。這就意味著,人們在節日期間可以選擇去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如果對疫情下前往公共場合有所擔憂,也可以第一時間在家通過流媒體平臺點播觀看。
  • 如果從今往後再無電影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首先是三月末坎城的藝術總監蒂耶裡·福茂在《法國電影》(Le Film Français)的訪談中,宣布了Netflix將無緣主競賽(以及紅毯上禁止自拍和延後部分媒體放映):「Netflix那幫人喜歡紅毯,也想來放其他片子。但他們也理解,他們在商業模式上的不妥協站在了我們的對立面。」
  • 殺死電影院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目前,美國只有大概2000家影院營業,六成左右電影院在喝西北風。 按說在這種危急存亡之秋,行業理應到了「必須團結一致,為了聯盟!」的時候。但恰恰相反,身在國內的大家或許感知沒有很強烈,但大洋彼岸的好萊塢,此刻已經鬧翻了。 巨輪沉沒之前,有的在觀望,有的想轉向,還有的已經坐上了救生艇。而電影院則是跑不掉也躲不掉的那個,看起來只能聽天由命了。愛咋咋地。
  • 2018年十佳非院線外語片,比電影院上映的精彩多了
    每一年,國內引進的外語片都受到嚴格的限制,買斷片和分帳片,總共加起來也就幾十部,所以很多好的熱門外語片,國內小夥伴都無緣於電影院,只能躲在家裡偷偷地...這次的分析從商業和文藝兼併角度出發,不然全是文藝片太晦澀和裝,全是商業片又顯得不夠全面,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排名不分先後)。
  • 十月國片不懼風暴 超值3D家用投影推薦
    [中關村在線投影機頻道原創]暑期檔過去了,國內電影市場就像天氣一樣降溫,可是國產片卻不甘示弱,紛紛出狠招搶票房,送走九月,迎來十月,國內電影院上映的進口大片只有三部比較強勢:《敢死隊3》(總票房6.4億)、《猩球崛起之黎明之戰》(總票房3.9億)、《不懼風暴》(總票房0.9億),他們周排行前三位
  • 電影院開門在即!優酷S級災難電影《血鯊》今日上映 前來賀喜
    30%」「不售賣零食和飲料」「排片減少一半」等規定讓影院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意味著雖然允許7月20日復工但很多影院可能根本不敢開工復工比不復工可能賠得更多而「每場不超過兩個小時」的規定也導致很多時間較長的影片根本無法上映國家電影局|【觀眾進出管理】(一)做好入場檢測。
  • 離家最近的電影院在哪?樂視又要點炮了!
    8月13日消息,今日樂視官方微博發布下周發布會倒計時3天的主題海報,上面赫然寫著「離家最近的電影院在哪?」,同時微博文案稱,足不出戶就能體驗真實盜墓的私人影院,還是於上百人同時在普通影院?8月16日,幫你作出選擇。
  • 中國人最喜歡的8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排第二,第一名全知道
    中國內地的觀眾,對這種有著災難大場面的電影一向很喜歡,好萊塢20世紀90年代幾部比較知名的災難電影,如《龍捲風》《活火熔城》《天地大衝撞》《天崩地裂》等,都曾進入當年的內地年度票房十強。我們這裡就以內地票房為標尺,單位是人民幣,來盤一下在內地最賣座的8部災難電影,這裡先刨除今年的《狂暴巨獸》。
  • 韓國電影這一年:喜悅與災難並存
    《鐵雨2:首腦峰會》顯然沒能達到第一部的高度,豆瓣評分從第一部的8.3跌到了5.8;《釜山行2:半島》與4年前的黑馬爆款《釜山行》共用同樣的世界觀、同樣的導演編劇,但也同樣口碑不佳、水花不大。
  • 知料|迪士尼減肥,電影院剜肉,《花木蘭》登陸Disney+
    3 個月前,在艾格的認知裡,讓《花木蘭》這種製作費用高達 2.5 億美元的電影直接登陸在線視頻平臺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做法。迪士尼對這部電影的期待非常高,但如今期待可能已經變成了擔憂。《花木蘭》海報原本只計劃花 6.99 美元看迪士尼所有經典「老片」的用戶,會願意花一份原本可以坐在 IMAX 高級影院裡感受大熒幕和立體環繞音響的票錢,坐在自己家裡看電影嗎?